除塵除霧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一種除塵除霧裝置,其包括:吸收塔,其形成有一收容空間,所述吸收塔還包括至少一入風口以及至少一出風口;以及至少一冷凝板,設置在所述吸收塔的收容空間內,所述冷凝板包括波浪形板體以及設置在板體底部的冷卻管,當霧霾氣體從所述入風口進入所述吸收塔內時,所述冷凝板將所述霧霾氣體液化,使得霧霾氣體中的微粒吸附在液體上并隨著液體排出,從而凈化所述霧霾氣體,且凈化后的霧霾氣體從所述出風口排出。
【專利說明】除塵除霧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大氣污染治理【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除塵除霧裝置。
【背景技術】
[0002]PM2.5是指大氣中直徑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顆粒物,對人體危害最大。科學家用PM2.5表示每立方米空氣中這種顆粒的含量,這個值越高,就代表空氣污染越嚴重。近年來,PM2.5等微顆粒污染越來越嚴重,導致霧霾天氣逐漸增加,大大危害人類的健康。因此,急需一種除塵除霧裝置以減輕大氣中微顆粒污染。
【發明內容】
[0003]本發明提供了一種除塵除霧裝置,其能夠減輕大氣中微顆粒污染。
[0004]在一實施例中,提供一種除塵除霧裝置,其包括:吸收塔,其形成有一收容空間,所述吸收塔還包括至少一入風口以及至少一出風口 ;以及至少一冷凝板,設置在所述吸收塔的收容空間內,所述冷凝板包括波浪形板體以及設置在板體底部的冷卻管,當霧霾氣體從所述入風口進入所述吸收塔內時,所述冷凝板將所述霧霾氣體液化,使得霧霾氣體中的微粒吸附在液體上并隨著液體排出,從而凈化所述霧霾氣體,且凈化后的霧霾氣體從所述出風口排出。
[0005]較優的,所述除塵除霧裝置還包括一收集箱,所述收集箱設置在所述吸收塔內,且與所述至少一冷凝板相對設置,用以收集所述至少一冷凝板上的液體。
[0006]較優的,所述吸收塔包括一圓柱形塔體,所述入風口設置在塔體頂部,兩個相對的出風口設置在所述塔體底部,所述收集箱設置在所述出風口之間,且與所述入風口正對設置。
[0007]較優的,至少兩個所述冷凝板的一端分別嵌合在所述內側壁上,另一端則懸空在所述收容空間內,且所述另一端對正所述收集箱,每個冷凝板與所述塔體的內側壁形成一向下的傾斜角。
[0008]較優的,所述吸收塔包括一圓柱形塔體,所述入風口設置在塔體底部,所述出風口設置在所述塔體頂部,所述收集箱設置在所述塔體底部且與所述出風口正對設置,至少兩個所述冷凝板的一端分別嵌合在所述內側壁上,另一端懸空在所述收容空間內,且所述另一端對正所述收集箱,每個冷凝板與所述塔體的內側壁形成一向上的傾斜角。
[0009]較優的,所述吸收塔包括一圓柱形塔體,所述入風口設置在塔體底部,至少兩個所述冷凝板兩兩交錯嵌接在所述塔體的內側壁上,所述收集箱設置在塔體底部且與所述冷凝板正對設置。
[0010]較優的,所述塔體的內側壁上設置有至少兩個導流管,所述導流管與所述收集箱連通,且在塔體底部的內側壁上沿徑向設置有一個凸緣,所述凸緣上形成有一個凹槽,所述導流管從所述冷凝板嵌接的位置開始延伸至所述塔體底部的入風口處,以將冷凝板上的液體導流到塔體底部的凸緣凹槽內。[0011 ] 較優的,所述吸收塔包括一多邊形塔體,所述入風口設置在塔體頂部,所述出風口設置在所述塔體底部,所述收集箱設置在所述入風口處且與所述出風口正對設置,每個所述冷凝板呈彎折結構,且至少兩個所述冷凝板間隔并交錯設置在所述吸收塔內,每兩個冷凝板部分相對設置,使得所述霧霾氣體沿著至少兩個U型路徑到達所述收集箱。
[0012]較優的,所述冷凝板包括第一冷凝板、第二冷凝板以及第三冷凝板,所述第一冷凝板和第二冷凝板并排設置在所述入風口之下,且所述第一冷凝板和第二冷凝板之間形成有一間隙,所述間隙與所述入風口正對,所述第三冷凝板設置在所述第一冷凝板和第二冷凝板之下,所述第三冷凝板的兩個側邊分別與所述第一冷凝板和第二冷凝板的其中一個側邊相對,所述第三冷凝板的底邊與所述入風口正對。
[0013]較優的,所述第三冷凝板的底邊上開設有至少兩個通孔,所述通孔與所述出風口相對,用以將液化的液體排出。
[0014]本發明提供的除塵除霧裝置利用冷凝板液化霧霾氣體的原理,將霧霾氣體中的微粒吸附在液化的水分上而排出或收集,因此能夠對霧霾空氣進行凈化,從而減輕大氣中微顆粒污染。而且,該除塵除霧裝置結構簡單,方便用戶操作且節省成本。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5]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性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0016]圖1是本發明第一實施例提供的除塵除霧裝置的剖面示意圖;
圖2是圖1的除塵除霧裝置的俯視圖;
圖3是圖1的除塵除霧裝置的冷凝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發明第二實施例提供的除塵除霧裝置的剖面示意圖;
圖5是本發明第三實施例提供的除塵除霧裝置的剖面示意圖;
圖6是本發明第四實施例提供的除塵除霧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7是本發明第五實施例提供的除塵除霧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7]為了使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技術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
[0018]第一實施例
請參閱圖1,其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提供的一種除塵除霧裝置100,其包括一吸收塔
10、至少一冷凝板20以及一收集箱30。至少一冷凝板20以及收集箱30收容在吸收塔10內,收集箱30用以收集至少一冷凝板20上流出的液體。
[0019]具體的,吸收塔10包括一圓柱形塔體11,圓柱形塔體11形成有一收容空間,用以收容至少一冷凝板20以及收集箱30。此外,收容空間還形成有一低壓區。本實施例中,可以在每次使用吸收塔10之初,用抽風機將塔體11內部的空氣抽走,從而形成低壓區。吸收塔10還包括至少一入風口 12以及至少一出風口 13,以供霧霾氣體流入以及排出。本實施例中,吸收塔10包括兩個相對的出風口 13以及一入風口 12,入風口 12設置在塔體11頂部,出風口 13設置在塔體11底部。可以理解,為了能夠吸收更多的霧霾氣體,吸收塔10的體積越大越好。此外,入風口 12處可設置一個或至少兩個鼓風裝置(圖未示),以使得氣體流動強度更大,從而提高吸收效率。
[0020]冷凝板20設置在吸收塔10的收容空間內,且一端嵌接在塔體11的內側壁上,另一端則懸空在收容空間內。在本實施例中,每個冷凝板20與塔體11的內側壁形成一向下的傾斜角,且冷凝板20的另一端對正收集箱30。由于冷凝板20設置為傾斜狀,可使聚集在冷凝板20上面的液體沿著波浪型且傾斜的表面滑落下來,降落到地面上或者能夠流入收集箱30內。而且,冷凝板20的數量有至少兩個,至少兩個冷凝板20可分兩列相對設置在吸收塔10上。而在其他一些實施例中,冷凝板20可設置成多列,均勻分布在吸收塔10內或者上下交錯分布在吸收塔10內。對應于塔體11的形狀,每個冷凝板20的兩端部呈弧形狀。
[0021]請結合圖2與圖3,更具體的,每個冷凝板20包括波浪形板體21以及設置在板體
21底部的冷卻管22,冷卻管22能夠將板體21的溫度降低,當霧霾氣體從入風口 12進入吸收塔10內時,與板體21接觸,此時,冷凝板20能夠將霧霾氣體液化,使得霧霾氣體中的微粒吸附在液體上。由于波浪形板體21具有較大的接觸面積,能夠使霧霾氣體更加充分液化,使得吸收效果更好。另外,可在冷凝板20上加注至少兩個密集的小孔,從而使冷凝板20具有過濾氣體微顆粒的作用。可以理解,小孔的孔徑越小,過濾霧霾氣體中顆粒的效果越好。為了增加分布面積,冷卻管22由至少兩個依次連接的U型管形成。本實施例中,冷卻管22內是液化氮氣。可以理解,冷卻管22也可以用其他的冷卻劑。
[0022]收集箱30設置在吸收塔10內,且與至少一冷凝板20相對設置,用以收集至少一冷凝板20上的液體。本實施例中,收集箱30設置在兩個出風口 13之間,且與入風口 12正對設置。此外,收集箱30還與一管道31連通,用以將收集箱30中的冷凝液體及時排出,從而保持整個吸收塔10的工作循環。
[0023]使用除塵除霧裝置100時,首先通過冷卻管22降低冷凝板20的溫度,然后使塔體11形成低壓區,塔體11外的霧霾氣體由于塔體11內氣壓低,可由入風口 12進入吸收塔10內部,進入塔體11內的霧霾氣體中的水分碰到冷凝板20后液化,并凝聚霧霾氣體中的顆粒,從而使空氣得到初步凈化。凈化后的空氣由吸收塔10的出風口 13排出,而液化后的液滴或者水分上附著的粉塵等顆粒物會隨著液滴或者水分一起降落在冷凝板20上,并且當水滴聚集到一定程度時,可從冷凝板20上滑落到地面上或是收集箱30上。
[0024]此外,將冷凝板20上的液化氮冷卻管22換成電暈機線,則除塵除霧裝置100就可以利用靜電除塵的原理來處理霧霾氣體。具體來說,電暈線是負極,作用是放電。冷凝板20接地,具有零電勢,相當于收塵板。負離子向零電勢端移動,使得霧霾氣體經過高壓靜電場時被電分離,塵粒與負離子結合帶上負電后,趨向收塵板放電而沉積。因此,本發明的除塵除霧裝置100能夠非常方便地切換至靜電除塵裝置,操作簡單,而且節省了用戶的成本。
[0025]第二實施例
請參閱圖4,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除塵除霧裝置200與第一實施例的除塵除霧裝置100基本相同,區別在于:第二實施例的除塵除霧裝置200中的塔體Ila內部的冷凝板20a朝向塔體IIa頂部傾斜,入風口 12a設置在塔體IIa底部,出風口 13a設置在塔體IIa頂部,霧霾氣體由塔體Ila底部的入風口 12a進入塔體Ila內。而且,為了能夠使液化后的液體排出,塔體Ila內側壁上對應冷凝板20a的位置設置有至少兩個導流管14,且在塔體Ila底部的內側壁上沿徑向設置有一個凸緣15,凸緣15上形成有一個環形凹槽16。導流管14從冷凝板20a嵌接的位置開始延伸至塔體Ila底部的入風口 12a處,以將冷凝板20a上的液體導流到塔體Ila底部的凸緣15凹槽16內。在本實施例中,收集箱30a可設置在塔體Ila底部或吸收塔IOa外部,且通過一導管17與凸緣15凹槽16連通,以收集液體。
[0026]第三實施例
請參閱圖5,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除塵除霧裝置300與第二實施例的除塵除霧裝置200基本相同,區別在于:塔體Ilb內的冷凝板20b分為相對的兩列且水平放置,兩列冷凝板20b兩兩交錯排布,且每兩個冷凝板20b具有交疊的面積。此外,本實施例的入風口 12b減少為一個,當然,也可以像圖4所示設置為兩個。
[0027]霧霾氣體由入風口 12b進入塔體Ilb內,并經過錯落排布的冷凝板20b液化后得到凈化,凈化后的氣體從出風口 13b排出,而液化后的液體則通過導流管14b與凸緣15b進入收集箱30b內。
[0028]在本實施例中,由于冷凝板20b交錯排布,使霧霾氣體接觸冷凝板20b的面積增大,且對空氣有更好的自然導流效果,因此除塵效果更佳。
[0029]第四實施例
請參閱圖6,為了進一步增大接觸面積,在第四實施例的除塵除霧裝置400中,吸收塔IOc包括一多邊形塔體11c。本實施例中,塔體Ilc為八邊形。入風口 12c設置在塔體Ilc頂部,出風口 13c設置在塔體Ilc底部。收集箱30c設置在塔體Ilc底部且與出風口 13c正對設置。每個冷凝板20c呈U型彎折結構,且至少兩個冷凝板20c間隔并交錯設置在吸收塔IOc內。每兩個冷凝板20c部分相對設置,使得霧霾氣體沿著至少兩個U型路徑到達出風口 13c。本實施例中,冷凝板20c包括第一冷凝板201、第二冷凝板202以及第三冷凝板203,第一冷凝板201和第二冷凝板202并排設置在入風口 12c之下,且第一冷凝板201和第二冷凝板202之間形成有一間隙23,間隙23與入風口 12c正對。第三冷凝板203設置在第一冷凝板201和第二冷凝板202之下,第三冷凝板203的兩個側邊分別與第一冷凝板201和第二冷凝板202的兩個側邊分別相對,第三冷凝板203的底邊與入風口 12c正對。第三冷凝板203的底邊上開設有至少兩個通孔(圖未示),通孔與出風口 13c相對,用以將液化后的液體排出。
[0030]霧霾氣體從入風口 12c進入塔體Ilc后,經間隙后與第三冷凝板203接觸,并以兩個U型路徑流經第三冷凝板203。氣體經過凈化之后,沿著塔體Ilc的形狀路徑從出風口13c排出,而液體則從第三冷凝板203的底邊的通孔以及出風口 13c排出塔體Ilc外。
[0031 ] 在本實施例中,由于冷凝板20c的通風路徑加長,使霧霾氣體接觸冷凝板20c的面積增大,因此除塵效果較佳。
[0032] 第五實施例
請參閱圖7,本發明第五實施例的除塵除霧裝置500與第四實施例的除塵除霧裝置400基本相同,區別在于:第五實施例的除塵除霧裝置500內的第一冷凝板201d、第二冷凝板202d分別為兩個,由此能夠進一步增加氣體流動的通道,從而進一步增加接觸面積,由此進一步提聞除塵效果。[0033]總的來說,本發明的除塵除霧裝置利用冷凝板液化霧霾氣體的原理,將霧霾氣體中的微粒吸附在液化的水分上而排出或收集,因此能夠對霧霾空氣進行凈化,從而減輕大氣中微顆粒污染。而且,該除塵除霧裝置結構簡單,方便用戶操作且節省成本。
[0034]以上所揭露的僅為本發明實施例中的較佳實施例而已,當然不能以此來限定本發明之權利范圍,因此依本發明權利要求所作的等同變化,仍屬本發明所涵蓋的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除塵除霧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吸收塔,其形成有一收容空間,所述吸收塔還包括至少一入風口以及至少一出風口 ;以及 至少一冷凝板,設置在所述吸收塔的收容空間內,所述冷凝板包括波浪形板體以及設置在板體底部的冷卻管,當霧霾氣體從所述入風口進入所述吸收塔內時,所述冷凝板將所述霧霾氣體液化,使得霧霾氣體中的微粒吸附在液體上并隨著液體排出,從而凈化所述霧霾氣體,且凈化后的霧霾氣體從所述出風口排出。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除塵除霧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一收集箱,所述收集箱設置在所述吸收塔內,且與所述至少一冷凝板相對設置,用以收集所述至少一冷凝板上的液體。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除塵除霧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塔包括一圓柱形塔體,所述入風口設置在塔體頂部,兩個相對的出風口設置在所述塔體底部,所述收集箱設置在所述出風口之間,且與所述入風口正對設置。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除塵除霧裝置,其特征在于,至少兩個所述冷凝板的一端分別嵌合在所述內側壁上,另一端則懸空在所述收容空間內,且所述另一端對正所述收集箱,每個冷凝板與所述塔體的內側壁形成一向下的傾斜角。
5.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除塵除霧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塔包括一圓柱形塔體,所述入風口設置在塔體底部,所述出風口設置在所述塔體頂部,所述收集箱設置在所述塔體底部且與所述出風口正對設置,至少兩個所述冷凝板的一端分別嵌合在所述內側壁上,另一端懸空在所述收容空間內,且所述另一端對正所述收集箱,每個冷凝板與所述塔體的內側壁形成一向上的傾斜角。
6.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除塵除霧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塔包括一圓柱形塔體,所述入風口設置在塔體底部,至少兩個所述冷凝板兩兩交錯嵌接在所述塔體的內側壁上,所述收集箱設置在塔體底部且與所述冷凝板正對設置。
7.如權利要求5或6所述的除塵除霧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塔體的內側壁上設置有至少兩個導流管,所述導流管與所述收集箱連通,且在塔體底部的內側壁上沿徑向設置有一個凸緣,所述凸緣上形成有一個凹槽,所述導流管從所述冷凝板嵌接的位置開始延伸至所述塔體底部的入風口處,以將冷凝板上的液體導流到塔體底部的凸緣凹槽內。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除塵除霧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塔包括一多邊形塔體,所述入風口設置在塔體頂部,所述出風口設置在所述塔體底部,所述收集箱設置在所述入風口處且與所述出風口正對設置,每個所述冷凝板呈彎折結構,且至少兩個所述冷凝板間隔并交錯設置在所述吸收塔內,每兩個冷凝板部分相對設置,使得所述霧霾氣體沿著至少兩個U型路徑到達所述收集箱。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除塵除霧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板包括第一冷凝板、第二冷凝板以及第三冷凝板,所述第一冷凝板和第二冷凝板并排設置在所述入風口之下,且所述第一冷凝板和第二冷凝板之間形成有一間隙,所述間隙與所述入風口正對,所述第三冷凝板設置在所述第一冷凝板和第二冷凝板之下,所述第三冷凝板的兩個側邊分別與所述第一冷凝板和第二冷凝板的其中一個側邊相對,所述第三冷凝板的底邊與所述入風口正對。
10.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除塵除霧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冷凝板的底邊上開設有至少兩個通孔,所述通孔與所述出風口相對,用以將液化的液體排出。
【文檔編號】B01D5/00GK103550949SQ201310588459
【公開日】2014年2月5日 申請日期:2013年11月21日 優先權日:2013年11月21日
【發明者】劉詩曉 申請人:智慧城市系統服務(中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