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氣動元件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電磁先導頭的改良結構。
背景技術:
電磁先導頭是一種常見的氣動元件,主要用于控制氣體流道的通斷,在氣動領域應用較為廣泛,被大眾所熟知。目前市面上常見的電磁先導頭,其結構主要包括閥座和先導組件,先導組件包括套管、活動設于套管內的動鐵芯、固定設于套管內的靜鐵芯以及設于套管外部的勵磁線圈,套管的底端通過壓板與閥座固定連接,動鐵芯的底端與套管之間抵設有動鐵芯彈簧,閥座、套管及靜鐵芯配合形成有閥腔,閥座上分別設有與閥腔連通的進氣口和出氣口,靜鐵芯沿軸向設有連通閥腔的排氣通道,動鐵芯的頂端設有與排氣通道密封配合的上塞頭,動鐵芯的底端設有與進氣口密封配合的下塞頭。初始狀態下(勵磁線圈未通電時),在動鐵芯彈簧的作用下,上塞頭與排氣通道分離,下塞頭與進氣口緊密接觸,使得進氣口被封堵,出氣口與排氣通道連通;當勵磁線圈通電時,動鐵芯在電磁吸力作用下朝靜鐵芯方向移動,上塞頭與排氣通道緊密接觸,下塞頭與進氣口分離,使得進氣口與出氣口連通,排氣通道被封堵;當勵磁線圈再次斷電時,電磁吸力消失,在動鐵芯彈簧的作用下,進氣口再次被封堵,出氣口與排氣通道再次連通。
然而,上述電磁先導頭的缺陷在于:由于動鐵芯與靜鐵芯之間的聯動結構設置不合理,使得勵磁線圈通電時所產生的電磁感應值較低,影響了動鐵芯的動作速率,而此時為了保證動鐵芯的靈敏度,通常需要增加勵磁線圈的匝數,如此又會導致電磁先導頭的啟動功率較高,使得節能效果不佳。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針對現有技術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種電磁先導頭的改良結構,其結構簡單合理,有效提高了電磁感應值、降低了啟動功率,使得動作靈敏度較高、節能效果較好。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電磁先導頭的改良結構,包括閥座和先導組件,所述先導組件包括套管、活動設于所述套管內的動鐵芯、固定設于所述套管內的靜鐵芯以及固定設于所述套管外部的勵磁線圈,所述套管的底端通過壓板與所述閥座固定連接,所述動鐵芯的底端與所述套管之間抵設有動鐵芯彈簧;
所述閥座、所述套管及所述靜鐵芯配合形成有閥腔,所述閥座上分別設有與所述閥腔連通的進氣口和出氣口,所述動鐵芯的底端設有與所述進氣口對應設置的下塞頭,所述靜鐵芯沿軸向設有與所述閥腔連通的排氣通道;
所述靜鐵芯的底端自上而下依次延伸設有第一錐形凸起部和第二錐形凸起部,所述第一錐形凸起部與所述第二錐形凸起部呈同軸設置,所述排氣通道依次貫通所述第一錐形凸起部及所述第二錐形凸起部,所述第一錐形凸起部的錐度小于所述第二錐形凸起部的錐度;
所述動鐵芯的頂端自上而下依次設有與所述第一錐形凸起部相適配的第一錐形槽部、與所述第二錐形凸起部相適配的第二錐形槽部,所述第二錐形槽部的槽底設有與所述排氣通道對應設置的上塞頭。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錐形凸起部的錐度為40~50°,所述第二錐形凸起部的錐度為55~65°。
進一步地,所述閥座內一體成型設有與所述下塞頭密封配合的凸臺,所述進氣口的內端貫穿所述凸臺。
進一步地,所述上塞頭與所述下塞頭之間抵設有塞頭彈簧。
進一步地,所述動鐵芯的外壁沿軸向設有旁通槽。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電磁先導頭,通過在靜鐵芯的底端自上而下依次延伸設置第一錐形凸起部和第二錐形凸起部,并在動鐵芯的頂端自上而下依次設置與第一錐形凸起部相適配的第一錐形槽部、與第二錐形凸起部相適配的第二錐形槽部,由于靜鐵芯與動鐵芯之間的軸向間隙相對較小,因此這種雙錐度的結構設置使得本實用新型無論在何種工作狀態(即通電或斷電),靜鐵芯的底端均會伸入于動鐵芯的內部,從而有利于提高本實用新型的電磁感應值,使得在無需增加勵磁線圈的匝數的情況下仍能夠保證動鐵芯的靈敏度,進而降低了本實用新型的啟動功率,節能效果更好。本實用新型結構設置簡單合理。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中A處的放大結構示意圖。
圖1和圖2中:
1、閥座;11、進氣口;12、出氣口;13、凸臺;2、套管;3、動鐵芯;31、下塞頭;32、第一錐形槽部;33、第二錐形槽部;34、上塞頭;35、塞頭彈簧;36、旁通槽;4、靜鐵芯;41、排氣通道;42、第一錐形凸起部;43、第二錐形凸起部;5、勵磁線圈;6、壓板;7、動鐵芯彈簧;8、閥腔。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說明。
如圖1和圖2所示的一種電磁先導頭的改良結構,包括閥座1和先導組件,先導組件包括套管2、活動設于套管2內的動鐵芯3、固定設于套管2內的靜鐵芯4以及固定設于套管2外部的勵磁線圈5,套管2的底端通過壓板6與閥座1固定連接,動鐵芯3的底端與套管2之間抵設有動鐵芯彈簧7。
閥座1、套管2及靜鐵芯4配合形成有閥腔8,閥座1上分別設有與閥腔8連通的進氣口11和出氣口12,動鐵芯3的底端設有與進氣口11對應設置的下塞頭31,為了提高下塞頭31與進氣口11的封堵效果,閥座1內一體成型設有與下塞頭31密封配合的凸臺13,進氣口11的內端貫穿凸臺13。
靜鐵芯4沿軸向設有與閥腔8連通的排氣通道41,靜鐵芯4的底端自上而下依次延伸設有第一錐形凸起部42和第二錐形凸起部43,第一錐形凸起部42與第二錐形凸起部43呈同軸設置,排氣通道41依次貫通第一錐形凸起部42及第二錐形凸起部43。第一錐形凸起部42的錐度小于第二錐形凸起部43的錐度,具體地說,第一錐形凸起部42的錐度為40~50°,第二錐形凸起部43的錐度為55~65°。動鐵芯3的頂端自上而下依次設有與第一錐形凸起部42相適配的第一錐形槽部32、與第二錐形凸起部43相適配的第二錐形槽部33,第二錐形槽部33的槽底設有與排氣通道41對應設置的上塞頭34。
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與現有電磁先導頭的工作原理相同,故在此不做贅述。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電磁先導頭,通過采用第一錐形凸起部42與第二錐形凸起部43配合構成的雙錐度結構設計,使得本實用新型無論在何種工作狀態(即通電或斷電),靜鐵芯4的底端均會伸入于動鐵芯3的內部,從而有利于提高本實用新型的電磁感應值,使得在無需增加勵磁線圈5的匝數的情況下仍能夠保證動鐵芯3的靈敏度,進而降低了本實用新型的啟動功率,節能效果更好。
為了提高本實用新型的密封效果,并延長上塞頭34和下塞頭31的使用壽命,上塞頭34與下塞頭31之間抵設有塞頭彈簧35。動鐵芯3的外壁沿軸向設有旁通槽36,通過設置旁通槽36,當進氣口11被封堵時,閥腔8中的殘氣能夠更快速地排出至排氣通道41。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方式,故凡依本實用新型專利申請范圍所述的構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變化或修飾,均包括于本實用新型專利申請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