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風機機構、該風機機構的組裝方法、以及具有該風機機構的機頭組件和清潔工具,屬于小家電制造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便攜式吸塵器一般包括四大組件:用于供操作者握持的手柄組件、機頭組件、連桿組件和工作頭組件,通常連桿組件包括硬質連桿或硬質伸縮桿。普遍的結構都是:塵杯布局在前,手柄布局在后,由于便攜式吸塵器機頭組件體積小,可供設計的空間有限,所以氣流發生裝置一般設置在塵杯的后方,即設置在手柄的上方、下方或附近。這樣,操作者在使用吸塵器的過程中就會存在舒適度較差的問題,具體體現在:1、由于出風口在手柄附近,出風會吹到操作者的面部;2、由于氣流發生裝置在手柄附近,氣流發生裝置在工作時的振動以較短路徑直接傳遞至手柄,引起手柄的劇烈抖動;3、氣流發生裝置離操作者的耳部很近,相對來講操作者聽到的耳部噪音會比較大。而另外,氣流發生裝置的安裝和拆卸也較為繁雜,不夠簡便,影響吸塵器的裝配效率。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風機機構、該風機機構的組裝方法、以及具有該風機機構的機頭組件和清潔工具,以至少解決安裝過程繁雜、使用舒適性低等問題中的一個。
為實現上述目的之一,本發明一實施例提供一種風機機構,鄰接于塵杯,所述風機機構包括,
風機,包括風機殼體;所述風機還包括設于所述風機殼體的配接部;
連接于所述塵杯的支撐件,包括圍成一裝配腔的本體以及設于所述本體上的被配接部,所述本體包括間隙以及被所述間隙分隔的兩個彈性臂,兩個所述彈性臂可彼此遠離或靠近以增大或減小所述間隙的寬度;
其中,所述支撐件具有張開狀態和收緊狀態;于所述張開狀態時,所述間隙具有第一寬度,所述風機可進入或退出所述裝配腔;于所述收緊狀態時,所述間隙具有第二寬度,所述第二寬度小于所述第一寬度,所述配接部配合至所述被配接部,且所述支撐件對所述風機限位。
作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進一步改進,兩個所述彈性臂設置為彼此鏡面對稱。
作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進一步改進,于所述收緊狀態時,兩個所述彈性臂始終具有相互靠近以減小所述第二寬度的趨勢。
作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配接部設置為凸伸出所述風機殼體外表面的凸耳且所述被配接部設置為可容置所述凸耳的孔或槽,或者,所述被配接部設置為由所述本體向所述裝配腔凸伸的凸耳且所述配接部設置為可容置所述凸耳的孔或槽。
作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風機機構還包括減震件,所述減震件套設于所述風機殼體外并隔離所述風機殼體與所述支撐件的接觸。
作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減震件包括套設于所述風機殼體外的套筒以及凸伸出所述套筒外表面的空心凸肋,所述本體與所述空心凸肋相接觸。
作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空心凸肋設置為沿所述套筒軸向間隔排布的柱形,所述空心凸肋包括定義其上端面的引導斜面,所述引導斜面沿遠離所述套筒外表面的方向向下傾斜延伸。
作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減震件還包括對接部,所述對接部包括相對設置的第一壁和第二壁、及由所述第一壁圍成的空腔;于所述收緊狀態時,所述配接部和所述被配接部的其中之一容置于所述空腔內并與所述第一壁配合接觸,且所述配接部和所述被配接部的其中另一與所述第二壁配合接觸。
為實現上述目的之一,本發明一實施例還提供一種風機機構的組裝方法,所述風機機構鄰接于塵杯,所述組裝方法包括步驟:
提供風機;所述風機包括風機殼體以及設于所述風機殼體的配接部;
提供連接于所述塵杯的支撐件;所述支撐件包括圍成一裝配腔的本體以及設于所述本體上的被配接部,所述本體包括間隙以及被所述間隙分隔的兩個彈性臂,兩個所述彈性臂可彼此遠離或靠近以增大或減小所述間隙的寬度;
將所述支撐件保持在張開狀態并使所述風機進入所述裝配腔直至預設位置處;于所述張開狀態時,所述間隙具有第一寬度;
將所述支撐件釋放至收緊狀態,完成所述風機機構的組裝;于所述收緊狀態時,所述間隙具有小于所述第一寬度的第二寬度,所述配接部配合至所述被配接部,且所述支撐件對所述風機限位。
為實現上述目的之一,本發明一實施例還提供一種風機機構的組裝方法,所述風機機構鄰接于塵杯,所述組裝方法包括步驟:
提供風機;所述風機包括風機殼體以及設于所述風機殼體的配接部;
提供具有與所述配接部相適配的對接部的減震件;
將所述減震件套接于所述風機殼體外直至所述配接部配合至所述對接部;
提供連接于所述塵杯的支撐件;所述支撐件包括圍成一裝配腔的本體以及設于所述本體上的被配接部,所述本體包括間隙以及被所述間隙分隔的兩個彈性臂,兩個所述彈性臂可彼此遠離或靠近以增大或減小所述間隙的寬度;
將所述支撐件保持在張開狀態并使套接有所述減震件的所述風機進入所述裝配腔直至預設位置處;于所述張開狀態時,所述間隙具有第一寬度;
將所述支撐件釋放至收緊狀態,完成所述風機機構的組裝;于所述收緊狀態時,所述間隙具有小于所述第一寬度的第二寬度,所述對接部配合至所述被配接部,且所述支撐件對所述風機限位。
為實現上述目的之一,本發明一實施例還提供一種機頭組件,包括塵杯機構,所述塵杯機構包括塵杯,所述塵杯機構還包括分離器和/或過濾器,所述機頭組件還包括如上所述的風機機構。
作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風機機構設于所述塵杯機構的前方;所述機頭組件還包括,
進風口,形成于所述機頭組件的前端;
風道機構,連通所述進風口并形成供所述進風口引入的氣流經所述塵杯機構流至所述風機的通道,所述風道機構布設于所述塵杯機構的前方及所述風機機構的上方。
作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塵杯機構包括第一開口以及第二開口,所述第一開口和所述第二開口的其中之一形成于所述塵杯機構的側前部,所述第一開口和所述第二開口的其中另一形成于所述塵杯機構的前部;
所述風道機構包括連通所述進風口和所述第一開口的進風道、以及連通所述第二開口和所述風機的出風道。
為實現上述目的之一,本發明一實施例還提供一種清潔工具,包括機頭組件,所述機頭組件包括具有塵杯的塵杯機構,所述機頭組件還包括如上所述的風機機構。
作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清潔工具還包括供握持的手柄組件,所述手柄組件位于所述塵杯機構背離所述風機機構的一側。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在于:可實現風機的快速安裝,組裝方式方便簡單,大大節約了的裝配時間和裝配工序;安裝后風機位置穩定,結構牢固;風機固定于塵杯上,且遠離手柄組件設置,大大降低清潔工具使用時手柄的抖動強度,降低操作者聽到的來自所述風機的工作噪音,避免朝向操作者身體出風,提升使用舒適度。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一實施例的清潔工具(省略工作頭組件)處于第一工作模式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一實施例的清潔工具(省略工作頭組件)處于第二工作模式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圖1中沿A-A線的剖視圖;
圖4是本發明一實施例的機頭組件的結構示意圖,并示意了支撐件處于所述收緊狀態的結構圖;
圖5是圖4中沿B-B線的剖視圖;
圖6是圖4中沿C-C線的剖視圖;
圖7是圖5中D區的局部放大圖;
圖8是本發明一實施例的風機機構(省略風機罩殼)的結構示意圖,并示意了風機機構與塵杯的連接狀態;
圖9是本發明一實施例的風機機構的結構分解圖,并示意了與風機機構相配合的塵杯的結構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將結合附圖所示的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進行詳細描述。但這些實施方式并不限制本發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根據這些實施方式所做出的結構、方法、或功能上的變換均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內。
如圖1~圖3所示,本申請一實施例提供了一種清潔工具100,具體地,清潔工具100為無繩手持式吸塵器。清潔工具100具有第一端和與所述第一端相對的第二端,其包括位于所述第一端的工作頭組件(圖未示)、位于所述第二端并供操作者握持的手柄組件1、縱長延伸的連桿組件3和至少用于收集灰塵的機頭組件2。
為清楚地表達本申請內所描述的位置與方向,由所述第一端至所述第二端的方向定義為后,反之,由所述第二端至所述第一端的方向定義為前。
本實施例中,清潔工具100具有三種工作模式,這樣,可以根據不同的清潔需求,將清潔工具100轉換成不同的工作模式。具體地,參圖1和圖2所示,第一工作模式和第二工作模式時,連桿組件3與機頭組件2可拆卸地連接,且連桿組件3和機頭組件2位于手柄組件1和所述工作頭組件之間。
其中,參圖1,第一工作模式時,連桿組件3與所述工作頭組件可拆卸地連接,機頭組件2與手柄組件1可拆卸地連接,清潔工具100由前往后依次為所述工作頭組件、連桿組件3、機頭組件2和手柄組件1。在使用時,由于機頭組件2離地面遠,靠人體上方,這樣所述工作頭組件可以深入到較狹小的空間,如沙發座下方、床下方等。
參圖2,第二工作模式時,機頭組件2與所述工作頭組件可拆卸地連接,連桿組件3與手柄組件1可拆卸地連接,清潔工具100由前往后依次為所述工作頭組件、機頭組件2、連桿組件3和手柄組件1。在使用時,由于機頭組件2離地面較近,可使用于大空間的清潔,另外,清潔工具在正常工作時的重心較低,離操作者握持的手柄組件1較遠,使得操作起來比較省力。
第三工作模式時,連桿組件3被移除,機頭組件2的前端可拆卸地連接于所述工作頭組件,機頭組件2的后端可拆卸地連接于手柄組件1。該第三工作模式時,無需連桿組件3,使得清潔工具100的整體尺寸較小,可完成小范圍、或是墻面等位置的清潔。
進一步的,所述工作頭組件設有第一連接部;連桿組件3的前端設有第二連接部42,連桿組件3的后端設有第三連接部43;機頭組件2的前端設有第四連接部44,機頭組件2的后端設有第五連接部45;手柄組件1設有第六連接部46。其中,所述第一連接部、第三連接部43和第五連接部45為具有相同配接結構的第一配接端,第二連接部42、第四連接部44和第六連接部46為具有相同配接結構的第二配接端,也就是說,所述第一連接部、第三連接部43和第五連接部45中的與配接相關的結構相同,而與配接無關的其他結構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只要該不同不影響其余其他構件配接即可;第二連接部42、第四連接部44和第六連接部46中的與配接相關的結構相同,而與配接無關的其他結構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只要該不同不影響其余其他構件配接即可。從而實現清潔工具100不同工作模式之間的任意變換。
所述工作頭組件包括地刷、圓刷、掃塵刷和扁吸中的任意一種。當然,所述工作頭組件也可以設置為包括其它類型的刷子或吸頭。
本實施例中,清潔工具100還包括設于手柄組件1的電池包11,電池包11至少用于為清潔工具100的電器元件如控制板、開關、顯示屏、氣流發生裝置等提供電源,相應的,所述第一連接部、第二連接部42、第三連接部43、第四連接部44、第五連接部45和第六連接部46中的全部或部分設置有可配接或脫開的電連接端子,以使電池包11與設置于機頭組件2、連桿組件3、所述工作頭組件的電器元件實現電連接。當然,在替代的實施例中,電池包11也可以設置于所述工作頭組件或機頭組件2上,或者清潔工具100也可以取消電池包11而采用外接電源。
進一步地,參見圖3所示,清潔工具100還包括供氣體流動的氣路通道。具體地,所述工作頭組件包括進風口和第一通道,所述第一通道的一開口端設在所述第一連接部,所述第一通道的另一開口端位于所述進風口處;連桿組件3包括第二通道52,第二通道52的一開口端設在第二連接部42,第二通道52的另一開口端設在第三連接部43;機頭組件2包括出風口55和第三通道,所述第三通道的一開口端設在第四連接部44,所述第三通道的另一開口端位于出風口55處。其中,所述進風口、所述第一通道、第二通道52、所述第三通道和出風口55可選擇性地相連通以構成所述氣路通道。
另外,清潔工具100還包括設于所述氣路通道中并用于驅動氣體沿所述氣路通道流動的氣流發生裝置,所述氣流發生裝置可設于所述工作頭組件、手柄組件1或機頭組件2中。優選地,在本實施例中,所述氣流發生裝置設于機頭組件2中。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申請一實施例提供的機頭組件2進行詳細介紹。
如圖4~圖7所示,本實施例的機頭組件2包括殼體24。第四連接部44形成于殼體24前端,以使機頭組件2選擇性地配接于所述工作頭組件和連桿組件3其中之一;對應的,第五連接部45形成于殼體24后端,以使機頭組件2選擇性地配接于連桿組件3和手柄組件1其中之一。
在本實施例中,機頭組件2包括鄰接設置的塵杯機構和風機機構。其中,所述塵杯機構用于對含塵氣流進行分離和過濾以形成潔凈氣流,并收集從含塵氣流中獲得的雜質和灰塵。所述風機機構包括所述氣流發生裝置,所述氣流發生裝置具體設置為風機21,風機21用于驅動含塵氣流從所述進風口進入所述氣路通道,經所述塵杯機構處理成潔凈氣流后由出風口55排出。
優選地,所述風機機構設置于所述塵杯機構的前方,也就是說,當機頭組件2通過第五連接部45直接或間接地配接于手柄組件1時,手柄組件1位于所述塵杯機構背離所述風機機構的一側。這樣,在使用具有機頭組件2的清潔工具100時,所述風機機構、所述塵杯機構和手柄組件1由前往后依次排布,所述風機機構遠離操作者,以降低操作者聽到的來自所述風機機構的工作噪音;且所述風機機構工作所產生的振動在傳遞至手柄組件1前經所述塵杯機構阻隔削弱,減小操作者握持手柄產生的不適感,提升使用舒適度。
所述風機機構包括用于遮蔽風機21的風機罩殼241,出風口55具體設置為成形于風機罩殼241上的若干排氣孔,且出風口55流體連通風機21,氣流可通過出風口55排放至機頭組件2的外部。由于所述風機機構設置于所述塵杯機構的前方,當使用具有機頭組件2的清潔工具100時,出風口55遠離手柄組件1并朝前方出風,避免朝向操作者身體出風,提升操作者的舒適性。
參見圖5所示,所述塵杯機構具有中軸線V1,為清楚地表達本申請內所描述的位置與方向,在本申請中,進一步定義中軸線V1限定的方向為上下方向;其中, “上”、“下”等方向以機頭組件2于水平面放置時為參照,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常規理解的方向為準。
進一步地,機頭組件2的所述第三通道包括機頭進風口531和風道機構。機頭進風口531限定所述第三通道的一開口端,其具體形成于機頭組件2前端的第四連接部44處;所述風道機構連通機頭進風口531;當第四連接部44連接第三連接部43或所述第一連接部時,所述風道機構可經機頭進風口531連通至第二通道52或所述第一通道,并形成供機頭進風口531引入的氣流經所述塵杯機構后流入風機21的通道。
優選地,所述風機機構設置于所述塵杯機構的前方偏下空間處,所述風道機構布設于所述塵杯機構的前方及所述風機機構的上方。也就是說,所述風道機構和所述風機機構大致呈上下層疊分布,且二者同時布設于所述塵杯機構的前方。這樣,通過優化風道機構、風機機構和塵杯機構的布局,合理利用機頭組件的空間,有效減小機頭組件的尺寸,使機頭組件更精巧。
進一步地,所述塵杯機構包括第一開口532和第二開口541,第一開口532和第二開口541的其中之一形成于所述塵杯機構的側前部,第一開口532和第二開口541的其中另一形成于所述塵杯機構的前部。
對應的,所述風道機構包括進風道53和出風道54。其中,進風道53的一開口端位于機頭進風口531處,進風道53的另一開口端位于第一開口532處,進風道53自機頭進風口531向后延伸至第一開口532,以構成供自機頭進風口531引入的含塵氣流進入所述塵杯機構內的通道。出風道54的一開口端位于第二開口541處,出風道54的另一開口端位于風機21處,出風道54自第二開口541向下延伸至風機21的入風口212,以構成供自所述塵杯機構流出的潔凈氣流進入風機21的通道。
本實施例的機頭組件2,所述塵杯機構分別于其前部、側前部處與所述風道機構連通,可實現出風道54和進風道53的交錯分布,為所述風機機構的安裝預留了空間;而且大大縮短了風道長度,減小機頭組件2的尺寸。
其中,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開口532具體形成于所述塵杯機構的側前部,第二開口541具體形成于所述塵杯機構的前部。在替代的實施例中,第一開口532也可以設于所述塵杯機構的前部,第二開口541也可以設于所述塵杯機構的側前部。相應的,根據第一開口532和第二開口541的位置,進風道53和出風道54的延伸方向分別可進行適應性的調整,彼此相交錯且互補干涉即可。
進一步地,如前所述,所述塵杯機構用于對含塵氣流進行分離和過濾以形成潔凈氣流,并收集從含塵氣流中獲得的雜質和灰塵。具體地,在本實施例中,所述塵杯機構包括用于收集從含塵氣流中獲得的雜質和灰塵的塵杯25、分離含塵氣流中的雜質的分離器26、以及過濾含塵氣流中的微顆粒的過濾器27。在其他實施例中,所述塵杯機構還可設置為包含對含塵氣流起清潔作用的分離器26和過濾器27的其中之一。
其中,塵杯25包括圍成一圓柱形容置腔的塵杯側壁以及塵杯底蓋252,從含塵氣流中分離出的雜質或灰塵可被收集于所述容置腔內。塵杯25具有連通所述容置腔與外界的下開口,塵杯底蓋252鉸接于所述塵杯側壁下方并用于密閉或開啟所述下開口,當塵杯底蓋252開啟所述下開口時,操作者可將收集的雜質或灰塵通過所述下開口清理出所述容置腔外。
分離器26安裝于塵杯25內的所述容置腔中,具體可設置為單級或多級旋風分離器,分離器26用于從含塵氣流中分離出體積大和重量大的雜質、以及大顆粒灰塵。分離器26相對于過濾器27位于氣流的上游,自第一開口532進入所述塵杯機構內的含塵氣流首先經過分離器26,也就是說,第一開口532設于塵杯25上并靠近分離器26的位置處。
過濾器27相對于分離器26位于氣流的下游,被分離器26處理后的含塵氣流進一步流動進入過濾器27,過濾器27將含塵氣流中的細微灰塵過濾,從而形成潔凈氣流。在本實施例中,所述塵杯機構還包括過濾器支架以及蓋體272,過濾器27通過所述過濾器支架裝配至塵杯25上方,蓋體272鉸接于所述過濾器支架上并用于開閉所述塵杯機構的上開口。當蓋體272開啟所述上開口時,操作者可通過所述上開口取放過濾器27,以實現過濾器27的清潔與更換。在其他實施例中,蓋體272還通過卡扣機構或螺紋機構可拆卸地安裝在所述塵杯機構的上開口處;當蓋體272開啟時,其整體可從所述塵杯25上取下。
優選地,過濾器27設置為如圖所示的環形過濾器,第二開口541靠近過濾器27設置且其高度與過濾器27的安裝高度大致相同。當清潔工具100工作時,塵杯25內的氣流向上流動至環形過濾器的中心處,并向四周流動穿過環形過濾器后,氣流向所述塵杯機構的前部/側前部的第二開口541集中并流出所述塵杯機構外。另外,過濾器27具體可設置為HEPA過濾器、海綿過濾器等。當然,在替代的實施例中,過濾器27也可以設置為平板過濾器。
進一步地,如前所述,所述風機機構包括用于驅動氣流流動的風機21。具體地,參看圖7~圖9,風機21包括風機殼體210、被風機殼體210包覆的電機215以及葉輪214,葉輪214轉動連接于電機215的轉軸上。其中,當風機21運行時,電機215通過轉軸帶動葉輪214旋轉以產生較強的吸力和壓力,在吸力和壓力的作用下,流經風機21的氣流從排風口213高速排出,而外部氣流(如出風道54內的氣流)通過風機21的入風口212不斷地補充到風機21內,從而驅動清潔工具100的所述氣路通道內氣流的流動。
另外,參看圖7~圖9,本申請一實施例中還具體示意了所述風機機構的組裝結構,以實現風機機構結構穩定且組裝簡單方便。
具體地,所述風機機構還包括連接于塵杯25的支撐件22。支撐件22包括圍成一裝配腔220的本體,所述本體包括間隙222以及被間隙222分隔的兩個彈性臂2201、2202,兩個彈性臂2201、2202可彼此遠離或靠近以增大或減小間隙222的寬度,當兩個彈性臂2201、2202彼此遠離時,間隙222的寬度逐漸增大;反之,兩個彈性臂2201、2202彼此靠近時,間隙222的寬度逐漸減小。
風機21還包括設于風機殼體210的配接部211,對應的,支撐件22還包括設于所述本體上的被配接部221。其中,被配接部221與配接部211設置為相適配,且當被配接部221與配接部211相配合時,所述本體環繞于風機殼體210外,支撐件22可對風機21進行支撐并限位。
具體地,支撐件22具有張開狀態和收緊狀態。其中,當支撐件22處于所述張開狀態時,間隙222具有第一寬度,此時,風機21可相對支撐件22運動并進入或退出裝配腔220;當支撐件22處于所述收緊狀態時,間隙222具有第二寬度,所述第二寬度小于所述第一寬度,此時,配接部211可配合至被配接部221,且支撐件22對風機21限位以避免風機21脫離出裝配腔220。本實施例的所述風機機構,可通過設置兩個彈性臂2201、2202,可實現風機21的快速安裝,組裝方式方便簡單,大大節約了的裝配時間和裝配工序;且通過配接部211與被配接部221的相配合,使安裝后風機21位置穩定,結構牢固;另外,通過將風機21固定于塵杯25上,使風機21的工作振動通過塵杯25向外傳遞而非直接傳遞至殼體24,降低清潔工具100使用時手柄的抖動強度,提升舒適感。
進一步地,兩個彈性臂2201、2202于所述張開狀態時的形變量大于于所述收緊狀態時的形變量。在外力作用下,兩個彈性臂2201、2202可彼此遠離并使支撐件22保持所述張開狀態;在外力或自身恢復力的作用下,兩個彈性臂2201、2202可彼此靠近并使支撐件22由所述張開狀態變換至所述收緊狀態。
其中,兩個彈性臂2201、2202彼此遠離或彼此靠近的狀態僅體現為兩個彈性臂2201、2202的相對位置關系,而并非對二者實際運動過程的限定。且,兩個彈性臂2201、2202彼此遠離或彼此靠近的實現方式存在多種:一實現方式,彈性臂2201相對塵杯25靜止并保持無形變狀態,而彈性臂2202在外力或形變恢復力的作用下朝遠離或靠近彈性臂2201的方向運動;另一實現方式,彈性臂2202相對塵杯25靜止并保持無形變狀態,而彈性臂2201在外力或形變恢復力的作用下朝遠離或靠近彈性臂2202的方向運動;再一實現方式,彈性臂2201和彈性臂2202均在外力或形變恢復力的作用下同時朝遠離或靠近對方的方向運動。當然,除上述外還存在其他實現方式,例如,兩個彈性臂2201、2202中的其一向靠近對方的方向運動,而兩個彈性臂2201、2202中的另一向遠離對方的方向運動,二者因行程不同而實現彼此靠近或遠離。
在本實施例中,兩個彈性臂2201、2202均包括相對設置的固定端2203和自由端2204,固定端2203連接于塵杯25且相對于塵杯25位置固定,自由端2204靠近間隙222設置。其中,兩個彈性臂2201、2202的自由端2204之間的距離限定間隙222的寬度。當兩個彈性臂2201、2202受到外力作用時,兩個彈性臂2201、2202可發生形變并使自由端2204離開其初始位置。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風機機構的組裝方法為:提供風機21以及連接于塵杯25的支撐件22;在外力的作用下,兩個彈性臂2201、2202至少其一發生形變以使兩個彈性臂2201、2202彼此遠離,并將支撐件22保持在所述張開狀態,此時,使風機21進入裝配腔220直至風機21到達預設位置處;撤去外力,在形變回復力的作用下兩個彈性臂2201、2202彼此靠近,從而支撐件22釋放至所述收緊狀態,此時配接部211配合至被配接部221且支撐件22對風機21限位,從而完成所述風機機構的組裝。
進一步地,支撐件22還具有初始狀態,于所述初始狀態時,兩個彈性臂2201、2202均不具有形變量,且間隙222具有第三距離,所述第三距離小于等于所述第二距離。也即,當所述風機機構完成組裝,支撐件22處于所述收緊狀態時,兩個彈性臂2201、2202可為均完全恢復形變或為至少其一尚存在形變量。
優選地,當所述風機機構完成組裝,支撐件22處于所述收緊狀態時,兩個彈性臂2201、2202的至少其一依然具有形變量,且二者始終具有相互靠近以減小間隙222的所述第二寬度的趨勢。也就是說,當配接部211配合至被配接部221,且風機21容置于裝配腔220內并被支撐件22支撐限位時,兩個彈性臂2201、2202始終具有繼續抱緊風機21的趨勢,從而加強對風機21的緊固作用,避免風機21因振動或意外而脫離出裝配腔220。
優選地,裝配腔2205的形狀與風機殼體210的形狀相一致,從而使支撐件22本體包繞于風機殼體210外,使固定效果更佳。
另外,兩個彈性臂2201、2202設置為彼此鏡面對稱,在本實施例中,該鏡面穿過所述塵杯機構的中心軸V1并平行于前后方向。當然,該鏡面并不限于為本實施例,還可設置為其他平面。
在本實施例中,參圖7,所述風機機構具有中軸線V2,風機21沿中軸線V2安裝至裝配腔220內。優選地,中軸線V2與所述塵杯機構的中心軸V1相互平行,在組裝時,風機21由下往上地安裝至裝配腔220內。當然,在替代的實施例中,中軸線V2還可設置為與中心軸V1具有一銳角或直角的夾角,這些變化均可未脫離本申請的技藝宗旨。
進一步地,配接部211和被配接部221的其中之一設置為凸耳,相應的,配接部211和被配接部221的其中另一設置為孔或槽。如本實施例中,配接部211設置為凸伸出風機殼體210外表面的凸耳,被配接部221設置為可容置所述凸耳的孔;當支撐件22處于所述初始狀態時,裝配腔220的內徑小于風機21于所述凸耳處的外徑,風機21無法進入裝配腔220內;于兩個彈性臂2201、2202的至少其一上施加外力,使支撐件22由所述初始狀態變換至所述張開狀態并保持在所述張開狀態,此時裝配腔22的內徑不小于風機21于所述凸耳處的外徑,風機21可進入裝配腔220內;當風機21運動至預設位置時,撤去施加于兩個彈性臂2201、2202上的外力,在形變回復力的作用下,支撐件22由所述張開狀態變換至所述收緊狀態,以使所述凸耳插置于所述孔內,完成風機21的安裝。當然,本實施例中的所述孔也可以由凹設于所述本體內表面并連通裝配腔220的槽所替代。
另外,在替代的實施例中,被配接部221也可以設置為由所述本體向裝配腔220凸伸的凸耳,對應的,配接部211也可以設置為可容置所述凸耳的孔或槽。
在本實施例中,支撐件22還包括設置于所述孔處的延伸緣223,以分擔所述凸耳所受力的壓強。
優選地,所述風機機構還進一步包括減震件23,減震件23設置為彈性材料,其套設于風機殼體210外并至少用于隔離風機殼體210與支撐件22的接觸,避免風機21工作時產生的振動直接傳遞至支撐件22上,從而提升舒適度。
另外,減震件23還用于隔離風機殼體210與塵杯25的接觸。具體地,彈性臂2201的固定端2203設置于塵杯25側壁的第一位置處,彈性臂2202的固定端2203設置于塵杯25側壁的第二位置處,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間具有一定間隔區域,減震件23可隔離風機殼體210與塵杯25的該間隔區域的接觸,避免風機21工作時產生的振動直接傳遞至塵杯25上。
進一步地,減震件23包括與配接部211及被配接部221分別相配合的對接部231,對接部231包括相對設置的第一壁和第二壁、及由第一壁圍成的空腔,支撐件22于所述收緊狀態時,配接部211和被配接部221的其中之一可容置于所述空腔內并與所述第一壁配合接觸,且配接部211和被配接部221的其中另一可與所述第二壁配合接觸。也就是說,對接部231夾設于配接部211和被配接部221之間,避免了配接部211和被配接部221的直接接觸,從而達到減振效果。
具體地,對接部231的結構與配接部211和被配接部221的結構相對應。例如,在本實施例中,配接部211設置為凸耳,被配接部221設置為可容置所述凸耳的孔,對應的,對接部231設置為向外凸伸的空心耳,也即,對接部231包括相對設置的內壁和外壁、及由所述內壁圍成的空腔,配接部211可容置于所述空腔內,且所述空心耳可容置于被配接部221內。
相應的,所述風機機構的組裝方法進一步優化為:提供風機21、減震件23以及連接于塵杯25的支撐件22;首先將減震件23套接于風機殼體210外,使配接部211配合至對接部231;在外力的作用下,兩個彈性臂2201、2202至少其一發生形變以使兩個彈性臂2201、2202彼此遠離,從而將支撐件22保持在所述張開狀態,此時,使套接有減震件23的風機21進入裝配腔220直至到達預設位置處;撤去外力,在形變回復力的作用下兩個彈性臂2201、2202彼此靠近,從而支撐件22釋放至所述收緊狀態,此時對接部231配合至被配接部221且支撐件22對套接有減震件23的風機21進行限位,從而完成所述風機機構的組裝。
另外,減震件23還包括套筒230和空心凸肋232。其中,套筒230套接于風機殼體210外,其具有相對設置的內表面2301和外表面2302;當套筒230套接于風機殼體210外時,內表面2301與風機殼體210緊密貼合。空心凸肋232凸伸出套筒230的外表面2302并具有空心腔2321,空心凸肋232與支撐件22的所述本體相接觸。這樣,通過設置空心凸肋232,可使風機21工作時產生的振動及噪音被空心腔2321所吸收,達到減震降噪的效果。
空心凸肋232的延伸方向具有多種方式。在優選的本實施例中,空心凸肋232設置為沿套筒230軸向間隔排布的柱形,空心凸肋232包括引導斜面2322,引導斜面2322定義了空心凸肋232的上端面,引導斜面2322沿遠離套筒230外表面2302的方向向下傾斜延伸,換句話說,引導斜面2322自外表面2302向外向下傾斜。在進行所述風機機構的組裝時,通過引導斜面2322可方便安裝。
另外,進一步地,風機罩殼241包括第一組裝部2413,塵杯25上設置有與第一組裝部2413配合的第二組裝部251。當進行所述風機機構的組裝時,風機罩殼241可通過第一組裝部2413與第二組裝部251的配接而固定連接于塵杯25,以實現對風機21的遮蔽。其中,第一組裝部2413與第二組裝部251可通過螺接、鉚接、卡扣、焊接、鉸接等多種方式實現配接。
風機罩殼421還包括可固定于其第三組裝部2412處的包膠242。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在于:可實現風機的快速安裝,組裝方式方便簡單,大大節約了的裝配時間和裝配工序;安裝后風機位置穩定,結構牢固;風機固定于塵杯上,且遠離手柄組件設置,大大降低清潔工具使用時手柄的抖動強度,降低操作者聽到的來自所述風機的工作噪音,避免朝向操作者身體出風,提升使用舒適度。
應當理解,雖然本說明書按照實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個實施方式僅包含一個獨立的技術方案,說明書的這種敘述方式僅僅是為清楚起見,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將說明書作為一個整體,各實施方式中的技術方案也可以經適當組合,形成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的其他實施方式。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詳細說明僅僅是針對本發明的可行性實施方式的具體說明,它們并非用以限制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凡未脫離本發明技藝精神所作的等效實施方式或變更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