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換向閥用連桿組件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制冷控制系統(tǒng)的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換向閥用連桿組件結構。
背景技術:
在制冷、空調(diào)等系統(tǒng)中,廣泛采用換向閥(如四通換向閥)來實現(xiàn)制冷制熱的切換, 換向靈活可靠。現(xiàn)今,商用空調(diào)機市場已經(jīng)得到迅速發(fā)展,市場對商用機需求不斷增加的同時,對商用機的性能要求也越來越高,尤其是產(chǎn)品的可靠性要求。因此要求其零部件性能與之相匹配,也就要求四通換向閥也具有優(yōu)異的性能及較高的可靠性?,F(xiàn)有的四通換向閥由主閥、導閥和電磁線圈組成。主閥和導閥由位于主閥上的支架和導閥上的連接架裝配在一起。電磁線圈通過螺絲釘固定在導閥上,通過導閥控制主閥,采用壓差切換動作,自動控制系統(tǒng)中冷媒流動方向,從而實現(xiàn)制冷制熱的切換。如圖1四通換向閥結構示意圖所示,其中連桿12主要與活塞部件11分別通過螺釘13連接成一體。在四通閥工作過程中,活塞部件11受到壓力后,通過螺釘13使得連桿 12受到向兩側(cè)的拉力。因此在拉力達到一定程度后,圖2 (c)所示的連桿12的折邊10就會產(chǎn)生超出允許范圍的變形,最終使得活塞翻轉(zhuǎn)后因無法密封而失效。因此連桿12的耐壓性能直接影響到四通換向閥的使用可靠性及使用該四通換向閥空調(diào)系統(tǒng)的可靠性。圖2(a)為現(xiàn)有技術連桿組件的俯視圖;圖2 (b)為圖(a)的主視圖;圖2 (c)為圖2 (a)的左視圖;圖3為現(xiàn)有技術連桿組件的連桿的結構示意圖;圖4 (a)為現(xiàn)有技術連桿組件的支撐架的主視圖;圖4 (b)為圖4 (a)的俯視圖。如圖4 (a)、圖4 (b)所示,支撐架101包括折邊Ll與折邊L2。如圖2 (a)、圖2 (b)所示,現(xiàn)有技術連桿組件其支撐板101 的折邊Ll與連桿12的本體102的連接方式是采用對焊點103進行電阻點焊的方式。該連接方式主要缺點有焊點一致性不好,主要是對連接強度影響較大;另外焊點的檢測度很差, 焊點無法用一般的手段檢查到缺陷的存在。因此,首先現(xiàn)有技術產(chǎn)品由于連接點強度問題, 使得支撐板101的加強作用沒有得到發(fā)揮,在耐壓能力上存在不足;其次,由于電阻點焊采用通電使得兩焊接工件的母材接觸部分產(chǎn)生高溫熔化而形成焊縫,因此焊縫的強度受接觸面積大小等多種不確定因素影響,其強度一致性較差,即工序能力較差,無法保證全部焊點焊接可靠,且無法通過不破壞工件的方式進行檢查,因此導致產(chǎn)品的可靠性大大降低。并且在實際的試驗過程中也存在焊點拉脫后導致耐壓壓力大大下降的案例。
實用新型內(nèi)容本實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種連接強度一致性好,性能可靠、抗彎能力及抗疲勞能力提高并且還可以很容易地控制產(chǎn)品的質(zhì)量的換向閥用連桿組件。本實用新型公開的換向閥用連桿組件,包括連桿和支撐架,所述連桿包括連桿本體和位于所述連桿本體兩端沿相反方向折彎的折彎部,所述支撐架具有與所述連桿本體連接的第一折邊及與所述折彎部連接的第二折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折邊與所述連桿本體通過鉚釘連接固定的同時,進一步用焊接方式連接固定。優(yōu)選地,如上所述結構的換向閥用連桿組件,所述每個支撐架的第一折邊上具有兩個支撐架鉚釘孔,所述連桿本體上具有與所述支撐架鉚釘孔相應的連桿鉚釘孔。本實用新型公開的另一種換向閥用連桿組件,包括連桿和支撐架,所述連桿包括連桿本體和位于連桿本體兩端沿相反方向折彎的折彎部,所述支撐架具有與所述連桿本體連接的第一折邊及與所述折彎部連接的第二折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折邊與所述連桿本體通過螺釘連接固定的同時,進一步用焊接方式連接固定。優(yōu)選地,如上所述結構的換向閥用連桿組件,所述每個支撐架的第一折邊上具有兩個支撐架螺釘孔,所述連桿本體上具有與所述支撐架螺釘孔相應的連桿螺釘孔。進一步地,如上所述結構的換向閥用連桿組件,所述連桿本體在靠近連桿折彎處設置有凸筋。進一步地,如上所述結構的換向閥用連桿組件,所述連桿本體的兩側(cè)分別具有第一彎邊及第二彎邊,所述凸筋位于所述第一彎邊與所述第二彎邊的端部連線上。優(yōu)選地,如上所述結構的換向閥用連桿組件,所述凸筋為四個,并以所述連桿本體的橫向軸線和縱向軸線對稱。優(yōu)選地,如上所述結構的換向閥用連桿組件,所述焊接方式為氬弧焊。優(yōu)選地,如上所述結構的換向閥用連桿組件,至少一個所述折彎部與所述連桿本體的過度部分布有加強筋。優(yōu)選地,如上所述結構的換向閥用連桿組件,所述連桿由板狀材料制成。本實用新型的換向閥用連桿組件,采用鉚釘連接加氬弧焊固定連接的方式,使得支撐架與連桿之間的連接強度一致性更好,更加可靠。此外,本實用新型還可以在不破壞工件的前提下對產(chǎn)品質(zhì)量進行有效的控制。本實用新型還采用了凸筋和加強筋兩種自增強結構,提高了連桿自身的抗彎能力及抗疲勞強度。
圖1為現(xiàn)有技術的四通換向閥的結構示意圖; 圖2 (a)為現(xiàn)有技術連桿組件的俯視圖; 圖2 (b)為圖(a)的主視圖; 圖2 (c)為圖2 (a)的左視圖; 圖3為現(xiàn)有技術連桿組件的連桿的結構示意圖; 圖4 (a)為現(xiàn)有技術連桿組件的支撐架的主視圖; 圖4 (b)為圖4 (a)的俯視圖;圖5 (a)為本實用新型給出的連桿組件的第一實施例的俯視圖; 圖5 (b)為圖5 (a)的主視圖; 圖5 (c)為圖5 (a)的左視圖; 圖6 (a)為圖5中支撐架的主視圖; 圖6 (b)為圖6 (a)的俯視圖;圖7為本實用新型給出的連桿組件的第二實施例的俯視圖; 圖8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二實施例中的加強筋的局部剖視圖;[0031]圖9 (a)、圖9 (b)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二實施例中的凸筋的結構示意圖;圖10為圖9中凸筋的位置示意圖;圖11 (a)為本實用新型給出的連桿組件的第三實施例的俯視圖;圖11 (b)為圖11 (a)的主視圖;圖11 (c)為圖11 (a)的左視圖;圖12 (a)為圖11中支撐架的主視圖;圖12 (b)為圖11中支撐架的俯視圖圖13為本實用新型連桿組件與現(xiàn)有技術連桿組件的壓力一折彎部變形量對比分析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說明。圖5 (a)為本實用新型給出的連桿組件的第一實施例的俯視圖;圖5 (b)為圖5 (a)的主視圖;圖5 (C)為圖5 (a)的左視圖;圖6 (a)為圖5中支撐架的主視圖;圖6 (b)為圖6 (a)的俯視圖。具體地講,如圖5 (a)所示,連桿組件包括一體成型的由板材加工而成的連桿20, 還包括支撐架21,如圖5 (b)所示,連桿20包括連桿本體22及位于連桿本體22兩端的沿相反方向折彎的折彎部23。如圖5(b)、圖6(a)、圖6 (c)所示,每個支撐架21具有與連桿本體22連接的第一折邊Lll及與連桿折彎部23連接的第二折邊L22。第一折邊Lll上具有兩個支撐架鉚釘孔201,該兩個鉚釘孔201位于與連桿折彎處相平行的一條直線上。在連桿本體22上具有與支撐架鉚釘孔201相應的連桿鉚釘孔。支撐架鉚釘孔201與連桿鉚釘孔通過相應的鉚釘204連接,從而實現(xiàn)支撐架21與連桿本體22的初步連接固定。之后,如圖5 (c)所示,支撐架21的第二折邊L22與連桿組件的折彎部23通過在焊點205處進行電阻點焊的方式連接,該處主要起連接固定的作用,沒有承受載荷。如圖 5(a)所示,在每個第一折邊Lll與連桿折彎處相平行的端部直線上分布有兩個焊點203,此處通過氬弧焊的方式使支撐架21與連桿本體22的連接更加緊密可靠。最后,如圖5 (a)、圖 5 (C)、圖6(a)所示,本實施例中對連桿折彎部23與支撐架21的第二折邊L22進行一體攻螺紋206,通過增加支撐架上的螺紋從而增加活塞螺釘207的有效連接螺紋,再由活塞螺釘 207將支撐架21的第二折邊L22與連桿本體的折彎部23進一步連接起來。為了增加本實用新型連桿組件的抗彎能力及抗疲勞強度,本實用新型提供了第二種實施例,下面對本實用新型的第二種實施例進行說明。圖7為本實用新型給出的連桿組件的第二實施例的俯視圖;圖8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二實施例中的加強筋的局部剖視圖;圖8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二實施例中的加強筋的局部剖視圖;圖9 (a)、圖9 (b)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二實施例中的凸筋的結構示意圖;圖10為圖 9中凸筋的位置示意圖。本實施例與實施例一中相同的部分就不再重復。具體地講,如圖7,圖8所示,本實施例的連桿組件與前述實施例不同的是,連桿本體22的兩側(cè)分別具有第一彎邊L33及第二彎邊L44,并且,本實施例還增設了兩種連桿的自增強結構。第一種自增強結構為在每個連桿折彎部23與連桿本體22的過渡處采用冷沖方式加工有兩個內(nèi)陷的、間隔分布的加強筋M,以此來提高連桿自身的抗彎能力。同時,另一種自增強結構如圖9(a)、圖9 (b)、圖10所示,在連桿本體22上靠近連桿折彎處設置有四個凸筋25,此四個凸筋25以連桿本體22的橫向軸線和縱向軸線對稱,并且位于連桿20的第一彎邊L33與第二彎邊L44的端部連線L上。端部連線L附近為疲勞薄弱區(qū)域,凸筋25 的設置可以有效增加連桿的抗疲勞強度。此外,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了另外一種換向閥用連桿組件。如圖11 (a)、圖11 (b)、 圖11 (C)所示,本連桿組件與前述第一種連桿組件不同的是,本連桿組件的連桿本體22 與支撐架21的第一折邊Lll采用螺釘304連接。即如圖11 (a)、圖11 (b)、圖11 (C)、圖 12(a)、圖12 (b)所示,在每個支撐架21上設置有兩個支撐架螺釘孔301,連桿本體22上設置有與支撐架螺釘孔301相應的連桿螺紋孔,再通過螺釘304進行固定連接。這樣也可以達到第一種換向閥用連桿組件的連接效果,并且也能夠保證連接強度的可控性及可靠性。本實用新型中鉚釘孔和螺釘孔的個數(shù)并不限于具體實施方式
中各實施例中的個數(shù),可以根據(jù)實際生產(chǎn)中的需要而變化。電阻點焊和氬弧焊的焊點的位置及個數(shù)也可以根據(jù)需要進行調(diào)整。本實用新型的連桿組件可以承載更大的載荷,如圖13所示,圖中曲線A為現(xiàn)有技術連桿組件壓力一折彎部變形量δ曲線,曲線B為本實用新型連桿組件壓力P—折彎變形量δ曲線,Cl與C2分別為現(xiàn)有技術和本實用新型中折彎部23突變時的壓力點。從圖中所示可以看出,本實用新型的連桿組件由于連接方式的變化,增強了連接的強度及一致性, 可以承載更大的載荷P。連桿組件耐壓性能的提高,使得換向閥的使用可靠性及使用該換向閥的空調(diào)系統(tǒng)的可靠性也大幅提高。本實用新型的換向閥用連桿組件,連桿本體與支撐架采用鉚釘或螺釘方式連接,可以通過計算或?qū)崪y支撐架與連桿連接部位的實際受力狀況來設計鉚釘和螺釘?shù)拇笮〖拔恢茫⑶彝ㄟ^實際的工藝驗證可以量化控制連接強度。因此,本實用新型的連接強度一致性更好,更加可靠,并且產(chǎn)品質(zhì)量可以很容易的得到有效的控制。此外,連桿組件中兩種自增強結構的設計也提供了連桿組件的抗彎能力及抗疲勞強度。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1.一種換向閥用連桿組件,包括連桿(20)和支撐架(21),所述連桿(20)包括連桿本體 (22)和位于所述連桿本體(22)兩端沿相反方向折彎的折彎部(23),所述支撐架(21)具有與所述連桿本體(22)連接的第一折邊(Lll)及與所述折彎部(23)連接的第二折邊(L22), 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折邊(Lll)與所述連桿本體(22)通過鉚釘連接固定的同時,進一步用焊接方式連接固定。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換向閥用連桿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每個支撐架(21)的第一折邊(Lll)上具有兩個支撐架鉚釘孔(201),所述連桿本體(22)上具有與所述支撐架鉚釘孔(201)相應的連桿鉚釘孔。
3.一種換向閥用連桿組件,包括連桿(20)和支撐架(21),所述連桿(20)包括連桿本體 (22)和位于所述連桿本體(22)兩端沿相反方向折彎的折彎部(23),所述支撐架(21)具有與所述連桿本體(22)連接的第一折邊(Lll)及與所述折彎部(23)連接的第二折邊(L22), 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折邊(Lll)與所述連桿本體(22)通過螺釘連接固定的同時,進一步用焊接方式連接固定。
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換向閥用連桿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每個支撐架(21)的第一折邊(Lll)上具有兩個支撐架螺釘孔(301),所述連桿本體(22)上具有與所述支撐架螺釘孔(301)相應的連桿螺釘孔。
5.根據(jù)權利要求1一 4所述的任一換向閥用連桿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桿本體 (22)在靠近連桿折彎處設置有凸筋(25)。
6.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換向閥用連桿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桿本體(22)的兩側(cè)分別具有第一彎邊(L3!3)及第二彎邊(L44),所述凸筋(25)位于所述第一彎邊(L33)與所述第二彎邊(L44)的端部連線上。
7.根據(jù)權利要求6所述的換向閥用連桿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凸筋05)為四個,并以所述連桿本體(22)的橫向軸線和縱向軸線對稱。
8.根據(jù)權利要求1一 4,6,7所述的任一換向閥用連桿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焊接方式為氬弧焊。
9.根據(jù)權利要求1一 4,6,7所述的任一換向閥用連桿組件,其特征在于,至少一個所述折彎部(23)與所述連桿本體(22)的過度部分布有加強筋(24)。
10.根據(jù)權利要求1一 4,6,7所述的任一換向閥用連桿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桿 (20)由板狀材料制成。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換向閥用連桿組件,包括連桿(20)和支撐架(21),所述連桿(20)包括連桿本體(22)和位于所述連桿本體(22)兩端沿相反方向折彎的折彎部(23),所述支撐架(21)具有與所述連桿本體(22)連接的第一折邊(L11)及與所述折彎部(23)連接的第二折邊(L22),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折邊(L11)與所述連桿本體(22)通過鉚釘或螺釘連接的同時進一步用焊接方式連接,本實用新型的換向閥用連桿組件連接強度一致性更好,更加可靠,連桿的抗彎能力及抗疲勞能力提高,還可以很容易地控制產(chǎn)品的質(zhì)量。
文檔編號F16K31/44GK201982785SQ201120120569
公開日2011年9月21日 申請日期2011年4月22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4月22日
發(fā)明者不公告發(fā)明人 申請人:浙江三花制冷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