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增強電熱熔帶及其連接塑料管道的連接結構和連接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電熱熔帶,尤其是一種絲網或金屬孔板增強的塑料電熱熔帶。本發明還涉及用該電熱熔帶連接塑料管道的連接結構和連接方法。
背景技術:
基于公知技術的現有普通塑料電熱熔帶產品是由熱塑性塑料板帶及板帶的一個板面上壓合鑲嵌的導電金屬網構成,其被廣泛用于大直徑無壓熱塑性塑料排水管道的連接。普通塑料電熱熔帶是由純塑料制成的,其抗拉強度較低,只能滿足僅承受外壓(無拉應力載荷)的排水管道使用。使用時,包覆在被連接管端的外壁表面上,或緊貼在被連接管端的內壁表面上,通電加熱后與管材熔焊在一起形成管道的連接。如圖1所示為現有普通純塑料電熱熔帶在使用時,兩個端頭處采用的搭接結構,搭接處電熱熔帶1與管壁2間存在一個楔形縫隙3,通常是在縫隙中插入一個楔形塑料塊,通電熔焊時將塑料塊與電熱熔帶一并熔焊填充楔形縫隙。但由于此處電熱熔帶上的導電金屬網不能直接接觸加熱管壁,造成此處焊接質量往往是最差的,容易產生泄漏。目前,用于輸送壓力介質的均壁厚熱塑性塑料管道,直徑通常在800毫米以下,一般都采用熱熔對接焊的辦法連接,直徑小于400毫米的也有采用注塑電熱熔管件連接的。 對于更大直徑的承壓塑料管道的連接現有注塑管件生產技術尚不能提供相應的電熱熔管件產品,即使能夠提供,由于生產成本及價格奇高市場也無法接受,仍采用熱熔對接焊的辦法,存在著專用設備極其龐大復雜、移動工位困難、操作工作量大、施工效率低、成本高的問題。對于近年來出現的大直徑(1200毫米以上)結構壁復合承壓塑料管道,由于壁面結構復雜,壁厚薄,根本就無法采用現有技術的熱熔對焊方法進行連接。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大直徑承受內壓力的塑料管道,特別是大直徑結構壁復合塑料管道的連接問題。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絲網或金屬孔板增強的塑料電熱熔帶及用該電熱熔帶連接大直徑承壓塑料管道的連接結構和連接方法。本發明的絲網或金屬孔板增強的塑料電熱熔帶包括熱塑性塑料板帶,塑料板帶的一側板面上壓合鑲嵌有導電金屬網,導電金屬網在長度方向的兩端有與導電金屬網相接的接出導線電極,塑料板帶內復合有至少一層增強絲網或金屬孔板。采用增強絲網或金屬孔板加強,使電熱熔帶在長度和寬度方向具有相同的強度。進一步,導電金屬網的長度與塑料板帶相同,長度方向邊緣與塑料板帶齊平,寬度略小于塑料板帶,寬度方向上每個邊緣距塑料板帶相應邊緣的距離相等。進一步,增強絲網或金屬孔板的長度與塑料板帶相同,長度方向邊緣與塑料板帶齊平,寬度略小于塑料板帶,寬度方向上每個邊緣距塑料板帶相應邊緣的距離相等。進一步,增強絲網或金屬孔板材質的抗拉強度必須是塑料板帶材質抗拉強度的三倍以上,且必須以層狀方式復合在塑料板帶中,增強絲網的材質可以是金屬或非金屬。本發明用上述電熱熔帶連接大直徑承壓塑料管道的連接結構包括包覆電熱熔帶,其以兩端對接的方式包覆熔焊在被連接的兩個管端連接區域的外壁表面或貼合熔焊在被連接的兩個管端連接區域的內壁表面,對接處設置適宜焊接的縫隙;填塞焊料,其焊接填塞包覆電熱熔帶對接處的縫隙;搭接電熱熔帶,其熔焊包覆電熱熔帶對接處表面區域。進一步,包覆電熱熔帶、搭接電熱熔帶及填塞焊料的塑料與被連接塑料管道材質相同。進一步,填塞焊料把包覆電熱熔帶,被連接管道壁表面熔焊連接成一體,并使包覆電熱熔帶在對接處形成連續的封閉包覆。進一步,搭接電熱熔帶與包覆電熱熔帶寬度相同,長度前者不超過后者的四分之一,寬度方向上兩者邊緣對齊,長度方向上前者以填塞焊縫為中心對稱布置。進一步,包覆電熱熔帶對接處的縫隙設置在管材的頂點。本發明用上述電熱熔帶連接大直徑承壓塑料管道的連接方法包括將包覆電熱熔帶以兩端對接的方式包覆熔焊在被連接的兩個管端連接區域的外壁表面或貼合熔焊在被連接的兩個管端連接區域的內壁表面,對接處設置適宜焊接的縫隙;用填塞焊料焊接填塞包覆電熱熔帶對接處的縫隙;用搭接電熱熔帶熔焊包覆電熱熔帶對接處表面區域。
圖1是現有技術的電熱熔帶連接塑料管道的連接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發明的絲網增強的塑料電熱熔帶的截面圖;圖3是實現本發明的連接結構的示意圖;圖4是實現本發明的連接結構的另一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如圖2所示,本發明的絲網或金屬孔板增強的塑料電熱熔帶4包括熱塑性塑料板帶5,塑料板帶5的一側板面上壓合鑲嵌有導電金屬網6,導電金屬網6在長度方向的兩端有與導電金屬網6相接的接出導線電極7,塑料板帶5內復合有至少一層增強絲網或金屬孔板8。導電金屬網6的長度與塑料板帶5的長度相同,長度方向導電金屬網6的邊緣與塑料板帶5的邊緣齊平,導電金屬網6的寬度略小于塑料板帶5的寬度,且寬度方向上導電金屬網6的每個邊緣距塑料板帶5相應的邊緣距離相等。這樣,熱熔時可防止熔融的塑料從塑料板帶5的邊緣流出。增強絲網或金屬孔板8的長度與塑料板帶5的長度相同,長度方向增強絲網或金屬孔板8的邊緣與塑料板帶5的邊緣齊平,增強絲網或金屬孔板8的寬度略小于塑料板帶5的寬度,且寬度方向上增強絲網或金屬孔板8的每個邊緣距塑料板帶5相應的邊緣距離相等。增強絲網或金屬孔板8材質的抗拉強度必須是塑料板帶5材質的抗拉強度三倍以上,且增強絲網或金屬孔板8必須以層狀方式復合在塑料板帶5中,增強絲網的材質可以是金屬或非金屬。圖3、4所示,本發明的上述電熱熔帶4連接大直徑承壓塑料管道10的連接結構包括包覆電熱熔帶11,其以兩端對接的方式包覆熔焊在被連接的兩個管端連接區域的外壁表面或貼合熔焊在被連接的兩個管端連接區域的內壁表面(圖中僅表示了包覆外壁的情
4況),對接處設置適宜焊接的縫隙;填塞焊料12焊接填塞包覆電熱熔帶11對接處的縫隙; 搭接電熱熔帶13熔焊包覆在包覆電熱熔帶11對接處表面區域。包覆電熱熔帶11、搭接電熱熔帶13均為上述絲網或金屬孔板增強的塑料電熱熔帶4。包覆電熱熔帶11、搭接電熱熔帶13及填塞焊料12的塑料與被連接塑料管道10材質相同。填塞焊料12把包覆電熱熔帶 11,被連接管道壁表面熔焊連接成一體,并使包覆電熱熔帶11在對接處形成連續的封閉包覆。搭接電熱熔帶13與包覆電熱熔帶11寬度相同,長度前者不超過后者的四分之一,寬度方向上兩者邊緣對齊,長度方向上前者以填塞焊縫為中心對稱布置。包覆電熱熔帶對接處的縫隙設置在管材的頂點,管材的頂點以管材敷設時所放置的地面為基準確定。本發明的電熱熔帶4連接大直徑承壓塑料管道10的連接方法如下首先將包覆電熱熔帶11以兩端對接的方式包覆熔焊在被連接的兩個管端連接區域的外壁表面或貼合熔焊在被連接的兩個管端連接區域的內壁表面(圖中僅表示了包覆外壁的情況),對接處設置適宜焊接的縫隙;接著用填塞焊料12焊接填塞包覆電熱熔帶11對接處的縫隙;最后將搭接電熱熔帶13熔焊包覆在包覆電熱熔帶11對接處表面區域。貼合熔焊在被連接的兩個管端連接區域的內壁表面時,連接結構及連接方法與其類似。
權利要求
1.一種用于連接塑料管道的絲網增強的塑料電熱熔帶,包括熱塑性塑料板帶,塑料板帶的一側板面上壓合鑲嵌有導電金屬網,導電金屬網在長度方向的兩端有與導電金屬網相接的接出導線電極,其特征在于塑料板帶內復合有至少一層增強絲網或金屬孔板。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熱熔帶,其特征在于導電金屬網的長度與塑料板帶相同,長度方向邊緣與塑料板帶齊平,寬度小于塑料板帶,寬度方向上每個邊緣距塑料板帶的相應邊緣的距離相等。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熱熔帶,其特征在于增強絲網或金屬孔板的長度與塑料板帶相同,長度方向邊緣與塑料板帶齊平,寬度小于塑料板帶,寬度方向上每個邊緣距塑料板帶的相應邊緣的距離相等。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熱熔帶,其特征在于增強絲網或金屬孔板材質的抗拉強度必須是塑料板帶材質的抗拉強度三倍以上,且必須以層狀方式復合在塑料板帶中,增強絲網的材質可以是金屬或非金屬。
5.一種用權利要求1-4之任一項所述的電熱熔帶連接塑料管道的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該連接結構包括包覆電熱熔帶,其以兩端對接的方式包覆熔焊在被連接的兩個管端連接區域的外壁表面或貼合熔焊在被連接的兩個管端連接區域的內壁表面,對接處設置焊接縫隙;填塞焊料,其焊接填塞包覆電熱熔帶對接處的縫隙;搭接電熱熔帶,其熔焊包覆電熱熔帶對接處表面區域。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包覆電熱熔帶、搭接電熱熔帶及填塞焊料的塑料與被連接塑料管道材質相同。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填塞焊料把包覆電熱熔帶,被連接管道壁表面熔焊連接成一體,并使包覆電熱熔帶在對接處形成連續的封閉包覆。
8.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搭接電熱熔帶與包覆電熱熔帶寬度相同,長度前者不超過后者的四分之一,寬度方向上兩者邊緣對齊,長度方向上前者以填塞焊縫為中心對稱布置。
9.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包覆電熱熔帶對接處的縫隙設置在管材的頂點。
10.一種用權利要求1-4之任一項所述的電熱熔帶連接塑料管道的連接方法包括將包覆電熱熔帶以兩端對接的方式包覆熔焊在被連接的兩個管端連接區域的外壁表面或貼合熔焊在被連接的兩個管端連接區域的內壁表面,對接處設置焊接縫隙;用填塞焊料焊接填塞包覆電熱熔帶對接處的縫隙;用搭接電熱熔帶熔焊包覆電熱熔帶對接處表面區域。
全文摘要
用于連接塑料管道的絲網或金屬孔板增強的塑料電熱熔帶,包括熱塑性塑料板帶,塑料板帶的一側板面上壓合鑲嵌有導電的金屬網,金屬網在長度方向的兩端有與金屬網相接的接出導線電極,塑料板帶內復合有至少一層增強絲網或金屬孔板。上述的電熱熔帶連接塑料管道的連接結構包括包覆電熱熔帶,其以兩端對接的方式包覆熔焊在被連接的兩個管端連接區域的外壁表面或貼合熔焊在被連接的兩個管端連接區域的內壁表面,對接處設置適宜焊接的縫隙;填塞焊料,其焊接填塞包覆電熱熔帶對接處的縫隙;搭接電熱熔帶,其熔焊包覆電熱熔帶對接處表面區域。還包括連接塑料管道的連接方法。
文檔編號F16L47/02GK102518898SQ20121000660
公開日2012年6月27日 申請日期2012年1月10日 優先權日2012年1月10日
發明者何軼良 申請人:哈爾濱斯達維機械制造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