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水暖配件,尤其涉及一種恒溫閥芯結構。
背景技術:
現行恒溫閥芯在使用過程中,恒溫閥芯閥桿金屬轉動結構中的潤滑硅脂會被混合水不斷沖刷,從而導致在使用一段時間后,恒溫閥芯閥桿金屬轉動結構無法轉動,嚴重影響使用壽命。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是為了解決上述不足,提供了一種恒溫閥芯結構。
本實用新型的上述目的通過以下的技術方案來實現:一種恒溫閥芯結構,包括上殼、閥桿、底座、工作彈簧、飛輪、恒溫棒、限流器和下殼,上殼和下殼上均設有密封圈,閥桿通過卡簧固定于上殼,閥桿上設有摩擦圈,閥桿下端連接底座,所述底座上部設有閥桿連接槽,底座下部設有緩沖彈簧安裝槽,用于安裝緩沖彈簧,下端設有壓蓋,底座上套有滑動膠圈,底座下端連接飛輪,飛輪上設有密封圈,工作彈簧位于飛輪和限流器之間,所述恒溫棒上端插入飛輪的中心孔,恒溫棒下端穿過限流器和下殼,限流器安裝在下殼中,下殼與上殼螺紋連接。
所述上殼內部設有安裝腔體,安裝腔體自上而下包括閥桿安裝腔,底座安裝腔和飛輪安裝腔;所述上殼上部兩側設有缺口;所述上殼中部設有凹槽。
所述閥桿上設有滑動膠圈槽和卡簧槽。
所述飛輪下部設有工作彈簧槽,中部設有恒溫棒插孔,恒溫棒插孔四周分布通孔,外側設有密封圈槽和缺口槽。
所述限流器設有通孔,通孔壁上設有條槽。
所述下殼為筒體,下殼外壁設有密封圈槽二,下殼底部設有平均分布的槽孔。
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的優點是:本實用新型重新設計恒溫閥芯閥桿轉動結構,加入滑動膠圈,隔絕潤滑硅脂與混合水的接觸,從而極大地延長恒溫閥芯使用壽命。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分解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組合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中上殼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中上殼的縱向中心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中閥桿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6是本實用新型中閥桿的縱向中心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7是本實用新型中底座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8是本實用新型中底座的縱向中心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9是本實用新型中飛輪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10是本實用新型中飛輪的縱向中心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11是本實用新型中限流器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12是本實用新型中下殼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13是本實用新型中下殼的縱向中心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14是本實用新型中下殼的底面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詳述。
如圖1、圖2、圖7及圖8所示,一種恒溫閥芯結構,包括上殼1、閥桿2、底座3、工作彈簧4、飛輪5、恒溫棒6、限流器7和下殼8,上殼1和下殼8上分別設有密封圈15和密封圈16,閥桿2通過卡簧9固定于上殼1,閥桿2上設有摩擦圈10,閥桿2下端連接底座3,所述底座3上部設有閥桿連接槽3-1,底座下部設有緩沖彈簧安裝槽3-2,用于安裝緩沖彈簧11,下端設有壓蓋14,底座3上套有滑動膠圈12,底座3下端連接飛輪5,飛輪5上設有密封圈13,工作彈簧4位于飛輪5和限流器7之間,所述恒溫棒6上端插入飛輪5的中心孔,恒溫棒6下端穿過限流器7和下殼8,限流器7安裝在下殼8中,下殼8與上殼1螺紋連接。
如圖3、圖4所示,所述上殼1內部設有安裝腔體,安裝腔體自上而下包括閥桿安裝腔1-1,底座安裝腔1-2和飛輪安裝腔1-3;所述上殼1上部兩側設有缺口1-4;所述上殼1中部設有凹槽1-5。
如圖5、圖6所示,所述閥桿2上設有滑動膠圈槽2-1和卡簧槽2-2。
如圖9、圖10所示,所述飛輪5下部設有工作彈簧槽5-1,中部設有恒溫棒插孔5-2,恒溫棒插孔5-2四周分布通孔5-3,外側設有密封圈槽5-4和缺口槽5-5。
如圖11所示,所述限流器7設有通孔7-1,通孔7-1壁上設有條槽7-2。
如圖12、圖13及圖14所示,所述下殼8為筒體,下殼8外壁設有密封圈槽二8-1,下殼8底部設有平均分布的槽孔8-2。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實用新型的專利范圍,凡是利用本實用新型說明書及附圖內容所作的等效結構或等效流程變換,或直接或間接運用在其他相關的技術領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實用新型的專利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