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術涉及制冷設備領域,具體地說,涉及一種大排量小殼徑的旋轉式壓縮機。
背景技術:
1、壓縮機是制冷系統的核心部件,壓縮機的性能決定了制冷系統的能力。當壓縮機工作外界環境溫度較低時,壓縮機運行壓比較大,能力/能效下降嚴重。為了提高壓縮機的能力/能效,通常采取噴射補氣方式。補氣口與排氣口的夾角大小對壓縮機能力會造成不同的影響,當夾角處在合適范圍內,壓縮機能力最優。可以通過控制補氣口與排氣口的夾角來提升壓縮機能力。
2、因此,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轉子壓縮機。
技術實現思路
1、針對現有技術中的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轉子壓縮機,克服了現有技術的困難,能夠在不同工況下維持補氣量基本不減少,并且提高壓縮機運轉能力,兼顧了壓縮機的能效和適配不同工況的適應能力。
2、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轉子壓縮機,包括:
3、殼體;
4、電機、氣缸、曲軸,容置于所述殼體內,所述氣缸具有排氣口、滑片槽和滑片,所述曲軸將電機的旋轉力傳遞給活塞,令所述活塞在氣缸中旋轉,以壓縮制冷劑;
5、一補氣管路,連接到壓縮腔,在垂直于所述電機的旋轉軸的橫截面中,所述排氣口的中心點基于所述橫截面的第一投影點和所述電機的旋轉軸基于所述橫截面的第二投影點共同形成第一連線,所述補氣管路的補氣口的中心點基于所述橫截面的第三投影點和所述第二投影點共同形成第二連線,所述第一連線與第二連線之間形成夾角θ,所述θ的取值范圍為11°≤θ≤100°。
6、優選地,所述氣缸包括上氣缸、下氣缸,所述上氣缸和下氣缸各自具有排氣口、滑片槽和滑片;
7、兩活塞,可轉動地分別設置于所述上氣缸和下氣缸內;
8、所述曲軸具有兩偏心部,所述曲軸將電機的旋轉力傳遞給兩所述活塞,兩所述偏心部分別帶動兩所述活塞在各自的氣缸內旋轉。
9、優選地,還包括:
10、上軸承組件,設置于所述上氣缸的上方,連接于所述殼體的內壁;
11、中間板,設置于所述上氣缸和下氣缸之間,所述上軸承組件、中間板夾持所述上氣缸,共同形成上壓縮腔;
12、下軸承組件,設置于所述下氣缸的下方,所述下軸承組件、中間板夾持所述下氣缸,共同形成下壓縮腔。
13、優選地,所述補氣口為一管路,所述管路的延展方向平行于所述電機的旋轉軸方向,所述θ的取值范圍為11°≤θ≤40°。
14、優選地,所述θ的取值范圍為20°≤θ≤30°。
15、優選地,所述補氣管路設置于上氣缸,所述補氣管路還包括:
16、徑向管,設置于所述上氣缸的側壁,所述徑向管的第一端貫通露出于上氣缸的側壁的外表面,第二端連通所述補氣口的上端。
17、優選地,還包括:
18、進口,設置于上氣缸的側壁的內側的底部,連通所述補氣口的下端。
19、優選地,所述補氣管路設置于上軸承組件,所述補氣管路還包括:
20、徑向管,設置于所述上軸承組件,所述徑向管的第一端露出于所述上軸承組件的外壁表面,第二端連通所述補氣口的上端。
21、優選地,所述補氣口的下端連通所述上壓縮腔的頂面。
22、優選地,所述補氣管路設置于中間板,所述補氣管路還包括:
23、徑向管,設置于所述中間板,所述徑向管的第一端貫通露出于中間板的外壁表面,第二端連通所述補氣口的中部,所述補氣口的上端和下端分別連通所述上壓縮腔的底面和所述下壓縮腔的頂面。
24、優選地,所述補氣口的上端和下端分別設有補氣腔,每個所述補氣腔內各自設有補氣閥。
25、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的轉子壓縮機能夠在不同工況下維持補氣量基本不減少,并且提高壓縮機運轉能力,兼顧了壓縮機的能效和適配不同工況的適應能力。
1.一種轉子壓縮機,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轉子壓縮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氣缸包括上氣缸(2)、下氣缸(4),所述上氣缸(2)和下氣缸(4)各自具有排氣口(7)、滑片槽和滑片;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轉子壓縮機,其特征在于,還包括: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轉子壓縮機,其特征在于:所述補氣口(62)為一管路,所述管路的延展方向平行于所述電機的旋轉軸方向,所述θ的取值范圍為11°≤θ≤40°。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轉子壓縮機,其特征在于:所述θ的取值范圍為20°≤θ≤30°。
6.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轉子壓縮機,其特征在于:所述補氣管路(6)設置于上氣缸(2),所述補氣管路(6)還包括:
7.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轉子壓縮機,其特征在于:所述補氣管路(6)設置于上軸承組件(1),所述補氣管路(6)還包括: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轉子壓縮機,其特征在于:所述補氣口(62)的下端連通所述上壓縮腔的頂面。
9.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轉子壓縮機,其特征在于:所述補氣管路(6)設置于中間板(3),所述補氣管路(6)還包括:
10.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轉子壓縮機,其特征在于:所述補氣口(62)的上端和下端分別設有補氣腔(64),每個所述補氣腔(64)內各自設有補氣閥(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