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術涉及制冷設備領域,具體地說,涉及一種旋轉式壓縮機。
背景技術:
1、壓縮機是制冷系統的核心部件,壓縮機的性能決定了制冷系統的能力。
2、當壓縮機工作外界環境溫度較低時,壓縮機運行壓比較大,能力/能效下降嚴重。為了提高壓縮機的能力/能效,通常采取噴射補氣方式。噴射補氣需要在壓縮機部件中增加補氣槽,補氣槽中放置補氣閥片、補氣限位板來控制補氣通道的開合。但增設補氣槽也會帶來新的余隙容積,從而影響壓縮機能效。對補氣槽大小進行合理控制,繼而控制余隙容積在壓縮機工作容積中的占比,可在實施補氣的同時,將余隙容積的影響降至最低,從而改善壓縮機能效。但是,如果單純減小補氣槽的體積,又勢必會限制補氣通道的截面積等的結構,減慢了補氣速度,也會降低補氣的及時性。
3、因此,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轉子壓縮機。
技術實現思路
1、針對現有技術中的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轉子壓縮機,克服了現有技術的困難,能夠有效控制余隙容積在壓縮機工作容積中的占比,確保及時進行補氣,并提升壓縮機能效。
2、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轉子壓縮機,包括:
3、殼體;
4、電機、氣缸、曲軸,容置于所述殼體內,所述曲軸將電機的旋轉力傳遞給活塞,令所述活塞在壓縮腔中旋轉,以壓縮制冷劑;
5、補氣管路,設置于形成所述壓縮腔的部件中,所述補氣管路包括徑向管、補氣孔以及補氣槽,所述徑向管的外端露出于所述部件的外表面,內端連接所述補氣孔,且所述補氣孔連接至少一所述補氣槽,所述補氣槽連通氣缸內腔;以及
6、補氣閥片,設置于所述補氣槽中,基于兩側的氣壓差而開啟,以向所述氣缸內進行單向補氣,所述補氣槽的深度與外周部件的厚度之間的比值范圍是5%至35%。
7、優選地,還包括:上軸承組件、上氣缸、中間板、下氣缸以及下軸承組件在所述殼體內依次層疊,所述上軸承組件、中間板夾持所述上氣缸,共同形成上壓縮腔,所述下軸承組件、中間板夾持所述下氣缸,共同形成下壓縮腔,所述補氣管路形成于所述上軸承組件、上氣缸、中間板、下氣缸、下軸承組件中的一個的內部。
8、優選地,所述補氣槽設置于所述中間板,所述補氣槽的深度與外周部件的厚度之間的比值范圍是10%至30%。
9、優選地,所述徑向管設置于所述中間板的側壁,所述徑向管的第一端連接外界補氣通路,第二端連通所述補氣孔的下端,所述補氣孔的上端連接所述上氣缸的內腔。
10、優選地,所述補氣閥片的第一端和限位擋板通過固定件固定于所述補氣槽中的安裝孔,所述補氣閥片的第二端壓蓋所述補氣孔,以限制所述補氣閥片的第二端基于所述補氣孔的開啟角度。
11、優選地,所述徑向管設置于所述中間板的側壁,所述徑向管的第一端連接外界補氣通路,第二端連通所述補氣孔的中部,所述補氣孔的上端和下端分別設有所述補氣槽,每個所述補氣槽中設有補氣閥片,分別可截止地連通所述上氣缸的內腔和所述下氣缸的內腔。
12、優選地,還包括:
13、兩活塞,可轉動地分別設置于所述上氣缸和下氣缸內;
14、曲軸,具有兩偏心部,所述曲軸將電機的旋轉力傳遞給兩所述活塞,兩所述偏心部分別帶動兩所述活塞在各自的氣缸內旋轉,以壓縮制冷劑。
15、優選地,所述補氣孔為一管路,所述管路的延展方向平行于電機的旋轉軸方向。
16、優選地,所述補氣槽設置于所述上氣缸和/或下氣缸,所述補氣槽的深度與外周部件的厚度之間的比值范圍是5%至20%。
17、優選地,所述補氣槽設置于所述上軸承組件和/或下軸承組件,所述補氣槽的深度與外周部件的厚度之間的比值范圍是15%至35%。
18、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的轉子壓縮機能夠有效控制余隙容積在壓縮機工作容積中的占比,在確保及時補氣的同時,提升壓縮機能效。
1.一種轉子壓縮機,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轉子壓縮機,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上軸承組件(1)、上氣缸(2)、中間板(3)、下氣缸(4)以及下軸承組件(5)在所述殼體內依次層疊,所述上軸承組件(1)、中間板(3)夾持所述上氣缸(2),共同形成上壓縮腔,所述下軸承組件(5)、中間板(3)夾持所述下氣缸(4),共同形成下壓縮腔,所述補氣管路形成于所述上軸承組件(1)、上氣缸(2)、中間板(3)、下氣缸(4)、下軸承組件(5)中的一個的內部。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轉子壓縮機,其特征在于:所述補氣槽(33)設置于所述中間板(3),所述補氣槽(33)的深度與外周部件的厚度之間的比值范圍是10%至30%。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轉子壓縮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徑向管(31)設置于所述中間板(3)的側壁,所述徑向管(31)的第一端連接外界補氣通路,第二端連通所述補氣孔(32)的下端,所述補氣孔(32)的上端連接所述上氣缸(2)的內腔。
5.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轉子壓縮機,其特征在于:所述補氣閥片(6)的第一端(61)和限位擋板通過固定件(63)固定于所述補氣槽(33)中的安裝孔(35),所述補氣閥片(6)的第二端(62)壓蓋所述補氣孔(32),以限制所述補氣閥片(6)的第二端(62)基于所述補氣孔(32)的開啟角度。
6.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轉子壓縮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徑向管(31)設置于所述中間板(3)的側壁,所述徑向管(31)的第一端連接外界補氣通路,第二端連通所述補氣孔(32)的中部,所述補氣孔(32)的上端和下端分別設有所述補氣槽(33),每個所述補氣槽(33)中設有補氣閥片(6),分別可截止地連通所述上氣缸(2)的內腔和所述下氣缸(4)的內腔。
7.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轉子壓縮機,其特征在于,還包括: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轉子壓縮機,其特征在于:所述補氣孔(32)為一管路,所述管路的延展方向平行于電機的旋轉軸方向。
9.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轉子壓縮機,其特征在于:所述補氣槽(33)設置于所述上氣缸(2)和/或下氣缸(4),所述補氣槽(33)的深度與外周部件的厚度之間的比值范圍是5%至20%。
10.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轉子壓縮機,其特征在于:所述補氣槽(33)設置于所述上軸承組件(1)和/或下軸承組件(5),所述補氣槽(33)的深度與外周部件的厚度之間的比值范圍是15%至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