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尾氣處理裝置的技術領域,更具體地說是涉及精制棉漂白時尾氣處理裝置的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精制棉的生產工藝一般為開棉—蒸煮—漂白—碾壓—烘干—裝料。其中,精制棉在漂白過程中,由于二氧化氯的氧化電位低于纖維素的氧化電位,但高于附著在纖維素上的雜質與色素的電位,所以常用它作為漂白液,用于氧化纖維素上的雜質與色素,而對于纖維素碳水化合物則相對穩定。但是在利用二氧化氯溶液漂白過程中會產生大量二氧化氯尾氣,目前該尾氣一般采用以氫氧化鈉水溶液為吸收劑,利用噴淋方法進行吸收處理,但仍有大量二氧化氯溢出,尾氣吸收效果不佳,仍然會對空氣環境造成污染。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就是為了解決上述之不足而提供一種結構簡單,制造成本低,占地面積小,尾氣吸收效果好的精制棉漂白尾氣處理裝置。
本發明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而采用的技術解決方案如下:
精制棉漂白尾氣處理裝置,它包括有呈中空筒狀結構的塔體,它還包括有噴淋管、網板、除霧器、導流筒、降液管、成對的加速管、成對的壓力霧化噴嘴、氣體分布器和成對的水泵,所述塔體的頂部開設有廢氣出口,在該塔體內盛裝有吸收劑,所述塔體的側壁上分別開設有噴淋口、成對的加速管入口、氣體分布器入口和成對的水泵入口,所述導流筒通過第一支架固定安裝在塔體內部,該導流筒的外側壁與塔體的內側壁之間形成環形導流槽,在導流筒的側壁上開設有進氣孔,導流筒的底部呈錐形,在該錐形底部開設有降液口,所述降液管的上端固定安裝在導流筒底部,并與降液口相連通,降液管的下端浸入吸收劑內,在導流筒的側壁上分別開設有與成對的加速管入口相對應的第一通孔,所述成對的加速管分別通過第二支架固定安裝在塔體的外側壁上,成對加速管的上端分別從成對加速管入口和成對第一通孔穿過后,位于導流筒內側,所述成對的壓力霧化噴嘴分別安裝在成對加速管的上端,并與成對的加速管相連通,所述成對的水泵分別固定安裝在塔體的外側壁上,成對加速管的下端分別與成對水泵的出水口相連通,成對水泵的進水口分別從成對的水泵入口穿過后,浸入吸收劑內,所述氣體分布器位于吸收劑和導流筒之間,所述氣體分布器由主管構成,所述主管通過第三支架固定安裝在塔體內部,主管的前端從氣體分布器入口穿過,并位于塔體外側,在主管的前端開設有廢氣入口,主管的后端為封閉狀,主管的管徑從前至后依次減小,在主管的兩側部分別設置有與主管相連通的支管,在該支管上分別開設有篩孔,所述除霧器通過第四支架固定安裝在塔體內,并位于導流筒上方,所述網板固定安裝在塔體內,并位于除霧器上方,所述噴淋管通過第五支架固定安裝在塔體內,并位于網板上方,該噴淋管的后端從噴淋口穿過,并位于塔體外側,在該噴淋管的后端部開設有入水口,在位于塔體內的噴淋管上設置有呈排的噴淋頭。
所述吸收劑為過碳酸鈉、過硼酸鈉、碳酸鈉和edta中的一種或多種成分的水溶液。
所述主管由四段分管構成,四段分管的管徑由前至后依次為8~10cm、6~8cm、4~6cm、2~4cm,每段分管的兩側部均分別對稱設置有一根支管,支管的管徑為2~4cm,在支管上分別開設有篩孔,篩孔的開孔率為40~60%,支管的篩孔孔徑為10~20mm。
所述除霧器呈屋脊形,該除霧器由波形葉片和支撐桿構成,所述波形葉片呈排排布,并通過呈排的支撐桿進行支撐固定,相鄰波形葉片之間的間距為20~90mm,波形葉片的彎曲角度為5~10°。
所述加速管的數量為5~10對,且呈對稱分布。
所述導流筒的高度為1~2m,其外壁距塔體內壁的距離為20~50cm,導流筒的側壁面積與錐形面面積之比為2:1~5:1,導流筒底部與氣體分布器的間距為0.5~1m,降液口的直徑為30~80cm,降液管的直徑為40~100cm。
所述導流筒為合金、玻璃鋼或frp材料。
本發明采用上述技術解決方案所能達到的有益效果是:
1、塔體內的吸收劑為過碳酸鈉、過硼酸鈉、碳酸鈉和edta中的一種或多種成分的水溶液,該吸收劑在溫度為30℃,ph為8的條件下,其吸收效果是普通水溶液的3~4倍,從而大大提高了廢氣吸收效果。
2、采用成對的壓力霧化噴嘴對吸收劑進行霧化,成對的壓力霧化噴嘴能使兩股射流離開壓力霧化噴嘴后相向流動、撞擊,大大強化了吸收劑的霧化程度,使得廢氣在經過撞擊流反應區時與吸收劑的接觸面積大大增加,從而強化了氣液接觸,使其吸收效果比普通噴淋增加了至少50%。
3、本廢氣吸收裝置成本低,占地面積小,廣泛適用于化工行業的廢氣處理。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的a-a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3為圖1的b-b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4為圖1的c-c剖視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
由圖1所示,精制棉漂白尾氣處理裝置,它包括有呈中空筒狀結構的塔體1、噴淋管2、網板3、除霧器4、導流筒5、降液管6、成對的加速管7、成對的壓力霧化噴嘴8、氣體分布器9和成對的水泵10,所述塔體1的頂部開設有廢氣出口11,在該塔體1內盛裝有吸收劑12,該吸收劑12為過碳酸鈉和過硼酸鈉的混合液。所述塔體1的側壁上分別開設有噴淋口13、成對的加速管入口14、氣體分布器入口15和成對的水泵入口16,所述導流筒5通過第一支架17固定安裝在塔體1內部,導流筒5為玻璃鋼材料,該導流筒5的外側壁與塔體1的內側壁之間形成環形導流槽18,在導流筒5的側壁上開設有進氣孔19,導流筒5的底部呈錐形,在該錐形底部開設有降液口20,所述降液管6的上端固定安裝在導流筒5底部,并與降液口20相連通,降液管6的下端浸入吸收劑12內,在導流筒5的側壁上分別開設有與成對的加速管入口14相對應的第一通孔21。所述導流筒5的高度為1.2m,其外壁距塔體1內壁的距離為30cm,導流筒5的側壁面積與錐形面面積之比為3:1,降液口20的直徑為50cm,降液管6的直徑為70cm。所述成對的加速管7分別通過第二支架22固定安裝在塔體1的外側壁上,該加速管7的數量為10對,且呈對稱分布,成對加速管7的上端分別從成對加速管入口14和成對第一通孔21穿過后,位于導流筒5內側,所述成對的壓力霧化噴嘴8分別安裝在成對加速管7的上端,并與成對的加速管7相連通,所述成對的水泵10分別固定安裝在塔體1的外側壁上,成對加速管7的下端分別與成對水泵10的出水口23相連通,成對水泵10的進水口24分別從成對的水泵入口16穿過后,浸入吸收劑12內,所述氣體分布器9位于吸收劑12和導流筒5之間,導流筒5底部與氣體分布器9的間距為0.8m,氣體分布器9由主管25構成,所述主管25通過第三支架26固定安裝在塔體1內部,主管25的前端從氣體分布器入口15穿過,并位于塔體1外側,在主管25的前端開設有廢氣入口27,主管25的后端為封閉狀,由圖2所示,主管25由四段分管33構成,四段分管33的管徑由前至后依次為10cm、8cm、6cm、4cm,每段分管33的兩側部均分別對稱設置有一根與主管25相連通的支管28,支管28的管徑為3cm,在支管28上分別開設有篩孔29,篩孔29的開孔率為50%,支管28的篩孔29孔徑為12mm。所述除霧器4通過第四支架30固定安裝在塔體1內,并位于導流筒5上方,由圖3和圖4所示,該除霧器4呈屋脊形,該除霧器4由波形葉片34和支撐桿35構成,所述波形葉片34呈排排布,并通過呈排的支撐桿35進行支撐固定,該波形葉片34可直接從市場上購買得到,相鄰波形葉片34之間的間距為50mm,波形葉片34的彎曲角度為8°。所述網板3固定安裝在塔體1內,并位于除霧器4上方,所述噴淋管2通過第五支架31固定安裝在塔體1內,并位于網板3上方,該噴淋管2的后端從噴淋口13穿過,并位于塔體1外側,在該噴淋管2的后端部開設有入水口32,在位于塔體1內的噴淋管2上設置有呈排的噴淋頭36,通過入水口32向噴淋管內送入軟水,并通過噴淋的方式對除霧器4進行清洗。
該裝置在使用時,廢氣從廢氣入口27進入氣體分布器9內,并從支管28的篩孔29排入塔體1內,該氣體分布器9可使廢氣分布更加均勻,有利于提高吸收效果。通過水泵10將吸收劑12抽送入加速管7內,并通過成對的壓力霧化噴嘴8進行霧化,從成對的壓力霧化噴嘴8噴出的射流相向流動、撞擊,可強化吸收劑12的霧化程度。進入塔體1內的廢氣依次通過環形導流槽18和進氣孔19后,進入導流筒5內側,與霧化的吸收劑12進行吸收反應,然后通過除霧器4對廢氣中的液滴進行分離,分離后的廢氣經過網板2后,從廢氣出口11排出,經除霧器4分離出的液滴和對除霧器4進行清洗后的軟水落入導流筒5內,并通過降液管6流入塔體1內側下部。
試驗1個月,綜合廢氣處理效果:
當廢氣入口27處的clo2濃度為500mg/l左右,溫度為30~50℃,在液氣比不大于5l/m3,塔體1內流速不大于4m/s時,可使廢氣出口11處的clo2濃度不大于50mg/l,吸收效率大于90%。
實施例2:
由圖1所示,精制棉漂白尾氣處理裝置,它包括有呈中空筒狀結構的塔體1、噴淋管2、網板3、除霧器4、導流筒5、降液管6、成對的加速管7、成對的壓力霧化噴嘴8、氣體分布器9和成對的水泵10,所述塔體1的頂部開設有廢氣出口11,在該塔體1內盛裝有吸收劑12,該吸收劑12為過碳酸鈉、過硼酸鈉和edta的混合液。所述塔體1的側壁上分別開設有噴淋口13、成對的加速管入口14、氣體分布器入口15和成對的水泵入口16,所述導流筒5通過第一支架17固定安裝在塔體1內部,導流筒5為玻璃鋼材料,該導流筒5的外側壁與塔體1的內側壁之間形成環形導流槽18,在導流筒5的側壁上開設有進氣孔19,導流筒5的底部呈錐形,在該錐形底部開設有降液口20,所述降液管6的上端固定安裝在導流筒5底部,并與降液口20相連通,降液管6的下端浸入吸收劑12內,在導流筒5的側壁上分別開設有與成對的加速管入口14相對應的第一通孔21,所述導流筒5的高度為1.5m,其外壁距塔體1內壁的距離為40cm,導流筒5的側壁面積與錐形面面積之比為4:1,降液口20的直徑為50cm,降液管6的直徑為70cm。所述成對的加速管7分別通過第二支架22固定安裝在塔體1的外側壁上,該加速管7的數量為7對,且呈對稱分布,成對加速管7的上端分別從成對加速管入口14和成對第一通孔21穿過后,位于導流筒5內側,所述成對的壓力霧化噴嘴8分別安裝在成對加速管7的上端,并與成對的加速管7相連通,所述成對的水泵10分別固定安裝在塔體1的外側壁上,成對加速管7的下端分別與成對水泵10的出水口23相連通,成對水泵10的進水口24分別從成對的水泵入口16穿過后,浸入吸收劑12內,所述氣體分布器9位于吸收劑12和導流筒5之間,導流筒5底部與氣體分布器9的間距為0.7m,氣體分布器9由主管25構成,所述主管25通過第三支架26固定安裝在塔體1內部,主管25的前端從氣體分布器入口15穿過,并位于塔體1外側,在主管25的前端開設有廢氣入口27,主管25的后端為封閉狀,由圖2所示,主管25由四段分管33構成,四段分管33的管徑由前至后依次為9cm、7cm、5cm、3cm,每段分管33的兩側部均分別對稱設置有一根與主管25相連通的支管28,支管28的管徑為4cm,在支管28上分別開設有篩孔29,篩孔29的開孔率為60%,支管28的篩孔29孔徑為15mm。所述除霧器4通過第四支架30固定安裝在塔體1內,并位于導流筒5上方,由圖3和圖4所示,該除霧器4呈屋脊形,該除霧器4由波形葉片34和支撐桿35構成,所述波形葉片34呈排排布,并通過呈排的支撐桿35進行支撐固定,該波形葉片34可直接從市場上購買得到,相鄰波形葉片34之間的間距為70mm,波形葉片34的彎曲角度為10°。所述網板3固定安裝在塔體1內,并位于除霧器4上方,所述噴淋管2通過第五支架31固定安裝在塔體1內,并位于網板3上方,該噴淋管2的后端從噴淋口13穿過,并位于塔體1外側,在該噴淋管2的后端部開設有入水口32,在位于塔體1內的噴淋管2上設置有呈排的噴淋頭36,通過入水口32向噴淋管內送入軟水,并通過噴淋的方式對除霧器4進行清洗。
該裝置在使用時與實施例1相同。
試驗1個月,綜合廢氣處理效果:
當廢氣入口27處的clo2濃度為500mg/l左右,溫度為30~50℃,在液氣比不大于5l/m3,塔體1內流速不大于4m/s時,可使廢氣出口11處的clo2出口濃度不大于30mg/l,吸收效率大于94%。
實施例3:
由圖1所示,精制棉漂白尾氣處理裝置,它包括有呈中空筒狀結構的塔體1,它還包括有噴淋管2、網板3、除霧器4、導流筒5、降液管6、成對的加速管7、成對的壓力霧化噴嘴8、氣體分布器9和成對的水泵10,所述塔體1的頂部開設有廢氣出口11,在該塔體1內盛裝有吸收劑12,該吸收劑12為過碳酸鈉和edta的混合液。所述塔體1的側壁上分別開設有噴淋口13、成對的加速管入口14、氣體分布器入口15和成對的水泵入口16,所述導流筒5通過第一支架17固定安裝在塔體1內部,導流筒5為玻璃鋼材料,該導流筒5的外側壁與塔體1的內側壁之間形成環形導流槽18,在導流筒5的側壁上開設有進氣孔19,導流筒5的底部呈錐形,在該錐形底部開設有降液口20,所述降液管6的上端固定安裝在導流筒5底部,并與降液口20相連通,降液管6的下端浸入吸收劑12內,在導流筒5的側壁上分別開設有與成對的加速管入口14相對應的第一通孔21,所述導流筒5的高度為1.3m,其外壁距塔體1內壁的距離為30cm,導流筒5的側壁面積與錐形面面積之比為5:1,降液口20的直徑為40cm,降液管6的直徑為60cm。所述成對的加速管7分別通過第二支架22固定安裝在塔體1的外側壁上,該加速管7的數量為9對,且呈對稱分布,成對加速管7的上端分別從成對加速管入口14和成對第一通孔21穿過后,位于導流筒5內側,所述成對的壓力霧化噴嘴8分別安裝在成對加速管7的上端,并與成對的加速管7相連通,所述成對的水泵10分別固定安裝在塔體1的外側壁上,成對加速管7的下端分別與成對水泵10的出水口23相連通,成對水泵10的進水口24分別從成對的水泵入口16穿過后,浸入吸收劑12內,所述氣體分布器9位于吸收劑12和導流筒5之間,導流筒5底部與氣體分布器9的間距為0.9m,氣體分布器9由主管25構成,所述主管25通過第三支架26固定安裝在塔體1內部,主管25的前端從氣體分布器入口15穿過,并位于塔體1外側,在主管25的前端開設有廢氣入口27,主管25的后端為封閉狀,由圖2所示,主管25由四段分管33構成,四段分管33的管徑由前至后依次為8cm、6cm、4cm、2cm,每段分管33的兩側部均分別對稱設置有一根與主管25相連通的支管28,支管28的管徑為2cm,在支管28上分別開設有篩孔29,篩孔29的開孔率為40%,支管28的篩孔29孔徑為18mm。所述除霧器4通過第四支架30固定安裝在塔體1內,并位于導流筒5上方,由圖3和圖4所示,該除霧器4呈屋脊形,該除霧器4由波形葉片34和支撐桿35構成,所述波形葉片34呈排排布,并通過呈排的支撐桿35進行支撐固定,該波形葉片34可直接從市場上購買得到,相鄰波形葉片34之間的間距為40mm,波形葉片34的彎曲角度為6°。所述網板3固定安裝在塔體1內,并位于除霧器4上方,所述噴淋管2通過第五支架31固定安裝在塔體1內,并位于網板3上方,該噴淋管2的后端從噴淋口13穿過,并位于塔體1外側,在該噴淋管2的后端部開設有入水口32,在位于塔體1內的噴淋管2上設置有呈排的噴淋頭36,通過入水口32向噴淋管內送入軟水,并通過噴淋的方式對除霧器4進行清洗。
該裝置在使用時與實施例1相同。
試驗1個月,綜合廢氣處理效果:
當廢氣入口27處的clo2濃度為500mg/l左右,溫度為30~50℃,在液氣比不大于5l/m3,塔體1內流速不大于4m/s時,可使廢氣出口11處的clo2濃度不大于40mg/l,吸收效率大于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