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高壓吹風或者吸風設備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高速離心風機。
背景技術:
離心風機是根據動能轉換為勢能的原理,利用高速旋轉的葉輪將氣體加速,然后減速、改變流向,使動能轉換成勢能。離心風機在工作中,氣流由風機軸向進入葉片空間,然后在葉輪的驅動下一方面隨葉輪旋轉;另一方面在慣性的作用下提高能量,沿半徑方向離開葉輪,靠產生的離心力來做功。離心風機是制造企業常用的輔助生產設備,主要用于通風與除塵裝置中,如旋風除塵器及布袋除塵器等均需要利用離心風機對生產場地進行除塵處理,確保生產環境潔凈,保護生產者身心健康。
但是,現有高速離心風機設備中,都是采用控制部分和風機主體分離裝配,通過電位器或者簡單的開關控制風機轉速和啟停。控制部分和風機主體分離,需要分開安裝,通過引線連接,這樣的方式安裝不便,走線困難。使用電位器或者開關控制風機轉速和啟停,都需要單獨引出一根調速線或者直接在控制部分手動操作,這會導致使用不便。其次,高速離心風機的電機轉速非常高,而蝸殼內風壓較大,電機軸同蝸殼間密封一般通過密封圈,油封等輔助設備進行密封。但當電機轉速上升到一定值后,就有可能超過密封圈及油封的使用極限,會導致密封圈及油封唇口磨損嚴重,同電機軸存在間隙,最終蝸殼內高壓氣體攜帶的灰塵,鐵粉等順著此間隙進入軸承,導致軸承損壞,最終整個風機被損毀。最后,由于高速離心風機在高速運行時,不可避免存在振動現象,嚴重的振動將會導致噪音,螺絲脫落等有害情況。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高速離心風機,不但不易造成磨損、振動和噪聲小,而且防塵、延長電機使用壽命。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高速離心風機,包括風機組件、控制裝置、外罩板、后罩板和多節風管;控制裝置與風機組件電性連接,風機組件設置在外罩板與后罩板組成的風道腔體內,風機組件的蝸殼出風口與多節風管連接;風機組件的蝸殼通過橡膠減震器固定在外罩板的底部,風機組件的蝸殼出風口與多節風管連接處粘貼有減震墊圈。通過橡膠減震器以及減震墊圈的設置,使得風機組件與防護罩、多節風管等外部結構處于一個可緩沖的軟性連接,風機組件在高轉速運 轉過程中的形成的振動能夠被極大的消除,不會導致裝配螺釘由于振動而松動,同時消除了大部分由于振動產生的噪聲。
進一步的,多個橡膠減震器一端與蝸殼上蓋的外表面連接,另一端與外罩板的底部連接。其中,橡膠減震器是VD型橡膠減震器,減震墊圈是環保EVA泡棉。
進一步的,控制裝置設置在外罩板與后罩板組成的風道腔體內。
進一步的,控制裝置包括防護盒,散熱片及控制器件,控制器件中的功率器件通過散熱片進行散熱,防護盒與散熱片構成密封腔體將控制器件密封。防護盒和散熱片上設置有可固定在外罩板生的螺絲孔位,通過此螺絲孔位將防護盒和散熱片一起固定在外罩板上。
進一步的,所述散熱片的下表面上設置有散熱筋,所述散熱筋裸露在外部。
進一步的,后罩板上設置有進風口,進風口與風機組件的電機尾部相對應。
進一步的,控制裝置安裝在外罩板側壁上,散熱片的散熱筋與進風口相對應。
進一步的,控制裝置與電機的電機軸相互平行設置,散熱片的散熱筋靠近電機的外殼。壓縮體積的同時保證進風口剛好能給散熱片和電機起到良好散熱效果。
進一步的,控制裝置內設置有用于遠程遙控操作的無線遙控接收單元。這樣控制裝置與外部不需要進行有線連接,只需通過外部遙控發射器就可以控制風機運行狀態,能夠完全封閉在外罩板與后罩板組成的風道腔體內,減少了線路對外部的干擾。
進一步的,風機組件包括電機、蝸殼底蓋和蝸殼上蓋;蝸殼底蓋與蝸殼上蓋組合形成蝸殼,蝸殼底蓋上設置有安裝孔,電機的電機軸輸出端與安裝孔連接;電機的電機前端蓋與蝸殼底蓋之間設置有防塵罩,防塵罩在安裝孔位置套設在電機軸上。
進一步的,防塵罩是一圓形凹槽,圓形凹槽的底部中心位置設置有限位通孔,電機軸的輸出端穿過限位通孔,圓形凹槽與電機軸上的臺階面通過裝配風機葉輪壓緊配合,防塵罩與電機軸同步轉動。
進一步的,圓形凹槽的邊緣處設有環形凹槽,環形凹槽的內徑大于圓形凹槽的內徑;電機前端蓋上設置有環形凸臺,環形凸臺對應設置在環形凹槽內。
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由于在蝸殼和外罩板之間設置橡膠減震器以及在蝸殼出風口和多節風管支架設置減震墊圈,使得風機組件與防護罩、多節風管等外部結構處于一個可緩沖的軟性連接,風機組件在高轉速運轉過程中的形成的振動能夠被極大的吸收,不會導致裝配螺釘由于振動而松動,同時消除了大部分由于振動產生的噪聲。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高速離心風機結構分解圖;
圖2為圖1中的風機組件主視圖;
圖3為風機組件的立體圖;
圖4為風機組件的分解圖;
圖5為風機組件的右視圖;
圖6為沿圖5中A-A線的剖視圖;
圖7為圖6中B處局部放大圖;
圖8是圖1中控制裝置的主視圖;
圖9是防塵罩的剖面圖;
圖中,1-外罩板,2-減震墊圈,3-多節風管,4-橡膠減震器,5-風機組件,6-控制裝置,7-后罩板;
51-電機,52-蝸殼底蓋,53-蝸殼上蓋,54-防塵罩,541-環形凹槽,542-圓形凹槽,543-限位通孔,511-電機軸,512-電機前端蓋;5121-環形凸臺;
61-防護盒,62-散熱片,621-散熱筋。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說明。在此需要說明的是,對于這些實施方式的說明用于幫助理解本實用新型,但并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實用新型各個實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術特征只要彼此之間未構成沖突就可以相互組合。
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高速離心風機,包括風機組件5、控制裝置6、外罩板1、后罩板7和多節風管3;控制裝置6與風機組件5電性連接,風機組件5設置在外罩板1與后罩板7組成的風道腔體內,風機組件5的蝸殼出風口與多節風管3連接;其特征在于,風機組件5的蝸殼通過橡膠減震器4固定在外罩板1的底部,風機組件的蝸殼出風口與多節風管連接處粘貼有減震墊圈2。通過橡膠減震器4以及減震墊圈2的設置,使得風機組件5與防護罩、多節風管3等外部結構處于一個可緩沖的軟性連接,風機組件5在高轉速運轉過程中的形成的振動能夠被極大的消除,不會導致裝配螺釘由于振動而松動,同時消除了大部分由于振動產生的噪聲。
其中,多個橡膠減震器4一端與蝸殼上蓋53的外表面連接,另一端與外罩板1的底部連接。
其中,橡膠減震器4是VD型橡膠減震器,減震墊圈2是環保EVA泡棉。
其中,控制裝置6設置在外罩板1與后罩板7組成的風道腔體內,與風機組件5一體設 置在同一風道腔體內。
其中,如圖8所示,控制裝置6包括防護盒61和散熱片62,散熱片62的上表面裝配有控制器件,防護盒61與散熱片62組合,將控制器件密封。散熱片62的下表面含有散熱筋621,防護盒61與散熱片62組合時,散熱筋621這面裸露在外部。
其中,后罩板7上設置有進風口,進風口與風機組件5的電機尾部相對應。防護盒61安裝在外罩板1側壁上,散熱筋621與進風口相對應。
其中,防護盒61與電機51的電機軸511相互平行設置,散熱筋621靠近電機51的外殼。
其中,控制裝置6內設置有用于遠程遙控操作的無線遙控接收單元。這樣,控制裝置6與外部不需要進行有線連接,能夠完全封閉在外罩板1與后罩板7組成的風道腔體內,通過外部遙控發射器即可對風機進行遙控操作,減少了線路對外部的干擾。
其中,如圖2、3、4、5、6所示,風機組件5包括電機51、蝸殼底蓋52和蝸殼上蓋53;蝸殼底蓋52與蝸殼上蓋53組合形成蝸殼,蝸殼底蓋52上設置有安裝孔,電機51的電機軸511輸出端與安裝孔連接;電機51的電機前端蓋512與蝸殼底蓋52之間設置有防塵罩54,防塵罩54在安裝孔位置套設在電機軸51上。
其中,如圖9所示,防塵罩51是一圓形凹槽541,圓形凹槽541的底部中心位置設置有限位通孔543,電機軸511的輸出端穿過限位通孔543,圓形凹槽541與電機軸511上的臺階面通過裝配風機葉輪壓緊配合,防塵罩51與電機軸511同步轉動。
其中,如圖6、7所示,圓形凹槽541的邊緣處設有環形凹槽542,環形凹槽542的內徑大于圓形凹槽541的內徑;電機前端蓋512上設置有環形凸臺5121,環形凸臺5121對應設置在環形凹槽542內。
防塵罩51和電機前端蓋512的環形凸臺和環形凹槽形成凹凸配合,間隙很小,所述圓形凹槽外表面與蝸殼底蓋亦為小間隙配合。由于配合間隙很小,蝸殼內部高壓氣體只有小部分泄露。在電機高速旋轉下,防塵罩跟隨電機高速旋轉,會帶動防塵罩內部空氣也做高速旋轉。這樣,即使電機周圍彌漫灰塵,因為防塵罩同電機前端蓋配合間隙很小,只有微量灰塵進入防塵罩的環形凹槽內,在高速運轉下,環形凹槽內空氣帶動灰塵等做高速離心運動,因灰塵等密度大于空氣,會使灰塵等吸附于防塵罩環形凹槽的外圍,從而進一步減小防塵罩和電機前端蓋間配合間隙,使彌漫于電機周圍的灰塵更難進入到防塵罩內部。即使非常微量灰塵突破鋁防塵罩的環形凹槽,防塵罩內部的圓形凹槽會進一步通過離心作用吸附灰塵等雜質;通過兩次離心吸附灰塵,基本可以解決灰塵等對電機軸承部件的損害。
以上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作了詳細說明,但本實用新型不限于所描述的實施方式。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而言,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和精神的情況下,對這些實 施方式進行多種變化、修改、替換和變型,仍落入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