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閥門,更具體地說,它涉及鍛鋼閘閥及其閥體。
背景技術:
鍛鋼閘閥的啟閉件是閘板,閘板的運動方向與流體方向相垂直,鍛鋼閘閥只能作全開和全關 , 不能作調節和節流。目前市面上的鍛鋼閘閥,其閘板大多采用全鋼制成,在使用過程中,閘板與閥體內的閥座發生摩擦而造成磨損,影響其與閥座之間的貼合度,造成泄漏。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第一個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閥體,具有能夠避免在使用過程中因受到摩擦而導致貼合度受到影響的特點。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閥體,包括T形本體,所述T形本體的左、右兩端分別設置有進、出水口,進、出水口的內端設有閥座,所述閥座的端面上固定設置有第一彈性密封件,所述第一彈性密封件呈中空設置,且其側壁上設置有與其內部連通的氣嘴;所述T形本體的內外側分別對應地設置有氣管接頭;所述氣嘴通過氣管連接到位于T形本體內側的氣管接頭上。
通過以上技術方案,能夠通過對第一彈性密封件進行充放氣,來實現第一彈性密封件的厚度改變;進而當閥座被閘板密封時,對第一彈性密封件充氣,使第一彈性密封件與閘板貼合的更加緊密;當需要移開閘板時,只需要對第一彈性密封件放氣即可,避免其受到過大的摩擦力。
優選地,所述閥座的端面上設置有環形安裝槽,所述第一彈性密封件的一端一體設置有與環形安裝槽螺紋配合的環形螺柱。
通過以上技術方案,將環形螺柱旋入到環形安裝槽內后,即可完成第一彈性密封件的安裝。
優選地,所述環形螺柱采用彈性材料制成,其內部形成有與第一彈性密封件中空部分連通的空腔。
通過以上技術方案,在將環形螺柱旋入到環形安裝槽內后,對第一彈性密封件通入的空氣能夠進入到環形螺柱內,使環形螺柱發生膨脹,進而能夠使環形螺柱與環形安裝槽的配合更加牢固。
優選地,所述環形螺柱上嵌套有環形鋼片;所述環形鋼片上設置有螺紋,并與環形螺柱上的螺紋銜接。
通過以上技術方案,由于環形螺柱采用了彈性材料,具有一定的形變特性,而且由于閥體內在有流體時,會形成一定的負壓,這個負壓如果過大,就有可能會對環形螺柱與環形安裝槽的螺紋連接的穩定性會存在一定的影響;那么通過環形鋼片與環形安裝槽螺紋連接,既不會過多的影響環形螺柱的形變量,也能夠使環形螺柱能夠更加穩定的安裝在環形安裝槽內。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第二個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鍛鋼閘閥,其閥體具有能夠避免在使用過程中因受到摩擦而導致貼合度受到影響的特點。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鍛鋼閘閥,包括上述方案中所述的閥體、可拆卸連接于閥體上端的閥蓋、設置于閥蓋頂部的支承架、與支承架螺紋連接并且豎直穿過閥蓋而進入到閥體內部的閥桿以及連接于螺母上端的手輪;閥桿下端轉動連接有閘板。
通過以上技術方案,需要操作鍛鋼閘閥關閉時,轉動手輪使閘板下降,并與閥座完全貼合,然后將閥體外側的氣管接頭通過氣管連接到氣源上,對第一彈性密封件充氣,使第一彈性密封件發生膨脹,進而能夠與閘板貼合的更加緊密;在需要操作鍛鋼閘閥開啟時,先釋放掉第一彈性密封件內的空氣,然后轉動手輪,使閘板上升即可。
優選地,所述閘板包括用于與閥桿轉動連接的固定板以及安裝在固定板上的板體,所述板體的左、右兩個板面上均覆蓋設置有第二彈性密封件;所述第二彈性密封件呈中空設置,且其側壁上設置有與其內部連通的氣嘴;所述閥桿位于閥蓋外的桿體和位于閥蓋內的桿體上分別設置有氣管接頭,所述閥體內部具有與兩個氣管接頭連通的空氣流道;所述氣嘴通過氣管與位于閥體內部的氣管接頭連通。
通過以上技術方案,將位于閥蓋外部的氣管接頭通過氣管連接到氣源上,進而實現對第二彈性密封件進行充氣。當閘板處于關閉狀態時,即可同時對第一彈性密封件和第二彈性密封件進行充氣,使第二彈性密封件與閥座上的第一彈性密封件貼合地更加緊密;而在打開閘板時,只需要將第一彈性密封件和第二彈性密封件內的氣體釋放,然后通過手輪升起閘板即可。
優選地,所述固定板包括具有內螺紋的安裝環,以及設置在安裝環外周的轉動連接座;所述板體呈分體設置,包括左半部分和右半部分,左半部分和右半部分的外周上均設置有外螺紋。
通過以上技術方案,實現了板體與安裝環的螺紋連接,拆裝非常方便。
優選地,所述安裝環的側壁上螺紋穿設有螺栓,所述左半部分和右半部分的外周上設置有供螺栓進入的插孔。
通過以上技術方案,當安裝好板體后,并使板體上的插孔與螺栓對準,然后轉動螺栓,使其進入到插孔內即可將板體鎖死,防止其轉動。
優選地,所述T形本體的內腔豎直設置有導向筋,所述轉動連接座的側壁上設置有與導向筋滑移配合的導槽。
通過以上技術方案,可消除閘板的旋轉傾向,從而保證閘板只能上下移動。
附圖說明
圖1為實施例1中閥體的整體結構圖;
圖2為實施例1中閥體的半剖圖;
圖3為實施例1中第一彈性密封件和環形螺柱的剖視圖;
圖4為實施例2中鍛鋼閘閥的結構圖;
圖5為實施例2中閘板、閥桿的結構圖。
附圖標記:1、閥體;11、T形本體;111、進水口;112、出水口;113、氣管接頭;114、導向筋;2、閥座;21、環形安裝槽;3、第一彈性密封件;31、氣嘴;32、環形嵌槽;4、環形螺柱;41、空腔;5、環形鋼片;6、閥蓋;7、支承架;8、閥桿;9、閘板;91、固定板;911、安裝環;9111、螺栓;912、轉動連接座;9121、T形槽;9122、導槽;92、板體;921、左半部分;9211、插孔;922、右半部分;9221、插孔;93、氣嘴;94、第二彈性密封件;10、手輪。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實施例及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但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不僅限于此。
實施例1:
參照圖1,一種應用于鍛鋼閘閥的閥體1,其主要包括T形本體11,T形本體11的左、右兩端分別設置有進、出水口112,在進、出水口112的內端設有閥座2。
參照圖2,閥座2的端面上設置有環形安裝槽21,其內側壁上設置有外螺紋;環形螺柱4的內壁上設置有內螺紋,進而可旋入到環形安裝槽21內,實現固定。環形螺柱4背離閥座2的一端同軸固定連接有呈環形的第一彈性密封件3,該第一彈性密封件3呈中空設置,可采用橡膠制成,或可直接采用耐磨材料制成氣囊,且其側壁上設置有與其內部連通的氣嘴31;T形本體11的內外側分別對應地設置有氣管接頭113(圖2中僅示出一側);氣嘴31可通過氣管連接到位于T形本體11內側的氣管接頭113上,進而能夠通過位于T形本體11外側的氣管接頭113(圖中未示出)對第一彈性密封件3進行充氣。同時,環形螺柱4采用彈性材料制成,例如橡膠,如此,環形螺柱4可與第一彈性密封件3制成一體。參照圖3,環形螺柱4的內部形成有與第一彈性密封件3中空部分連通的空腔41,如此,對第一彈性密封件3通入的空氣能夠進入到環形螺柱4內,使環形螺柱4發生膨脹,進而能夠使環形螺柱4與環形安裝槽21的配合更加牢固。
參照圖2、圖3,另外,環形螺柱4的內側設置有環形嵌槽32,環形鋼片5的內側設置與環形螺柱4上的螺紋銜接的螺紋,并通過卡入到環形嵌槽32內,與環形螺柱4合為一體。如此,在將環形螺柱4旋入到環形安裝槽21內的過程中,環形鋼片5也能夠與環形安裝槽21螺紋連接,且由于環形鋼片5不易變形,能夠更進一步地加強環形螺柱4的安裝穩定性。
實施例2:
參照圖4,基于實施例1的一種鍛鋼閘閥,包括實施例1中的閥體1,閥體1的上端通過螺栓9111可拆卸連接有閥蓋6;閥蓋6頂部通過螺栓9111可拆卸連接有支承架7,閥桿8沿豎直方向與支承架7螺紋連接后,再穿過閥蓋6而進入到閥體1內,其上端設置有手輪10,下端轉動連接有能夠密封閥座2的閘板9。
參照圖5,閘板9包括固定板91以及安裝在固定板91上的板體92;固定板91包括具有內螺紋的安裝環911,以及設置在安裝環911外周的轉動連接座912。轉動連接座912的上端具有一個倒置的T形槽9121,閥桿8的直徑與T形槽9121的上段部分寬度相同,下端設置有一個直徑與T形槽9121的下段部分相同的圓柱形卡塊,安裝時,將圓柱形卡塊從T形槽9121的側面滑入即可。
另外,在T形本體11的內腔豎直設置有導向筋114,優選為左、右各一個,同時,在轉動連接座912的側壁上設置有與導向筋114滑移配合的導槽9122,如此,可消除閘板9的旋轉傾向,從而保證閘板9只能上下移動。當閥桿8上升時,其能夠通過圓柱形卡塊與T形槽9121的配合,帶動閘板9上升,實現開閘;當閥桿8下降時,閘板9也隨之下降。
板體92呈分體設置,包括左半部分921和右半部分922,左半部分921和右半部分922的板面上設置有第二彈性密封件94,第二彈性密封件94與第一彈性密封件3構造相同,且其側壁上設置也有與其內部連通的氣嘴93,通過氣嘴93能夠向彈性密封件內部充氣,使其膨脹。同時,左半部分921和右半部分922的外周上設置有與安裝環911相適配的外螺紋;如此,可分別將左半部分921和右半部分922從安裝環911的兩側旋入到安裝環911內,實現板體92與安裝環911的螺紋連接,拆裝非常方便。同時,為了避免左半部分921和右半部分922在安裝好后發生轉動,在安裝環911的側壁上螺紋穿設有螺栓9111,對應地,在左半部分921和右半部分922的外周上設置有供螺栓9111進入的插孔9221。當安裝好左半部分921和右半部分922后,使左半部分和右半部分上的插孔(9211、9221)與螺栓9111對準,然后轉動螺栓9111,使其進入到插孔(9211、9221)內即可將左半部分921和右半部分922鎖死。
閥桿8位于閥蓋6外的桿體和位于閥蓋6內的桿體上分別設置有氣管接頭81,閥體1內部具有與兩個氣管接頭81連通的空氣流道;氣嘴93通過氣管與位于靠近閥桿8下端的氣管接頭81連通。如此,便可將閥桿8上的位于閥蓋6外的氣管接頭81通過氣管連接到外部的氣源上,對第二彈性密封件94充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