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黃油灌注設備, 特別涉及一種黃油自動灌注機。
背景技術:
目前,在機械設備的潤滑中,使用潤滑脂的包裝一般采用袋裝或大桶裝。往往給黃油槍的灌注帶來一定的問題:1、浪費嚴重;2、油質被污染或雜物的侵入,從而降低潤滑性能;3、灌注效率低下;4、造成部分環境污染問題。
公告號為2471658的中國專利公開了一種液壓式潤滑脂灌注機,它包括潤滑脂箱,該潤滑脂箱的上部設置有動力油缸;該動力油缸固定,所述動力油缸的活塞密封所述的潤滑脂箱;所述潤滑脂箱的下端置 有出油管。該裝置通過將筒狀的黃油倒入到潤滑脂箱內,通過動力油缸對潤滑脂箱內的黃油施加擠壓的作用力,使黃油通過出油管中流出。
該專利的不足之處在于:該裝置通過將桶裝黃油倒入到潤滑脂箱內的方式,實現對黃油的裝填;黃油本身具有較大的黏度,導致油在裝倒的過程中會有一部分的黃油粘黏在原裝桶與潤滑脂油箱內壁,對黃油造成一定程度上浪費;如果通過人工手動實現對原裝桶內的黃油進行清理,就會增大黃油與外部空氣的接觸時間,使外部空氣中的雜質混入到黃油內,影響黃油的質量。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減少黃油浪費與污染的黃油自動灌注機。
本實用新型的上述技術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得以實現的:一種黃油自動灌注機,包括機架、設置在機架上的第一氣缸以及設置在第一氣缸活塞桿上適配于黃油原裝桶內徑的活塞蓋,所述活塞蓋上連通有黃油槍,所述機架上位于活塞桿的正下方設有供黃油原裝桶放置的放置平臺,所述第一氣缸的活塞桿上套設有用于密封黃油原裝桶開口端的密封蓋,所述活塞蓋上朝向第一氣缸延伸有穿過密封蓋的輸送管,所述輸送管連通所述的黃油槍。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將帶有黃油的原裝桶放置在機架的放置平臺上,通過第一氣缸驅動活塞桿伸出,將第一氣缸活塞桿上的活塞蓋延伸進黃油原裝桶的內徑并抵觸內壁實現密封;套設于第一氣缸活塞桿上的密封蓋在重力的作用下蓋合黃油原裝桶的開口端,防止外部中的雜質進入到黃油原裝桶內,實現對原裝桶內黃油的二次密封;第一氣缸驅動活塞蓋移動并對原裝桶內的黃油施加擠壓的作用力,活塞蓋與原裝桶之間的適配密封防止黃油的泄漏,被擠壓后的黃油通過輸送管朝向黃油槍進行輸出,減少對黃油傾倒帶來的不必要浪費,并提升黃油的質量。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活塞蓋的周邊螺紋連接有用于改變活塞蓋直徑大小的環體。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黃油原裝桶根據黃油的種類與容量不同,會有大小不同的黃油原裝桶,通過環體與活塞蓋之間螺紋連接的方式,改變活塞蓋的直徑大小,使活塞蓋能抵觸不同原裝桶內徑的內壁,實現對黃油的擠壓,提升灌注機的適用范圍。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環體的周邊周向設有密封圈。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環體外周壁與原裝桶內壁對密封圈產生擠壓的作用力,使密封圈發生形變,發生形變的密封圈產生彈性回復的作用力,從而使環體與原裝桶內壁之間形成過盈配合的作用,實現更好的密封。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密封圈遠離第一氣缸一側的端面縮口設置。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第一氣缸帶動活塞蓋朝向黃油原裝桶移動,使密封圈的側壁抵觸在黃油原裝桶內壁并產生相互的摩擦,通過縮口設置的方式減少密封圈與黃油原裝桶內壁受到的集中作用,對密封圈起到保護的作用,防止密封圈受到集中的作用力而發生斷裂。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輸送管與第一氣缸的活塞桿同軸設置。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通過同軸設置的方式,只需要在密封蓋上鉆一個供輸送管與第一氣缸活塞桿穿設且適配的通孔,減少密封蓋上存在的間隙,使密封蓋能達到更好的密封效果。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第一氣缸與密封蓋之間通過連接桿固定連接,所述機架朝向第一氣缸的伸縮方向設有滑桿,所述滑桿上滑移連接有用于固定第一氣缸的固定板,所述機架上設有驅動固定板往復滑移的第二氣缸。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通過第二氣缸驅動固定板帶動第一氣缸與密封蓋沿第一氣缸的軸向滑移,對密封蓋施加作用力,通過第二氣缸施加的作用實現密封蓋遠離放置平臺,使黃油原裝桶能更加便捷的放入到放置平臺上;第二氣缸活塞桿的伸出使密封蓋朝向原裝桶開口端的端面移動,并對原裝桶施加作用力,實現密封蓋與原裝桶之間更好的密封。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輸送管上設有抵觸密封蓋用于限制活塞蓋抵觸防放置平臺的限位塊。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第一氣缸的活塞桿帶動活塞蓋朝向放置平臺移動,當第一氣缸的活塞桿的抵觸在放置平臺的位置時,使第一氣缸活塞桿上的限位塊剛好抵觸在密封蓋上,對活塞蓋的移動位置進行限位,防止黃油原裝桶在第一氣缸施加的作用力下而發生破裂。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限位塊與密封蓋之間設有橡膠緩沖塊。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限位塊朝向密封蓋移動時,先與橡膠緩沖塊發生接觸,橡膠緩沖塊本身存在有伸縮形變的彈性空間,對限位塊施加的作用起到緩沖的作用,減少限位塊與密封蓋之間發生的剛性接觸,而對密封蓋與第一氣缸之間造成破損。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密封蓋上設有觀察窗。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位于黃油原裝桶內的活塞蓋在第一氣缸的帶動下朝向黃油原裝桶的底部移動,且蓋合黃油原裝桶的密封蓋阻擋了觀察活塞蓋的移動位置,導致了工作人員很難精確的判斷活塞蓋的移動位置;通過觀察窗的設置使工作人員能直接的觀察到活塞桿的移動位置,防止活塞蓋對原裝桶施加過大的作用力,而對原裝桶造成的損壞。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密封蓋朝向放置平臺的一面設有抵觸黃油原裝桶端面的環形密封片。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密封蓋朝向原裝桶開口端的端面移動,并將密封蓋抵觸在原裝桶的端面上,并對環形密封片施加擠壓的作用力,使環形密封片發生形變并產生形變的回復力,實現密封蓋與原裝桶之間過盈配合的作用,達到更好的密封作用。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將帶有黃油的原裝桶直接放置在放置平臺上,通過氣缸驅動活塞蓋實現對原裝桶內壁的適配密封,并對黃油施加擠壓的作用,使黃油從黃油槍中流出,減少黃油的浪費與外漏空間,提升黃油的質量。
附圖說明
圖1為黃油自動灌注機的立體圖。
圖中:1、機架;2、第一氣缸;3、活塞蓋;4、黃油槍;5、放置平臺;6、密封蓋;7、輸送管;8、環體;9、密封圈;10、連接桿;11、滑桿;12、固定板;13、第二氣缸;14、限位塊;15、橡膠緩沖塊;16、觀察窗;17、環形密封片。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參考圖1,一種黃油自動灌注機,包括機架1以及設置在機架1上的兩個滑桿11,兩滑桿11上均滑移有垂直于滑桿11軸向的固定板12,機架1上設有驅動固定板12滑移的第二氣缸13;固定板12上設有平行與滑桿11的第一氣缸2,第一氣缸2的活塞桿上同軸設有輸送管7,輸送管7的自由端上連通有與之垂直且適配于黃油原裝桶內徑的活塞蓋3,活塞蓋3的周邊螺紋連接有改變活塞桿直徑大小的環體8,環體8的周向設有密封圈9且密封圈9遠離第一氣缸2一側的端面縮口設置;活塞蓋3的正下方設有用于放置黃油原裝桶的放置平臺5;固定板12朝向放置平臺5的一側延伸有四個連接桿10,連接桿10的自由端上設有套設于輸送管7用于蓋合黃油原裝桶開口端的密封蓋6,密封蓋6上設有觀察窗16且朝向原裝桶的一面設有抵觸原裝桶端面的環形密封片17,輸送管7位于密封蓋6靠近第一氣缸2的一側連通有黃油槍4;輸送管7上設有抵觸密封蓋6用于限制活塞桿抵觸防放置平臺5的限位塊14,限位塊14與密封蓋6之間設有橡膠緩沖塊15。
參考圖1,通過第二氣缸13驅動的方式帶動固定板12在滑桿11上滑移,使密封蓋6遠離放置平臺5,將黃油原裝桶放置在放置平臺5上,并根據黃油原裝桶的內徑大小,通過活塞蓋3上螺紋連接環體8的方式改變活塞蓋3的直徑大小并與原裝桶的內徑適配;通過第二氣缸13驅動放置板朝向原裝桶滑移并將密封蓋6抵觸在原裝桶開口端的端面上,通過環形密封片17的設置達到更好的密封效果;第一氣缸2帶動活塞蓋3朝向原裝桶內移動,并通過密封圈9的設置減少黃油的泄漏,第一氣缸2對原裝桶的黃油施加作用力,使原裝桶的黃油能通過輸送管7朝向黃油槍4移動;通過觀察管的設置對氣缸的伸縮位置進行觀察,當活塞蓋3要抵觸在原裝桶的底部時,第一氣缸2上的限位塊14抵觸在密封蓋6上,實現對第一氣缸2活塞桿的限位。
本具體實施例僅僅是對本實用新型的解釋,其并不是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本領域技術人員在閱讀完本說明書后可以根據需要對本實施例做出沒有創造性貢獻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范圍內都受到專利法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