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精品无码国产在线播放,国产亚洲精品成人AA片新蒲金,国模无码大尺度一区二区三区,神马免费午夜福利剧场

換檔裝置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2721934閱讀:387來源:國知局
換檔裝置的制作方法

本發明涉及換檔裝置。



背景技術:

在下述專利文獻1公開有通過旋轉旋鈕來切換車輛的檔位的換檔裝置(換檔操作裝置)。

不過,這樣的換檔裝置出于向車輛搭載的搭載性及成本的觀點被期望能夠抑制體型的大型化以及部件件數的增加。

專利文獻1:國際公開第2015/107592號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是鑒于上述情況而形成的,其目的在于得到能夠抑制體型的大型化以及部件件數的增加的換檔裝置。

技術方案1記載的換檔裝置具備:換檔體,該換檔體通過旋轉來變更檔位;以及工作單元,在該工作單元設置有驅動單元,通過驅動上述驅動單元而進行上述換檔體的旋轉的限制以及限制解除中的至少一方,并且通過驅動上述驅動單元而將上述換檔體的檔位變更為規定檔位。

技術方案2記載的換檔裝置,在技術方案1記載的換檔裝置中,上述工作單元構成為包括:旋轉單元,該旋轉單元具有相對于上述換檔體配置在該換檔體的旋轉軸方向一方側的上述驅動單元、以及將該驅動單元的驅動力向上述換檔體傳遞的傳遞機構;以及限制單元,該限制單元通過被傳遞上述驅動單元的驅動力而移位,進行上述換檔體的旋轉的限制以及限制解除中的至少一方。

技術方案3記載的換檔裝置,在技術方案1或者技術方案2記載的換檔裝置中,上述工作單元構成為包括:換檔體側齒輪,該換檔體側齒輪能夠與上述換檔體一體旋轉;換檔體驅動齒輪,該換檔體驅動齒輪與該換檔體側齒輪嚙合,并且通過被傳遞上述驅動單元的驅動力而旋轉;凸輪齒輪,該凸輪齒輪與上述換檔體側齒輪嚙合;凸輪部,該凸輪部能夠與該凸輪齒輪一體旋轉;以及限制體,該限制體與該凸輪部卡合,并且通過上述凸輪部旋轉而移位,進行上述換檔體的旋轉的限制以及限制解除中的至少一方。

技術方案4記載的換檔裝置,在技術方案1或者技術方案2記載的換檔裝置中,上述工作單元構成為包括:換檔體側齒輪,該換檔體側齒輪能夠與上述換檔體一體旋轉;驅動單元側齒輪,該驅動單元側齒輪通過被傳遞上述驅動單元的驅動力而旋轉;中間齒輪,該中間齒輪具有第1中間齒輪和第2中間齒輪,上述第1中間齒輪與上述換檔體側齒輪嚙合,上述第2中間齒輪與上述驅動單元側齒輪嚙合,并且能夠與上述第1中間齒輪一體旋轉,并且上述第2中間齒輪的一部分與上述換檔體側齒輪的一部分在上述換檔體的旋轉軸方向上重疊配置;卡合部,該卡合部通過上述換檔體側齒輪旋轉而移位;以及限制體,該限制體供該卡合部卡合,并且通過被傳遞上述換檔體側齒輪的旋轉力而移位,進行上述換檔體的旋轉的限制以及限制解除中的至少一方。

根據技術方案1記載的換檔裝置,換檔體被旋轉,從而變更換檔體的檔位。

在此,在技術方案1記載的換檔裝置中,如果驅動單元被驅動,則具有該驅動單元的工作單元進行換檔體的旋轉的限制以及限制解除中的至少一方,并且將換檔體的檔位變更為規定檔位。因此,通過共用的驅動單元的驅動,能夠進行換檔體的旋轉的限制以及限制解除中的至少一方,并且能夠將換檔體的檔位變更為規定檔位。由此,能夠簡化換檔裝置的結構,能夠抑制換檔裝置的體型的大型化以及部件件數的增加。

根據技術方案2記載的換檔裝置,驅動單元的驅動力經由傳遞機構向換檔體傳遞,由此換檔體旋轉。另外,使換檔體旋轉的驅動單元的驅動力的一部分向限制單元傳遞,由此進行換檔體的旋轉的限制以及限制解除中的至少一方。在此,在技術方案2記載的換檔裝置中,驅動單元相對于換檔體配置在該換檔體的旋轉軸方向一方側。由此,能夠抑制換檔裝置的在換檔體的旋轉徑方向的大型化。

根據技術方案3記載的換檔裝置,如果驅動單元的驅動力向換檔體驅動齒輪傳遞,則換檔體驅動齒輪旋轉。另外,如果換檔體驅動齒輪旋轉,則與該換檔體驅動齒輪嚙合的換檔體側齒輪旋轉。由此,換檔體同換檔體側齒輪一起旋轉。另外,如果換檔體側齒輪旋轉,則與該換檔體側齒輪嚙合的凸輪齒輪旋轉,并且凸輪部同凸輪齒輪一體旋轉。由此,與凸輪部卡合的限制體移位,進行換檔體的旋轉的限制以及限制解除中的至少一方。在此,在技術方案3記載的換檔裝置中,形成為換檔體驅動齒輪以及凸輪齒輪與相同的齒輪嚙合,即、換檔體驅動齒輪以及凸輪齒輪與換檔體側齒輪嚙合的結構。通過形成為這樣的結構,能夠抑制構成傳遞機構以及限制單元的部件的件數增加。

根據技術方案4記載的換檔裝置,如果驅動單元的驅動力向驅動單元側齒輪傳遞,則驅動單元側齒輪旋轉。另外,如果驅動單元側齒輪旋轉,則具有與該驅動單元側齒輪嚙合的第2中間齒輪的中間齒輪旋轉。進而,如果中間齒輪旋轉,則與該中間齒輪的第1中間齒輪嚙合的換檔體側齒輪旋轉。由此,換檔體同換檔體側齒輪一起旋轉。另外,如果換檔體側齒輪旋轉,則卡合部移位,并且該卡合部與限制體卡合。由此,換檔體的旋轉力向限制體傳遞,該限制體移位。其結果,進行換檔體的旋轉的限制以及限制解除中的至少一方。在此,在技術方案4記載的換檔裝置中,中間齒輪的第2齒輪的一部分與換檔體側齒輪的一部分在換檔體的旋轉軸方向上重疊配置。通過形成為該結構,能夠抑制換檔裝置的直徑方向(換檔體的旋轉徑方向)的大型化。

附圖說明

圖1是示出第1實施方式的換檔裝置的立體圖。

圖2是示出卸下罩的狀態的換檔裝置的俯視圖。

圖3是示出旋鈕以及工作機構的立體圖。

圖4是從與圖3不同的方向觀察旋鈕以及工作機構的立體圖。

圖5是示意性示出旋鈕的旋轉被限制的狀態的換檔鎖定機構等的俯視圖。

圖6是示出卸下罩的狀態的第2實施方式的換檔裝置的俯視圖。

圖7是示出旋鈕以及工作機構的立體圖。

圖8是示意性示出旋鈕的旋轉被限制的狀態的換檔鎖定機構等的俯視圖。

圖9是示意性示出旋鈕的旋轉未被限制的狀態的換檔鎖定機構等的俯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圖1中示出設置于車輛的儀表盤的換檔裝置10。此外,在附圖中,用箭頭FR表示換檔裝置10的前方,用箭頭RH表示換檔裝置10的右方,用箭頭UP表示換檔裝置10的上方。

本實施方式的換檔裝置10被用于能夠與該換檔裝置10電連接來變更車輛的變速級的所謂線控換檔式的結構。該換檔裝置10設置于車輛(汽車)的儀表盤,并且配置于車輛的駕駛席(圖示略)的車輛前側且車寬度方向內側,換檔裝置10的前方、右方以及上方分別朝向車輛的斜前上方、右方以及斜后上方。

如圖1以及圖2所示,換檔裝置10具備旋鈕基座16,該旋鈕基座16形成為箱狀,并且支承供后述的旋鈕12安裝的旋鈕主體14(參照圖3)等。在該旋鈕基座16設置有供未圖示的螺栓插通的多個插通部16A。此外,通過插通于該插通部16A的螺栓旋入配置于儀表盤內的換檔裝置固定部,使換檔裝置10固定于換檔裝置固定部。此外,在換檔裝置10被固定于換檔裝置固定部的狀態下,旋鈕12從形成于儀表盤的開口向車室內突出。

如圖2~圖4所示,在旋鈕基座16上,作為換檔體的大致圓筒狀的旋鈕12經由旋鈕主體14被支承為能夠旋轉,該旋鈕12可由車輛的乘員(特別是坐在駕駛席的駕駛員)進行旋轉操作。旋鈕12被形成為能夠向一方向(箭頭A的方向)以及另一方向(箭頭B的方向)旋轉規定范圍(規定旋轉角度)。此外,通過旋鈕12向一方向以及另一方向旋轉,使車輛的檔位變更。在本實施方式中,旋鈕12從另一方向側向一方向側,能夠配置在作為規定檔位的“P”位置(駐車位置)、“R”位置(后退位置)、“N”位置(空檔位置)、“D”位置(前進位置)。

如圖3以及圖4所示,旋鈕12通過安裝于形成為大致圓筒狀的旋鈕主體14的上端部,而能夠與該旋鈕主體14一體旋轉。另外,在旋鈕主體14的下端部的一部分形成有旋鈕12的旋轉徑方向外側開放的桿卡合凹部14A。此外,在旋鈕主體14的下端部,相對于形成桿卡合凹部14A的部分在另一方向側(箭頭B方向側)形成的凹陷為被用于將旋鈕12的檔位固定于空檔位置的N鎖定桿卡合凹部14B。

在旋鈕主體14的下端設置有形成為環狀的作為換檔體側齒輪的旋鈕驅動齒輪18。在該旋鈕驅動齒輪18的外周部形成有與后述的中間齒輪36嚙合的齒18A。在本實施方式中,在旋鈕驅動齒輪18的旋轉周方向的規定的范圍形成齒18A。另外,在旋鈕驅動齒輪18的外周部,在未形成齒18A的部位,形成有向該旋鈕驅動齒輪18的旋轉徑方向外側突出的作為卡合部的卡合突起18B。進而,在旋鈕驅動齒輪18設置有當該旋鈕驅動齒輪18向箭頭B方向旋轉時與旋鈕主體14卡止的未圖示的卡止部。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設置有作為換檔檢測單元的未圖示的換檔傳感器,換檔傳感器檢測旋鈕12的旋轉位置,檢測旋鈕12的檔位。換檔傳感器與車輛的控制裝置(圖示略)電連接,并且在控制裝置電連接車輛的自動變速器(圖示略)。此外,通過變更旋鈕12的檔位,利用控制裝置的控制將自動變速器變更為與旋鈕12的檔位對應的變速級(“P”級(駐車級)、“R”級(后退級)、“N”級(空檔級)、“D”級(前進級))。

另外,在控制裝置電連接未圖示的發動機啟停開關。此外,在發動機停止的狀態下,當由乘員操作發動機啟停開關時,發動機被啟動。另一方面,在發動機使用的狀態下,當由乘員操作發動機啟停開關時,發動機停止。

進而,在控制裝置電連接用于檢測作為車輛的制動單元的制動器是否被乘員操作的檢測單元,當由乘員操作制動器時車輛被制動。在控制裝置電連接有作為限制操作部的鎖定開關(圖示略),鎖定開關可由乘員操作。

接下來,對于用于進行旋鈕12的旋轉的限制以及該限制的解除,并且將旋鈕12的檔位變更為規定檔位的作為工作單元的工作機構20進行說明。

工作機構20構成為包括:使旋鈕12的檔位旋轉至規定檔位的作為旋轉單元的自動校正(auto correct)機構22、用于進行旋鈕12的旋轉的限制以及該限制的解除的作為限制單元以及限制解除單元的換檔鎖定機構24。

自動校正機構22構成為包括作為驅動單元的馬達26、將該馬達26的驅動力向旋鈕12傳遞的傳遞機構28。馬達26是具有通過通電而旋轉的旋轉軸26A的直流馬達。該馬達26以旋轉軸26A的軸方向朝向與旋鈕12的旋轉軸方向正交的方向的狀態,被配置于旋鈕主體14以及旋鈕驅動齒輪18的下方側(相對于旋鈕12位于該旋鈕12的旋轉軸方向一方側)。

傳遞機構28構成為包括:設置在旋鈕主體14的下方側的旋鈕驅動齒輪18、設置在馬達26的旋轉軸的作為驅動單元側齒輪的蝸輪30、具有第1中間齒輪32以及第2中間齒輪34的作為換檔體驅動齒輪的中間齒輪36,這里,第1中間齒輪32與旋鈕驅動齒輪18的齒18A嚙合,第2中間齒輪34與蝸輪30嚙合,并且同第1中間齒輪32一體旋轉。此外,馬達26的旋轉軸26A的旋轉經由蝸輪30、中間齒輪36以及旋鈕驅動齒輪18向旋鈕主體14傳遞,由此旋鈕主體14同旋鈕12一起旋轉。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中間齒輪36的第2中間齒輪34的一部分配置于旋鈕驅動齒輪18的下方側,由此中間齒輪36的第2中間齒輪34的一部分與旋鈕驅動齒輪18的一部分在旋鈕12的旋轉軸方向上重疊。

換檔鎖定機構24構成為包括:通過經由旋鈕驅動齒輪18被傳遞馬達26的旋轉而移位的作為限制體的第1桿38以及第2桿40、對第2桿40施力的復位彈簧42。

第1桿38形成為塊狀,該第1桿38的長邊方向一方側的端部形成為供設置于旋鈕驅動齒輪18的卡合突起18B卡合的被卡合部38A。另外,第1桿38的長邊方向另一側的端部形成為按壓后述的第2桿40的被按壓部40B的按壓部38B。此外,如圖2所示,第1桿38以能夠滑動的方式(可移位的方式)支承于旋鈕基座16。

第2桿40從上方側觀察形成為大致L字狀,在該第2桿40的長邊方向的中間部的第1桿38側設置有以上下方向為軸方向的形成為圓柱狀的傾轉軸部40A。該傾轉軸部40A支承于旋鈕基座16,由此第2桿40能夠以傾轉軸部40A作為軸中心進行傾轉(旋轉移位)。另外,第2桿40的靠第1桿38側的端部形成為被第1桿38按壓的被按壓部40B。進而,第2桿40的與被按壓部40B相反側的端部形成為朝向旋鈕主體14側突出的限制部40C。

復位彈簧42通過將板狀的鋼板材等折彎而形成。該復位彈簧42的一部分與旋鈕基座16抵接。另外,復位彈簧42的另一部分同第2桿40的被按壓部40B中的與被第1桿38的按壓部38B按壓側相反側的面抵接。此外,通過該復位彈簧42的作用力,將第2桿40向朝向箭頭D方向傾轉的方向施力。

(本實施方式的作用以及效果)

接下來,對于本實施方式的作用以及效果進行說明。

在以上說明的換檔裝置10中,如圖2~圖4所示,在旋鈕12被配置于“P”位置的情況(換檔傳感器檢測到旋鈕12的檔位為“P”位置的情況)下,并且當制動器未被操作時,在工作機構20的換檔鎖定機構24中,通過控制裝置的控制將馬達26反向驅動,旋鈕驅動齒輪18經由蝸輪30以及中間齒輪36向箭頭A方向旋轉。此外,當旋鈕驅動齒輪18向箭頭A方向旋轉時,由于該旋鈕驅動齒輪18的卡止部未與旋鈕主體14卡止,因此旋鈕驅動齒輪18的旋轉不向旋鈕主體14傳遞。如圖5所示,如果旋鈕驅動齒輪18向箭頭A方向旋轉,則旋鈕驅動齒輪18的卡合突起18B與第1桿38的被卡合部38A卡合,并且使第1桿38向第2桿側移動。如果第1桿38向第2桿40側移動,則第1桿38的按壓部38B按壓第2桿40的被按壓部40B。其結果,第2桿40克服復位彈簧42的作用力向箭頭C方向側傾轉,該第2桿40的限制部40C被插入至旋鈕主體14的桿卡合凹部14A。由此,旋鈕12(旋鈕主體14)的旋轉被鎖定(限制),旋鈕12的從“P”位置向“R”位置、“N”位置以及”D”位置的旋轉被鎖定(限制)。此外,當由未圖示的鎖定傳感器檢測到旋鈕驅動齒輪18旋轉至第2桿40的限制部40C插入至旋鈕主體14的桿卡合凹部14A的位置時,通過控制裝置的控制停止馬達26的反向驅動。

另一方面,在旋鈕12配置于“P”位置的情況下,當制動器被操作時,在工作機構20的換檔鎖定機構24中,通過控制裝置的控制將馬達26正向驅動,旋鈕驅動齒輪18經由蝸輪30以及中間齒輪36向箭頭B方向旋轉。由此,旋鈕驅動齒輪18的卡合突起18B與第1桿38的被卡合部38A分離,第2桿40通過復位彈簧42的作用力向箭頭D方向側傾轉。其結果,第2桿40的限制部40C從旋鈕主體14的桿卡合凹部14A內脫離。由此,旋鈕12(旋鈕主體14)的旋轉的鎖定被解除,旋鈕12能夠從“P”位置向“R”位置、“N”位置以及“D”位置旋轉。此外,當通過未圖示的鎖定傳感器檢測到旋鈕驅動齒輪18旋轉至第2桿40的限制部40C從旋鈕主體14的桿卡合凹部14A內脫離的位置時,通過控制裝置的控制停止馬達26的反向驅動。

此外,也可以構成為,在旋鈕12配置于“N”位置的情況(換檔傳感器檢測到旋鈕12的檔位為“N”位置的情況)下,通過將第2桿40的限制部40C插入N鎖定桿卡合凹部14B(參照圖4),鎖定旋鈕12(旋鈕主體14)的旋轉,從而鎖定旋鈕12的從“N”位置向“P”位置、“R”位置以及“D”位置的旋轉。在這種情況下,可以構成為當未圖示的鎖定開關被操作時,馬達26旋轉,旋鈕驅動齒輪18的卡合突起18與第1桿38的被卡合部38A卡合。

另外,當旋鈕12被配置于“P”位置以外的檔位(“R”位置、“N”位置或者“D”位置)的情況(換檔傳感器檢測到旋鈕12的檔位為“P”位置以外的情況)下,在發動機啟停開關被操作而發動機停止時,通過控制裝置的控制使自動變速器的變速級變更為“P”級。進而,該自動變速器的變速級變更為“P”級的狀態被維持直至接下來發動機啟停開關被操作而發動機啟動后,旋鈕12旋轉至“P”位置以外的檔位(換檔傳感器檢測到旋鈕12的檔位變更為“P”位置以外)。因此,當發動機啟停開關被操作時,自動變速器的變速級始終為“P”級。

在旋鈕12被配置于“P”位置以外的檔位的情況下,當發動機啟停開關被操作時(作為發動機進行停止以及啟動中的至少一方時的規定的時機),在工作機構20的自動校正機構22中,通過控制裝置的控制將馬達26正向驅動,旋鈕驅動齒輪18經由蝸輪30以及中間齒輪36向箭頭B方向旋轉。此外,當旋鈕驅動齒輪18向箭頭B方向旋轉時,由于旋鈕驅動齒輪18的卡止部與旋鈕主體14卡止,因此旋鈕驅動齒輪18的旋轉向旋鈕主體14傳遞。由此,旋鈕主體14同旋鈕12一起向另一方向(箭頭B方向)旋轉,在發動機啟停開關被操作時,能夠將旋鈕12配置于(復原至)“P”位置,能夠使旋鈕12的檔位與自動變速器的變速級一致。

如上所述,在本實施方式中,通過共用的馬達26的驅動,能夠進行旋鈕12的旋轉的鎖定以及鎖定解除,并且能夠將旋鈕12的檔位變更為“P”位置,能夠削減部件件數,能夠簡化換檔裝置10的結構,并且能夠抑制換檔裝置10的體型的大型化。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形成為馬達26配置于旋鈕主體14以及旋鈕驅動齒輪18的下方側的結構,由此能夠抑制換檔裝置10的旋鈕12的旋轉徑方向的大型化。

進而,在本實施方式中,通過使中間齒輪36的第2中間齒輪34的一部分與旋鈕驅動齒輪18的一部分在旋鈕12的旋轉軸方向上重疊,能夠抑制換檔裝置10的直徑方向(旋鈕12的旋轉徑方向)的大型化。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通過調節設置于旋鈕驅動齒輪16的卡合突起18B的位置,能夠使第1桿38以及第2桿40在所希望的時刻移位。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也可以在旋鈕主體14的下方側配置馬達26的整體部分(可以除去旋轉軸26A中從殼體伸出的部分)。

(第2實施方式的換檔裝置)

接下來,使用圖6~圖9對本發明的第2實施方式的換檔裝置進行說明。此外,對于與上述第1實施方式對應的部件以及部分等標注與第1實施方式相同的附圖標記并省略對其的說明。

如圖6以及圖7所示,本實施方式的換檔裝置44的特征在于具備與上述第1實施方式的換檔裝置10的換檔鎖定機構24不同類型的換檔鎖定機構46。

作為限制單元以及限制解除單元的換檔鎖定機構46構成為包括:具有與旋鈕驅動齒輪18嚙合的凸輪齒輪48和能夠同該凸輪齒輪48一體旋轉的凸輪部50的凸輪構成體52、與凸輪構成體52的凸輪部50卡合的作為限制體的鎖定桿54、將鎖定桿54向旋鈕驅動齒輪18側施力的彈簧56(參照圖8)。

凸輪齒輪48形成為圓板狀,在該凸輪齒輪48的外周面圍繞整周形成與旋鈕驅動齒輪18的齒18A嚙合的齒48A。另外,凸輪部50相對于凸輪齒輪48配置于該凸輪齒輪48的旋轉軸方向一方側(上側),該凸輪部50通過將一部分切口而形成為從凸輪構成體52的旋轉軸方向觀察呈大致扇形狀。此外,將凸輪部50中形成切口的部分稱為切口部50A,將未形成切口部50A的部分的外周面稱為解除面50B。

鎖定桿54具備:形成為矩形塊狀的鎖定桿主體54A、從鎖定桿主體54A向凸輪構成體52的凸輪部50側突出并且與凸輪部50抵接的凸輪部卡合部54B、從鎖定桿主體54A向旋鈕主體14側突出的限制部54C。此外,如圖8所示,該鎖定桿54通過作為壓縮螺旋彈簧的彈簧56被向旋鈕主體14側施力。

在以上說明的本實施方式的換檔裝置44中,在旋鈕12被配置于“P”位置的情況(換檔傳感器檢測到旋鈕12的檔位為“P”位置的情況)下,并且,在制動器未被操作時,如圖8所示,在工作機構20的換檔鎖定機構46中,通過控制裝置的控制將馬達26正向驅動,經由傳遞機構28(蝸輪30、中間齒輪36以及旋鈕驅動齒輪18),凸輪構成體52向箭頭E側旋轉。另外,如果凸輪構成體52向箭頭E側旋轉,則鎖定桿54的凸輪部卡合部54B從與凸輪部50的解除面50B抵接的狀態形成為配置于該凸輪部50的切口部50A內的狀態。然后,在鎖定桿54的凸輪部卡合部54B配置于凸輪部50的切口部50A內的狀態下,鎖定桿54通過彈簧56的作用力向旋鈕主體14側移動,鎖定桿54的限制部54C被插入至旋鈕主體14的桿卡合凹部14A。由此,旋鈕12(旋鈕主體14)的旋轉被鎖定(限制),旋鈕12的從“P”位置向“R”位置、“N”位置以及“D”位置的旋轉被鎖定(限制)。

另一方面,當旋鈕12配置于“P”位置的情況下,在制動器被操作時,在工作機構20的換檔鎖定機構46中,通過控制裝置的控制使馬達26反向驅動,經由傳遞機構28,凸輪構成體52向箭頭F側旋轉。另外,如圖9所示,如果凸輪構成體52向箭頭F側旋轉,則鎖定桿54的凸輪部卡合部54B從配置于凸輪部50的切口部50A內的狀態變成與該凸輪部50的解除面50B抵接的狀態。然后,通過將鎖定桿54的凸輪部卡合部54B由配置于凸輪部50的切口部50A內的狀態形成為與凸輪部50的解除面50B抵接的狀態,使鎖定桿54向與旋鈕主體14分離的方向移動。其結果,鎖定桿54的限制部54C從旋鈕主體14的桿卡合凹部14A內脫離。由此,旋鈕12(旋鈕主體14)的旋轉的鎖定被解除,旋鈕12能夠從“P”位置向“R”位置、“N”位置以及“D”位置旋轉。

如上所述,在本實施方式中,通過共用的馬達26的驅動,能夠進行旋鈕12的旋轉的鎖定以及鎖定解除,并且能夠將旋鈕12的檔位變更為“P”位置,能夠削減部件件數,能夠簡化換檔裝置10的結構,并且能夠抑制換檔裝置10的體型的大型化。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形成為中間齒輪36以及凸輪構成體52與相同的齒輪嚙合的、即中間齒輪36的第1中間齒輪32以及凸輪構成體52的凸輪齒輪48與旋鈕驅動齒輪18嚙合的結構。通過形成為該結構,能夠抑制構成傳遞機構28以及換檔鎖定機構46的部件的件數增加。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通過調節凸輪部50的形狀,能夠在所希望的時刻使鎖定桿54移位。進而,在本實施方式中,鎖定桿54的限制部54C滑動并插入至旋鈕主體14的桿卡合凹部14A,將旋鈕12的旋轉鎖定。因此,能夠減小桿卡合凹部14A的相對于限制部54C的大小,能夠提高限制部54C所產生的對于旋鈕12的旋轉鎖定性能。

此外,在上述第1實施方式以及第2實施方式中,在旋鈕12被配置于“P”位置以外的檔位的狀態下,當發動機啟停開關被操作且發動機停止時,可以在自動變速器的變速級變更為“P”級后將旋鈕12的檔位變更為“P”位置,或者也可以在旋鈕12的檔位變更為“P”位置后將自動變速器的變速級變更為“P”級。

另外,在上述第1實施方式以及第2實施方式中,換檔鎖定機構24、46進行旋鈕12的相對于“P”位置以及”N”位置的旋轉的鎖定以及鎖定解除。然而,換檔鎖定機構24、46也可以進行旋鈕12的相對于“P”位置以外的檔位(例如“R”位置以及“D”位置)的旋轉的鎖定以及鎖定解除。

進而,在上述第1實施方式以及第2實施方式中,換檔鎖定機構24、46將旋鈕12的旋轉鎖定以及鎖定解除。然而,換檔鎖定機構24、46只要能夠進行旋鈕12的旋轉的鎖定以及鎖定解除中的至少一方即可。

另外,在上述第1實施方式以及第2實施方式中,自動校正機構22將旋鈕12的檔位變更為“P”位置。然而,自動校正機構22也可以將旋鈕12的檔位變更為“P”位置以外的檔位(例如“R”位置、“N”位置以及“D”位置)。

進而,在上述第1實施方式以及第2實施方式中,對于在被用于線控換檔式的結構的換檔裝置10、44中應用本發明的例子進行了說明,不過本發明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在被用于線控換檔式以外(例如機械式的電纜式)結構中的換檔裝置應用本發明。

另外,在上述第1實施方式以及第2實施方式中,將換檔裝置10、44設置于儀表盤。然而,也可以將換檔裝置10、44設置在中控臺或管柱罩等。

至此,對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進行了說明,不過本發明并不局限于此,在不脫離其主旨的范圍內,除上述情況之外,當然可以實施各種變更并實施。

其中,附圖標記說明如下:

10:換檔裝置;12:旋鈕(換檔體);18:旋鈕驅動齒輪(換檔體側齒輪);18B:卡合突起(卡合部);20:工作機構(工作單元);24:換檔鎖定機構(限制單元);26:馬達(驅動單元);28:傳遞機構;30:蝸輪(驅動單元側齒輪);32:第1中間齒輪;34:第2中間齒輪;36:中間齒輪(換檔體驅動齒輪);38:第1桿(限制體);40:第2桿(限制體);44:換檔裝置;46:換檔鎖定機構(限制單元);48:凸輪齒輪;50:凸輪部;54:鎖定桿(限制體)。

當前第1頁1 2 3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额济纳旗| 万山特区| 姜堰市| 兴和县| 黄浦区| 北辰区| 城固县| 密山市| 岫岩| 建昌县| 浮山县| 襄樊市| 策勒县| 平和县| 筠连县| 襄汾县| 黔南| 石台县| 台山市| 西安市| 武乡县| 连城县| 梅河口市| 济源市| 夹江县| 东乡族自治县| 绩溪县| 连云港市| 盱眙县| 积石山| 峨山| 文山县| 班戈县| 湟中县| 宁乡县| 方正县| 西和县| 禄丰县| 霞浦县| 大厂| 灵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