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變速操縱軟軸固定支架。
背景技術:
目前,某些特定型號的變速箱臥式安裝時,變速箱與底盤大梁之間空間狹小,若使用變速箱側面常規固定孔,易造成軟軸與周圍梁等結構件干涉,且不利軟軸走向布置。同時在側面安裝時,由于空間局限,所形成的支架結構撓度較大,軟軸拉動時,易擺動。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變速操縱軟軸固定支架,該固定支架可克服變速箱側面安裝空間狹小的不足,同時使軟軸走向更加順暢合理。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術方案:包括與變速箱連接且呈鉛垂方向布置的第一安裝板,所述第一安裝板的上端設有用于固定選擋軟軸且呈水平方向布置的第二安裝板,所述第一安裝板的側部設有用于固定換擋軟軸且垂直于第一安裝板的第三安裝板。
所述的第二安裝板上設有沿選擋軟軸軸向布置的多組第一安裝孔,每組第一安裝孔包含與選擋軟軸U型夾相配合的兩個孔位。
所述的第三安裝板上設有沿換擋軟軸軸向布置的多組第二安裝孔,每組第二安裝孔包含與換擋軟軸U型夾相配合的兩個孔位。
所述的第一安裝板上設有與變速箱相配合固定的第三安裝孔,所述的第三安裝孔設置三個,且三個第三安裝孔分別與變速箱端面的螺栓孔位置相吻合。
所述第二安裝板的下板面與第一安裝板之間設有連接兩者的第一加強板。
所述第三安裝板的內側板面與第一安裝板之間設有連接兩者的第二加強板。
所述第一安裝板的上板面向下開設有半圓形的避讓孔,所述的避讓孔位于第一安裝孔的下方。
由上述技術方案可知,本實用新型的第二安裝板及第三安裝板分別用來固定選擋軟軸及換擋軟軸,并通過與第二安裝板及第三安裝板相連的第一安裝板與變速箱端面的連接固定,避免了變速箱側面安裝空間狹小的不足,同時也使得變速箱操縱軟軸的布置走向更加順暢合理。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主視圖;
圖2是圖1的左視圖;
圖3是圖1的俯視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使用狀態圖;
圖5是圖2的俯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說明:
如圖1、圖2、圖3所示的一種變速操縱軟軸固定支架,包括與變速箱連接且呈鉛垂方向布置的第一安裝板1,第一安裝板1的上端設有用于固定選擋軟軸10且呈水平方向布置的第二安裝板2,第一安裝板1的側部設有用于固定換擋軟軸20且垂直于第一安裝板1的第三安裝板3。
進一步的,第二安裝板2上設有沿選擋軟軸10軸向布置的多組第一安裝孔21,每組第一安裝孔21包含與選擋軟軸U型夾30相配合的兩個孔位。本實用新型優選地設置三組第一安裝孔,即一共設置六個孔位,兩兩一組,共三組,用于與不同型號的選擋軟軸安裝固定。
進一步的,第三安裝板3上設有沿換擋軟軸20軸向布置的多組第二安裝孔31,每組第二安裝孔31包含與換擋軟軸U型夾40相配合的兩個孔位。本實用新型優選地設置三組第二安裝孔,即一共設置六個孔位,兩兩一組,共三組,用于與不同型號的換擋軟軸安裝固定。
進一步的,第一安裝板1上設有與變速箱相配合固定的第三安裝孔11,第三安裝孔11設置三個,且三個第三安裝孔11分別與變速箱端面的螺栓孔位置相吻合。也就是第三安裝孔與變速箱端面現有的三個螺栓孔位置相同,借用第三安裝孔實現整個固定支架與變速箱端面的連接。
進一步的,第二安裝板2的下板面與第一安裝板1之間設有連接兩者的第一加強板4。
進一步的,第三安裝板3的內側板面與第一安裝板1之間設有連接兩者的第二加強板5。
進一步的,第一安裝板1的上板面向下開設有半圓形的避讓孔12,避讓孔12位于第一安裝孔21的下方。即避讓孔12的位置在第一安裝孔的孔位下方,避讓孔12是為了給螺栓安裝時預留空間。
本實用新型的使用方法如下:
如圖4、圖5所示,先將整個固定支架與變速箱端面實現連接,即將第一安裝板上的第三安裝孔與變速箱上端蓋的固定孔通過螺栓連接固定,再分別將選擋軟軸及換擋軟軸與變速箱端的選換擋搖臂連接,再根據選擋軟軸及換擋軟軸的固定長度,使用匹配的選擋軟軸U型夾和換擋軟軸U型夾將選擋軟軸及換擋軟軸固定在第二安裝板及第三安裝板上。
以上所述的實施例僅僅是對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進行描述,并非對本實用新型的范圍進行限定,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設計精神的前提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作出的各種變形和改進,均應落入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書確定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