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回轉窯密封設備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回轉窯密封裝置及具有該回轉窯密封裝置的處理系統。
背景技術:
在實際工作中,對回轉窯窯尾密封裝置的基本要求是具有良好的密封性能,使進入的空氣量能降到最少程度?;剞D窯窯尾的密封有如下特點,應在結構設計中加以研究和考慮。
1、適應筒體各方面的運動。在保證密封可靠的前提下,在結構上,應很好地適應筒體各方面的運動。如回轉窯在轉動過程中斜置安裝的筒體要上下竄動、熱脹冷縮、筒體在制造、安裝、運轉過程中筒體形狀的誤差(橢圓度、偏心)和幾何中心線的彎曲等,另外筒體兩端又是懸臂的,會在空間上產生一些晃動,有時甚至可達10mm-20mm。
2.零件磨損應小,使用周期要長。在窯尾密封處,氣流溫度高,粉塵多,并且潤滑比較困難,所以磨擦面容易磨損。
目前,回轉窯窯尾密封形式有多種,有氣缸壓緊式端面密封,彈簧拉緊式端面密封,迷宮加填料式密封,魚鱗片柔性加填料式密封,魚鱗片柔性密封等,但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漏風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回轉窯密封裝置及具有該回轉窯密封裝置的處理系統,以解決現有技術中的回轉窯窯尾漏風的問題。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個方面,提供了一種回轉窯密封裝置,包括:密封部,密封部用于套設在回轉窯的窯尾出氣通道的第一側;調壓緊固部,調壓緊固部用于壓緊密封部以使密封部固定并緊貼在回轉窯上。
進一步地,調壓緊固部包括:固定機構,固定機構固定在第一結構上;調壓機構,調壓機構固定在固定機構上以用于調節密封部的密封程度。
進一步地,固定機構包括:固定架,固定架連接在回轉窯窯尾的第一結構上以用于安裝密封部;限位板,限位板安裝在固定架上以用于限制密封部沿回轉窯的軸線方向移動。
進一步地,固定架包括:固定套,固定套套設在密封部的外周;第一外凸緣,第一外凸緣設置在固定套的第一端以與第一結構可拆卸地連接;第二外凸緣,第二外凸緣設置在固定套的第二端以與限位板可拆卸地連接。
進一步地,第二外凸緣與限位板通過第一緊固件可拆卸地連接。
進一步地,調壓機構包括:壓緊件,壓緊件安裝在固定套上;壓板,壓板與壓緊件連接。
進一步地,壓緊件包括:調節螺栓,至少一個調節螺栓穿設在固定套上,且調節螺栓的軸線方向與固定套的軸線方向垂直;連接壓板,連接壓板設置在固定套內并與調節螺栓的端部連接;調節螺母,調節螺母套設在調節螺栓上,且調節螺母位于固定套的外部。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種處理系統,該處理系統包括上述回轉窯密封裝置。
進一步地,處理系統還包括儲氣裝置和出氣罩,儲氣裝置與回轉窯間的縫隙處、出氣罩與回轉窯間的縫隙處均設置有回轉窯密封裝置。
進一步地,回轉窯的窯尾端部內設置有減壓板。
應用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工作時,密封部抵接在回轉窯上,密封部對回轉窯的窯尾出氣通道進行密封,當密封部與回轉窯之間的壓力不能保證密封部的密封性時,調壓緊固部對密封部進行進一步壓緊,使其緊貼在回轉窯上,保證回轉窯密封裝置的密封性能。
附圖說明
構成本申請的一部分的說明書附圖用來提供對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理解,本實用新型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
圖1示意性示出了本實用新型的回轉窯密封裝置安裝在回轉窯上的第一剖視圖;以及
圖2示意性示出了本實用新型的回轉窯密封裝置安裝在回轉窯上的第二剖視圖。
其中,上述附圖包括以下附圖標記:
10、密封部;20、調壓緊固部;21、固定機構;211、固定架;212、限位板;213、第一外凸緣;214、固定套;215、第二外凸緣;216、第一緊固件;22、調壓機構;221、壓緊件;222、壓板;30、儲氣裝置;40、回轉窯;41、減壓板;50、出氣罩。
具體實施方式
需要說明的是,在不沖突的情況下,本申請中的實施例及實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組合。下面將參考附圖并結合實施例來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
回轉窯裝置在工作過程中,主要通過回轉窯旋轉進行加工,在回轉窯的窯尾位置套設有出氣罩用來排氣。在加工過程中,回轉窯旋轉,出氣罩不動,產生的氣體通過出氣罩排出,由于回轉窯的窯尾相對于出氣罩轉動,因此窯尾與出氣罩之間存在縫隙,為了防止氣體外漏,需要對縫隙進行封堵。
參見圖1和圖2所示,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提供了一種回轉窯密封裝置,包括密封部10和調壓緊固部20,密封部10用于套設回轉窯40的窯尾出氣通道的第一側。調壓緊固部20用于壓緊密封部10以使密封部10固定并緊貼在回轉窯40上。工作時,密封部10抵接在回轉窯40上,對回轉窯40的窯尾出氣通道進行密封,當密封部10與回轉窯40之間的壓力不能保證密封部10的密封性時,調壓緊固部20對密封部10進行進一步壓緊,使其緊貼在回轉窯40上,保證回轉窯密封裝置的密封性能。
其中,調壓緊固部20包括固定機構21和調壓機構22,固定機構21固定在第一結構上;調壓機構22固定在固定機構21上以用于調節密封部10的密封程度。本實用新型中的第一結構可以是儲氣裝置30也可以是出氣罩50。當對出氣罩50進行密封時,調壓緊固部20通過固定機構21固定在出氣罩50上,調壓機構22安裝在調壓緊固部20上對密封部10的密封程度進行調節。
本實用新型中的固定機構21包括固定架211和限位板212,固定架211連接在回轉窯窯尾的第一結構上以用于安裝密封部10。限位板212安裝在固定架211上以用于限制密封部10沿回轉窯40的軸線方向移動。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中,安裝時,固定架211套設在回轉窯窯尾處,固定架211的第一端與出氣罩50固定連接,密封部10通過固定架211固定在出氣罩上,工作時,回轉窯40旋轉相對于密封部10旋轉,密封部10對回轉窯40與出氣罩50間的間隙實現密封。為了限制密封部10在回轉窯40軸線方向的移動,在固定架211上還安裝有限位板212,通過限位板212將密封部10限制在固定架211中,使密封部10具有固定位置,從而持續對回轉窯40與出氣罩50間的間隙實現密封。
為了便于拆裝,固定架211包括固定套214、第一外凸緣213和第二外凸緣215,固定套214套設在密封部10的外周。第一外凸緣213設置在固定套214的第一端以與第一結構可拆卸地連接。第二外凸緣215設置在固定套214的第二端以與限位板212可拆卸地連接。第一結構可以是儲氣裝置30也可以是出氣罩50。當對出氣罩50進行密封時,先將固定架211套設在回轉窯40上,并移動到抵接出氣罩50的位置,第一外凸緣213與出氣罩50通過緊固件連接,優選地,緊固件為螺栓。
在固定架211安裝完成后,將限位板212套設在回轉窯40上,第二外凸緣215與限位板212通過第一緊固件216可拆卸地連接。
本實用新型中的調壓機構22包括壓緊件221和壓板222,壓緊件221安裝在固定套214上,壓板222與壓緊件221連接。工作時,壓板222抵接在密封部10上,密封部10需要緊貼在回轉窯40上,當密封部10的壓緊程度不夠時,壓緊件221驅動壓板222向下壓密封部10,使密封部10一直緊貼在回轉窯40上,保證良好的密封性。
具體來說,壓緊件221包括調節螺栓、連接壓板和調節螺母,至少一個調節螺栓穿設在固定套214上,且調節螺栓的軸線方向與固定套214的軸線方向垂直。連接壓板設置在固定套214內并與調節螺栓的端部連接,調節螺母套設在調節螺栓上,且調節螺母位于固定套214的外部。當需要對密封部10與回轉窯40間的壓力進行加強時,轉動調節螺栓,使其相對于調節螺母旋進,驅動著連接壓板向下運動,使連接壓板壓緊密封部10,進而使密封部10壓緊回轉窯,保證密封性能。
在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個實施例中,調壓機構也可以是可調板簧,在回轉窯運轉過程中,密封部10發生磨損,為了能夠及時調整壓緊量,以補充回轉窯運轉過程中密封部10的磨損,使密封部10能夠緊密地貼合在回轉窯上,當密封部10發生磨損時,壓緊件221會隨時壓緊密封部10,使其與回轉窯貼合,保證密封效果。
根據本實用新型另一種實施方式,提供了一種具有上述回轉窯密封裝置處理系統,該處理系統還包括儲氣裝置30和出氣罩50,儲氣裝置30與回轉窯40間的縫隙處、出氣罩50與回轉窯40間的縫隙處均設置有回轉窯密封裝置。當對儲氣裝置30進行密封時,回轉窯密封裝置固定機構21固定在儲氣裝置30上,調壓機構22安裝在調壓緊固部20上對密封部10的密封程度進行調節。
回轉窯在工作過程中,回轉窯40內為高壓氣體,為了保護回轉窯密封裝置的密封性能,優選地,回轉窯40的窯尾端部設置有減壓板41,減壓板41與回轉窯40形成迷宮通道,對氣體進行減壓。
本實用新型為了提高密封裝置的使用周期,在形狀設計時,避免了有積灰的結構,在材質上采用耐高溫耐磨的材料。在潤滑方面方便可行,防止潤滑油漏失。整體結構易于制造和便于維修。
這種密封簡單可靠,將現有回轉窯密封壓緊用魚鱗片、彈簧、氣缸、杠桿重鍾,改成耐高溫可調板簧,第一密封部10填料密封圓周方向用板簧片壓緊柔性石墨填料密封填料,在窯轉動過程中出現偏擺、不同心時,耐高溫可調板簧一端固定在出料罩上,一端隨窯的偏擺而變化,將填料密封壓緊靠在窯密封外套圓周,阻止窯內煙氣外泄,如工藝情況允許,可將石棉盤根填料腔外圓周密閉,通入一定壓力蒸汽,一方面利用蒸汽壓力壓住石棉盤根填料,另一方面只要蒸汽壓力大于回轉窯內煙氣壓力,就能防止窯內煙氣外泄。
從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實用新型上述的實施例實現了如下技術效果:應用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工作時,密封部抵接在回轉窯上,密封部對回轉窯的窯尾出氣通道進行密封,當密封部與之間的壓力不能保證密封部的密封性時,調壓緊固部對密封部進行進一步壓緊,使其緊貼在回轉窯上,保證回轉窯密封裝置的密封性能。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實用新型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