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的是一種內燃機,具體地說是內燃機的噴油器。
背景技術:
1、電控噴油器具有諸多技術優點。它能精確控制噴油量,使燃油噴射更精準,進而提升燃油利用率;噴油時刻可精準調控,優化燃燒過程;還能實現多次噴射,降低排放污染物;響應速度快,可根據發動機工況迅速調整噴油參數,增強發動機的動力性能與穩定性。
2、想要實現噴油規律的可變調節,目前主要通過改變燃油壓力的方式實現,具體是通過在供油管路中增加燃油增壓閥,需要時啟動以改變供油壓力進而改變噴油規律的曲線走向。但在此種方案下,為了保障液壓裝置的有效運作,往往要求較大的回油量以驅使油壓調節部件工作,從而對噴油裝置內的燃油進行壓力調整,這嚴重影響了整個噴油系統的效率和經濟性。
技術實現思路
1、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夠適配更加復雜的柴油機缸內供油及噴霧需求,滿足更多內燃機實際工況要求的一種嵌套雙針閥可變噴油規律電控噴油器。
2、本發明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
3、本發明一種嵌套雙針閥可變噴油規律電控噴油器,其特征是:包括緊固帽、上緊帽、下緊帽,緊固帽固定在上緊帽的外部,下緊帽的上端固定在下緊帽的下端,上緊帽里自上而下依次設置蓄壓腔腔壁、控制閥件緊固塊、上量孔板、中量孔板,下緊帽里自上而下依次設置下量孔板、雙針閥及升程變換閥控制腔模塊、噴嘴,控制閥件緊固塊里設置雙電磁閥控制組件;蓄壓腔腔壁里設置蓄壓腔,控制閥件緊固塊里分別設置燃油左路進油油路、燃油右路進油油路,中量孔板里設置量孔板蓄壓腔,燃油左路進油油路分別連通蓄壓腔和量孔板蓄壓腔,燃油右路進油油路連通蓄壓腔,緊固帽里設置連通蓄壓腔的接口。
4、本發明還可以包括:
5、1、所述雙電磁閥控制組件包括控制閥件外殼以及控制閥件外殼里的上電磁閥、下電磁閥、嵌套滑閥組件,上電磁閥包括上電磁閥銜鐵、控制閥芯、上電磁閥復位彈簧、下電磁閥包括下電磁閥閥桿、下電磁閥銜鐵、下電磁閥復位彈簧,控制閥芯和下電磁閥閥桿相對設置,嵌套滑閥組件位于控制閥芯和下電磁閥閥桿之間,控制閥芯的頂部安裝上電磁閥銜鐵,下電磁閥閥桿的底部安裝下電磁閥銜鐵,控制閥芯上套有上電磁閥復位彈簧,下電磁閥閥桿上套有下電磁閥復位彈簧,控制閥件外殼內部分別設置控制閥件外殼第一凸緣、控制閥件外殼第二凸緣、控制閥件外殼第三凸緣,上電磁閥復位彈簧的上下兩端分別為控制閥件外殼第一凸緣和控制閥芯,下電磁閥復位彈簧的上下兩端分別為控制閥件外殼第二凸緣和控制閥件外殼第三凸緣;所述嵌套滑閥組件包括嵌套滑閥外殼、嵌套滑閥內芯,嵌套滑閥外殼位于控制閥芯和下電磁閥閥桿之間,嵌套滑閥內芯位于嵌套滑閥外殼里,嵌套滑閥內芯與控制閥芯之間形成嵌套滑閥內芯回油流道,嵌套滑閥內芯、控制閥芯、嵌套滑閥外殼之間形成嵌套滑閥中間腔,嵌套滑閥內芯與下方的嵌套滑閥外殼之間形成嵌套滑閥底部卸油通孔,控制閥芯與控制閥件外殼之間分別形成控制閥芯上部腔室、控制閥芯中部腔室、控制閥芯下部腔室,控制閥芯里設置控制閥芯內部油路,控制閥芯內部油路分別連通控制閥芯中部腔室和嵌套滑閥內芯回油流道,嵌套滑閥內芯回油流道連通嵌套滑閥中間腔,上電磁閥與控制閥件外殼形成上回油腔,下電磁閥與控制閥件外殼形成下回油腔,控制閥件外殼里設置與上回油腔相通的上回油孔以及與下回油腔相通的下回油孔,嵌套滑閥底部卸油通孔連通下回油腔,嵌套滑閥外殼中加工有下電磁閥閥桿油槽。
6、2、所述雙針閥及升程變換閥控制腔模塊包括升程變換閥緊固塊、內針閥上緊固塊、內針閥下緊固塊、升程變換閥、內針閥、外針閥,外針閥位于噴嘴里,內針閥的主體位于外針閥里,內針閥的上端穿過內針閥下緊固塊并位于內針閥上緊固塊里,升程變換閥的上部位于升程變換閥緊固塊里,升程變換閥的下部位于內針閥上緊固塊里,升程變換閥的上部套有升程變換閥復位彈簧,內針閥的上部套有內針閥復位彈簧,內針閥位于外針閥上部的部分套有外針閥復位彈簧,升程變換閥復位彈簧所在位置形成升程變換閥控制腔,內針閥復位彈簧所在位置形成內針閥控制腔,外針閥復位彈簧所在位置形成外針閥控制腔;升程變換閥控制腔通過下量孔板升程變換閥回油節流孔連通控制閥芯中部腔室,升程變換閥控制腔通過升程變換閥控制腔進油節流孔連通量孔板蓄壓腔;內針閥上緊固塊里分別設置外針閥控制腔進油油路和外針閥控制腔出油油路,外針閥控制腔進油油路連通量孔板蓄壓腔,外針閥控制腔進油油路通過外針閥控制腔進油節流孔連通外針閥控制腔,外針閥控制腔出油油路連通控制閥芯上部腔室,外針閥控制腔出油油路通過外針閥控制腔出游節流孔連通外針閥控制腔,內針閥下緊固塊里開設外針閥控制腔第三泄油孔,外針閥控制腔第三泄油孔連通外針閥控制腔出游節流孔;升程變換閥緊固塊里設置內針閥控制腔進油油路和內針閥控制腔回油油路,升程變換閥與升程變換閥緊固塊之間形成升程變換閥盛油槽,升程變換閥里設置內針閥控制腔進油節流孔,內針閥控制腔進油油路連通量孔板蓄壓腔和升程變換閥盛油槽,內針閥控制腔進油節流孔連通升程變換閥盛油槽和內針閥控制腔,內針閥控制腔回油油路連通升程變換閥盛油槽和控制閥芯下部腔室;外針閥與噴嘴之間形成外針閥盛油槽,外針閥盛油槽連通量孔板蓄壓腔和燃油右供油油路,內針閥與外針閥之間形成盛油腔,外針閥里開設燃油連通通道,燃油連通通道連通外針閥盛油槽和盛油腔。
7、3、:噴射準備階段,上電磁閥和下電磁閥的線圈不得電,無電磁力,控制閥芯上部腔室在下電磁閥復位彈簧的作用下落座于控制閥件外殼第二凸緣下端面,控制閥芯整體在上電磁閥復位彈簧的作用下落座于內針閥控制腔上端面,控制滑閥模塊處于完全閉鎖的狀態;高壓燃油經燃油左進油油路進入量孔板蓄壓腔,然后分為路,一路經燃油左進油油路進入盛油腔,完成供油;一路經外針閥控制腔進油油路完成對外針閥控制腔的供油,此時控制閥芯上部腔室封閉,高壓燃油在外針閥控制腔中配合外針閥復位彈簧對外針閥施加下壓力使得外針閥落座,完成對外針閥噴孔的密封;一路經內針閥控制腔進油油路流入內針閥控制腔,此時控制閥芯下部腔室處于封閉狀態,高壓燃油在內針閥控制腔中配合內針閥復位彈簧對內針閥施加下壓力使得內針閥落座,完成對內針閥噴孔的密封;一路經升程變換閥控制腔進油油路和升程變換閥控制腔進油節流孔進入升程變換閥控制腔,此時控制滑閥模塊封閉,高壓燃油在升程變換閥控制腔中配合升程變換閥復位彈簧對升程變換閥施加下壓力使得升程變換閥落座于內針閥上緊固塊凸緣上端面。
8、4、外針閥獨立噴射時,下電磁閥線圈得電,上電磁閥線圈保持失電狀態,此時下電磁閥銜鐵受電磁力影響帶動下電磁閥閥桿向下移動,控制閥芯整體受上電磁閥復位彈簧的作用同時向下移動,控制閥芯上部腔室與上回油腔導通,外針閥控制腔中的高壓燃油經外針閥控制腔出油油路到達控制閥芯上部腔室,再通過上回油孔完成泄油;此時外針閥控制腔中高壓燃油對外針閥的下壓力減弱,盛油腔底部高壓燃油壓力使得外針閥抬起,外針閥噴孔開始噴射燃油;當下電磁閥失電時,下電磁閥閥桿因下電磁閥復位彈簧的作用重新落座于控制閥件外殼第二凸緣下端面,并帶動控制閥芯上移至原始位置,此時控制閥芯上部腔室重新被控制閥芯上端密封,泄油進程終止,高壓燃油重新充滿外針閥控制腔,配合外針閥復位彈簧使得外針閥落座,外針閥噴孔封閉,噴油進程結束。
9、5、內針閥獨立噴射時,上電磁閥線圈得電,下電磁閥保持失電狀態,此時上電磁閥銜鐵受到電磁力影響帶動控制閥芯整體向上移動,控制閥芯下部腔室密封解除,控制閥件外殼中的內針閥控制腔回油油路與下回油腔導通,內針閥控制腔中高壓燃油經內針閥控制腔回油油路到達下回油腔,再通過下回油孔完成泄油;此時內針閥控制腔中高壓燃油對內針閥的下壓力減弱,盛油腔中高壓燃油壓力克服內針閥復位彈簧產生的下壓力,使內針閥抬起,燃油經壓力室流向內針閥噴孔,開始噴射,此時內針閥升程由升程變換閥下底面限制;當上電磁閥失電時,控制閥芯整體因上電磁閥復位彈簧的作用,控制閥芯下段重新落座于嵌套滑閥組件上端面,下回油腔再次被控制閥芯下段密封,泄油進程終止,高壓燃油重新充滿內針閥控制腔,配合內針閥復位彈簧使得內針閥落座,內針閥噴孔封閉,噴油進程結束。
10、6、內針閥處于靴形噴射模式時,上電磁閥線圈先于下電磁閥線圈得電,上電磁閥銜鐵受到電磁力影響帶動控制閥芯整體向上移動,此時控制滑閥模塊封閉,控制閥芯下部腔室封閉解除,內針閥同其獨立噴射的噴射模式時開始噴油,此時內針閥升程上限由升程變換閥下端面限制;待內針閥達到升程極限后,下電磁閥線圈得電,下電磁閥銜鐵帶動下電磁閥閥桿和嵌套滑閥外殼嵌套滑閥外殼向下移動,此時嵌套滑閥內芯與下回油腔導通,位于升程變換閥控制腔的高壓燃油經升程變換閥控制腔進油油路流至下回油腔,再通過下回油孔完成泄油,升程變換閥在內針閥的作用下向上移動,到達下量孔板下端面,完成內針閥的升程變換。
11、本發明的優勢在于:本發明的一種嵌套雙針閥可變噴油規律電控噴油器通過兩個電磁閥(即上電磁閥和下電磁閥)實現了對三個控制腔(即內針閥控制腔、外針閥控制腔、升程變換閥控制腔)的精確控制,內針閥最大升程切換功能可改變其與閥座之間的燃油流通面積;內外雙針閥切換開啟功能可改變噴孔的類型(即內針閥噴孔和外針閥噴孔),通過噴孔類型的不同間接影響噴油規律,兩者都可以實現噴油規律曲線形狀的靈活可變,以滿足更廣泛的工況需求,有利于改善柴油機缸內的燃燒、降低排放污染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