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天然氣技術領域,尤其涉及的是一種天然氣干燥單元回收再生氣熱量的系統。
背景技術:
目前,高溫再生氣出吸附塔后直接被冷卻器冷卻,熱量未有效利用,造成熱量的浪費。
因此,現有技術還有待于改進和發展。
技術實現要素:
鑒于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天然氣干燥單元回收再生氣熱量的系統,旨在解決現有技術中BOG都是通過空溫或其他裝置覆熱后經壓縮機加壓后進入天然氣管網,熱量未有效利用。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天然氣干燥單元回收再生氣熱量的系統,其中,包括:
第一分子篩;
第二分子篩;
天然氣進氣管;
所述天然氣進氣管通過第一閥門與所述第一分子篩的底端連接;
所述天然氣進氣管通過第二閥門與所述第二分子篩的底端連接;
第一換熱器;
所述第一分子篩的頂端通過第三閥門與所述第一換熱器的脫水天然氣入口連接,且所述第一分子篩的頂端通過第三閥門還與冷箱連接;
所述第一換熱器的再生天然氣入口通過第七閥門與所述第一分子篩的底端連接;所述第一換熱器的再生天然氣入口通過第八閥門與所述第二分子篩的底端連接;
所述第二分子篩的頂端通過第四閥門與所述第一換熱器的脫水天然氣入口連接,且所述第二分子篩的頂端通過第四閥門還與冷箱連接;
第二換熱器;
所述第一換熱器的脫水天然氣出口與所述第二換熱器的待升溫天然氣入口連接;所述第二換熱器中通入導熱油以對通入第二換熱器中的待升溫天然氣進行升溫,升溫后天然氣通過第二換熱器的升溫后天然氣出口流向第一分子篩的頂端或第二分子篩的頂端;所述第二換熱器的升溫后天然氣出口通過第五閥門與所述第一分子篩的頂端連接;所述第二換熱器的升溫后天然氣出口通過第六閥門與所述第二分子篩的頂端連接;
第三換熱器;
所述第一換熱器的再生天然氣出口與第三換熱器連接;
所述第三換熱器還與重力分離器連接。
所述天然氣干燥單元回收再生氣熱量的系統,其中,所述第二換熱器中通入220℃的導熱油。
所述天然氣干燥單元回收再生氣熱量的系統,其中,所述第三換熱器包括再生含水天然氣入口、再生含水天然氣出口、循環水入口和循環水出口;所述再生含水天然氣入口與所述第一換熱器的再生天然氣出口連接,所述再生含水天然氣出口與所述重力分離器連接,循環水通過循環水入口進入所述第三換熱器進行換熱后由循環水出口排出。
所述天然氣干燥單元回收再生氣熱量的系統,其中,所述第一分子篩依序切換干燥工作狀態、再生工作狀態及冷吹工作狀態;所述第二分子篩依序切換再生工作狀態、冷吹工作狀態及干燥工作狀態。
所述天然氣干燥單元回收再生氣熱量的系統,其中,所述第一分子篩的干燥工作狀態持續時間為10.5h,再生工作狀態持續時間為4h,冷吹工作狀態的持續時間為5.5h;所述第二分子篩的再生工作狀態持續時間為4h,冷吹工作狀態持續時間為5.5h,干燥工作狀態的持續時間為10.5h。
所述天然氣干燥單元回收再生氣熱量的系統,其中,所述第一分子篩處于干燥工作狀態且所述第二分子篩處于再生工作狀態時,所述第一閥門、第三閥門、第六閥門、及第八閥門均打開,所述第二閥門、第四閥門、第五閥門、及第七閥門均關閉。
所述天然氣干燥單元回收再生氣熱量的系統,其中,所述第一分子篩處于再生工作狀態且所述第二分子篩處于干燥工作狀態時,所述第一閥門、第三閥門、第六閥門、及第八閥門均關閉,所述第二閥門、第四閥門、第五閥門、及第七閥門均打開。
本發明所提供的天然氣干燥單元回收再生氣熱量的系統,當第一分子篩處于干燥工作狀態且第二分子篩處于再生工作狀態時,第一分子篩出來的脫水后天然氣部分進入第一換熱器,與第二分子篩中出來的再生天然氣在第一換熱器進行熱交換,對第一分子篩出來的部分脫水后天然氣進行預熱,并再經過第二換熱器中的導熱油升溫后進入第二分子篩中,有利于第二分子篩的再生。本發明中不再全部依賴導熱油對脫水后天然氣進行升溫,有效利用BOG氣的熱量。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所述天然氣干燥單元回收再生氣熱量的系統較佳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明提供一種天然氣干燥單元回收再生氣熱量的系統,為使本發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確,以下對本發明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發明,并不用于限定本發明。
如圖1所示,為本發明所述天然氣干燥單元回收再生氣熱量的系統較佳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所述天然氣干燥單元回收再生氣熱量的系統包括:
第一分子篩110;
第二分子篩120;
天然氣進氣管200;
所述天然氣進氣管200通過第一閥門10與所述第一分子篩110的底端連接;
所述天然氣進氣管200通過第二閥門20與所述第二分子篩120的底端連接;
第一換熱器300;
所述第一分子篩110的頂端通過第三閥門30與所述第一換熱器300的脫水天然氣入口310連接,且所述第一分子篩110的頂端通過第三閥門30還與冷箱700連接;
所述第一換熱器300的再生天然氣入口330通過第七閥門70與所述第一分子篩110的底端連接;所述第一換熱器300的再生天然氣入口330還通過第八閥門80與所述第二分子篩120的底端連接;
所述第二分子篩120的頂端通過第四閥門40與所述第一換熱器300的脫水天然氣入口310連接,且所述第二分子篩120的頂端通過第四閥門40還與冷箱700連接;
第二換熱器400;
所述第一換熱器300的脫水天然氣出口320與所述第二換熱器400的待升溫天然氣入口410連接;所述第二換熱器400中通入導熱油以對通入第二換熱器400中的待升溫天然氣進行升溫,升溫后天然氣通過第二換熱器400的升溫后天然氣出口420流向第一分子篩110的頂端或第二分子篩120的頂端;所述第二換熱器400的升溫后天然氣出口420通過第五閥門50與所述第一分子篩110的頂端連接;所述第二換熱器400的升溫后天然氣出口420通過第六閥門60與所述第二分子篩120的頂端連接;
第三換熱器500;
所述第一換熱器300的再生天然氣出口340與第三換熱器500連接;
所述第三換熱器500還與重力分離器600連接。
具體的,所述天然氣干燥單元回收再生氣熱量的系統,所述第一分子篩110依序切換干燥工作狀態、再生工作狀態及冷吹工作狀態;所述第二分子篩120依序切換再生工作狀態、冷吹工作狀態及干燥工作狀態。具體實施時,所述第一分子篩110設置在第一干燥塔或第一吸附塔中;所述第二分子篩120設置在第二干燥塔或第二吸附塔中。
具體的,所述第一分子篩110的干燥工作狀態持續時間為10.5h,再生工作狀態持續時間為4h,冷吹工作狀態的持續時間為5.5h;所述第二分子篩120的再生工作狀態持續時間為4h,冷吹工作狀態持續時間為5.5h,干燥工作狀態的持續時間為10.5h。
具體的,所述第一分子篩110處于干燥工作狀態且所述第二分子篩120處于再生工作狀態時,所述第一閥門10、第三閥門30、第六閥門60、及第八閥門80均打開,所述第二閥門20、第四閥門40、第五閥門50、及第七閥門70均關閉。
具體的,所述第一分子篩110處于再生工作狀態且所述第二分子篩120處于干燥工作狀態時,所述第一閥門10、第三閥門30、第六閥門60、及第八閥門80均關閉,所述第二閥門20、第四閥門40、第五閥門50、及第七閥門70均打開。
本發明的實施例中,當第一分子篩110處于干燥工作狀態且第二分子篩120處于再生工作狀態時,第一分子篩110出來的脫水后天然氣部分進入第一換熱器300,與第二分子篩120中出來的再生天然氣在第一換熱器300進行熱交換,對第一分子篩110出來的部分脫水后天然氣進行預熱,并再經過第二換熱器400中的導熱油升溫后進入第二分子篩120中,有利于第二分子篩的再生。同時,進行熱交換后的再生天然氣依次通過第三換熱器500與循環水進行熱交換,及通過重力分離器600的重力分離處理后,可通入天然氣管網。
當第一分子篩110處于再生工作狀態且第二分子篩120處于干燥工作狀態時,第二分子篩120出來的脫水后天然氣部分進入第一換熱器300,與第一分子篩110中出來的再生天然氣在第一換熱器300進行熱交換,對第二分子篩120出來的部分脫水后天然氣進行預熱,并再經過第二換熱器400中的導熱油升溫后進入第一分子篩110中,有利于第一分子篩110的再生。同時,進行熱交換后的再生天然氣依次通過第三換熱器500與循環水進行熱交換,及通過重力分離器600的重力分離處理后,可通入天然氣管網。
進一步的,所述第二換熱器400中通入220℃的導熱油。
進一步的,所述第三換熱器500包括再生含水天然氣入口510、再生含水天然氣出口520、循環水入口530和循環水出口540;所述再生含水天然氣入口510與所述第一換熱器300的再生天然氣出口340連接,所述再生含水天然氣出口520與所述重力分離器600連接,循環水通過循環水入口530進入所述第三換熱器進行換熱后由循環水出口540排出。
綜上所述,本發明所提供的天然氣干燥單元回收再生氣熱量的系統,當第一分子篩處于干燥工作狀態且第二分子篩處于再生工作狀態時,第一分子篩出來的脫水后天然氣部分進入第一換熱器,與第二分子篩中出來的再生天然氣在第一換熱器進行熱交換,對第一分子篩出來的部分脫水后天然氣進行預熱,并再經過第二換熱器中的導熱油升溫后進入第二分子篩中,有利于第二分子篩的再生。本發明中不再全部依賴導熱油對脫水后天然氣進行升溫,有效利用BOG氣的熱量。
應當理解的是,本發明的應用不限于上述的舉例,對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可以根據上述說明加以改進或變換,所有這些改進和變換都應屬于本發明所附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