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精品无码国产在线播放,国产亚洲精品成人AA片新蒲金,国模无码大尺度一区二区三区,神马免费午夜福利剧场

換檔桿裝置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1674595閱讀:272來源:國知局
換檔桿裝置的制造方法

本發(fā)明涉及換檔桿裝置。



背景技術:

在日本特許申請公開no.2000-043600(jp2000-043600a)中,描述了一種換檔桿裝置,該換檔桿裝置設置有下述限制機構,該限制機構用于限制向用于反向驅動驅動輪的倒檔位置和用于鎖定該驅動輪的停車位置的意外改變。

順便提及,在日本特許申請公開no.2000-043600(jp2000-043600a)中描述的換檔桿裝置配備有換檔桿、止動桿、解鎖按鈕、套筒和壓縮螺旋彈簧,其中,換檔桿通過換檔操作改變自動變速器的檔位,止動桿避開止動裝置,解鎖按鈕在接收壓力時使止動桿沿著回避方向移位,套筒在接收壓力之前將解鎖按鈕朝向其位置往回推動,壓縮螺旋彈簧迫壓該套筒。該壓縮螺旋彈簧構造成沿與回避方向相反的方向往回推動解鎖按鈕。

也就是說,該換檔桿裝置構造成通過執(zhí)行向內按壓換檔手柄的解鎖按鈕的操作,借助于換檔桿中的止動桿和設置在該解鎖按鈕上的凸輪來消除對檔位改變的限制。此外,通過設置在換檔手柄中的彈簧,解鎖按鈕沿與向內按壓解鎖按鈕的操作方向相反的方向被迫壓。因此,設置在解鎖按鈕上的凸輪總是沿著遠離止動桿的方向被迫壓。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然而,在日本特許申請公開no.2000-043600(jp2000-043600a)中描述的換檔桿裝置中,凸輪總是沿著遠離止動桿的方向被迫壓。因此,在凸輪與止動桿之間形成間隙。由于這種間隙的存在,可能由于操作時按鈕的操作載荷的迅速改變而產(chǎn)生不適的感覺。此外,止動桿的等待位置根據(jù)選擇停車位置還是倒擋位置而不同。因此,間隙的量波動,并且向內按壓解鎖按鈕的操作是不穩(wěn)定的。此外,解鎖按鈕沿與操作方向相反的方向被迫壓。因此,操作載荷可能增大,并且在操作換檔桿的按鈕時可能需要額外的力。如到目前為止所描述的,上述的換檔桿裝置具有改善操作按鈕時的操作感覺的余地。

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車輛的換檔桿裝置,該換檔桿裝置具有用于消除對檔位改變的限制的按鈕部,并且該換檔桿裝置能夠改善在消除對檔位改變的限制時的按鈕操作的操作感覺。

本發(fā)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種換檔桿裝置。根據(jù)第一方面的換檔桿裝置包括換檔手柄和包括第一部分的桿構件。該桿構件構造成通過沿第一方向移動而消除對檔位改變的限制。并且該換檔桿裝置包括按鈕部,其中,按鈕部包括構造成與第一部分接合的第二部分和從換檔手柄突出的按鈕頂部。該按鈕部構造成在第一部分與第二部分彼此接觸時通過沿第二方向移動而使桿構件沿第一方向移動。并且該換檔桿裝置包括迫壓構件。該迫壓構件構造成迫壓按鈕部,使得第二部分接近第一部分。

在本發(fā)明的第一方面中,換檔手柄可以包括迫壓構件保持部,迫壓構件的第一端部抵接在該迫壓構件保持部上。并且按鈕部可以包括抵接部,迫壓構件的第二端部抵接在該抵接部上。

在本發(fā)明的第一方面中,第一部分與第二部分可以在按鈕部未被操作時彼此接觸。

在本發(fā)明的第一方面中,迫壓構件可以沿第二方向設置在桿構件與按鈕頂部之間。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這個方面,可以使換檔手柄的按鈕孔的位于桿構件的與按鈕頂部相反的一側的空間減小。因此,相應地獲得了減小換檔手柄的尺寸的優(yōu)點。

在本發(fā)明的第一方面中,按鈕部可以包括容置迫壓構件的容置部以及由迫壓構件保持部進入的凹槽部。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這個方面,迫壓構件容置在按鈕部的容置部中。因此,可以避免由于迫壓構件而導致的多余空間的增加。此外,彈簧保持部進入按鈕部的凹槽部。因此,可以避免由彈簧保持部引起的多余空間的增加。

在本發(fā)明的第一方面中,按鈕部可以包括設置有凹槽部的按鈕本體部以及覆蓋按鈕本體部的至少一部分的按鈕蓋部。按鈕頂部可以形成在按鈕蓋部上,并且凹槽部的至少一部分在從第二方向觀察時可以由按鈕蓋部覆蓋。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這個方面,凹槽部由按鈕蓋部覆蓋,并且因此,操作者難以觀察到。因此,能夠防止換檔桿裝置的外觀被破壞。

在本發(fā)明的第一方面中,迫壓構件可以設置在按鈕頂部的沿著第二方向的中心線附近。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這個方面,迫壓構件定位于按鈕頂部的沿按鈕頂部的移動方向的中心附近。因此,通過使按鈕部的操作載荷的方向與迫壓構件的中心軸線之間的偏移減小,可以阻止按鈕部在操作時傾斜。

在本發(fā)明的第一方面中,迫壓構件的一部分可以設置成位于該中心線上。

在本發(fā)明的第一方面中,迫壓構件在第二方向上的迫壓力可以小于由按鈕部從桿構件接收到的反作用力。

在本發(fā)明的第一方面中,迫壓構件可以是彈簧。

在本發(fā)明的第一方面中,第一部分可以是第一凸輪部,并且第二部分可以是第二凸輪部。

在本發(fā)明的第一方面中,第二凸輪部可以包括相對于與所述第二方向相反的方向沿所述第一方向傾斜的傾斜表面。并且在傾斜表面與第一凸輪部接觸的狀態(tài)下,當按鈕部在接收到沿第二方向的力而沿第二方向移位時,可以向第一凸輪部輸入沿第一方向的分力以使桿構件沿第一方向移位。

在本發(fā)明的第一方面中,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的方向可以是相同的。

本發(fā)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種換檔桿裝置。該換檔桿裝置包括換檔手柄以及包括第一凸輪部的桿構件。該桿構件構造成通過沿第一方向移動來消除對檔位改變的限制。并且該換檔桿裝置包括按鈕部,該按鈕部包括與第一凸輪部接合的第二凸輪部和從換檔手柄突出的按鈕頂部。該按鈕部構造成通過沿第二方向移動而使桿構件沿第一方向移動。并且該換檔桿裝置包括迫壓構件。該迫壓構件構造成對按鈕部進行迫壓,使得第二凸輪部接近第一凸輪部。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二方面,迫壓構件迫壓按鈕部,使得第二凸輪部接近第一凸輪部。因此,通過使處于等待狀態(tài)下的第二凸輪部與第一凸輪部之間的間隙變窄,能夠改善按鈕操作的操作感覺。

本發(fā)明使得可以提供一種車輛的換檔桿裝置,該換檔桿裝置具有用于消除對檔位改變的限制的按鈕部,并且該換檔桿裝置能夠改善在取消對檔位改變的限制時的按鈕操作的操作感覺。

附圖說明

下面將參照附圖描述本發(fā)明的示例性實施方式的特征、優(yōu)點以及技術的和工業(yè)的意義,其中,相同的附圖標記表示相同的元件,并且在附圖中:

圖1是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換檔桿裝置的縱向截面圖;

圖2是示出了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換檔桿裝置的操作的示意圖;

圖3是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據(jù)比較示例的換檔桿裝置的縱向截面圖;

圖4是示出了根據(jù)比較示例的換檔桿裝置的操作的示意圖;

圖5a是用于示出處于根據(jù)比較示例的換檔桿裝置的p檔位處的第二凸輪部與第一凸輪部之間的間隙以及按鈕部的凸出余量的縱向截面圖;

圖5b是用于示出處于根據(jù)比較示例的換檔桿裝置的p檔位處的第二凸輪部與第一凸輪部之間的間隙以及按鈕部的凸出余量的縱向截面圖;

圖6a是用于示出處于根據(jù)比較示例的換檔桿裝置的r檔位處的第二凸輪部與第一凸輪部之間的間隙以及按鈕部的凸出余量的縱向截面圖;

圖6b是用于示出處于根據(jù)比較示例的換檔桿裝置的r檔位處的第二凸輪部與第一凸輪部之間的間隙以及按鈕部的凸出余量的縱向截面圖;

圖7a是示出了根據(jù)比較示例的換檔桿裝置的按鈕的操作與施加至該按鈕的載荷之間的關系的特征圖;

圖7b是示出了根據(jù)比較示例的換檔桿裝置的按鈕的操作與施加至該按鈕的載荷之間的關系的特征圖;

圖8是示出了處于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換檔桿裝置的p檔位的第二凸輪部與第一凸輪部之間的間隙的縱向截面圖;

圖9是示出了處于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換檔桿裝置的r檔位的第二凸輪部與第一凸輪部之間的間隙的縱向截面圖;

圖10a是示出了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換檔桿裝置的按鈕的操作與施加至該按鈕的載荷之間的關系的特征圖;

圖10b是示出了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換檔桿裝置的按鈕的操作與施加至該按鈕的載荷之間的關系的特征圖;

圖11是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方式的換檔桿裝置的縱向截面圖;

圖12是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方式的換檔桿裝置的右側視圖;

圖13是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三實施方式的換檔桿裝置的縱向截面圖;以及

圖14是以分解的方式示出了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三實施方式的換檔桿裝置的迫壓構件的周邊設置的分解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參照圖1至圖14基于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來描述本發(fā)明。在附圖中示出的相同或等同的部件或構件相應地由相同的附圖標記表示,并且將適當?shù)厥÷远嘤嗟拿枋觥4送猓瑸榱巳菀桌斫馄鹨姡鱾€圖中的構件的尺寸以適當放大或縮小的方式示出。此外,所述構件中的在描述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時不重要的一些構件在各個附圖中以省略的方式示出。

圖1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換檔桿裝置10,并且圖2以放大的方式示出了換檔桿裝置10的彈簧構件50的周邊設置。以下描述將基于xyz直角坐標系給出。方向x對應于水平的左右方向、方向y對應于水平的前后方向,并且方向z對應于豎向的上下方向。方向y和方向z中的每個方向均與方向x正交。方向x可以被稱為向左方向或向右方向,方向y可以被稱為向前方向或向后方向,并且方向z可以被稱為向上方向或向下方向。在圖1中,當從前方觀察該換檔桿裝置10時的右側和左側分別被稱為右和左。

(換檔桿裝置)換檔桿裝置10以在車輛的自動變速器的上方延伸的方式設置。自動變速器的檔位是通過執(zhí)行換檔桿裝置10的預定操作來改變的。車輛的自動變速器的檔位包括例如用于反向驅動驅動輪的倒檔檔位(下文中稱為r檔位)、空檔檔位(下文中稱為n檔位)以及用于使車輛向前移動的驅動檔位(下文中稱為d檔位)。

自動變速器設置有鎖定機構,該鎖定機構用于防止由于疏忽而導致的錯誤操作,例如在車輛向前行駛時向r檔位切換,或者在車輛停車時向d檔位或r檔位切換。換檔桿裝置10設置有使鎖定機構解鎖的按鈕部40。換檔桿裝置10構造成不響應于預定操作而移動,除非乘客在按壓按鈕部40的同時執(zhí)行該操作。特別地,該鎖定機構是通過換檔桿裝置10的按鈕部40與桿構件30的互連操作而解鎖的。

換檔桿裝置10配備有換檔手柄20、桿構件30、按鈕部40和彈簧構件50。換檔手柄20設置在換檔軸90的一個端部處,其中,換檔軸90改變車輛的自動變速器的檔位。桿構件30具有第一凸輪部31,并且桿構件30構造成通過沿第一方向移動來消除對檔位改變的限制。按鈕部40具有與第一凸輪部31接合的第二凸輪部41、以及從換檔手柄20突出的按鈕頂部40a。按鈕部40通過沿第二方向移動而使桿構件30沿第一方向移動。彈簧構件50是用于迫壓按鈕部40的迫壓構件。彈簧構件50以迫壓按鈕部40的方式設置,使得第二凸輪部41接近第一凸輪部31。

(換檔軸)換檔軸90是其軸向方向大致沿著上下方向延伸的管狀構件。換檔軸90的下側部經(jīng)由聯(lián)接裝置機械地聯(lián)接至自動變速器。自動變速器的檔位被操作成根據(jù)換檔軸90在前后方向(y方向)上的轉動位置(換檔位置)而改變。作為操作抓持部的換檔手柄20附接至換檔軸90的上部。在換檔軸90的中間形成有沿換檔軸90的軸向方向(下文中簡稱為軸向方向)貫穿的桿孔92。用于使鎖定機構解鎖的桿構件30以能夠沿著軸向方向移位的方式容置在桿孔92中。換檔軸90可以由例如鐵質材料等制成的金屬管材通過機加工而形成。

(換檔手柄)換檔手柄20包括抓持部21、軸孔部22、按鈕孔部23、下端部24和彈簧保持部27。抓持部21是由操作者的手抓持來操作的構件。軸孔部22沿軸向方向——即,大致沿縱向方向——形成。按鈕孔部23沿橫向方向形成。下端部24形成在換檔手柄20的下側。在下端部24處設置有將換檔軸90與換檔手柄20相連接的連接機構。軸孔部22是從抓持部21的中間在軸向方向上形成的通孔。軸孔部22的上側通向按鈕孔部23的側表面的下部。換檔軸90的上部插入到軸孔部22中并且固定至軸孔部22。軸孔部22與桿孔92連通并且圍繞從桿孔92朝上伸出的桿構件30的上部。

按鈕孔部23是在換檔手柄20的右方向側開口的袋狀側向孔。按鈕部40以能夠沿左右方向移位的方式容置在按鈕孔部23中。按鈕孔部23的下部與換檔手柄20中的軸孔部22的上部連通。特別地,換檔手柄20包括手柄本體部25和手柄蓋部26,其中,軸孔部22和按鈕孔部23形成在手柄本體部25中,手柄蓋部26以覆蓋手柄本體部25的按鈕孔部23的開口的一部分的方式固定。手柄蓋部26構成按鈕部40的保持部,該按鈕部40容置在手柄本體部25的按鈕孔部23中。換檔手柄20的手柄本體部25和手柄蓋部26可以由例如樹脂材料通過模制而形成,并且可以粘合的方式連接至彼此。下端部24設置有用于將換檔軸90與換檔手柄20相連接的連接機構。下端部24可以由蓋構件88覆蓋。手柄蓋部26設置有作為壁部的止動部26a,該止動部26a遮蔽按鈕孔部23的開口的一部分。止動部26a限制按鈕部40的向右移動。

彈簧保持部27設置在換檔手柄20的手柄蓋部26處。彈簧構件50的固定端部52抵接在彈簧保持部27上。彈簧保持部27設置在從手柄蓋部26凸出到按鈕孔部23中的凸出部26b處。

(桿構件)桿構件30是沿換檔軸90的軸向方向延伸的柱形桿狀構件,并且桿構件30是由例如鐵和鋼等制成的金屬桿狀構件通過機加工而形成的。位于桿構件30的上側的第一凸輪部31突出到按鈕孔部23的中間并且形成曲面——例如,半球形表面等——的形狀。桿構件30的下部經(jīng)由聯(lián)接裝置機械地聯(lián)接至自動變速器的鎖定機構。桿構件30由預定的迫壓裝置沿軸向方向向上迫壓。桿構件30在按鈕部40的第二凸輪部41被向左向內按壓時移位至下部位置,并且在第二凸輪部41向右移動時移位至上部位置。鎖定機構通過桿構件30移動至下位置的移位而解鎖。

(按鈕部)按鈕部40設置成解鎖鎖定機構以防止在車輛向前行駛或在車輛停車時執(zhí)行錯誤操作。按鈕部40包括按鈕本體部43和按鈕蓋部49。按鈕本體部43包括第二凸輪部41、保持部44和抵接部45。按鈕本體部43的右側部分是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大致棱柱狀區(qū)域。按鈕蓋部49是從右側覆蓋按鈕本體部43的右側部分的大致杯狀構件。按鈕蓋部49包括圍繞按鈕本體部43的筒狀部49a和封閉筒狀部49a的一個端部的作為盤狀區(qū)域的按鈕頂部40a。按鈕本體部43和按鈕蓋部49由例如樹脂材料通過模制形成。按鈕蓋部49以例如粘合的方式固定至按鈕本體部43的右側部分。保持部44是限制按鈕部40從按鈕孔部23滑出的構件。保持部44具有在按鈕本體部43的下部處向下突出的接合部43b。

按鈕部40容置在按鈕孔部23中,使得按鈕本體部43的右側部分從按鈕孔部23的開口突出。在這種狀態(tài)下,手柄蓋部26固定至手柄本體部25,因此限制了按鈕部40的滑出。也就是說,當按鈕部40沿滑出方向(向右)移位時,按鈕部40的接合部43b抵接在手柄蓋部26的止動部26a上,以限制按鈕部40的進一步移位。

(凸輪部)第二凸輪部41形成在按鈕部40的按鈕本體部43的中間處。在第二凸輪部41上形成有具有向右向下的傾斜度的傾斜表面42。當按鈕部40通過與第一凸輪部31接觸的傾斜表面42接收到向左的按壓力時,向與傾斜表面42接觸的第一凸輪部31輸入向下的分力。因此,桿構件30以與按鈕部40的向左移位相對應的方式向下移位。當解除按壓力以使按鈕部40向右移位時,施加至桿構件30的向下的分力消失。因而,桿構件30移位至向上的等待位置,并且按鈕部40向右移位。

按鈕部40設置有抵接部45,彈簧構件50的可動端部51抵接在該抵接部45上。抵接部45設置在從按鈕本體部43的左端部向上突出的突出部43a處。彈簧構件50以壓縮狀態(tài)被保持在抵接部45與彈簧保持部27之間。由于彈簧構件50的恢復力而向抵接部45輸入向左的迫壓力。因此,由于彈簧構件50的恢復力,按鈕部40被向左迫壓,即,按鈕部40被沿第二凸輪部41接近桿構件30的第一凸輪部31的方向迫壓。

(迫壓構件)彈簧構件50是沿預定方向迫壓按鈕部40的彈性構件。例如,可以采用螺旋彈簧作為彈簧構件50。呈壓縮狀態(tài)的彈簧構件50具有抵接在手柄蓋部26的凸出部26b上的固定端部52,并且具有抵接在按鈕本體部43的突出部43a上的可動端部51。由彈簧構件50的可動端部51向按鈕本體部43的突出部43a輸入向左的恢復力。因此,按鈕部40被向左迫壓,即,按鈕部40被沿第二凸輪部41接近桿構件30的第一凸輪部31的方向迫壓。

(解鎖操作)當按鈕部40接收到按壓力時,向桿構件30的第一凸輪部31輸入向下的分力,并且桿構件30移位至下側的解鎖位置以使鎖定機構解鎖。當解除對按鈕部40的按壓力時,施加至桿構件30的向下的分力消失,并且桿構件30移位至向上的等待位置以使該鎖定機構鎖定。在檔位為d檔位且車輛向前行駛或者在檔位為p檔位且車輛停車的情況下,桿構件30已經(jīng)移位至等待位置,并且鎖定機構被鎖定以使換檔桿裝置10不可動。在這種狀態(tài)下,當按鈕部40被向內按壓時,桿構件30移位至解鎖位置以使鎖定機構解鎖,并且換檔桿裝置10變?yōu)榭蓜拥摹T谶@種狀態(tài)下,當在使換檔桿裝置10移動至期望的檔位之后解除按壓力時,桿構件30移位至等待位置以使鎖定機構再次鎖定。

順便提及,桿構件30的等待位置可以根據(jù)檔位而不同。例如,桿構件30在r檔位處的等待位置可以設定在桿構件30在p檔位處的等待位置的下方。同樣在這種情況下,在檔位中的每個檔位處,桿構件30的解鎖位置都設定在等待位置的下方。

現(xiàn)在,首先將描述作為比較示例的換檔桿裝置310。圖3示意性地示出了作為比較示例的換檔桿裝置310,并且圖4以放大的方式示出了換檔桿裝置310的彈簧構件50的周邊設置。除了彈簧構件50設置的位置以及按鈕部40被迫壓的方向以外,換檔桿裝置310與換檔桿裝置10相同。因此,將省略多余的描述。

在換檔桿裝置310中,換檔手柄320的彈簧保持部327設置在凹部325b中,該凹部325b形成在手柄本體部25的右側并且向左凹進。按鈕部40的抵接部345設置在位于按鈕本體部343的上部的臺階部343a處。呈壓縮狀態(tài)的彈簧構件50具有抵接在凹部325b上的固定端部52,并且具有抵接在按鈕本體部343的臺階部343a上的可動端部51。由彈簧構件50的可動端部51向按鈕本體部43的臺階部343a輸入向右的迫壓力fs。因此,按鈕部40被向右迫壓,即,按鈕部40在使得第二凸輪部41撤離桿構件30的第一凸輪部31的方向上被迫壓。

圖5a和圖5b中的每幅圖均是用于示出在根據(jù)比較示例的換檔桿裝置310的p檔位處的位于第二凸輪部41與第一凸輪部31之間的間隙以及按鈕部的凸出余量的縱向截面圖。圖5a示出了按鈕部40移位至最右側時的等待狀態(tài)。按鈕部40在車輛停車時或車輛正常行駛時處于等待狀態(tài)。圖5b示出了在按鈕部40被略微向內按壓并且第二凸輪部41與桿構件30的第一凸輪部31輕微接觸時的輕微接觸狀態(tài)。為了吸收構件中的每個構件的制造誤差,在處于等待狀態(tài)的第二凸輪部41與第一凸輪部31之間設定與制造誤差相對應的間隙dp。也就是說,從按鈕部40的按鈕孔突出的按鈕頂部40a的右端部在左右方向上在等待狀態(tài)下位于位置xp1處、并且在輕微接觸狀態(tài)下位于位置xp2處。按鈕部的作為xp1與xp2之間的差的凸出余量對應于間隙dp。

圖6a和圖6b中的每幅圖均是用于示出在根據(jù)比較示例的換檔桿裝置310的r檔位處的位于第二凸輪部41與第一凸輪部31之間的間隙以及按鈕部的凸出余量的縱向截面圖。圖6a示出了在按鈕部40移位至最右側的等待狀態(tài)。按鈕部40在車輛停車時或車輛正常行駛時處于等待狀態(tài)。圖6b示出了在按鈕部40被略微向內按壓并且第二凸輪部41與桿構件30的第一凸輪部31輕微接觸時的輕微接觸狀態(tài)。

為了吸收構件中的每個構件的制造誤差,在處于等待狀態(tài)的第二凸輪部41與第一凸輪部31之間設定與制造誤差對應的間隙dr。也就是說,按鈕部40的按鈕頂部40a的右端部在左右方向上在等待狀態(tài)下位于位置xr1處、并且在在輕微接觸狀態(tài)下位于位置xr2處。按鈕部的作為xr1與xr2之間的差的凸出余量對應于間隙dr。在桿構件30于r檔位處的等待位置設定在桿構件30于p檔位處的等待位置下方的情況下,r檔位處的間隙dr比p檔位處的間隙dp寬。

圖7a和圖7b中的每幅圖均是示出了根據(jù)比較示例的換檔桿裝置310的按鈕部40的操作與施加至該按鈕部40的載荷之間的關系的特征圖。圖7a是p檔位處的特征圖,并且圖7b是r檔位處的特征圖。在這些特征圖中的每副特征圖中,橫坐標軸表示對按鈕部40的按鈕頂部40a的按壓操作的行程量,并且縱坐標軸表示按鈕部40所接收到的操作載荷fp。橫坐標軸上的xp1和xr1對應于等待狀態(tài)、橫坐標軸上的xp2和xr2對應于輕微接觸狀態(tài),并且橫坐標軸上的xp3和xr3對應于解鎖狀態(tài)。按鈕部40的操作載荷fp對應于通過將從桿構件30接收到的反作用力fh與從彈簧構件50接收到的迫壓力fs相加而獲得的力。

在從等待狀態(tài)至輕微接觸狀態(tài)的行程j中,反作用力fh不包括在按鈕部40的操作載荷fp中。因此,操作載荷fp相對較小。在這個時間段期間,行程j是由按鈕部40的游隙余量產(chǎn)生的所謂的空程。如圖7a和圖7b中所示,按鈕部40的游隙余量在r檔位處尤其大。由于操作的游隙余量大且緩和感低,操作者可能產(chǎn)生不是很舒適的操作感覺。此外,當這種操作的游隙余量大時,操作者執(zhí)行了相應的多余操作。同樣從這個角度來看,操作者產(chǎn)生了不是很舒適的操作感覺。

此外,如圖7a和圖7b中所示,按鈕行程包括作為空程的低載荷行程j和與實質操作相關聯(lián)的高載荷行程g。低載荷行程j與高載荷行程g之間的比根據(jù)選擇p檔位還是r檔位而波動。因此,根據(jù)檔位的操作感覺是易變的。當操作感覺波動時,操作者可能對該波動產(chǎn)生不適的感覺。

另外,當按鈕部40從輕微接觸狀態(tài)被向內按壓時,按鈕部40的操作載荷fp對應于通過將反作用力fh與迫壓力fs相加而獲得的力,并且因此按鈕部40的操作載荷fp迅速變大。也就是說,如圓圈e所示的,在輕微接觸狀態(tài)之前和之后,操作負載fp呈階梯式突然變化。由于操作載荷fp的突然的階梯式變化,操作者可能產(chǎn)生不是很舒適的操作感覺。

此外,操作載荷fp對應于通過將反作用力fh與迫壓力fs相加而獲得的力。因此,如箭頭k所示的,操作載荷fp大于反作用力fh。當操作載荷fp大時,操作者向按鈕部40施加相應地過大的力。同樣從這個角度來看,操作者可能產(chǎn)生不是很舒適的操作感覺。還可以設想的是,這種情況下的操作載荷fp需要額外的力。

依據(jù)對根據(jù)比較示例的換檔桿裝置310的前述考慮,將從改善操作感覺的角度來描述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換檔桿裝置10的操作。

圖8是示出了處于換檔桿裝置10的p檔位處的第一凸輪部31與第二凸輪部41之間的間隙的縱向截面圖,并且圖9是示出了處于換檔桿裝置10的r檔位處的第一凸輪部31與第二凸輪部41之間的間隙的縱向截面圖。如在圖8中所示的,在換檔桿裝置10中,彈簧構件50向左迫壓第二凸輪部41,即,彈簧構件50在接近第一凸輪部31的方向上迫壓第二凸輪部41。因此,在p檔位處等待時,第二凸輪部41與第一凸輪部31接觸,并且在第二凸輪部41與第一凸輪部31之間不存在間隙。也就是說,在車輛停車時或者在車輛正常行駛時的等待狀態(tài)下,在換檔桿裝置10中建立起第二凸輪部41與桿構件30的第一凸輪部31輕微接觸的輕微接觸狀態(tài)。在換檔桿裝置10中,即使在存在制造誤差的情況下,也未在第二凸輪部41與第一凸輪部31之間產(chǎn)生多余的間隙。

也就是說,如圖8中所示,在p檔位處等待時,按鈕部40的按鈕頂部40a的右端部位于位置xp2處并且不產(chǎn)生任何游隙余量。此外,如圖9中所示,在r檔位處等待時按鈕部40的按鈕頂部40a的右端部位于位置xr2處并且也不產(chǎn)生任何游隙余量。因此,可以改善由游隙余量造成的不舒服的操作感覺。此外,由于操作的游隙余量小,操作者可以避免執(zhí)行任何多余的操作。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操作者也可以獲得良好的操作感覺。

圖10a和圖10b中的每幅圖均是示出了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換檔桿裝置10的按鈕部40的操作與施加至按鈕部40的載荷之間的關系的特征圖。圖10a是p檔位處的特征圖,并且圖10b是r檔位處的特征圖。在這些特征圖中的每副特征圖中,橫坐標軸表示按鈕部40的按鈕頂部40a的按壓操作的行程量,并且縱坐標軸表示由按鈕部40所接收的操作載荷fp。橫坐標軸上的xp2和xr2對應于作為等待狀態(tài)的輕微接觸狀態(tài),并且橫坐標軸上的xp3和xr3對應于解鎖狀態(tài)。順便提及,在正常使用的范圍內,按鈕頂部40a的右端部不位于xp1或xr1處。

按鈕部40的操作載荷fp對應于通過將從桿構件30接收到的反作用力fh與從彈簧構件50接收到的迫壓力fs進行合成而獲得的力。順便提及,迫壓力fs是在與反作用力fh相反的方向上的力。因此,操作載荷fp的大小是通過從反作用力fh中減去迫壓力fs而獲得的。也就是說,如箭頭k所示的,操作載荷fp比反作用力fh小了迫壓力fs。因此,可以改善由于施加過大的力而導致的不舒適的操作感覺。

如圖10a和圖10b中所示,在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換檔桿裝置10中,幾乎不存在按鈕部40的任何游隙余量或多余操作,并且能夠改善操作感覺。此外,按鈕行程不包括低載荷行程j。因此,低載荷行程j與高載荷行程g之間的比不根據(jù)選擇p檔位還是r檔位而波動,并且能夠改善由操作感覺的波動引起的不適感覺。此外,也避免了操作載荷fp的突然的階梯式變化。

(第二實施方式)接下來,將描述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方式的換檔桿裝置110。圖11是示意性地示出了換檔桿裝置110的縱向截面圖,并且圖12是換檔桿裝置110的右側視圖。除了換檔手柄20的輪廓的尺寸減小以及采用了不同的彈簧構件50的支承模式以外,換檔桿裝置110與換檔桿裝置10相同。因此,將省略多余的描述。

在換檔桿裝置110中,彈簧構件50的可動端部51由按鈕部40的抵接部45支承,并且彈簧構件50的固定端部52由換檔手柄20的彈簧保持部27支承。在換檔桿裝置110中,抵接部45設置在從按鈕本體部43的中間向上突出的突出部43c處。換檔桿裝置110的突出部43c設置在換檔桿裝置10的突出部43a的右側。在換檔桿裝置110中,彈簧保持部27設置在位于換檔手柄20的手柄蓋部26的左上部處的壁部26c上。特別地,換檔桿裝置110的突出部43c設置在桿構件30的左端部的右側。由于采用這種構型,能夠使換檔手柄20的按鈕孔部23在桿構件30的左側的空間變小。因此,可以相應地減小換檔手柄20在左右方向上的尺寸。

在換檔桿裝置110中,彈簧構件50向突出部43c輸入向左的迫壓力。因此,按鈕部40的第二凸輪部41被向左迫壓,即,第二凸輪部41被沿接近桿構件30的第一凸輪部31的方向迫壓。因此,明顯的是,換檔桿裝置110具有與換檔桿裝置10的特征類似的特征。

如圖12中所示,在換檔桿裝置110中,用于設置抵接部45的突出部43c可以設置在下述范圍m中,該范圍m不包括被第二凸輪部41占據(jù)的范圍,并且該范圍m圍繞按鈕部40。

(第三實施方式)接下來,將描述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三實施方式的換檔桿裝置210。圖13是示意性地示出了換檔桿裝置210的縱向截面圖,并且圖14是換檔桿裝置210的分解立體圖。除了采用不同的彈簧構件50的支承模式之外,換檔桿裝置210與換檔桿裝置110相同。因此,將省略多余的描述。特別地,換檔桿裝置210的彈簧構件50沿作為第二方向的左右方向設置在桿構件30與按鈕頂部40a之間。

在換檔桿裝置210中,彈簧構件50的可動端部51由按鈕部40的抵接部45支承,并且彈簧構件50的固定端部52由換檔手柄20的彈簧保持部27支承。按鈕部40在容置彈簧構件50的可動端部51側的容置部43e中設置有彈簧孔43f和由彈簧保持部27進入的彈簧凹槽43g。在換檔桿裝置210中,抵接部45設置在容置部43e的底部43d處,其中,容置部43e設置在按鈕本體部43的中間。容置部43e包括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彈簧孔43f和彈簧凹槽43g。彈簧凹槽43g設置在彈簧孔43f的右側。彈簧孔43f的在右視圖中的截面形成為大致圓形。底部43d形成在彈簧孔43f的左側部分處,并且在彈簧孔43f的右側部分處形成有開口。彈簧凹槽43g形成為倒u形的形狀,其中,在右視圖中該倒u形形狀的下側是敞開的。彈簧凹槽43g的左側部分與彈簧孔43f連通,并且在彈簧凹槽43g的右側部分處形成有開口。彈簧構件50被插入到彈簧孔43f中且可動端部51位于頂部處。固定端部52從彈簧孔43f的開口突出并且容置在彈簧凹槽43g中。

特別地,容置彈簧構件50的容置部43e沿作為第二方向的左右方向設置在桿構件30與按鈕頂部40a之間。

在換檔桿裝置210中,彈簧保持部27設置在凸部26e處,其中,凸部26e從換檔手柄20的手柄蓋部26的開口部26d的內周向內延伸。開口部26d大致形成為橢圓形狀,在右視圖中該橢圓形狀略微大于按鈕蓋部49的輪廓。覆蓋按鈕本體部43的按鈕蓋部49插入穿過開口部26d。凸部26e從開口部26d的下部向上延伸并且進入彈簧凹槽43g。在彈簧凹槽43g中,凸部26e支承彈簧構件50的從彈簧孔43f突出的固定端部52。凸部26e形成為具有略微小于彈簧凹槽43g的槽寬度的寬度。凸部26e設置成使得凸部26e在左右方向上的相對位置可以在彈簧凹槽43g內改變。

在換檔桿裝置210中,按鈕蓋部49設置有用于避免與凸部26e相干涉的蓋凹槽部49b。蓋凹槽部49b在按鈕蓋部49的筒狀部49a的左下部處以及在彈簧凹槽43g的下方沿著左右方向延伸。蓋凹槽部49b形成為具有略微大于凸部26e的寬度并且大致等于彈簧凹槽43g的槽寬度的槽寬度。蓋凹槽部49b形成為使得凸部26e的相對位置可以在左右方向上在蓋凹槽部49b內部改變。凸部26e還進入蓋凹槽部49b的內部。因此,凸部26e的相對位置改變的范圍可以擴大至彈簧凹槽43g和蓋凹槽部49b的內部。此外,蓋凹槽部49b、彈簧凹槽43g等的內部結構由按鈕蓋部49的按鈕頂部40a大致遮蔽,因而處于操作者的正常可見范圍之外。因此,對外觀的影響不大。

在換檔桿裝置210中,彈簧構件50向底部43d輸入向左的迫壓力。因此,按鈕部40的第二凸輪部41沿接近桿構件30的第一凸輪部31的方向被迫壓。因此,明顯的是,換檔桿裝置210具有與換檔桿裝置10的特征類似的特征。

另外,容置有彈簧構件50的容置部43e沿第二方向設置在桿構件30的右側。因此,使換檔手柄20的按鈕孔部23的位于桿構件30的左側的空間變小。因此,相應地獲得了減小換檔手柄20的尺寸的優(yōu)點。

此外,彈簧構件50容置在按鈕本體部43內部。因此,與設置彈簧構件50的空間設在按鈕本體部43的外部的情況相比,在減小換檔手柄20尺寸方面獲得了較大的優(yōu)點。也就是說,能夠避免由彈簧構件50導致的多余空間的增加。

此外,彈簧構件50容置在按鈕本體部43內部,因此彈簧構件50設置在按鈕頂部40a的沿移動方向的中心線p附近。特別地,彈簧構件50的中心軸線q位于中心線p附近。因此,與彈簧構件50的中心軸線q位于按鈕本體部43外部的情況相比,按鈕部40的操作載荷的方向與彈簧構件50的中心軸線q之間的偏移較小,并且可以阻止按鈕部40在操作時傾斜。順便提及,當使得按鈕部40的移動方向與左右方向一致時,按鈕頂部40a的沿移動方向的中心線p表示沿左右方向延伸并穿過下述中心的線,所述中心是沿前后方向等分按鈕頂部40a的線與沿上下方向等分按鈕頂部40a的線的交點。

彈簧構件50可以設置成使得彈簧構件50的中心軸線q位于按鈕部40的沿移動方向的中心線p上。彈簧構件50可以設置成使得中心線p穿過彈簧構件50。彈簧構件50可以設置成使得彈簧構件50的中心軸線q穿過按鈕頂部40a。

接下來,將描述換檔桿裝置210的容置部43e、凸部26e和蓋凹槽部49b的操作。首先,在等待狀態(tài)下,容置在容置部43e中的彈簧構件50的固定端部52由凸部26e的彈簧保持部27保持,其中,凸部26e穿過蓋凹槽部49b而進入彈簧凹槽43g的內部。在這種狀態(tài)下,彈簧孔43f的底部43d由可動端部51向左迫壓。因此,第二凸輪部41保持與第一凸輪部31接觸。

這里應該指出的是,當按鈕部40在接收到向左的按壓力而移位時,桿構件30通過第二凸輪部41和第一凸輪部31而向下移位,以使鎖定機構解鎖。在這種情況下,凸部26e在彈簧凹槽43g內向右相對地移動穿過蓋凹槽部49b。

當解除按壓力以使按鈕部40向右移位時,施加至桿構件30的向下的分力消失,并且桿構件30移位到向上的等待位置以使鎖定機構鎖定。

接下來,將描述換檔桿裝置210的特征。在換檔桿裝置210中,彈簧構件50執(zhí)行迫壓操作,使得第二凸輪部41接近第一凸輪部31。因此,可以通過使處于等待狀態(tài)下的第二凸輪部41與第一凸輪部31之間的間隙變窄來改善按鈕操作的操作感覺。

在換檔桿裝置210中,彈簧構件50沿第二方向設置在桿構件30與按鈕頂部40a之間。因此,可以使換檔手柄20的按鈕孔部23的位于桿構件30的與按鈕頂部40a相反的一側的空間減小,并且相應地獲得減小換檔手柄20的尺寸的優(yōu)點。

在換檔桿裝置210中,換檔手柄20在凸部26e處設置有彈簧保持部27,彈簧構件50的固定端部52抵接在彈簧保持部27上,并且按鈕部40設置有容置彈簧構件50的可動端部51側的容置部43e以及由彈簧保持部27進入的彈簧凹槽43g。因此,能夠避免由彈簧構件50導致的多余空間的增加,并且能夠避免用于彈簧保持部27的多余空間的增加。

在換檔桿裝置210中,按鈕部40包括按鈕本體部43和按鈕蓋部49,其中,按鈕本體部43設置有彈簧凹槽43g,按鈕蓋部49覆蓋按鈕本體部43的至少一部分并且具有形成在按鈕蓋部49上的按鈕頂部40a。如從外部右側觀察到的,彈簧凹槽43g的至少一部分由按鈕蓋部49覆蓋。因此,彈簧凹槽43g由按鈕蓋部49覆蓋并且操作者難以觀察到。因此,能夠阻止換檔桿裝置210的外觀受到破壞。

在換檔桿裝置210中,彈簧構件50設置在按鈕頂部40a的沿著左右方向的中心線p附近。因此,通過使按鈕部40的操作載荷的方向與彈簧構件50的中心軸線q之間的偏移減小,能夠阻止按鈕部40在操作時傾斜。

在本發(fā)明的上述實施方式中的每個實施方式中,按鈕部40可以構造成使得按鈕部40的向左方向或按鈕部40的向上方向與按鈕部40滑出的方向一致。此外,在本發(fā)明的上述實施方式中的每個實施方式中,當按鈕部40的向上方向與按鈕部40滑出的方向一致時,換檔桿裝置210可以不包括第一凸輪部31和第二凸輪部41,并且按鈕部40可以與桿構件30接觸并且向下移動,使得桿構件30被向下按壓并且移位至下部位置。

以上已經(jīng)基于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對本發(fā)明進行了描述。本領域技術人員所理解的是,本發(fā)明的這些實施方式僅為示例,在本發(fā)明的權利要求的范圍內可以進行各種修改和改變,并且這些修改和改變也都落入所述權利要求的范圍內。因此,本說明書中的描述和附圖應該以示例性的方式來看待,而不是以限制性的方式來看待。

在用于說明的附圖中,出于說明構件之間的關系的目的,將構件中的一些構件的截面畫上陰影線。然而,這些陰影線并不限制這些構件的材料或材質。

當前第1頁1 2 
網(wǎ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淅川县| 福贡县| 锦州市| 阿城市| 连州市| 金湖县| 繁峙县| 普安县| 绥芬河市| 中宁县| 拉萨市| 辽中县| 稻城县| 四川省| 台安县| 建始县| 三明市| 类乌齐县| 苏州市| 绥江县| 九龙坡区| 灵丘县| 仙游县| 綦江县| 石棉县| 固原市| 呼伦贝尔市| 长岭县| 安丘市| 资源县| 平塘县| 武功县| 三江| 普兰店市| 虞城县| 屯昌县| 镇雄县| 丰顺县| 大新县| 赤水市| 万盛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