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用于多筒管或者用于至少兩個注射器的排出裝置,以便從多筒管或者注射器中排出至少兩種組分。這樣的排出裝置在下文中也稱為配制器。
背景技術:
在不同的技術領域中,使用排出裝置來排出能流動(流體)的制品,因此例如使用于醫學技術中或者牙科技術中。在此已知的是,這種的制品的兩種或者更多種組分存放在獨立的注射器或者多筒管的分離的腔室中并且在排出時才混合為制成品,因為該制成品在混合狀態中無法存放。實例是醫療的和非醫療的雙組分粘合劑、骨接合劑等。適合于排出和混合兩種分開存放的組分的排出裝置例如在文獻WO 2007/041266、WO 2009/086644、WO2008/009143或者WO 2009/086650中公開。
DE 10 2010 045935公開了一種容器,所述容器包括容器本體、可沿著縱向方向運動的活塞和具有排出口的蓋。絲桿伸展穿過容器,該絲桿與蓋連接并且用作為驅動軸。該絲桿具有外螺紋,該外螺紋與活塞的內螺紋一起工作。活塞抗扭地安裝在容器本體中。在轉軸轉動時,活塞朝向蓋運動,由此活塞將容器的內含物通過排出口推出。然而,在這種裝置中,存放在容器中的制品與該絲桿接觸。此外,容器僅適合于排出單一組分或唯一的制成品。當要排出多種組分時,并排設置并且獨立地驅動多個這種容器。
在DE 20 2006 011 103中公開了一種用于同時排出兩種制品的配制器,所述配制器具有殼體連帶兩個在殼體中構成的柱體,制品處于所述柱體中。在柱體中,各以可移動的方式引導一活塞。為了移動活塞,將具有內螺紋的活塞座安置到活塞上,該活塞座與絲桿的外螺紋嚙合。絲桿設有撥輪,該撥輪可以相對于殼體轉動并由此使活塞座因此還有活塞沿著轉動軸的縱向方向移動。由此引起的在柱體中的壓力升高打開閥,由此排出制品。在其遠端部上,絲桿具有球狀的端部區域,所述端部區域在軸向上推入相應的引導襯套中并且在該處以鎖定的方式軸向固定。尤其是,在反壓力高的情況下,在此存在如下危險:絲桿沿著近端方向從引導襯套中擠出,由此配制器可能無法使用。此外,該配制器僅適合于一次性使用并且尤其不能夠與可更換的容器一起使用。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種排出裝置,所述排出裝置適合于同時將兩種或更多種組分從多筒管或者獨立的注射器中排出,該排出裝置具有簡單的結構并且即使在施加高擠出壓力時該排出裝置也可靠地起作用。
該目的通過一種用于將組分從多筒管或者兩個或更多個注射器中排出的排出裝置,如在權利要求1中所限定的那樣。其它實施方式在從屬權利要求中予以說明。
也就是說,提出一種用于多筒管或用于至少兩個注射器的排出裝置(配制器),以便將至少兩種組分從多筒管或者注射器中排出。該排出裝置具有殼體、螺紋桿和進給元件,所述殼體具有近端部和遠端部,所述螺紋桿具有近端部和遠端部,其中所述螺紋桿具有外螺紋并且可轉動地設置在殼體中,所述進給元件具有近端部和遠端部,其中所述進給元件具有內螺紋并且軸向上可移動地且抗扭地設置在殼體中。螺紋桿的外螺紋接合到進給元件的內螺紋中,使得通過螺紋桿相對于殼體的轉動可使進給元件沿著遠端方向推進(就此而言其涉及“轉動式配制器”)。螺紋桿在其遠端部的區域中具有漸縮部。在殼體上,在其遠端部的區域中,構成有保持元件,其中該保持元件具有橫向(側向)敞開的凹進部,并且其中螺紋桿橫向(側向)地用其漸縮部推入到保持元件的凹進部中,使得保持元件將螺紋桿不僅關于遠端方向而且關于與其相反的近端方向軸向地固定在殼體中。
通過螺紋桿借助于漸縮部側向地推入到保持元件上的側向敞開的凹進部中的方式,以極其簡單且完美的方式實現了螺紋桿關于兩個相反的方向的軸向固定。這種類型的連接尤其相較于軸向的鎖止連接可以吸收比較大的軸向力。由此可以保證:即使在反壓力大的情況下配制器也安全地起作用。這尤其在要排出比較粘稠的高粘性組分時是有意義的。同時,這種類型的固定實現了配制器的簡單結構和簡單的制造以及安裝。
結合本發明,注射器理解為如下容器,所述容器對流體組分的儲存器進行限界,其中在儲存器中可移動地設置活塞(塞子),并且其中流體組分可通過活塞沿著遠端方向移動而通過排出口從容器中排出。
多筒管理解為如下容器,所述容器對用于各流體組分的兩個或更多個儲存器進行限界,其中在儲存器中的每一個儲存器中,分別可移動地設置一活塞(塞子),并且其中相應的流體組分可通過相關的活塞沿著遠端方向移動而從相關的儲存器中排出。
在一個優選的實施方式中,進給元件形成雙推桿,所述雙推桿具有兩個平行設置的活塞桿,所述活塞桿在近端經由螺紋襯套連接,其中在螺紋襯套中構成內螺紋。活塞桿在螺紋桿的兩側沿著遠端方向延伸,使得活塞桿中的一個阻止螺紋桿從保持元件的凹進部中脫出。
以這種方式可以實現螺紋桿在其遠端部處的極其簡單的側向(橫向)固定。保持元件和活塞桿中的一個活塞桿在此完美地一起起作用,以便保證這種橫向固定。
保持元件可以構成為橋形件,所述橋形件在殼體的兩個彼此在橫向上相對置的區域之間延伸。通過保持元件橋形地在兩個端部處與殼體連接的方式,避免保持元件的不期望的彎曲和扭曲效應,并且保持元件可以吸收更大的力。
在螺紋桿的遠端部處,在遠離漸縮部的區域中,優選構成有加厚部。加厚部遠離保持元件地設置并且具有比凹進部更大的直徑。加厚部可以以端板的形式構成,即以盤的形式構成。但,所述加厚部也可以采用其它形狀,例如半球形等。
為了使對配制器的操作容易,排出裝置可以具有轉動元件,所述轉動元件可轉動地設置在殼體的遠端部處并且抗扭地與螺紋桿的遠端部連接。轉動元件優選構成為通過使用者的一只手相對于殼體轉動,以便因此使螺紋桿相對于殼體置于轉動中。為此,轉動元件例如可以滾筒狀地構成。但是其也可以具有其它形狀。其例如可以設有曲柄。與之相應地,殼體的尺寸優選設計成,使得所述殼體可以容易地通過使用者的另一只手抓握和握持。
為了防止進給元件沿著近端方向運動超過近端的起始部位,轉動元件可以在與殼體的近端部相對置的內側處具有至少一個止擋面,所述止擋面限制進給元件相對于殼體的近端運動。
轉動元件可以滾筒狀地構成有側壁。在這種情況下,有利的是,殼體的近端部具有沿著近端方向錐形漸縮的引導面,并且轉動元件在其側壁上在內側具有與引導面互補的錐形的配對面,所述配對面與之相應地沿著遠端方向擴寬。由此,一方面使轉動元件插到殼體上變得容易,而另一方面通過引導面與配對面的共同作用確保了轉動元件限定地并且自定心地轉動引導并且由此也確保了螺紋桿限定地并且自定心地轉動引導。
在殼體的遠端部處,優選構成至少一個容器容納部,以將多筒管或者注射器固定在殼體上。容器容納部在此可以構成為,使得多筒管或者注射器可橫向地推入到容器容納部中。但也可以考慮的是,多筒管或注射器以其它方式固定在殼體上,例如通過卡口連接或者通過軸向鎖止連接,或者甚至多筒管或注射器與殼體一件式地構成。
排出裝置可以通過已經提及的多筒管或至少兩個注射器來補充。多筒管或者注射器因此通常形成至少兩個出口。進給元件可推入到多筒管或者注射器中,以便使組分穿過出口從多筒管或者注射器中排出。附加地,排出裝置可以包括混合配件,所述混合配件安置在出口上方,以便將從出口離開的組分混合。
附圖說明
在下文中參照附圖來描述本發明的優選的實施方式,所述附圖僅用于闡述而不能理解為是限制性的。在附圖中示出:
圖1示出排出裝置與固定在其上的多筒管和混合器;
圖2示出圖1的排出裝置與移除的多筒管;
圖3示出圖1的排出裝置的殼體的立體視圖;
圖4示出圖1的排出裝置的轉筒的立體視圖;
圖5示出圖1的排出裝置的螺紋桿的立體視圖;
圖6示出圖1的排出裝置的進給元件的立體視圖;
圖7示出貫穿在初始狀態中的圖1的排出裝置的中央的縱剖面;
圖8示出在圖7的平面A-A中貫穿圖7的排出裝置的橫截面;
圖9示出在圖7的平面B-B中貫穿圖7的排出裝置的橫截面;
圖10示出具有未固定的多筒管和軸向推進的進給元件的排出裝置的立體視圖;
圖11示出貫穿圖10的排出裝置的中央的縱剖面;
圖12示出在圖11的平面C-C中貫穿圖11的排出裝置的橫截面;
圖13示出在圖11的平面D-D中貫穿圖11的排出裝置的橫截面。
具體實施方式
在圖1至圖13中,以不同的視圖圖解說明根據本發明的排出裝置1的一個優選的實施方式。在排出裝置上可以固定雙筒管2,所述雙筒管設有混合配件7。
遠端方向A定義為如下方向,雙筒管的活塞沿著所述方向運動,以便將組分從雙筒管2中排出到混合配件7中。與該方向相反的方向稱為近端方向。遠端方向和近端方向都可以稱為軸向方向。任何橫向于軸向方向伸展的方向都稱為橫向方向或者側面方向。
如尤其從圖7和圖11中所得知的那樣,排出裝置1具有殼體3、螺紋桿4、呈雙推桿5形式的進給元件以及呈轉筒6形式的轉動元件。殼體3在圖3中單獨示出;螺紋桿4在圖5中單獨示出;雙推桿5在圖6中單獨示出;并且轉筒6在圖4中單獨示出。
如接下來更詳細闡述的那樣,螺紋桿4具有外螺紋并且可轉動地設置在殼體3中。轉筒6同樣可轉動地安置在殼體3上并且抗扭地與螺紋桿4連接。雙推桿5具有內螺紋,該雙推桿抗扭地設置在殼體3中并且該雙推桿與螺紋桿4的外螺紋接合。通過轉筒6的轉動,螺紋桿4被置于轉動中。由于與雙推桿5的螺紋接合,由此將雙推桿5軸向地沿著遠端方向A(參見圖1)推進,由此將組分從雙筒管2中排出。
如尤其可在圖1至圖3中所看到的那樣,殼體3長形地構成,該殼體具有兩個相對置的、展平的側壁38和兩個相對置的、倒圓的連接區域39,使得殼體3可良好地通過手來抓握。殼體3在此具有大約8cm至20cm的優選的周長、優選大約10cm至30cm的長度、大約3cm至6cm的優選的寬度和大約1.5cm至3cm的優選的高度。在此,高度理解為展平的側壁38之間的距離,并且寬度理解為倒圓的連接區域39之間的距離。
如可特別清楚地在圖3中看到的那樣,殼體3具有近端部31和遠端部32。在其遠端部32的區域中,在殼體3的內部中構成有呈橋形件33形式的保持元件,所述橋形件橫向于遠端方向A、沿著殼體3的整個高度延伸穿過該殼體。橋形件33因此在其這兩個端部處與兩個相對置的殼體區域(在此分別與側壁38的一個區域)連接。所述橋形件是連接片狀的并且在其中部具有基本上U形的凹進部34。該凹進部34橫向地朝一側敞開。
為了將雙筒管2固定在殼體3上,在殼體3的遠端部32上構成有容器容納部35。容器容納部35在側面是敞開的。所述容器容納部具有呈槽36形式的引導機構,所述槽在容器容納部35的內側上沿著其環周方向延伸,并且所述槽與在雙筒管2的近端部21上構成的與槽36互補的呈法蘭23形式的引導機構共同作用,使得雙筒管2從側面插入到容器容納部35中并且可以被保持在殼體3上。
在其近端部31上,殼體3具有擴寬的端部區域37,在所述殼體的靠外的側面上,針對轉筒6構成引導面310,該引導面沿著環周方向延伸、略呈錐形地沿著近端方向漸縮。
在圖4中示出轉筒6的立體視圖。轉筒6具有蓋壁67和環繞的側壁68。環繞的側壁68在其外側64上具有沿著軸向方向的凹口65,由此實現了轉筒6的良好的接合和受控的轉動。
在內側61上,側壁68具有沿著環周方向延伸的配對面66,所述配對面與殼體3的引導面310互補地構成。該引導面由此略呈錐形地沿著遠端方向擴寬。在安裝排出裝置1時,轉筒6通過其敞開的遠端部罩在殼體3的擴寬的近端的端部區域37上,其中引導面310和配對面66的錐形形狀簡化了這種交錯。一旦這兩個面彼此疊置,那么它們形成轉筒6在殼體3上的自定心的轉動引導。
如在圖7和圖11中所看到的那樣,轉筒6的蓋壁67設有用于螺紋桿4的近端部41的中央的容納開口63。在該容納開口63的區域中此外構成有插口69,所述插口附加地容納螺紋桿的近端部41。插口69和容納開口具有非旋轉對稱的(尤其基本上方形的)橫截面。
為了確保良好的可操作性,轉筒優選具有大約8cm至20cm的周長。轉筒的長度優選至少大約3cm,使得所述轉筒能夠良好地由使用者的手抓握。
如從圖5中所得知的那樣,螺紋桿4具有近端部41和遠端部42。在近端部41上構成有保持區域45,所述保持區域具有非旋轉對稱的(尤其基本上方形的)橫截面。保持區域45在此構成為,使得其可以形狀配合地容納到轉筒6的插口69和容納開口63中。由此保證在轉筒6和螺紋桿4之間的抗扭的連接。
在螺紋桿4的遠端部42上構成有漸縮部44,呈圓形的端板43形式的加厚部沿著遠端方向連接到所述漸縮部上。沿著近端方向,止擋環46連接到漸縮部上,并且接著,外螺紋的遠端部連接到所述止擋環上。外螺紋以開縫的方式構成,以便節省材料并且確保良好的脫模性。
在圖6中立體地示出雙推桿5。雙推桿5形成兩個活塞桿57和58。螺紋襯套53居中地位于雙推桿5的近端部51上并且將這兩個活塞桿57和58彼此連接。在安裝好的狀態中,螺紋桿4位于雙推桿5的這兩個活塞桿57和58之間。活塞桿57和58的長度大致對應于雙筒管2的總長度。
活塞桿57和58在其相應的遠端部52處具有推桿面54,在將組分從雙筒管2中排出時所述推桿面壓到設置在雙筒管2中的活塞上并且由此將該活塞沿著遠端方向推進。推桿面54在本實例中半圓形地構成。緊接著相應的推桿面54的直限界棱邊55,在相應的活塞桿57、58的朝向螺紋桿4的內側上構成相對于軸向方向傾斜的傾斜面59,平行于軸向方向延伸的內面56在近端連接到所述傾斜面上。
圖7示出貫穿在初始狀態中的排出裝置1的中央的縱剖面。螺紋桿4的遠端部處的漸縮部44容納在殼體3的橋形件33的凹進部34中。螺紋桿4的近端部41容納在雙推桿5的螺紋襯套53中。尚未進行轉筒6的轉動,也就是說,尚未沿著軸向方向推進雙推桿5穿過排出裝置1。在其內側61上,即在指向近端的殼體端部的一側上,在轉筒6的蓋壁上構成有止擋結構62,所述止擋結構沿著遠端方向延伸到轉筒6中并且形成止擋面,所述止擋面限制雙推桿5相對于殼體3的近端運動。在該實施方式中,止擋結構62具有圓弧段的形狀,所述圓弧段從排出裝置1的近端部起,沿著軸向方向A延伸到轉筒6中。
在圖8中示出在圖7的平面A-A中貫穿根據圖7的排出裝置的橫截面。圖9示出在圖7的平面B-B中貫穿根據圖7的排出裝置的橫截面。螺紋桿的遠端部已經通過其漸縮部44被側向地推入到橋形件33的凹進部34中并且此時容納在該凹進部34中。螺紋桿4的端板43遠離于橋形件33,而螺紋桿4的止擋環46靠近橋形件33設置。端板43和止擋環46分別具有如下橫向尺寸,所述橫向尺寸大于凹進部34的凈寬度。由此可以防止螺紋桿4沿著遠端方向推進并且沿著近端方向回拉。也就是說,整體上螺紋桿4不僅沿著遠端方向而且沿著近端方向通過橋形件33軸向地相對于殼體3固定。沿著遠端方向觀察,傾斜面59沿著螺紋桿4的方向向內延伸直至其在端板43的區域中橫向緊鄰端板43(見圖7和圖9)。由此,在初始狀態中,傾斜面沿著橫向方向固定螺紋桿4的遠端部,而在此未用過大的面貼靠在螺紋桿上。螺紋桿4的遠端部在圖7至圖9的初始狀態中以這種方式近似無間隙地橫向固定,而在首次操作排出裝置時不會產生過大的摩擦力。尤其是,雙推桿5以這種方式防止螺紋桿會側向從凹進部34中滑出。
圖10示出排出裝置1的立體視圖,而圖11示出貫穿在被推進的狀態中的圖10的排出裝置的中央的縱剖面。此時進行轉筒6的轉動,并且已經沿著軸向方向推進雙推桿5穿過排出裝置1。通過轉筒6的轉動,螺紋桿4在橋形件33的凹進部34內部轉動并且由于螺紋襯套53與螺紋桿4的螺紋元件的螺紋接合沿著軸向方向向前移動雙推桿5。在此,雙推桿5的近端部51運動離開轉筒6和其止擋結構62。螺紋桿4始終通過容納在橋形件33的凹進部34中的漸縮部44沿著軸向方向固定。
圖12示出在圖11的平面C-C中貫穿根據圖11的排出裝置的橫截面。圖13示出在圖11的平面D-D中貫穿根據圖11的排出裝置的橫截面。此時,雙推桿5的內面56在橫向上靠近螺紋桿4的端板43,但是不再緊鄰端板43。螺紋桿4的遠端部由此雖然略微獲得橫向間隙,但是雙推桿仍然一直阻止遠端部離開凹進部34。在轉筒6轉動時,螺紋桿4因此整體上軸向地轉動并且在橫向上固定在凹進部34內部,并且雙推桿5由于其螺紋襯套53與螺紋桿4的螺紋元件的螺紋接合而精確地沿著遠端方向向前移動。
如果雙筒管2與排出裝置1連接,那么雙推桿5在圖11至圖13的推進狀態中伸入該雙筒管中并且壓到設置在雙筒管2中的活塞上,使得沿著遠端方向推進所述活塞并且排出雙筒管2的組分。當雙推桿5沿著軸向方向推進使得其近端部51到達殼體的遠端部22時,達到最終狀態。
也可以使用兩個獨立的注射器來代替雙筒管。容器容納部35可以相應地構成用于容納兩個注射器。也容易可行的是,將所述設備修改為,使得可以將三種或者更多種組分從具有三個或更多個儲存器的多筒管中排出。為此,排出元件5可以構成為多推桿、尤其構成為三推桿,其中還有至少一個另外的活塞桿平行于這兩個活塞桿57和58延伸,所述另外的活塞桿同樣在其近端部處與螺紋襯套53連接。殼體3并且尤其還有容器容納部35可以容易地相應修改。
也容易可行的是,改變將雙筒管或多筒管或者注射器固定在殼體上的方式和方法。因此例如可以考慮的是,并非側向地推入筒管或注射器,而是在軸向上插入并且例如通過鎖止隆起部或者借助于卡口式封閉件來固定。基本上也可行的是,將筒管或注射器構成為不可與殼體脫開的單元,尤其當刻意僅一次性地使用配制器時。
螺紋桿4在殼體3中的固定也可以借助于保持元件進行,所述保持元件不同于橋形件33地構造。有利的是,保持元件形成兩個相對置的殼體區域之間的橋形件,而保持元件也可以僅在一側與殼體連接。
凹進部34的形狀和尺寸可以選擇為,使得螺紋桿4通過其漸縮部44只有在克服一定最小力的情況下才能夠引入(“咔嚓一聲卡入”)到凹進部34中并且相應地也只有在克服最小力的情況下才又能從凹進部中移除。以這種方式可以防止:在螺紋桿4受雙推桿5保護以防掉落之前,螺紋桿4在安裝時側向地從保持元件中滑出。
雙推桿5的軸向移動也可以代替借助于轉筒6根據另一種轉動驅動來進行。這樣例如可以考慮的是,將曲柄安置到殼體3上,所述曲柄與螺紋桿4共同作用,使得該螺紋桿在曲柄旋轉時同樣一起轉動。
附圖標記列表
1 排出裝置
2 多筒管
21 近端部
22 遠端部
23 凸緣
24 排出開口
3 殼體
31 近端部
32 遠端部
33 橋形件
34 凹進部
35 容器容納部
36 槽
37 擴寬的端部區域
38 側壁
39 連接區域
310 引導面
4 螺紋桿
41 近端部
42 遠端部
43 端板
44 漸縮部
45 保持區域
46 止擋環
5 雙推桿
51 近端部
52 遠端部
53 螺紋襯套
54 推桿面
55 限界棱邊
56 內面
57、58 活塞桿
59 傾斜面
6 轉筒
61 內側
62 止擋結構
63 容納開口
64 外側
65 凹口
66 配對面
67 蓋壁
68 側壁
69 插口
7 混合配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