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反應釜技術領域,具體為一種恒溫恒壓夾套反應釜。
背景技術:
反應釜是綜合反應容器,根據條件對反應釜結構功能及配置附件的設計,從開始的進料到出料均能夠以較高的自動化程度完成預先設定好的步驟要求,對反應過程中的溫度、壓力等重要參數進行嚴格的調整。傳統反應釜對溫度及壓力都沒有更好的把關,導致生產過程中出現很多誤差,同時也會導致反應釜實用壽命的縮短。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恒溫恒壓夾套反應釜,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恒溫恒壓夾套反應釜,包括內筒體,所述內筒體的外壁包裹有夾套桶體,所述內筒體的底部安裝有夾套封頭,所述內筒體的底部安裝有支腿,所述內筒體的左側底部和中部均安裝有液位計接口,且通過磁翻板液位計相連,所述內筒體的內腔左壁安裝有溫度傳感器,所述內筒體的左側安裝有內封頭,所述內筒體的頂部左側安裝有入孔,所述內筒體的頂部安裝有攪拌裝置,所述攪拌裝置底部的動力發生裝置安裝有攪拌軸并貫穿內筒體的頂部,所述攪拌軸的外壁上安裝有攪拌桿,所述攪拌軸的外壁由上往下依次安裝有冷凝管和加熱管,所述內筒體的頂部右側安裝有清洗口和出氣孔,所述內筒體的右側由上往下依次安裝有惰性氣體入口和冷水出口,所述內筒體的內腔右壁安裝有氣壓傳感器,所述內筒體的底部中間位置安裝有出液口,所述夾套封頭的底部左側安裝有冷水進口。
優選的,所述內筒體的內壁貼有保溫膜。
優選的,所述出液口頂部安裝有過濾網。
優選的,所述攪拌軸和攪拌桿的表面設置有防腐層。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該反應釜解決了傳統反應釜無法解決反應桶體內的溫度和壓強的穩定問題,在該反應釜中,當反應釜內腔的溫度和氣壓發生變化時,可以通過溫度傳感器和氣壓傳感器,來控制溫度和壓強,從而保證了反應質量和速率。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圖中:1支腳、2夾套封頭、3夾套桶體、4內筒體、5內封頭、6攪拌裝置、7液位計接口、8溫度傳感器、9磁翻板液位計、10入孔、11清洗口、12出氣孔、13攪拌軸、14惰性氣體入口、15氣壓傳感器、16冷水出口、17冷凝管、18加熱管、19攪拌桿、20出液口、21冷水進口。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請參閱圖1,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技術方案:一種恒溫恒壓夾套反應釜,包括內筒體4,所述內筒體4的外壁包裹有夾套桶體3,所述內筒體4的底部安裝有夾套封頭2,所述內筒體4的底部安裝有支腿1,所述內筒體4的左側底部和中部均安裝有液位計接口7,且通過磁翻板液位計9相連,所述內筒體4的內腔左壁安裝有溫度傳感器8,所述內筒體4的左側安裝有內封頭5,所述內筒體4的頂部左側安裝有入孔10,所述內筒體4的頂部安裝有攪拌裝置6,所述攪拌裝置6底部的動力發生裝置安裝有攪拌軸13并貫穿內筒體4的 頂部,所述攪拌軸13的外壁上安裝有攪拌桿19,所述攪拌軸13的外壁由上往下依次安裝有冷凝管17和加熱管18,所述內筒體4的頂部右側安裝有清洗口11和出氣孔12,所述內筒體4的右側由上往下依次安裝有惰性氣體入口14和冷水出口16,所述內筒體4的內腔右壁安裝有氣壓傳感器15,所述內筒體4的底部中間位置安裝有出液口20,所述夾套封頭2的底部左側安裝有冷水進口21。
其中,所述內筒體4的內壁貼有保溫膜,保證了內筒體4內的溫度不會變化,所述出液口20頂部安裝有過濾網,過濾了反應渣,防止了堵塞,所述攪拌軸13和攪拌桿19的表面設置有防腐層。
工作原理:當原料進入反應釜內筒體4內,攪拌裝置6帶動攪拌桿對內筒體4內的原料進行攪拌,使其充分反應,溫度傳感器8會檢測內筒體4內的溫度,當溫度變化時,通過冷凝管17和加熱管18進行冷卻或加熱,氣壓傳感器15連接出氣孔12和惰性氣體入口14來控制內筒體4內部的氣壓,從而保證了反應的質量和反應的速率。
盡管已經示出和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況下可以對這些實施例進行多種變化、修改、替換和變型,本實用新型的范圍由所附權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