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鋰電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攪拌緩存料倉。
背景技術:
目前在鋰電行業,三元前驅體生產過程中,物料從離心工序(離心機)到干燥工序(盤干機)過程中需要進行銜接,目前銜接裝置多為漏斗形接料器或管道直連,離心機通過漏斗形接料器或者管道與盤干機連接,漏斗形接料器銜接方式存在內壁沾料、密封不好等問題,管道直連銜接方式存在物料無緩存生產不連續、生產效率低等問題,且以上兩種斜街方式均難實現從離心工序到干燥工序的自動化。
技術實現要素:
(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解決現有的三元前驅體生產過程中,物料從離心工序的離心機到干燥工序的盤干機過程中的銜接設備存在內壁沾料,物料無緩存生產不連續、生產效率低的問題。
(二)技術方案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攪拌緩存料倉,包括驅動裝置、儲料倉和攪拌器,所述儲料倉的頂部設有進料口,底部設有出料口,所述驅動裝置位于所述儲料倉的外部,所述攪拌器位于所述儲料倉的內部對物料進行攪拌,且所述攪拌器的一端穿過所述儲料倉的倉壁與所述驅動裝置連接。
其中,所述儲料倉包括倉體和倉蓋,所述倉蓋與所述倉體的頂部連接,所述倉蓋上設有多個所述進料口,所述倉體的底部設有所述出料口,所述驅動裝置設置與所述倉蓋上,所述攪拌器的一端穿過所述倉蓋與所述驅動裝置連接。
其中,所述攪拌器包括攪拌軸和多根攪拌桿,所述攪拌軸的一端穿過所述倉蓋與所述驅動裝置連接,另一端伸向所述出料口,多根所述攪拌桿均與所述攪拌軸垂直連接。
其中,所述倉體為漏斗型,所述倉體由頂部至底部逐漸向內傾斜,所述攪拌桿的長度也跟隨所述倉體的傾斜趨勢由頂部至底部逐漸變短。
其中,所述攪拌桿在所述攪拌軸上均勻分布,且在所述攪拌軸上對稱設置。
其中,所述出料口上設有星型下料閥。
其中,所述倉體上還設有料位計。
其中,所述倉體的上部還設有支撐耳,所述支撐耳的下表面設有稱重模塊。
其中,所述倉蓋上還設有檢修口。
其中,所述驅動裝置包括電機和減速器,所述減速器的輸入端與所述電機連接,所述電機的輸出端通過聯軸器與所述攪拌軸連接。
(三)有益效果
本實用新型的上述技術方案具有如下優點:本實用新型攪拌緩存料倉設有一定體積的儲料倉可裝載生產所需要的物料量,滿足上下工序銜接時所需要的裝載量,保證能夠儲存物料實現生產的連續性,提高了生產效率。在上一工序的工作機向儲料倉的進料口通入物料后,驅動裝置驅動攪拌器旋轉,對物料進行攪拌,再由出料口排出至下一工序的工作機中,也提高了從離心工序到干燥工序的自動化效果,由儲料倉中的攪拌器對物料進行攪拌也可有效防止物料在儲料倉的倉壁上粘結。
除了上面所描述的本實用新型解決的技術問題、構成的技術方案的技術特征以及有這些技術方案的技術特征所帶來的優點之外,本實用新型的其他技術特征及這些技術特征帶來的優點,將結合附圖作出進一步說明。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攪拌緩存料倉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攪拌緩存料倉的俯視圖。
圖中:1:驅動裝置;2:儲料倉;3:攪拌器;4:料位計;5:支撐耳;6:稱重模塊;7:聯軸器;8:星型下料閥;11:電機;12:減速器;21:倉體;22:倉蓋;31:攪拌軸;32:攪拌桿;211:出料口;221:進料口;222:檢修口。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實用新型的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接”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實用新型中的具體含義。
此外,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說明,“多個”、“多根”、“多組”的含義是兩個或兩個以上,“若干個”、“若干根”、“若干組”的含義是一個或一個以上。
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攪拌緩存料倉,包括驅動裝置1、儲料倉2和攪拌器3,儲料倉2的頂部設有進料口221,儲料倉2的底部設有出料口211,驅動裝置1位于儲料倉2的外部,攪拌器3位于儲料倉2的內部對物料進行攪拌,且攪拌器3的一端穿過儲料倉3的倉壁與驅動裝置1連接。
本實用新型攪拌緩存料倉設有一定體積的儲料倉可裝載生產所需要的物料量,滿足上下工序銜接時所需要的裝載量,保證能夠儲存物料實現生產的連續性,提高了生產效率。在上一工序的工作機向儲料倉的進料口通入物料后,驅動裝置驅動攪拌器旋轉,對物料進行攪拌,再由出料口排出至下一工序的工作機中,也提高了從離心工序到干燥工序的自動化效果,由儲料倉中的攪拌器對物料進行攪拌也可有效防止物料在儲料倉的倉壁上粘結。
其中,如圖2所示,儲料倉2包括倉體21和倉蓋22,倉蓋22與倉體21的頂部連接,倉蓋22上設有多個進料口221,倉體21的底部設有出料口211,驅動裝置1設置與倉蓋22上,攪拌器3的一端穿過倉蓋22與驅動裝置1連接。儲料倉的倉蓋與倉體密封連接,提高了裝置的密封性,同時根據實際生產需要設置相應個數的進料口,前工序設備可分不同時段通過進料口向倉體內添加物料,實現連續生產,提高生產效率。本實施例的倉蓋上設置三個進料口,三個進料口可分別對應前道工序三套單體設備,每套單體設備可分不同時段往倉體內添加物料實現連續生產,提高生產效率。進料口尺寸為直徑300mm,孔與孔之間距離為500mm。
其中,攪拌器3包括攪拌軸31和多根攪拌桿32,攪拌軸31的一端穿過倉蓋22與驅動裝置1連接,攪拌軸31的另一端伸向出料口211,多根攪拌桿32均與攪拌軸31垂直連接。其中,攪拌桿32在攪拌軸31上均勻分布,且在攪拌軸31上對稱設置。攪拌軸的軸面設有攪拌桿,攪拌桿相對于攪拌軸中心均勻對稱布置,驅動裝置帶動攪拌軸轉動,攪拌軸上設有攪拌桿,攪拌桿可攪動物料防止物料沾在倉體的內壁上,均勻對稱布置的攪拌桿可保證足夠的攪拌均勻程度。
具體的,倉體21為漏斗型,倉體21由頂部至底部逐漸向內傾斜,攪拌桿32的長度也跟隨倉體21的傾斜趨勢由頂部至底部逐漸變短。漏斗型的倉體更有利于物料排出,攪拌桿的長度由上至下配合倉體的倉壁傾斜程度而逐漸減小,以適應倉體的內部空間變化,使物料在進入倉體后到由出料口排出的過程中都能夠得到更加完全的攪拌,保證更好的防粘結效果。
具體的,出料口211上設有星型下料閥8。經攪拌后的物料可由倉體底部的出料口處的星型下料閥均勻排出到下一道工序的設備中去。
進一步的,倉體21上還設有料位計4。其中,倉體21的上部還設有支撐耳5。其中,支撐耳5的下表面設有稱重模塊6。倉體上頂蓋的下方還配置有支撐耳,對整個裝置進行支撐固定,倉體上配置的料位計以及倉體的支撐耳下表面連接的稱重模塊,可實現倉體內物料位置和重量的實時檢測,易于實現前后工序設備之間的自動化控制。
另外,如圖2所示,倉蓋22上還設有檢修口222。倉體與倉蓋密封連接,需要檢修裝置內部機構時,通過倉蓋上的檢修口即可完成,在確保裝置密封性好的同時,也保證了檢修的方便快捷。
其中,驅動裝置1包括電機11和減速器12,減速器12的輸入端與電機11連接,電機11的輸出端通過聯軸器7與攪拌軸31連接。電機旋轉經減速器減速后通過聯軸器與攪拌軸一端連接,從而帶動攪拌軸轉動。
本實施例使用時,通過倉蓋22位置的三個進料口221添加物料,三個進料口221可分別對應前道工序三套單體設備,每套單體設備可分不同時段往倉體21內添加物料實現連續生產,提高生產效率;電機11旋轉經減速器12減速帶動攪拌軸31轉動,攪拌軸31上設有攪拌桿32,攪拌桿32可攪動物料防止物料沾壁,經攪拌后的物料可由倉體21下部星型下料閥8均勻排出到下一道工序的設備中去;倉體21位置配置有稱重模塊6、料位計4,可實現倉體內物料重量的實時檢測,易于實現前后工序設備之間的自動化控制。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攪拌緩存料倉設有一定體積的儲料倉可裝載生產所需要的物料量,滿足上下工序銜接時所需要的裝載量,保證能夠儲存物料實現生產的連續性,提高了生產效率。在上一工序的工作機向儲料倉的進料口通入物料后,驅動裝置驅動攪拌器旋轉,對物料進行攪拌,再由出料口排出至下一工序的工作機中,也提高了從離心工序到干燥工序的自動化效果,由儲料倉中的攪拌器對物料進行攪拌也可有效防止物料在儲料倉的倉壁上粘結。
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并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實用新型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精神和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