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天然氣發電機組冷卻系統領域,具體地說,涉及一種天然氣發電機組的水路系統。
背景技術:
發電機組(英文名稱:GeneratorsSet)是將其他形式的能源轉換成電能的成套機械設備,由動力系統、控制系統、消音系統、減震系統、排氣系統組成,由水輪機、汽輪機、柴油機或其他動力機械驅驅動,將水流、氣流、燃料燃燒或原子核裂變產生的能量轉化為機械能傳給發電機,再由發電機轉換為電能,輸出到用電設備上使用。
目前,現有的集裝箱式天然氣發動機組一般將發動機冷卻系統放置在集裝箱內,這種安置方式增加了冷卻系統設備檢修和更換的難度。
鑒于此,技術人員需要亟待解決的一個問題是開發一種天然氣發電機組的水路系統,設計合理,將集裝箱內置的發動機冷卻系統中的水路外置,提高了散熱效率,在不需要散熱的情況下不經過散熱器,減少了能源的消耗,降低了冷卻系統設備檢修和更換的難度,提高了散熱效果和減少了散熱的能耗,適于推廣。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克服上述缺陷,提供了一種天然氣發電機組的水路系統,設計合理,將集裝箱內置的發動機冷卻系統中的水路外置,提高了散熱效率,在不需要散熱的情況下不經過散熱器,減少了能源的消耗,降低了冷卻系統設備檢修和更換的難度,提高了散熱效果和減少了散熱的能耗,適于推廣。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天然氣發電機組的水路系統,與天然氣發電機組的發動機和散熱器相對應,發動機中設置有冷卻設備,其特征在于:包括與發動機連通的高溫進水管和高溫出水管,以及連接在冷卻設備上的低溫進水管和低溫出水管;所述高溫出水管上設置有安全閥和液壓執行器,液壓執行器分別連通高溫進水管和散熱器進水管、散熱器出水管,散熱器進水管和散熱器出水管共同連通散熱器;所述高溫進水管上設置有高溫水泵以及連通大壓力罐的大壓力罐進水管;所述低溫出水管上設置有低溫水泵,且低溫出水管連通有液壓執行器,液壓執行器分別連通散熱器進水管、散熱器出水管和低溫進水管,低溫進水管上設置有安全閥;所述散熱器進水管上設置有連通小壓力罐的小壓力罐進水管。
作為一種優化的技術方案,所述高溫進水管、高溫出水管、低溫進水管、低溫出水管以及所有的散熱器進水管和散熱器出水管上分別設置有水溫傳感器和水壓傳感器;所有的水溫傳感器和水壓傳感器共同連接有控制器,控制器連接高溫水泵、低溫水泵和所有的液壓執行器。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術方案,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設計合理,將集裝箱內置的發動機冷卻系統中的水路外置,提高了散熱效率,在不需要散熱的情況下不經過散熱器,減少了能源的消耗,降低了冷卻系統設備檢修和更換的難度,提高了散熱效果和減少了散熱的能耗,適于推廣。
同時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種實施例中與發動機連通的高溫進水管和高溫出水管以及其他連接結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一種實施例中與發動機中冷卻設備連通的低溫進水管和低溫出水管以及其他連接結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
如圖1所示,一種天然氣發電機組的水路系統,與天然氣發電機組的發動機和散熱器相對應,發動機中設置有冷卻設備。水路系統包括與發動機連通的高溫進水管6和高溫出水管5,以及連接在冷卻設備上的低溫進水管12和低溫出水管11。
所述高溫出水管5上設置有安全閥9和液壓執行器10,液壓執行器10分別連通高溫進水管6和散熱器進水管1、散熱器出水管2,散熱器進水管1和散熱器出水管2共同連通散熱器。所述高溫進水管6上設置有高溫水泵8以及連通大壓力罐的大壓力罐進水管7。
所述低溫出水管11上設置有低溫水泵17,且低溫出水管11連通有液壓執行器18,液壓執行器18分別連通散熱器進水管13、散熱器出水管14和低溫進水管12,低溫進水管12上設置有安全閥16。所述散熱器進水管13上設置有連通小壓力罐的小壓力罐進水管15。
所述高溫進水管、高溫出水管、低溫進水管、低溫出水管以及所有的散熱器進水管和散熱器出水管上分別設置有水溫傳感器3和水壓傳感器4。所有的水溫傳感器3和水壓傳感器4共同連接有控制器,控制器連接高溫水泵、低溫水泵和所有的液壓執行器。
當高低溫水分別從發動機和冷卻設備流出后,首先經過水溫傳感器和水壓傳感器,采集水溫和水壓數據,若水壓超過安全閥設定的額定值,安全閥就會進行泄壓,同時,如果出水水溫低于液壓執行器的設定溫度,液壓執行器就會動作,從而使水流不經過散熱器,直接流回發動機和冷卻設備。如果水溫高于液壓執行器的設定值,水流會進入散熱器,在散熱后通過散熱器出水管流回發動機和冷卻設備。
本實用新型設計合理,將集裝箱內置的發動機冷卻系統中的水路外置,提高了散熱效率,在不需要散熱的情況下不經過散熱器,減少了能源的消耗,降低了冷卻系統設備檢修和更換的難度,提高了散熱效果和減少了散熱的能耗,適于推廣。
本實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的優選實施方式,任何人應該得知在本實用新型的啟示下做出的結構變化,凡是與本實用新型具有相同或者相近似的技術方案,均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