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說明書的內容涉及電磁閥,該電磁閥被用作切換工作流體通道中流路的裝置。
背景技術:
在專利文獻(JP H4-331881 A)中公開的電磁閥是能夠切換工作流體流動的流路的裝置。根據該專利文獻的電磁閥,在電磁閥非通電時,由于從流入通道中流出的工作流體所施加的壓力,球閥按壓閥座并關閉電磁閥,同時,軸的排放閥部保持排水口板處于閥打開狀態。在電磁閥通電時,螺線管部的電磁力使軸朝向球閥移動并按壓球閥。因此,球閥離開閥片,且電磁閥被打開。軸的排水閥部關閉排水口板。
在該專利文獻的電磁閥中,施加到球閥的壓力隨著工作流體的供給壓力的增大而增大。因此,用于驅動軸并導致流體從流入通道經由連通通道流到排出通道的必要力可能增加。為了增強用于驅動軸的力,增加磁力的方法是增大螺線管部的尺寸,但在這種情況下電磁閥的整體尺寸可能會變大。此外,如果連通通道的橫截面積減小,電磁閥的流量特性可能劣化。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電磁閥,該電磁閥通過限制必要的閥驅動力能夠限制流量特性劣化,并減小設備尺寸。
根據本發明的一方面,電磁閥包括殼體、入口通道、閥元件、導向構件、軸和電磁螺線管部。殼體包括裝配到通道形成構件的安裝孔的端管狀部,和位于該端管狀部內側的閥腔室。該通道形成構件包括上游通道和下游通道,工作流體通過上游通道朝向電磁閥流動,工作流體通過下游通道流出電磁閥。入口通道被設置在端管狀部的內側,或設置在端管狀部中,上游通道和閥腔室通過入口通道彼此連通。閥元件被提供在閥腔室中以在打開狀態和關閉狀態之間打開或關閉閥口,在打開狀態下,工作流體被允許從閥腔室流到下游通道,在關閉狀態下,工作流體的流動被切斷。導向構件包括定位在閥腔室中的支撐部,該支撐部可在軸向上滑動地支撐閥元件。軸在軸向上按壓并移動閥元件以使其處于打開狀態。電磁螺線管部在軸向上產生用于驅動軸的驅動力。閥元件具有管狀體,該管狀體包括按壓抵靠到軸的底部,并包括壓力釋放通道,該壓力釋放通道延伸通過底部中不與所述軸接觸的部分。閥元件的內腔室在閥元件的關閉狀態下通過壓力釋放通道與閥口連通。
因此,即使在閥元件關閉閥口的關閉狀態下,閥元件的內腔室和閥口也能通過延伸通過閥元件的底部的壓力釋放通道彼此連通。因此,即使在關閉狀態下,閥元件的內腔室中的壓力也可以通過壓力釋放通道和閥口被釋放到下游通道。因此,當工作流體的高供給壓力通過入口通道作用在閥腔室中時,閥元件的內腔室中的壓力通過導向構件和閥元件之間的滑動部分也會升高。然而,閥元件的內腔室中的壓力可通過壓力釋放通道被釋放,并且朝向閥口按壓閥元件的壓力可以被限制。由于朝向閥口按壓閥元件的壓力可以被限制,通過電磁線圈部產生的用于驅動軸的力也可以被限制。由于電磁螺線管部的驅動力可以被限制,用于通過工作流體的、諸如入口通道或閥腔室的通道的通道橫截面積可防止被減小。另外,可在不增大電磁閥的情況下保證流量特性。根據電磁閥,通過限制必要的閥驅動力,可以限制流量特性的劣化,且可以實現設備尺寸的減小。
附圖說明
從下面的說明、所附的權利要求和附圖中將更好的理解本發明及其額外目標、特征和優勢,其中:
圖1是示出根據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的電磁閥的剖面圖;
圖2是示出根據第一實施例的電磁閥的一部分的剖面圖;
圖3是示出根據第一實施例的電磁閥的閥元件的端部的剖面圖;
圖4是示出根據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的電磁閥的閥元件的端部的剖面圖;和
圖5是示出根據本發明的第三實施例的電磁閥的閥元件的端部的剖面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文中將參照附圖說明本發明的實施例。在各實施例中,對應于前述實施例中描述的部件的部件可被分配用相同的附圖標記,并且可以省略對于該部件的重復說明。當在實施例中僅描述了結構的一部分時,另一個前述實施例可被應用于該結構的其它部分。即使未明確描述各部件可以相互組合,這些部分也可以被相互組合。即使未明確描述各實施例可以相互組合,這些實施例也可以部分地相組合,只要該組合是沒有壞處的。
(第一實施例)
將參照圖1至圖3說明根據第一實施例的電磁閥1。圖1示出了電磁閥1的整體常規結構,該電磁閥1例如安裝在汽車的自動變速系統中。電磁閥1可切換油通道以控制換擋變速箱。電磁閥1包括容納在殼體2中的流動通道控制部和整體地連接到流動通道控制部的電磁螺線管部3。
流動通道控制部包括管狀的殼體2,并在安裝孔(attachment hole)52的軸向上延伸。位于殼體2一端的端管狀部2a被裝配并固定到安裝孔52,該安裝孔52形成了自動變速裝置內的或與自動變速裝置相鄰的通道形成構件5內的柱形通道。通道形成構件5形成了上游通道51,該上游通道51是油流入通道,壓力調節油(作為工作流體的例子)通過該油流入通道流入。上游通道51與入口通道11相連通。上游通道51通過入口通道11與閥腔室22相連通。
殼體2包括軸保持部26,該軸保持部26在軸向上位于固定在安裝孔52上的端管狀部2a的相對側。軸保持部26在軸向上可移動地保持軸4,并連接到電磁螺線管部3,軸保持部26的外側被固定到電磁螺線管部3。
在殼體2的內部,過濾室21被設置在靠近殼體2端部的位置處。過濾室21是電磁閥1的空間,自動變速裝置中的油首先流入該空間。過濾構件8被安裝在過濾室21內以覆蓋通道的整個橫截面,并過濾作為工作流體的油。
殼體2包括閥腔室22和閥口25,閥腔室22與入口通道11的下游側相連通,閥口25在閥腔室22的下游端部是開放的。殼體2包括內排出通道14,該內排出通道14位于閥口25的下游側,并與外排出通道15相連通。殼體2還包括流出口12,該流出口12徑向向外延伸,并與閥口25和內排出通道14之間的軸向相交。流出口12被連接到下游通道53,該下游通道53被用作形成在通道形成部件5中的油流出通道,并被連接至變速器的閥。
過濾構件8具有圓板形狀,并在油流上位于端管狀部2a內部的最上游部分。過濾構件8包括網格部,該網格部位于入口通道11的上游,并朝向入口通道11。過濾構件8包括框架部,該框架部圍繞網格部的整個圓周。網格部例如通過蝕刻圓板構件的中心部分制成。其余未被蝕刻的殘留部分構成了圍繞網格部的框架部??商娲兀^濾構件8可通過將相互獨立的網格部和框架部粘接或焊接而制成。
殼體2包括閥座24,閥元件7的下游端部73能夠與閥座24相接觸。閥座24構成了閥口25的周邊部分,閥口25在軸向上是通過閥腔室22的中心部延伸的貫通孔。閥腔室22包括位于入口通道11和閥口25之間的空間,并容納有導向構件6的支撐部61和閥元件7。通過操作電磁閥1,閥元件7在閥口25的打開狀態和閥口25的關閉狀態之間7移動。當下游端部73與閥座24分離時,閥元件7被控制為打開狀態,在該狀態下,工作流體從閥腔室22流向下游通道53。當下游端部73與閥座24接觸時,閥元件7被控制為關閉狀態,在該狀態下,工作流體的流動被切斷。
閥元件7是一個管狀體,包括接觸閥口25的底部71,以及與底部71相對的端部,該端部具有開口。底部71的周緣部是下游端部73。底部71包括壓力釋放通道13,該壓力釋放通道13延伸通過接觸軸4的中央部之外的部分。壓力釋放通道13形成一通道,通過該通道,當閥口25在關閉狀態下被關閉時,彈簧室23與閥口25相連通,彈簧室23是閥元件7的內腔室的一個例子,即管狀體。
端管狀部2a中容納有導向構件6。導向構件6一體地包括支撐部61和連接部60,支撐部61在軸向上滑動支撐閥元件7,而連接部60從支撐部61的上游端部徑向向外突出。連接部60的外周與端管狀部2a的內表面相接觸。連接部60通過部分地局部模鍛端管狀部2a的內壁,使連接部60固定到端管狀部2a。因此,多個固定部件被設置在端管狀部2a的內壁上,以便將連接部60固定到殼體2上。入口通道11的數目是一個或多個,并且入口通道11在徑向上位于固定部件的內側,并延伸通過軸向上的連接部60。
過濾構件8例如通過多個固定部件被整體地固定到導向構件6的連接部60。多個固定部件在圓周方向上以固定間隔圍繞網格部設置。多個固定部件經由模鍛工藝通過將從與框架部相接觸的連接部60的端面突出的多個突起部變形獲得。因此,過濾構件8和連接部60在多個突起部被插入到框架部的多個孔的情況下被整合。因此,過濾構件8和連接部60位于端管狀部2a的內部。連接部60包括圍繞導向構件6的中心軸間隔設置的多個固定部件。
導向構件6的支撐部61是一管狀部,該管狀部與連接部60同軸,且在軸向上從連接部60向閥口25延伸。支撐部61支撐與支撐部61同軸的閥元件7的管狀壁部72。支撐部61的內部與管狀壁部72相接觸。管狀閥元件7在軸向上相對于支撐部61是可滑動的,同時,支撐部61的內壁面61與管狀壁部72的外壁面相接觸。閥元件7在軸向方向上通過彈簧70(是施力構件的一個例子)的彈力朝向閥口25被按壓。彈簧70被插入在連接部60與形成在管狀壁部72上的階梯部之間。
在打開狀態,閥元件7與閥座24分開,已流過上游通道51的工作流體通過入口通道11流入閥腔室22。工作流體的流入導致閥腔室22中的壓力增加。因此,閥腔室22中的流體壓力作用在閥元件7上,從而使流體壓力也作用在閥元件7內的彈簧室23上。作用在彈簧室23的壓力也作用在閥腔室22內的閥元件7的管狀壁部72的側表面上,并且也作用在穿過管狀壁部72與支撐部61之間的可滑動部分的彈簧室23上。閥元件7受到彈簧70的彈力、軸4的作用力和流體壓力。因此,導向構件6引導閥元件7在軸向上往復運動。閥元件7包括延伸通過底部71的壓力釋放通道13。因此,作用在彈簧室23上的壓力,即作用在管狀體的內腔室中的壓力通過壓力釋放通道13被釋放到下游通道53。管狀體的內腔室中的內部壓力可以被限制。因此,即使當高的流體壓力作用于閥腔室22中時,作用在閥元件7上的壓力在軸向上也可以被限制。
如圖3所示,閥元件7的下游端部73在徑向上從管狀壁部72的外表面向外突出。在工作流體的流動方向上,下游端部73的直徑大于位于下游端部73上游的管狀壁部72的一部分的直徑。換言之,在流動方向上,下游端部73的直徑尺寸R2大于位于下游端部73上游的管狀壁部72部分的直徑尺寸R1。下游端部73和管狀壁部72之間的直徑尺寸差提供了閥元件7側面的臺階。該臺階形成在關閉閥口25的閥元件7的端部,包括上游側部分和下游側部分,該下游側部分位于上游側部分的下游并在徑向上比上游側部分更向外突出。在閥元件7處于關閉狀態下,閥腔室22中的壓力高度增加時,直徑尺寸R2大于直徑尺寸R1的臺階有助于控制下游端部73保持與閥座24相分離。
下游端部73包括第一壓力接收部73a和第二壓力接收部73b,第一壓力接收部73a位于下游端部73的最大直徑部分的上游側,第二壓力接收部73b位于下游端部73的最大直徑部分的下游側。第一壓力接收部73a在上游方向上具有直徑尺寸逐漸減小的形狀。第二壓力接收部73b在下游方向上具有直徑尺寸逐漸減小的形狀。因此,第一壓力接收部73a在徑向上向外突出的程度沿上游方向其橫截面減小。第二壓力接收部73b在徑向上向外突出的程度沿下游方向其橫截面減小。第一壓力接收部73a和第二壓力接收部73b的每一個的橫截面具有直斜面或曲面。
比燃料蒸氣具有更高壓力的油作為工作流體在電磁閥1中流動。為了限制流體的泄漏,電磁閥1可包括O形環密封件27,該O型環密封件27安裝在端管狀部2a的外周,并位于流出口12和與電磁螺線管部3相對的殼體2的第一端之間。進一步,電磁閥1包括O形環密封件28,該O形環密封件28安裝在端管狀部2a的外周,并位于流出口12和連接到電磁螺線管部3的殼體2的第二端之間。O形環密封件27和O形環密封件28的每一個是安裝到形成在端管狀部2a的整個圓周的槽中的環狀密封件。
閥元件7在軸向上通過軸4的加壓力被移動,其中軸4在軸向上通過電磁螺線管部3進行移動。閥元件7在與圍繞閥口25的閥座24相接觸的關閉狀態和與閥座24相分離的打開狀態之間切換。在關閉狀態下,流出口12與上游通道51之間的連通被切斷。在閥元件7的關閉狀態下,具有錐形形狀的軸4的閥部42與排出閥口16的周緣分離,并在閥元件7的關閉狀態下打開內排出通道14。因此,下游通道53和外排出通道15之間的連通在閥元件7的關閉狀態下是被允許的。在打開狀態下,流出口12與上游通道51之間的連通是被允許的。在閥元件7的打開狀態下,閥部42接觸排出閥口16的周緣,并關閉內排出通道14。因此,下游通道53和外排出通道15之間的連通被切斷。
設置在殼體2的第二端上的電磁螺線管部3包括磁軛31、繞線架34、線圈32、可移動構件33、軸4、彈簧45和連接器35。繞線架34由樹脂制成,并具有大致圓柱形中空形狀。繞線架34布置在磁軛31的內部。線圈32圍繞繞線架34的外周表面纏繞。磁軛31由磁性材料制成。磁軛31支撐繞線架34的內周側,并覆蓋線圈32的外周側。磁軛31與繞線架34同軸。繞線架34與殼體2同軸,并容納可滑動地支撐軸4的殼體2的一部分。磁軛31、可移動構件33和軸4與殼體2均是同軸的,類似于繞線架34。
可移動構件33由磁性材料制成,并具有圓柱形中空形狀。可移動構件33由磁軛31支撐,并在軸向上往復運動。在電磁螺線管部3中,可移動構件33和磁軛31構成磁路。
軸4的大直徑部44被固定到可移動構件33底側的端面,并與可移動構件33同軸。軸4和可移動構件33能夠在軸向上作為整體的單一構件一起往復。軸4一體地包括:具有相對小直徑的、與閥口25同軸的端部41,位于內排出通道14內的閥部42,和經由臺階部43可滑動地固定到軸保持部26的大直徑部44。內排出通道14被連接到形成在殼體2的第二端中的外排出通道15。外排出通道15在殼體2內與內排出通道14成直角延伸,并位于軸保持部26與殼體2的第一端之間且鄰近軸保持部26。外排出通道15是設置在殼體2中的通道,用作排水口。
作為施力構件例子的彈簧45被插入臺階部43和排出閥口16的外緣之間。彈簧45始終朝向可移動構件33施加按壓軸4的作用力。位于閥腔室22中的閥元件7總是通過彈簧70朝向閥口25按壓。因此,當電磁螺線管部3未通電時,軸4通過彈簧45的彈力被按壓,而閥元件7通過彈簧70的彈力朝向閥口25按壓。因此,閥部42打開排出閥口16,而閥元件7的下游端部73關閉閥口25。
連接器35與線圈32的外表面一同形成,并位于磁軛31的橫向側上。連接器35設置用于激勵線圈32。連接器35內部的端子35a被電連接到線圈32。電磁螺線管部3經由連接器35通過將端子35a電連接到電流控制器能夠控制流經線圈32的電流。
如圖1所示,電磁閥1被連接到自動變速器。電磁閥1在殼體2的端管狀部2a被固定到通道形成構件5的安裝孔52,且流出口12和下游通道53彼此連接。當電磁螺線管部3的線圈32未通電時,軸4通過彈簧45的彈力在遠離閥元件7的方向上被按壓,而閥元件7通過彈簧70朝向閥口25被按壓。因此,閥元件7關閉閥口25。此外,軸4的閥部42打開排出閥口16。在該狀態下,上游通道51和下游通道53之間的連通被切斷。下游通道53中的油流經流出口12和內排出通道14,并通過外排出通道15排到外面。
當線圈32在該狀態下被激勵時,在由磁軛31和可移動構件33形成的磁路中產生磁通。因此,可移動構件33在軸向上朝向殼體2的第一端被吸引,而軸4抵抗彈簧45的作用力朝向殼體2的第一端移動。此時,閥部42關閉排出閥口16,閥元件7在上游方向上被軸4按壓,從而朝向殼體2的第一端移動,并打開閥口25。在該狀態下,上游通道51和下游通道53之間的連通是被允許的。上游通道51中的油通過入口通道11流入下游通道53、閥腔室22、閥口25和流出口12流入下游通道53。因此,線圈32激發的切換控制(即開/關控制)能夠是油排出通道中的工作流體的壓力的切換控制(即開/關控制)。因此,用于控制可控對象的工作流體的壓力和流量可被控制。
接著,將對第一實施例的電磁閥1提供的作用和效果進行說明。電磁閥1包括:入口通道11,上游通道51通過入口通道11與閥腔室22連通;閥元件7,閥元件7位于閥腔室22中以在打開狀態和關閉狀態之間打開或關閉閥口25;和導向構件6,導向構件6包括閥腔室22中的支撐部61,以在軸向上可滑動地支撐閥元件7。閥元件7是一個管狀體,其包括被軸4按壓的閥元件底部71。閥元件7包括壓力釋放通道13,該壓力釋放通道13延伸通過底部71中不與軸4接觸的部分。管狀體的內腔室在閥元件7的關閉狀態下通過壓力釋放通道13與閥口25相連通。
根據該結構,即使當閥元件7在關閉狀態下關閉閥口25時,閥元件7的內腔室和閥口25也能通過壓力釋放通道13彼此連通。因此,即使在閥元件7的關閉狀態下,閥元件7的內腔室中的壓力也可以通過壓力釋放通道13和閥口25被釋放到下游通道53。當通過入口通道11提供到閥腔室22的工作流體的壓力變高時,該壓力可以通過導向構件6和閥元件7之間的可滑動部分被分到閥元件7的內側和外側。因此,閥元件7的內腔室中的壓力可被保持的很高。因此,閥元件7適當地用作能夠通過閥口25的打開或關閉切換輸出壓力的閥。
由于閥元件7內腔室中的壓力可通過壓力釋放通道13被釋放到電磁閥1的外部,因此在軸向上按壓閥元件7底部71的力可以減小。因此,朝向閥口25按壓閥元件7的力可以被限制。由于朝向閥口25按壓閥元件7的力可以被限制,通過電磁螺線管部3驅動軸4的必要力可以減小。由于電磁螺線管部3的閥驅動力可以減少,可以避免用于流動工作流體的、諸如入口通道11或閥腔室22的通道被設計為具有較小的橫截面積。進一步,電磁閥1的流量特性可以被保持而無需增大電磁閥1的尺寸。根據本發明的電磁閥1,流量特性可以被保持,電磁閥的尺寸可被減小,同時,必要的閥驅動力被減小。此外,根據電磁閥1,不僅可以避免尺寸增大,而且還可以減小用于閥驅動的所需的電流值。因此,可減少能量消耗。根據電磁閥1,相比于使用滑閥時,通過簡單的閥結構可獲得所需的閥功能。
閥元件7被配置為:在關閉狀態下接觸閥口25周緣的下游端部73在徑向上比位于下游端部73的上游側的管狀體的外表面更向外突出。因此,在下游方向上作用的流體壓力可以通過在徑向上向外突出的下游端部73來接收。因此,可以確保使閥元件7與閥座24相接觸的力,并可以確保關閉功能。
與閥口25的周緣接觸的下游端部73的下游端面具有的直徑尺寸R21約等于位于下游端部73上游的管狀體的外表面的直徑尺寸R1。因此,當閥元件7被處理時,作用于面向閥座24的第二壓力接收部73b的力可通過形成第一壓力接收部73a被減小。
(第二實施例)
將參考圖4來描述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在第二實施例中,分配有與第一實施例相關的附圖中相同附圖標記的組件以及未詳細說明的組件均類似于第一實施例中的組件,并發揮與第一實施例相同的作用和效果。在第二實施例中,僅說明與第一實施例不同的部件。
如圖4所示,第二實施例的閥元件107包括下游端部173,該下游端部173包括與閥座24相接觸的閥元件107的下游端中的壓力接收部。壓力接收部在工作流體流動的下游方向上具有直徑尺寸逐漸減小的形狀。與閥座24相接觸的壓力接收部部分的直徑尺寸R4小于在下游端部173的上游側上的管狀壁部72的直徑尺寸R3。壓力接收部在徑向上向外突出并面向閥座24。壓力接收部在徑向上向外突出的程度沿下游方向其橫截面減小。壓力接收部的橫截面形狀包括直斜面或曲面。
(第三實施例)
將參照圖5說明本發明內容的第三實施例。在第三實施例中,分配有與第一實施例相關的附圖中相同附圖標記的組件以及未詳細說明的組件均類似于第一實施例中的組件,并發揮與第一實施例相同的作用和效果。在第三實施例中,僅說明與第一實施例不同的部件。
如圖5所示,第三實施例的閥元件207包括下游端部273,該下游端部273在徑向上從管狀壁部72的外表面向外突出。下游端部273的直徑273大于位于下游端部273上游側的管狀壁部72部分的直徑。換言之,下游端部273的直徑尺寸R6大于位于下游端部273上游側上的管狀壁部72部分的直徑尺寸R5。下游端部273和管狀壁部72之間的直徑尺寸差提供了閥元件207側面的臺階。該臺階位于關閉閥口25的閥元件207的端部上。該臺階包括上游側部分和下游側部分,該下游側部分位于上游側部分的下游并在徑向上比上游側部分更向外突出。在閥元件7處于關閉狀態下,當閥腔室22中的壓力高度增加時,直徑尺寸R6大于直徑尺寸R5的臺階有助于控制下游端部273與閥座24保持分離。
下游端部273包括第一壓力接收部273a和第二壓力接收部273b,第一壓力接收部273a位于下游端部273的最大直徑部分的上游側,第二壓力接收部273b位于下游端部273的最大直徑部分的下游側。第一壓力接收部273a在上游方向上具有直徑尺寸逐漸減小的形狀。第二壓力接收部273b在下游方向上具有直徑尺寸逐漸減小的形狀。因此,第一壓力接收部273a在徑向上向外突出的程度沿上游方向其橫截面減小。第二壓力接收部273b在徑向上向外突出的程度沿下游方向其橫截面減小。第一壓力接收部273a和第二壓力接收部273b的每一個的橫截面具有直斜面或曲面。與閥座24相接觸的閥元件207的下游端面的直徑尺寸R61大于位于下游端部273上游側的管狀壁部72部分的直徑尺寸R5。
根據第三實施例的電磁閥,閥元件207的下游端部273被構造為:與閥口25周緣相接觸的下游端面的直徑尺寸R61大于位于下游端部273上游側的管狀體外表面的直徑尺寸R5。因此,在閥元件207中,與閥座24相接觸的部分的直徑尺寸大于位于下游端部273的上游的管狀壁部72部分的直徑尺寸。因此,壓力接收部273a可接收高流體壓力,并且閥元件207的下游端面可以被按壓并抵靠在閥座24上。因此,除了因壓力通過壓力釋放通道13被釋放而限制閥驅動力的效果之外,通過充分利用流體壓力使得在關閉狀態下閥元件207與閥座24相接觸,還能夠保證切斷工作流體流動的閥功能。
本說明書中的內容不限于所列舉的實施例。本發明包括示例性實施例和由本領域技術人員所做出的變型。例如,本發明不限于在各實施例中所示的各組件或各元件的組合,還可以實施各種各樣的修改。本發明可基于多種組合來實現。本發明能夠具有可添加到這些實施例中的附加部分。本發明包括一種省略了實施例中的某組件或元件的實施。本發明包括一個實施例和另一實施例之間的組件或元件的置換或組合。所公開的技術范圍并不限于這些實施例所描述的。
在上述各實施例中,入口通道11是在軸向上延伸通過導向構件6的連接部60的通道,且入口通道11被定位在端管狀部2a的內部。入口通道11并不限于這樣的實施例,例如,其可以包括在徑向上延伸通過端管狀部2a的通道,并連接外部與閥腔室22。
上述實施例中的閥元件7在軸向上相對于導向構件6可滑動地與導向構件6的支撐部61的內側相接觸??商鎿Q的,閥元件7可以構造為相對于導向構件6滑動地與導向構件6的支撐部61的外側相接觸。
上述實施例中的電磁閥1可以不包括O形環密封件27或O形環密封件28,只要在某種程度上保持密封性能。
流經上述實施例的電磁閥1的工作流體可以采用油以外的具有高粘度的另一種液體。
上述實施例中的O形環密封件27或O形環密封件28是密封件的一個示例,電磁閥1中應用的密封件并不限于這種具有環形橫截面的橡膠構件。例如,用于密封件的材料可以是橡膠以外的可彈性變形的材料,它們的橫截面形狀可以是矩形的。
在上述實施例中,壓力釋放通道13的數目或形狀并不局限于特定數量或者形狀,只要壓力釋放通道13被設置在與軸4相接觸的底部71的部分以外的底部71的某位置上即可。壓力釋放通道13的通道橫截面形狀可以例如是矩形、圓形、類圓弧形或類狹縫形。
額外的優點和變型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來說將是容易想到的。因此,本發明在更廣泛的方面并不局限于所示和所描述的具體細節、代表性裝置和說明性實施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