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閥門制造技術領域,涉及一種水閥,特別涉及到一種旋轉彈力式雙道單通水閥。
背景技術:
閥門是流體輸送系統中的控制部件,具有截止、調節、導流、防止逆流、穩壓、分流或溢流泄壓等功能。用于流體控制系統的閥門,從最簡單的截止閥到極為復雜的自控系統中所用的各種閥門,其品種和規格相當繁多。閥門可用于控制空氣、水、蒸汽、各種腐蝕性介質、泥漿、油品、液態金屬和放射性介質等各種類型流體的流動。
目前閥門的種類大致有以下幾種,包括閘閥、截止閥、蝶閥、球閥、旋塞閥、止回閥、減壓閥、疏水閥等。
在有些情況下,根據工藝上的實際要求,兩個管道之間需要聯動,包括主管道和跟隨主管道聯動的次管道,當主管道連通時次管道閉合,當主管道閉合時次管道連通。通常的做法為為每個管道各安裝一個閥門,兩個閥門之間利用人工或電路控制完成聯動動作。可以看出,如此設計不僅會增加人工成本和設備成本,并且整體結構復雜,維護困難。
因此,有必要針對現有技術,提供改進的技術方案以克服目前存在的技術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為了提供一種水道自動切換的雙道單通水閥,具有結構簡單,不易損壞,敏感度高的優點。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旋轉彈力式雙道單通水閥,包括第一水閥腔和第二水閥腔;
第一水閥腔包括第一閘室,位于所述第一閘室上開設有第一進水口、第一出水口和第一閥片孔;第二水閥腔包括第二閘室,位于所述第二閘室上開設有第二進水口、第二出水口和第二閥片孔;所述第一閥片孔與所述第二閥片孔通過一閥片腔相連通,位于所述閥片腔內設置有活動閥片,所述活動閥片配置有轉動彈簧,所述轉動彈簧固定在雙道單通水閥上;
所述活動閥片包括第一分閥片部和第二分閥片部;所述第一分閥片部位于所述第一閘室內,所述第二分閥片部位于所述第二閘室內;旋轉活動閥片可以得到兩種狀態:
第一種狀態:當所述第一分閥片部開啟第一水閥腔時,所述第二分閥片部封閉第二水閥腔,此時轉動彈簧呈松弛狀態;
第二種狀態:當所述第一分閥片部封閉第一水閥腔時,所述第二分閥片部開啟第二水閥腔,此時轉動彈簧呈緊繃狀態;
當轉動彈簧由緊繃狀態返回松弛狀態時,活動閥片回轉,由第二種狀態返回到第一種狀態;
位于所述活動閥片上還設置有一斜面受力部,所述斜面受力部設置在第二分閥片部朝向第二進水口方向位置,所述斜面受力部與迎面液體流向夾角為銳角。
第一水閥腔和第二水閥腔分別對應為一個單獨的水道,利用活動閥片的作用,使得當第一水閥腔通水時第二水閥腔關閉,第二水閥腔通水時第一水閥腔關閉。
設計斜面受力部的目的在于:利用進水壓力驅動第二分閥片部帶動活動閥片轉動,從而改變雙道的開關狀態。
假設第一水閥腔初始通水,水流從第一進水口進入,流經第一閘室內部后從第一出水口流出,此時第二水閥腔內由于第二分閥片部的阻隔作用而封閉斷水,旋轉彈簧呈松弛狀態。當開始向第二水閥腔內通水時,水流作用到斜面受力部上使得第二分閥片部被沖開,此時第二水閥腔呈通水狀態,而由于第二分閥片部帶動活動閥片整體旋轉,第一分閥片部封閉第一水閥腔,使其水流阻斷,旋轉彈簧蓄力繃緊,呈緊繃狀態。主動地將通入第二水閥腔的水流關閉,旋轉彈簧釋放勢能,逐漸從緊繃狀態返回松弛狀態,活動閥片被旋轉彈簧帶動一并旋轉,從而再次改變第一水閥腔和第二水閥腔的通水狀況,即此時第一水閥腔再次變回通水,而第二水閥腔再次變回封閉。
為了更好的完善活動閥片性能,優選地,所述第一分閥片部與所述第二分閥片部通過一連接橋相連接,所述轉動彈簧設置在所述連接橋上,并固定在所述閥片腔內壁上。通過連接橋連接第一分閥片部和第二分閥片部,不僅可以設計各種外觀形狀,以配合閥片腔的具體形狀;同時還可以將第一分閥片部和第二分閥片部設計成可拆卸式,以便及時的更換以損部件。為了增強結構的穩定性,避免第一水閥腔與第二水閥腔之間通過閥片腔進行水體交換,更為優選地,所述連接橋外壁與所述閥片腔內壁密封滑動配合。
優選地,所述斜面受力部與迎面液體流向夾角取值在15~85度之間。進一步優選地,所述斜面受力部與迎面液體流向夾角取值在45度。
在由斷水向通水切換時,水流首先由分閥片部的遠端切入,再加上活動閥片由彈力驅動,如不加以限位容易造成其不穩定擺動,影響整體結構的穩定性。優選地,位于所述第一閘室和/或第二閘室的內壁上設置有限位凸起。限位凸起限制了分閥片部的最大轉動角度,防止其在最大轉動角度位置來回擺動。限位凸起與分閥片部碰觸撞擊,長期容易對分閥片部造成不可逆損壞,更優選地,位于所述限位凸起上設置有防撞密封墊片。由于設置了防撞密封墊片,可以在分閥片部碰撞限位凸起時提供緩沖,起到保護分閥片部的作用;同時提高分閥片部與限位凸起之間的契合度,增強結構穩定性的同時,也強化了密封的效果。
根據具體的工藝和現場情況,可以將第一水閥腔和第二水閥腔設計為所需的各種規則以及不規則、對稱以及不對稱形狀。在簡化制造難度的情況下,優選地,所述第一水閥腔和第二水閥腔均呈管狀,兩者在同一平面上呈平行狀態,所述第一分閥片部和第二分閥片部的旋轉軸重合,所述第一分閥片部和第二分閥片部延旋轉軸方向相互垂直。同樣優選地,所述第一水閥腔和第二水閥腔均呈管狀,兩者呈異面垂直狀態,所述第一分閥片部和第二分閥片部的旋轉軸重合,所述第一分閥片部和第二分閥片部在同一平面上呈平行狀態。
優選地,旋轉彈力式雙道單通水閥包括一旋轉中軸體,所述旋轉中軸體貫穿第一閘室、閥片腔和第二閘室,兩端分別固定在第一閘室遠離閥片腔一側的內壁上和第二閘室遠離閥片腔一側的內壁上;所述活動閥片固定在所述旋轉中軸體上,且活動閥片的旋轉軸與旋轉中軸體重疊。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水道變換無需人工操作,并且水閥結構簡單,壽命長,不易損壞。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旋轉彈力式雙道單通水閥的主視圖。
圖2為雙道單通水閥的俯視圖。
圖3為雙道單通水閥的仰視圖。
圖4為帶有另一種結構連接橋的活動閥片的局部示意圖。
其中:
1、第一水閥腔;2、第二水閥腔;3、第一閘室;4、第一進水口;5、第一出水口;6、第一閥片孔;7、第二閘室;8、第二進水口;9、第二出水口;10、第二閥片孔;11、閥片腔;12、轉動彈簧;13、第一分閥片部;14、第二分閥片部;15、斜面受力部;16、連接橋;17、限位凸起;18、防撞密封墊片。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
參照圖1、2和3,本實施例中介紹的旋轉彈力式雙道單通水閥包括第一水閥腔1和第二水閥腔2;第一水閥腔1包括第一閘室3,位于第一閘室3上開設有第一進水口4、第一出水口5和第一閥片孔6;第二水閥腔2包括第二閘室7,位于第二閘室7上開設有第二進水口8、第二出水口9和第二閥片孔10;第一閥片孔6與第二閥片孔10通過一閥片腔11相連通,位于閥片腔11內設置有活動閥片,活動閥片配置有轉動彈簧12,轉動彈簧12固定在雙道單通水閥上;活動閥片包括第一分閥片部13和第二分閥片部14;第一分閥片部13位于第一閘室3內,第二分閥片部14位于第二閘室7內;位于活動閥片上還設置有一斜面受力部15,斜面受力部15設置在第二分閥片部14朝向第二進水口8方向位置,斜面受力部15與迎面液體流向夾角為85°。
從圖1中可以看出,本實施例中的第一水閥腔1和第二水閥腔2均呈管狀,兩者在同一平面上呈平行狀態;從圖2和圖3中可以看出,第一分閥片部13和第二分閥片部14的旋轉軸重合,第一分閥片部13和第二分閥片部14延旋轉軸方向相互垂直。
本實施例中第一分閥片部13與第二分閥片部14可以通過連接橋16相連接,轉動彈簧12設置在連接橋16上,并固定在閥片腔11內壁上。
實施例2
本實施例與實施例1稍有不同,不同點在于斜面受力部15與迎面液體流向夾角為15°。
實施例3
本實施例與實施例1稍有不同,不同點在于斜面受力部15與迎面液體流向夾角為45°。
實施例4
本實施例與實施例1大致相同,不同點在于,第一水閥腔1和第二水閥腔2兩者呈異面垂直狀態,第一分閥片部13和第二分閥片部14在同一平面上呈平行狀態。
實施例5
本實施例與實施例1大致相同,不同點在于,連接橋16設計成類似于工型結構,突出部分與閥片腔11內壁密封滑動配合,內凹部分容納旋轉彈簧12。
實施例6
參照圖3,位于第二閘室7的內壁上設置有限位凸起17,位于限位凸起17上還設置有防撞密封墊片18。
實施例7
本實施例中的旋轉彈力式雙道單通水閥包括一旋轉中軸體,貫穿第一閘室3、閥片腔11和第二閘室7,兩端分別固定在第一閘室3遠離閥片腔11一側的內壁上和第二閘室7遠離閥片腔11一側的內壁上;活動閥片固定在旋轉中軸體上,且活動閥片的旋轉軸與旋轉中軸體重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