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濃密機浮沫回收裝置,尤其是一種大型中心傳動濃密機的浮沫回收裝置。
背景技術:
濃密機在選礦廠應用廣泛,主要用于浸出液濃縮和廢水處理等需要固液分離的工藝,借助于安裝于濃密機內慢速運轉的耙架的作用,通過中心豎筒進入到濃密機,由進料豎筒出口端的導流板,把礦漿從進料豎筒引向四周,使礦漿向四周擴散,進入預先形成的沉泥層,與物料同進來的絮凝劑一起形成泥層,并沉淀到濃密機的底層,而液體透過沉泥層上升,沉泥層起了過濾作用,使細粒無法上升;礦漿在沉泥層中產生運動,使顆粒與絮凝劑接觸,繼續產生絮凝;基于重力沉降作用將含固重的礦漿通過重力沉降濃縮為增稠的底流礦漿,使增稠的底流礦漿由濃密機底部的底流口卸出,礦漿中分離出來的大部分清水從濃密機溢流堰自然溢出
實際生產過程中,由于礦漿中藥劑的作用,濃密池表面形成較厚的礦漿浮沫層,冬季浮沫層厚度可達300mm,密機表面較厚的浮沫層不僅占據了濃密機中大量的澄清區,造成礦漿流失,延長礦漿沉降時間;而且由于浮沫層過厚,促使濃密池內液面上升,礦漿容易侵入到濃密機軸承等部位,造成部件損壞加劇,影響濃密機正常運行,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目前,一些選礦廠處理小型濃密機中存在浮沫的式主要是噴淋和加入消泡劑,但是兩種消除浮沫方式效果均不理想;噴淋式消除浮沫需要用大量的水,且降低了濃縮效果,消泡劑的使用會造成后續生產作業中起泡劑的失效;尤其大型濃密機處理量大,更難以及時消除浮沫。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針對濃密機浮沫回收裝置工作過程中現有技術中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種大型中心傳動濃密機浮沫回收裝置,能夠移除濃密機表面的浮沫,縮短濃縮沉降時間,延長濃密機正常工作周期。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為:一種大型中心傳動濃密機浮沫回收裝置,通過單耳支撐柱與雙耳支撐柱安裝于耙臂上,包括單耳支撐柱、雙耳支撐柱、浮沫撇集板、連接桿、固定式去水擋板、固定式去水擋板固定夾板、鉸接式去水擋板、鉸接式去水擋板固定夾板、轉軸、攪拌輪、輪軸、浮沫回收管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單耳支撐柱和雙耳支撐柱的上端分別與所述連接桿連接,所述浮沫撇集板安裝于所述單耳支撐柱和雙耳支撐柱的一側,所述固定式去水擋板通過所述固定式去水擋板固定夾板與所述浮沫撇集板連接,所述連接桿的一側設置有所述轉軸,所述鉸接式去水擋板通過所述鉸接式去水擋板固定夾板與所述轉軸鉸接,所述輪軸和所述攪拌輪固定在所述轉軸上,所述浮沫回收管道扣接于所述鉸接式去水擋板上。
更進一步的,所述浮沫撇集板的一側向內傾斜。
更進一步的,所述浮沫撇集板、固定式去水擋板及鉸接式去水擋板圍接成一個直角區域,所述固定式去水擋板與所述鉸接式去水擋板搭接。
更進一步的,所述轉軸、輪軸和攪拌輪可以同步旋轉蠕動,并且只能在±45度范圍內旋轉,所述輪軸與所述鉸接式去水擋板安裝角度為60度。
更進一步的,所述浮沫回收管道為上寬下窄型,所述輪軸和攪拌輪位于所述浮沫回收管道內,所述浮沫回收管道開口正對所述鉸接式去水擋板,且高出所述轉軸。
更進一步的,所述鉸接式去水擋板與所述連接桿之間留有浮沫溢流縫隙。
更進一步的,所述轉軸兩端分別設置有密封裝置及保護殼。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整個浮沫回收裝置通過單耳支撐柱與雙耳支撐柱安裝于耙臂上,能夠隨著耙臂一起轉動撇集回收浮沫,并且不需要額外的動力;本裝置中各個板塊的組合方式能有效撇集浮沫,并且能起到去除浮沫中一定水分的作用,將浮沫回收后再進行處理,不會影響后續的生產作業;自動蠕動攪拌輪的設計,在浮沫作用下可自動擺動,對浮沫起到攪拌作用,避免浮沫過多時堵塞浮沫回收管道,浮沫回收管道為上寬下窄型,能夠縮短濃縮沉降時間,延長濃密機正常工作周期,提高機器的使用壽命。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安裝使用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俯視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俯視圖的局部放大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主視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中:01是浮沫回收裝置、02是耙臂、03是濃密池、1是單耳支撐柱、2是雙耳支撐柱、3是連接桿、4是浮沫撇集板、5是固定式去水擋板、6是固定式去水擋板固定夾板、7是轉軸、8是鉸接式去水擋板、9是鉸接式去水擋板固定夾板、10是輪軸、11是攪拌輪、12是浮沫回收管道。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
實施例:
一種大型中心傳動濃密機浮沫回收裝置,通過單耳支撐柱1與雙耳支撐柱2安裝于耙臂02上,包括單耳支撐柱1、雙耳支撐柱2、連接桿3、浮沫撇集板4、固定式去水擋板5、固定式去水擋板固定夾板6、轉軸7、鉸接式去水擋板8、鉸接式去水擋板固定夾板9、輪軸10、攪拌輪11和浮沫回收管道12,單耳支撐柱1和雙耳支撐柱2的上端分別與連接桿3連接,浮沫撇集板4安裝于單耳支撐柱1和雙耳支撐柱2的一側,浮沫撇集板的一側向內傾斜,固定式去水擋板5通過固定式去水擋板固定夾板6與浮沫撇集板4連接,連接桿3的一側設置有轉軸7,鉸接式去水擋板8通過鉸接式去水擋板固定夾板9與轉軸7鉸接,輪軸10和攪拌輪11固定在轉軸7上,浮沫回收管道12扣接于鉸接式去水擋板9上;浮沫撇集板4、固定式去水擋板5及鉸接式去水擋板8圍接成一個直角區域,固定式去水擋板6與鉸接式去水擋板8搭接;轉軸7、輪軸10和攪拌輪11可以同步旋轉蠕動,并且只能在±45度范圍內旋轉,輪軸10與鉸接式去水擋板8安裝角度為60度;浮沫回收管道12為上寬下窄型,輪軸10和攪拌輪11位于浮沫回收管道12內,浮沫回收管道12開口正對鉸接式去水擋板8,且高出轉軸7;鉸接式去水擋板8與所述連接桿3之間留有浮沫溢流縫隙;轉軸7兩端分別設置有密封裝置及保護殼,防止內部的濃密池03內液面上升,礦漿侵入到濃密機軸承等部位,造成部件損壞加劇,影響濃密機正常運行。
濃密機工作時,在耙臂02的轉動下帶動位于耙臂02上的浮沫回收裝置01,轉動方向如圖2所示。轉動過程中,浮沫撇集板4、固定式去水擋板5及鉸接式去水擋板8圍接形成的區域可有效驅使浮沫向直角區域聚集,隨著浮沫的聚集,直角區域會產生壓力差,浮沫中存在的部分水分在壓力的作用下通過固定式去水擋板5與鉸接式去水擋板8搭接的縫隙流出,浮沫聚集到一定高度即可越過鉸接式去水擋板8進入到浮沫回收管道12中,在動力作用下沿浮沫回收管道12流出,位于浮沫回收管道12上部區域中的攪拌輪11在浮沫的作用下可自行擺動,起到打散浮沫并且攪拌的作用,促進浮沫快速排出,還可有效防止浮沫回收管道12的堵塞。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的是,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