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可變容量壓縮機用控制閥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適于對構成汽車用空調裝置的可變容量壓縮機的排出容量進行控制的控制閥。
背景技術:
汽車用空調裝置一般包括將在其制冷循環中流動的冷媒壓縮并形成高溫·高壓的氣體冷媒后將其排出的壓縮機;使該氣體冷媒凝縮的凝縮器;通過使所凝縮的液體冷媒隔熱膨脹來形成低溫·低壓的冷媒的膨脹裝置;通過使該冷媒蒸發來進行與車室內空氣的熱交換的蒸發器等。在蒸發器中蒸發后的冷媒再次返回到壓縮機,進行制冷循環。作為該壓縮機,使用可變容量壓縮機(也簡稱為“壓縮機”),其能夠改變冷媒的排出容量,使得能夠不依賴于發動機的轉速地維持一定的冷卻能力。該壓縮機是在裝配于被發動機旋轉驅動的旋轉軸的搖動板上連結壓縮用的活塞,通過使搖動板的角度變化,改變活塞的沖程,來調整冷媒的排出量的。通過向密閉的曲柄箱內導入排出冷媒的一部分,并使施加于活塞兩面上的壓力的平衡發生變化,來連續地改變搖動板的角度。該曲柄箱內的壓力(以下稱為“曲柄壓力”)Pc通過設于壓縮機的排出室和曲柄箱之間或曲柄箱與吸入室之間的可變容量壓縮機用控制閥(也簡稱為“控制閥”)來控制。作為這樣的控制閥,例如有的是根據吸入壓力Ps來調整向曲柄箱的冷媒導入量, 由此,控制曲柄壓力Pc (例如,參照專利文獻I)。該控制閥包括感應吸入壓力Ps并變位的感壓部;接受感壓部的驅動力而控制從排出室通向曲柄箱的通道的開閉的閥部;能夠通過外部電流而改變由感壓部產生的驅動力的設定值的螺線管。這樣的控制閥使閥部開閉, 以使得吸入壓力Ps保持為由外部電流設定的設定壓力。一般,吸入壓力Ps與蒸發器出口的冷媒溫度成比例,因此通過將該設定壓力保持在預定值以上,能夠防止蒸發器的凍結等。 此外,當車輛的發動機負荷較大時,通過關閉螺線管而使閥部成為全開狀態,提高曲柄壓力 Pc,使搖動板相對于旋轉軸幾乎成直角,由此,能夠使壓縮機以最小容量運轉?!铂F有技術文獻〕〔專利文獻〕專利文獻I :日本特開2008-45526號公報這樣的控制閥的感壓部一般形成由隔膜或波紋管這樣的感壓部件包圍的基準壓力室,并在該基準壓力室配置賦予使感壓部件伸長的方向的荷重的彈簧來構成。然后,通過由該基準壓力室的內外壓力差產生的感壓部件的變位,產生抵抗螺線管力的驅動力。抵抗該螺線管力的驅動力是通過感壓部的彈簧的荷重設定來調整的。通常,該設定荷重通過在控制閥的制造階段對感壓部和裝配于軸線方向的部件之間的位置進行調整來實現。但是,在想要高精度地對吸入壓力Ps的設定壓力進行設定的情況下,優選能夠在組裝了控制閥之后進行微調。關于這一點,如果感壓部是設于控制閥的主體的一端的類型的話,可以在其組裝之后使感壓部的一部分沿軸線方向物理變形等來對其進行微調。但是, 對于像引用文獻I的控制閥這樣感壓部設于主體內部的類型來說,微調是困難的。
發明內容
本發明是鑒于這樣的課題完成的,其目的之一在于在感壓部設于主體內部的類型的所謂Ps感應式的可變容量壓縮機用控制閥中,能夠從外部容易地對該感壓部的驅動力的設定值進行調整。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本發明一個方案的可變容量壓縮機用控制閥是一種控制從排出室導入曲柄箱的冷媒流量,使可變容量壓縮機的排出容量變化,以使得吸入室的吸入壓力保持為設定壓力的可變容量壓縮機用控制閥,包括主體,自一端側設有與曲柄箱連通的曲柄箱連通口、與排出室連通的排出室連通口、與吸入室連通的吸入室連通口 ;主閥體,對設置于使排出室連通口與曲柄箱連通口連通的冷媒通道上的主閥進行開閉;螺線管,設置于主體的另一端側,能夠根據所供給的電流量來調整用于向閉閥方向驅動主閥體的螺線管力;感壓部,包含被設置于由主體和螺線管圍成的內部空間,并感應吸入壓力而變位的感壓部件,能夠通過該感壓部件的變位而向主閥體賦予抵抗螺線管力的驅動力;以及軸體,從主體的一端側向另一端側沿軸線方向延伸,一端部固定于主體的一端側,且另一端側與感壓部連結,能夠通過調整該一端部的固定位置來對由感壓部產生的驅動力進行調整。根據該方案,通過設置從主體的一端側向另一端側沿軸線方向延伸的軸體,在組裝控制閥后對該軸體的固定位置進行再調整,從而能夠容易地對由感壓部產生的驅動力進行微調。再者,軸體向主體的固定也可通過例如壓入來進行。該情況下,能夠通過對該壓入量的調整來對感壓部的設定荷重進行微調。或者,也可對軸體本身賦予螺釘構造。該情況下,能夠通過該軸體的螺入量來對感壓部的設定荷重進行微調。
圖I是表示第I實施方式的控制閥的構成的剖面圖。
圖2是與圖I的上半部對應的部分放大剖面圖。
圖3是表示控制閥的工作的圖。
圖4是表示控制閥的工作的圖。
圖5是表示第2實施方式的控制閥的構成的剖面圖。
圖6是與圖5的上半部對應的部分放大剖面圖。
圖7是表示控制閥的工作的圖。
圖8是表示控制閥的工作的圖。
圖9是表示第3實施方式的控制閥的構成的剖面圖。
圖10是與圖9的上半部對應的部分放大剖面圖。
圖11是表示控制閥的工作的圖。
圖12是表示控制閥的工作的圖。
圖13是變形例的控制閥的上半部放大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參照優選實施方式對本發明加以說明。這并不是對本發明的范圍的限定,而是對本發明進行舉例說明。
以下,參照附圖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加以說明。再者,在以下的說明中,為了方便起見,有時以圖示的狀態為基準將各構造的位置關系表現為上下。(第I實施方式)圖I是表示第I實施方式的控制閥的構成的剖面圖。本實施方式的控制閥I被構成為對汽車用空調裝置的制冷循環中所設置的未作圖示的可變容量壓縮機(簡稱為“壓縮機”)進行控制的控制閥(電磁閥)。該壓縮機將在制冷循環中流動的冷媒壓縮并形成高溫·高壓的氣體冷媒后將其排出;該氣體冷媒通過凝縮器(外部熱交換器)凝縮,進而通過膨脹裝置隔熱膨脹,形成低溫 低壓的霧狀冷媒。該低溫·低壓的冷媒在蒸發器中蒸發,通過該蒸發潛熱而對車室內的空氣進行冷卻。在蒸發器中蒸發后的冷媒再次返回到壓縮機,進行制冷循環。壓縮機是在裝配于被汽車的發動機旋轉驅動的旋轉軸的搖動板上連結壓縮用的活塞,通過使搖動板的角度變化,改變活塞的沖程,由此調整冷媒的排出量。控制閥I通過控制對從該壓縮機的排出室向曲柄箱導入的冷媒流量,來使搖動板的角度、進而使該壓縮機的排出容量變化??刂崎yI被構成為控制從排出室向曲柄箱導入的冷媒流量的所謂Ps感應閥,以使得壓縮機的吸入壓力Ps保持為設定壓力??刂崎yI是將閥主體2和螺旋管3 —體組裝而構成的,該閥主體包含對用于將排出冷媒的一部分導入曲柄箱的冷媒通道進行開閉的閥部,螺線管3調整該閥部的開度來控制向曲柄箱導入的冷媒流量。閥主體2包括階梯圓筒狀的主體5、設于主體5內部的閥部、設于主體5的內部并產生用于開閉閥部的驅動力的執行元件(Power element)4(屬于“感壓部”)等。主體5和螺線管3介由連接部件6連接固定。在主體5,從其上端側起設有開口 12 (屬于“曲柄箱連通口 ”)、開口 14 (屬于“排出室連通口 ”)、開口 16 (屬于“吸入室連通口 ”)。在主體5內形成使開口 12與開口 14連通的第I冷媒通道、和使開口 12與開口 16連通的第2冷媒通道。在第I冷媒通道設有使其開閉的主閥;在第2冷媒通道設有使其開閉的副閥。開口 14與壓縮機的排出室連通,導入排出壓力Pd的冷媒。開口 12與壓縮機的曲柄箱連通,向曲柄箱導出經由主閥的曲柄壓力Pc的冷媒,而在壓縮機啟動時導入從曲柄箱排出的曲柄壓力Pc的冷媒。此時所導入的冷媒被引導向副閥。開口 16與壓縮機的吸入室連通,導入吸入壓力Ps的冷媒,而在壓縮機啟動時向吸入室導出經由副閥的吸入壓力Ps的冷媒。在主體5同軸地配置主閥體18和副閥體20。主閥體18形成上部縮徑的階梯圓筒狀,在其上部被主體5可滑動地支承。副閥體20形成圓筒狀,其下半部可滑動地內插于主閥體18的縮徑部。在副閥體20的上部設置向半徑方向外側延伸的法蘭部,在該法蘭部的下面形成主閥座22。在副閥體20的比主閥座22靠近內側的側部設有連通內外的連通孔 23。主閥體18的上端部與主閥座22接觸/分離來開閉主閥,調整從排出室流向曲柄箱的冷媒流量。副閥體20在其上端開口部與開口 12連通,其內部通道通過主閥的開閥形成第 I冷媒通道,通過副閥的開閥形成第2冷媒通道。在由主體5的下半部和螺線管3圍成的壓力室25 (內部空間)設有執行元件4。 執行元件4包含感應吸入壓力Ps并變位的波紋管24,通過該波紋管24的變位,為主閥體 18賦予抵抗螺線管力的驅動力。主閥體18可一體工作地與執行元件4連結。后面對該執行元件4的構成的詳細內容加以記述。在主體5的上半部,沿其軸線延伸設置軸體26。軸體26以其一端部被壓入主體5 的上端部的方式被固定,其另一端部介由閥座形成部件28連結于執行元件4。閥座形成部件28形成盤狀,在與副閥體20的下端開口部的對置面形成副閥座27。副閥體20與副閥座 27接觸/分離來開閉副閥,調整從曲柄箱向吸入室釋放的冷媒流量。在閥座形成部件28和執行元件4之間夾裝對主閥體18向開閥方向施力的彈簧29 (作為“施力部件”發揮作用)。 在副閥體20和主體5之間夾裝對副閥體20向副閥的閉閥方向施力的彈簧21。另一方面,螺線管3包括也作為磁軛發揮作用的圓筒狀的箱體30 ;相對于箱體 30固定的有底圓筒狀的襯套31 ;內插于襯套31的上半部的圓筒狀的芯體32 ;圓筒狀的柱塞33,其被收容于襯套31的下半部,并與芯體32在軸線方向相對配置;通過來自外部的供給電流而生成磁路的電磁線圈34;以封閉箱體30的下端開口部的方式設置的端部部件35。 以貫穿連接部件6的中央部的方式形成插通孔38。而且,芯體32的上端部插通于該插通孔 38并向外鉚接,從而固定于連接部件6。圓筒狀的傳遞桿36以沿軸線方向貫穿芯體32中央的方式插通。傳遞桿36的下端部被同軸地壓入柱塞33的上端部。結果,傳遞桿36和柱塞33被固定并形成沿軸線方向貫穿二者的內部通道37。傳遞桿36的上端部與執行元件4連結,介由執行元件4將螺線管力傳遞給主閥體18。一方面,壓力室25內的吸入壓力Ps通過傳遞桿36和執行元件4之間的間隙被導入內部通道37,并通過該內部通道37被導向柱塞33的背壓室39。此外,另一方面,壓力室 25內的吸入壓力Ps通過芯體32和傳遞桿36之間的間隙被導入襯套31。襯套31由非磁性材料構成,其底部中央部稍凸出,即使如圖所示柱塞33位于下止點,也會形成背壓室39。此外,向襯套31外插圓筒狀的繞線管41,在該繞線管41纏繞電磁線圈34。密封環42被夾裝于由芯體32的上端部外周面、襯套31的上端面以及連接部件6 的底部內面所圍成的空間內,確保螺線管3的內外密封。從繞線管41延伸出與電磁線圈34 相連的一對連接端子44,其分別貫穿端部部件35并向外部引出。同一圖中,為了說明的方便,僅表不了該一對中的一者。端部部件35被裝配成從下方封閉被內包于箱體30的螺線管3內的整個構造物。 端部部件35通過具有耐蝕性的樹脂材料的鑄型成形(注射模塑成形)而形成,該樹脂材料也充滿箱體30和電磁線圈34的間隙。通過像這樣在箱體30和電磁線圈34的間隙充滿樹脂材料,易于將在電磁線圈34產生的熱傳遞到箱體30,提高其散熱性能。連接端子44的頂端部從端部部件35引出,與未作圖示的外部電源相連接。圖2是與圖I的上半部對應的部分放大剖面圖。主體5是在階梯圓筒狀的第I主體51的上端開口部組裝底圓筒狀的第2主體52 而構成的。第2主體52的下半部被壓入到第I主體51的上端部,整體上構成有底階梯圓筒狀的主體5。開口 12設于第2主體52的底部。第2主體52的底部中央設有插通孔54, 軸體26被壓入其中。軸體26以固定于該第2主體52的底部中央的方式被懸臂狀地支承, 沿軸線向下方延伸。閥座形成部件28在其中央部具有向下方凸出的形狀的嵌合部55,使軸體26的下端部嵌合于該嵌合部55來形成定心。該嵌合狀態通過彈簧29的施加力而得到保持,因此,閥座形成部件28被軸體26支承。主閥體18的大徑的主體配置于壓力室25。在該大徑部的內側配置有閥座形成部件28、執行元件4以及彈簧29。主閥體18的上部被小徑化并被可滑動地支承于第I主體 51的上部,其頂端部與主閥座22接觸/分離來開閉主閥。在主閥體18的與開口 16對應的位置設有使內外連通的連通孔56。密封用的O形環70嵌裝于副閥體20的上端部外周面,防止從開口 14導入的高壓冷媒介由副閥體20和第2主體52之間的間隙通道向開口 12泄漏。執行元件4被構成為通過第I阻擋件60 (屬于“基座部件”)將波紋管24的上端開口部關閉,通過第2阻擋件62(屬于“基座部件”)將下端開口部關閉。波紋管24的內部成為密閉的基準壓力室S,在第I阻擋件60和第2阻擋件62之間夾裝有對波紋管24向伸長方向施力的彈簧64。在本實施方式中,使基準壓力室S成為真空狀態。在第I阻擋件60 的上面中央處設有沿軸線方向具有預定深度的圓槽,閥座形成部件28的嵌合部55與此圓槽嵌合連結。此外,在第2阻擋件62的下面中央處設有沿軸線方向具有預定深度的圓槽, 傳遞桿36的上端部與此圓槽嵌合連結。主閥體18以其下端部被壓入第2阻擋件62的方式得以固定。彈簧64向使第I阻擋件60和第2阻擋件62彼此分離的方向施力,因此,波紋管 24根據壓力室25的吸入壓力Ps和基準壓力室S的基準壓力的壓差而在軸線方向(閥部的開閉方向)上伸長或收縮。但是,即使該壓差變大,波紋管24收縮預定量后,由于第I阻擋件60和第2阻擋件62彼此的頂端面抵接并卡止,其收縮被限制。在這樣的構成中,當壓力室25內的吸入壓力Ps低于預定的設定壓力Pset時,波紋管24向伸長方向變形,第I阻擋件60卡止于閥座形成部件28。結果,向下方推壓第2 阻擋件62的力、即,使由螺線管3產生的螺線管力減少的方向的力發揮作用。該設定壓力 Pset基本上通過彈簧64的彈簧荷重被預先調整,根據蒸發器內的溫度和吸入壓力Ps的關系而被設定為能夠防止蒸發器凍結的壓力值。設定壓力Pset能夠通過改變向螺線管3的供給電流(設定電流)而變化。在本實施方式中,通過在控制閥I的組裝大致完成的狀態下對軸體26的壓入量進行再調整,能夠對彈簧64的設定荷重進行微調,并能準確地調整設定壓力Pset。在本實施方式中,副閥體20的上部滑動部的外徑B ( = O形環70的內徑)形成為比主閥體18的有效受壓徑A小預定量。因此,排出壓力Pd和曲柄壓力Pc的壓差(Pd-Pc) 向下方向作用于副閥體20。因此,在主閥體18坐落于主閥座22的主閥的閉閥狀態下,即使從開口 14導入的排出壓力Pd變高、壓差(Pd-Pc)變大,副閥體20壓縮彈簧21而使主閥開閥的狀況也將被避免。另一方面,主閥開閥時,副閥體20的移動被閥座形成部件28卡止, 因此,副閥體20追隨主閥體18而動作,阻止主閥開閥的狀況也被避免。在壓縮機的控制狀態下,副閥體20坐落于副閥座27的狀態(副閥的閉閥狀態)因彈簧21的施加力而得到保持。接下來,對控制閥的動作加以說明。圖3及圖4是表示控制閥的工作的圖,與圖2相對應。已經說明的圖2表示控制閥的最小容量運轉狀態。圖3表示使控制閥的排放(bleed)功能工作時的狀態。圖4表示比較穩定的控制狀態。以下,基于圖I并適當參照圖2 4進行說明。
在控制閥I中,當螺線管3未通電時、即汽車用空調裝置未工作時,芯體32和柱塞 33之間不作用吸引力。此外,彈簧29對第2阻擋件62向下方施力,因此,如圖2所示,主閥體18從主閥座22分離,主閥成為全開狀態。另一方面,副閥體20坐落于副閥座27的狀態通過彈簧21的施加力而得到保持,因此,副閥成為閉閥狀態。再者,通過彈簧29的施加力維持閥座形成部件28和軸體26的連結狀態也有助于對副閥的閉閥狀態的維持。此時,從壓縮機的排出室導入到開口 14的排出壓力Pd的冷媒通過全開狀態的主閥,從開口 12流向曲柄箱。因此,曲柄壓力Pc變高,壓縮機進行最小容量運轉。此時,第I 阻擋件60成為與閥座形成部件28分離的狀態(活動連結被解除的狀態),因此,執行元件 4實質上不發揮作用。另一方面,在汽車用空調裝置啟動時等,在向螺線管3的電磁線圈34供給最大的控制電流時,柱塞33被芯體32以最大的吸引力吸引。此時,如圖3所示,螺線管力介由執行元件4 (準確地說是第2阻擋件62)被直接傳遞到主閥體18。結果,主閥體18雖坐落于主閥座22,但因為螺線管力大,不僅是主閥關閉,主閥體18還一邊推壓副閥體20 —邊進一步上升。結果,副閥體20從副閥座27分離,副閥開放。這時,波紋管24收縮至第I阻擋件 60與第2阻擋件62抵接的最小狀態。S卩,通過向螺線管3供給啟動電流來關閉主閥并限制排出冷媒向曲柄箱的導入, 并使主閥體18變位,立即打開副閥,迅速將曲柄箱內的冷媒釋放到吸入室。在本實施方式中,也介由形成于壓縮機的減壓通道(連接曲柄箱和吸入室的孔等)來進行曲柄箱的減壓, 這樣能夠迅速地使副閥打開,將其減壓響應性提高到最大限度,并能夠使壓縮機迅速地啟動。這里,在供給螺線管3的電流值被設定為預定值的控制狀態時,如圖4所示,在副閥體20坐落于副閥座27、副閥關閉的狀態下,主閥體18與副閥體20分別工作,對主閥的開度進行調整。這時,主閥體18停止于由彈簧29產生的開閥方向的力、由螺線管3產生的閉閥方向的螺線管力、由基于吸入壓力Ps而工作的執行元件4所產生的降低螺線管力的方向上的力取得平衡的閥提升位置。而且,例如當制冷負荷變大、吸入壓力Ps高于設定壓力Pset時,波紋管24縮小, 因此,第2阻擋件62、進而主閥體18相對地向上方(閉閥方向)變位。結果,主閥的閥開度變小,壓縮機以增加排出容量的方式工作。結果,吸入壓力Ps向降低的方向變化。相反,當制冷負荷變小、吸入壓力Ps低于設定壓力Pset時,波紋管24伸長。結果,由執行元件4產生的施加力向使螺線管力降低的方向作用。結果,向主閥體18的閉閥方向的力降低,主閥的閥開度變大,壓縮機以減少排出容量的方式工作。結果,吸入壓力Ps被維持在設定壓力 Pset,防止過度制冷。如以上說明的那樣,在控制閥I中,通過設置從主體5的一端側向另一端側沿軸線方向延伸的軸體26,能夠通過在組裝控制閥I后對該軸體26的固定位置進行再調整,來容易地對由執行元件4產生的驅動力進行微調。即,能夠通過簡單的構造準確地調整吸入壓力Ps的設定壓力Pset。此外,在控制閥I中,傳遞桿36和主閥體18并不介由彈性部件等,而是介由第2 阻擋件62剛性連結,螺線管力被直接傳遞到主閥體18。因此,當螺線管3從關閉切換到開啟并被供給啟動電流時,能夠迅速地關閉主閥。此外,主閥座22和副閥體20形成一體,副閥體20也作為可動閥座發揮作用。因此,以主閥關閉的同時副閥打開的方式工作,所以能夠在限制冷媒導入曲柄箱的同時從曲柄箱排出冷媒,能夠迅速地啟動壓縮機。(第2實施方式)接下來,對本發明的第2實施方式加以說明。本實施方式的控制閥除了主閥和副閥的構成及配置以外,具有很多與第I實施方式共通的部分。因此,對與第I實施方式同樣的結構部分賦予同一標號等,并適當省略其說明。圖5是表示第2實施方式的控制閥的構成的剖面圖。圖6是與圖5的上半部對應的部分放大剖面圖。如圖5所示,控制閥201是一體地組裝閥主體202和螺線管3而構成的。控制閥 201與第I實施方式不同,主閥座22形成于主體205。此外,在閥座形成部件228上形成第 I副閥座230和第2副閥座232,執行元件204的一部分構成副閥體220。通過副閥體220 與第I副閥座230接觸/分離來開閉第I副閥。在閥座形成部件228和執行元件4之間夾裝有對副閥體220向開閥方向施力的彈簧229。主閥體218與主閥座22接觸/分離來開閉主閥,而與第2副閥座232接觸/分離來開閉第2副閥。如圖6所示,主閥體218形成向上方縮徑成多階的階梯圓筒狀,其中一個階部作為與第2副閥座232接觸/分離來開閉第2副閥的開閉閥體240發揮作用。在閥座形成部件 228的上端外周緣部的下面側形成第I副閥座230,在閥座形成部件228的上面側形成第2 副閥座232。副閥體220與構成執行元件204的第I阻擋件260的上端部連接設置。副閥體220形成圓筒狀,在其上端面與第I副閥座230接觸/分離。在副閥體220的側部形成使內外連通的連通孔234。彈簧229被夾裝于閥座形成部件228和第I阻擋件260之間。接下來,對控制閥的工作加以說明。圖7及圖8是表示控制閥的工作的圖,與圖6對應。已經說明的圖6表示控制閥的最小容量運轉狀態。圖7表示使控制閥的排放功能工作時的狀態。圖8表示比較穩定的控制狀態。以下,基于圖5并適當參照圖6 8進行說明。在控制閥201中,當螺線管3未通電時,螺線管力不作用。因此,如圖6所示,通過彈簧229的施加力,執行元件204向下方變位,主閥體218從主閥座22分離,主閥成為全開狀態。此時,開閉閥體240坐落于第2副閥座232,因此,第2副閥成為閉閥狀態。此時,從壓縮機的排出室導入到開口 14的排出壓力Pd的冷媒通過全開狀態的主閥,從開口 12向曲柄箱流動。因此,曲柄壓力Pc變高,壓縮機進行最小容量運轉。另一方面,在汽車用空調裝置啟動時等,在向螺線管3的電磁線圈34供給最大的控制電流時,如圖7所示,螺線管力介由傳遞桿36及第2阻擋件62被直接傳遞到主閥體 218。結果,主閥體218坐落于主閥座22來關閉主閥,并且開閉閥體240從第2副閥座232 分離,使第2副閥開閥。另一方面,啟動時吸入壓力Ps較高,因此,副閥體220也從第I副閥座230分離,第I副閥的開閥狀態得到維持。即,當向螺線管3供給啟動電流時,主閥關閉而限制向曲柄箱導入排出冷媒,同時副閥立即打開,使曲柄箱內的冷媒迅速釋放到吸入室。 結果,能夠使壓縮機迅速啟動。而且,在供給螺線管3的電流值被設定為預定值的控制狀態時,如圖8所示,因為吸入壓力Ps比較低,所以波紋管24伸長,副閥體220坐落于第I副閥座230,使第I副閥閉閥。另一方面,主閥在像那樣第I副閥被關閉的狀態下獨立開閉,以將吸入壓力Ps維持在設定壓力Pset的方式工作。
(第3實施方式)接下來,對本發明的第3實施方式加以說明。除了主閥和副閥的構成及配置以外, 具有很多與第I實施方式共通的部分。因此,對與第I實施方式同樣的結構部分賦予同一標號等,并適當省略其說明。圖9是表示第3實施方式的控制閥的構成的剖面圖。圖10是與圖9的上半部對應的部分放大剖面圖。如圖9所示,控制閥301是一體地組裝閥主體302和螺線管3而構成的??刂崎y 301與第I實施方式不同,主閥座22形成于主體305。此外,軸體26固定于執行元件304,主閥318固定于與執行元件304相獨立的基座部件330。副閥座327形成于該基座部件330。 主閥體318與主體305之間夾裝有對主閥體318向開閥方向施力的彈簧321 (作為“施力部件”發揮作用)。如圖10所示,執行元件304的第I阻擋件360固定于軸體26,第2阻擋件362被基座部件330支承?;考?30具有連結傳遞桿36的凹部331和連結于第2阻擋件362 的凸部332。第2阻擋件362被凸部332可滑動地支承。在基座部件330設置使主閥體318 的內部與壓力室25連通的連通孔356,在該連通孔356的上方形成第I副閥座327。副閥體320 —體地設于第2阻擋件362,與第I副閥座327接觸/分離來開閉第I副閥。此外, 在芯體32的上端部形成第2副閥座342,在基座部件330上一體地設有開閉閥體340。通過開閉閥體340與第2副閥座342接觸/分離來開閉第2副閥。接下來,對控制閥的工作加以說明。圖11及圖12是表示控制閥的工作的圖,與圖10對應。已經說明的圖10表示控制閥的最小容量運轉狀態。圖11表示使控制閥的排放功能工作時的狀態。圖12表示比較穩定的控制狀態。以下,基于圖9并適當參照圖10 12進行說明。在控制閥301中,當螺線管3未通電時,螺線管力不作用。因此,如圖10所示,通過彈簧321的施加力,主閥體318從主閥座22分離,主閥成為全開狀態。此時,副閥體320 從第I副閥座327分離,使第I副閥開放,但由于開閉閥體340坐落于第2副閥座342,所以第2副閥成為閉閥狀態。因此,第I冷媒通道開放,而第2冷媒通道截斷。此時,從壓縮機的排出室導入到開口 14的排出壓力Pd的冷媒通過全開狀態的主閥,從開口 12流向曲柄箱。因此,曲柄壓力Pc變高,壓縮機進行最小容量運轉。另一方面,汽車用空調裝置的啟動時等,在向螺線管3的電磁線圈34供給最大的控制電流時,如圖11所示,螺線管力介由傳遞桿36及基座部件330被直接傳遞到主閥體 318。結果,主閥體318坐落于主閥座22來關閉主閥,并且開閉閥體340從第2副閥座342 分離,使第2副閥開閥。另一方面,啟動時吸入壓力Ps較高,因此,副閥體320從第I副閥座327分離,使第I副閥開閥。即,當向螺線管3供給啟動電流時,主閥關閉而限制向曲柄箱導入排出冷媒,同時副閥立即打開,使曲柄箱內的冷媒迅速釋放到吸入室。結果,能夠使壓縮機迅速啟動。然后,在供給螺線管3的電流值被設定為預定值的控制狀態時,如圖12所示,因為吸入壓力Ps比較低,所以波紋管24伸長,副閥體320坐落于第I副閥座327,使第I副閥閉閥。結果,第2冷媒通道截斷。另一方面,主閥在像那樣第I副閥被關閉的狀態下獨立開閉,以將吸入壓力Ps維持在設定壓力Pset的方式工作。以上,對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進行了說明,但是本發明并不限于該特定實施方式,在本發明的技術思想的范圍內可以進行各種變形是不言而喻的。例如,在上述實施方式中示出了使用波紋管作為執行元件的感壓部件的例子,但也可以取而代之地使用隔膜。圖13示出變形例的控制閥的上半部放大圖,與圖6中所示的第2實施方式對應。 即,本變形例的控制閥401是一體地組裝閥主體402和螺線管3來構成的。控制閥 401的執行元件404包括中空的殼體460 ;以將殼體460內劃分成密閉空間SI (作為“基準壓力室”)和開放空間S2的方式配置的作為感壓部件的隔膜450 ;配置于密閉空間SI的彈黃64。殼體460由第I殼體461和第2殼體462接合形成。通過在第I殼體461和第2 殼體462之間夾有隔膜450的狀態下沿該接合部施以外周焊接,殼體460被形成為容器狀。 該焊接在真空環境內進行,因此,密閉空間SI成為真空狀態,但也可以在密閉空間SI內充滿大氣等。在第I殼體461的上面接合有副閥體420。在副閥體420的側部設有使內外連通的連通孔234。第I殼體461形成向上方縮徑的階梯圓筒狀,在其上端部可滑動地支承副閥體420的側部。主閥體218以外插嵌合于第I殼體461的方式被固定。在第I殼體461 上設有使內外連通的連通孔56。另一方面,第2殼體462形成有底圓筒狀,在其上端部與第 I殼體461接合。在橫隔板450的第2殼體462 —側的面和第2殼體462的底部分別配置盤,這些盤之間夾裝有調整設定荷重用的彈簧64。在此,當壓力室25內的吸入壓力Ps低于預定的設定壓力Pset時,隔膜450伸長使得密閉空間SI變大,向閉閥方向驅動副閥體420。該設定壓力Pset通過彈簧64的彈簧荷重被預先調整,根據蒸發器內的溫度與吸入壓力Ps的關系而被設定為能夠防止蒸發器凍結的壓力值。彈簧64的彈簧荷重能夠通過軸體26的壓入量進行調整。再者,因為控制閥401的工作與第2實施方式相同,因此省略其說明。在本變形例中示出了將第2實施方式中的波紋管替換成隔膜的例子,而對于第I 實施方式及第3實施方式,也可以將波紋管替換成隔膜來構成。
權利要求
1.一種控制從排出室導入曲柄箱的冷媒流量,使可變容量壓縮機的排出容量變化,以使得吸入室的吸入壓力保持為設定壓力的可變容量壓縮機用控制閥,其特征在于,包括主體,自一端側設有與所述曲柄箱連通的曲柄箱連通口、與所述排出室連通的排出室連通口、與所述吸入室連通的吸入室連通口 ;主閥體,對設置于使所述排出室連通口與所述曲柄箱連通口連通的冷媒通道上的主閥進行開閉;螺線管,設置于所述主體的另一端側,能夠根據所供給的電流量來調整用于向閉閥方向驅動所述主閥體的螺線管力;感壓部,包含被設置于由所述主體和所述螺線管圍成的內部空間,并感應所述吸入壓力而變位的感壓部件,能夠通過該感壓部件的變位而向所述主閥體賦予抵抗所述螺線管力的驅動力;以及軸體,從所述主體的一端側向另一端側沿軸線方向延伸,一端部固定于所述主體的一端側,且另一端側與所述感壓部連結,能夠通過調整該一端部的固定位置來對由所述感壓部產生的驅動力進行調整。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可變容量壓縮機用控制閥,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壓部包括基座部件,其夾裝于從所述螺線管延伸而傳遞螺線管力的傳遞桿與所述軸體之間,并被可沿軸線方向變位地支承,和所述感壓部件,與所述基座部件一同在內部形成密閉的基準壓力室,根據所述吸入壓力在軸線方向變形;所述主閥體是與所述傳遞桿一體地可變位地設置的。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可變容量壓縮機用控制閥,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副閥體,其對設于使所述曲柄箱連通口與所述吸入室連通口連通的冷媒通道的副閥進行開閉;所述感壓部能夠向所述副閥體賦予由所述感壓部件的變位而產生的驅動力。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可變容量壓縮機用控制閥,其特征在于,還包括閥座形成部件,其被所述軸體的另一端部支承,第I施力部件,其夾裝于所述感壓部的基座部件和所述閥座形成部件之間,對所述感壓部向所述主閥的開閥方向施力,所述副閥體,其具有以內插所述軸體的方式配置于所述主體內的筒狀的主體,所述主體的一端側開口部與所述曲柄箱連通口連通,在所述主體的側部設置使所述排出室連通口和內部通道連通的連通孔,所述主體的另一端側開口部與所述閥座形成部件接觸/分離來開閉所述副閥,以及第2施力部件,其對所述副閥體向所述副閥的閉閥方向施力;所述主閥體通過在所述連通孔的外側與所述副閥體接觸/分離來開閉所述主閥,在關閉所述主閥時向所述副閥體傳遞所述副閥的開閥方向的力。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可變容量壓縮機用控制閥,其特征在于,還包括閥座形成部件,其被所述軸體的另一端部支承,和施力部件,其夾裝于所述感壓部的基座部件和所述閥座形成部件之間,對所述感壓部向所述主閥的開閥方向施力;所述主閥體具有以內插所述軸體的方式配置于所述主體內的筒狀的主體,所述主體的一端側開口部與所述曲柄箱連通口連通,所述主體的另一端側開口部與所述吸入室連通口連通,通過與設置于所述主體的主閥座接觸/分離來開閉所述主閥;所述副閥體連結于所述感壓部件的一端部,并被內插于所述主閥體,通過與所述閥座形成部件接觸/分離來開閉所述副閥。
6.根據權利要求3 5中的任一項所述的可變容量壓縮機用控制閥,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壓部包括由所述軸體支承的第I基座部件,由所述傳遞桿支承的第2基座部件,作為所述感壓部件的波紋管,其一端固定于所述第I基座部件,另一端固定于所述第2 基座部件,以及彈簧,其設置于所述波紋管的內側,對所述第I基座部件和所述第2基座部件向分離方向施力。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可變容量壓縮機用控制閥,其特征在于,所述副閥體一體地設于所述第2基座部件;所述副閥體通過與所述主閥體的另一端側開口部接觸/分離來開閉所述副閥。
全文摘要
在控制閥中,包括主體,自一端側設有與曲柄箱連通的開口、與排出室連通的開口、與吸入室連通的開口;螺線管,設置于主體的另一端側,能夠根據所供給的電流量來調整用于向閉閥方向驅動主閥體的螺線管力;執行元件,設于由主體和螺旋管圍成的內部空間內,能夠通過感壓部件的變位而向主閥體賦予抵抗螺線管力的驅動力;軸體,一端部固定于主體的一端側,且另一端側與執行元件連結,通過調整該一端部的固定位置,能夠對由執行元件產生的驅動力進行調整。
文檔編號F04B27/14GK102588246SQ20121000841
公開日2012年7月18日 申請日期2012年1月9日 優先權日2011年1月7日
發明者広田久壽 申請人:株式會社Tg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