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軸承生產領域,更具體地說,它涉及一種軸承裝配機上的軸承滾珠上料設備。
背景技術:
軸承裝配機是一種用于將軸承外圈、軸承內圈、軸承保持架和滾子裝配成軸承的設備,現有專利申請號為2015206499973的中國專利中,公開了一種軸承滾珠自動上料裝置,包括用一輸送軸承外圈的第一輸送通道,用以輸送軸承內圈的第二輸送通道,用以輸送裝配在一起的軸承外圈和軸承內圈的工作通道,用以篩選滾珠數量和大小的配料機構及控制系統,輸送第一輸送通道與所述工作通道相連通;所述配料機構包括多個裝有大小不同滾珠的存儲罐及調配滾珠大學和數量的配料室,所述配料室具有多個相互獨立的配料腔,所述配料室具有多個相互獨立的配料室,所述配料室具有多個相互獨立的配料腔,各儲存罐連接有與所述配料腔相連通的配料腔。通過上述裝置,能夠篩選出合適大小和數量的滾珠,實現軸承外圈和軸承內圈之間的滾珠的自動上料,確保軸承外圈、軸承內圈和滾珠之間達成良好的配合關系。
然而其機構中的用于篩選和存儲從儲存罐中落下的滾珠的配料腔的都是呈花瓣狀分布在配料室上,其連接各配料腔與裝配機構的出料管道就需要通過其他機構控制,從而使得出料管道能夠與相對應的配料腔相連通,使得相相對的配料腔內的滾珠能夠通過出料管道通入裝配機構中進行裝配工作,而且其配料腔呈花瓣狀分布在配料室上,這樣在通過出料管道逐個與各配料腔相連通時,就需復雜的控制系統實現對出料管道進行控制,才能夠使得出料管道逐一與各配料腔相對應,實現對裝配機構的上料工作,這樣就往往使得整個軸承裝配機更加復雜,也大大增加了軸承裝配機的生產成本。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軸承裝配機上的軸承滾珠上料設備。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術方案:一種軸承裝配機上的軸承滾珠上料設備,包括設有用于輸送套接后的軸承內圈和軸承外圈的裝配通道、設置在裝配通道上的裝配裝置、配料裝置和用于存儲滾珠的若干儲存罐,所述配料裝置設置在裝配裝置上方,且通過送料通道相連接,所述若干儲存罐設置在配料裝置上方,所述配料裝置包括若干水平排布設置在儲存罐下方的配料室,所述配料室一一與儲存罐相對應,所述配料室與儲存罐之間設有用于供料的供料管,所述配料室與送料通道之間設有用于控制滾珠定量下料的控制機構。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在軸承內圈和軸承外圈完成套接后,軸承內圈就能夠被軸承裝配機輸送到軸承滾珠上料設備上的裝配通道上,從而通過裝配通道將完成套接后的軸承內圈與軸承外圈輸送到其裝配裝置處,并且通過設置儲存罐下方的配料裝置將軸承滾珠能夠按照規格數目正確的輸送到裝配裝置上,最后通過裝配裝置完成對軸承內圈、軸承外圈已經軸承滾珠的裝配工作。而其配料裝置中的配料室能夠水平排列在儲存罐下方,并其通過若干供料管能夠及時的將儲存罐內的滾珠輸送到配料室內,這樣就能夠說得整個儲存罐對配料室的送料工作能夠更加有序及時,并且還大大優化了其配料裝置的結構,既能夠說得配料裝置的機構部布局更加美觀,還能夠說得結構整體更加簡潔化,從而方便人們對其配料裝置的安裝和維護。并且還能夠通過控制機構能夠對從配料室輸送出的滾珠進行定量操作。在通過配料室完成對滾珠的配置滾珠后,就能夠將滾珠通過送料通道送入裝配裝置中,最后通過裝配裝置將處于裝配通道上的軸承內圈、軸承外圈以及滾珠裝配起來。
優選的,所述的控制機構包括固定在儲存罐下方的固定板和控制板,所述控制板一端與配料室遠離儲存罐的一端開口相抵觸,且控制板與固定板滑移配合從而使得控制板能夠在配料室下方滑移實現配料室下端開口的啟閉。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通過能夠與固定板滑移配合的控制板就能夠上實現對配料室下端的開口,既為落料口進行啟閉控制,從而實現滾珠能夠按照既定的數量從配料室內排出。
優選的,所述的固定板上設有滑移孔,所述控制板上設有與滑移孔滑移連接的滑移桿,所述滑移桿上套設有使得控制板向配料室下端開口滑移后將配料室閉合的彈力件。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在推動控制板后,其控制板就能夠沿著滑移孔的軸線方向滑移,從而使得控制板能夠遠離配料室,使得配料室的開口能夠開啟,進行滾珠的下料;而通過套設置在滑移桿上的彈性件就能夠使得控制板快速的復位,從而將配料室閉合,這樣就能夠實現對配料室實現啟閉控制。
優選的,所述的儲存罐下方設有用于安裝若干配料室的安裝桿,所述安裝桿遠離儲存罐的一端設有與所述配料室相對的滑移槽,所述滑移槽分別在安裝桿上遠離配料室的端面和朝向控制板的側壁上設有開口,所述配料室下端開口貫穿安裝桿設置在滑槽槽上端面上,所述控制板上朝向安裝桿的一端設有可滑移槽滑移配合的檔桿,所述檔桿與控制板之間形成用于與安裝桿相抵觸的抵觸槽。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在通過彈性件推動控制板復位相配料室方向水平滑動時,其由于設置了檔桿而形成的抵觸槽就能夠與安裝桿相抵觸,從而能夠完成對控制板進行限位,避免控制板上的滑移桿滑出滑移孔;而在抵觸槽的側壁與安裝桿側壁相抵觸后,這樣檔桿就能夠探入滑移槽內,從而將位于滑移槽端面上配料室的延伸開口堵塞閉合,從而實現將配料室堵塞閉合。
優選的,所述的送料通道上遠離裝配裝置的一端設有定量下料件,所述定量下料件包括設有下料孔的滑移板和滑移設置在滑移板上的測量管,所述送料通道與下料孔相連通,所述定量下料件還包括用于推動測量管滑動到配料室下方與配料室相連通或是復位的動力部件,所述下料孔設置在測量管的滑移軌跡上,且與配料室開口相錯位。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在驅動滑移設置在滑移板上的測量管后,就能使得測量桿的管腔保持豎直在滑移板上滑動,通過動力部件推動測量管滑移到滑移板下方,就能夠與處于滑移板滑移槽內的檔桿相抵觸,從而推動檔桿從滑移槽內滑出,并使得測量管能夠與配料室的開口相連通,而且滑移板也處于安裝桿的下方,且安裝桿上的下料孔與配料室的開口相錯位,這樣就能夠使得配料室內的滾珠能夠落入測量管中,使得滾珠能夠呈單排豎直堆疊在測量管內,這樣就能夠通過改變測量管的高度來改變測量管所包容滾珠的數量,實現對滾珠的定量的控制;在次通過動力部件驅動測量管回復時,其測量管在滑移板上滑移就會進過下料孔的上方,這樣就能夠將測量管內的滾珠通過在與下料孔相連通時快速的將測量管內的滾珠傾斜到送料通道內,將滾珠輸送到裝配裝置中完成對軸承的裝配。
優選的,所述的動力部件為設有伸縮軸的驅動氣缸,所述測量管與伸縮軸可拆卸連接。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其動力部件為驅動氣缸方便對測量管的控制,而且其測量管與驅動氣缸的伸縮軸為可拆卸連接,這樣就能夠方便對測量管進行拆卸更換。
優選的,所述的裝配通道包括送料板、輸送板和驅動件,所述送料板上設有若干可與套件后的軸承外圈相配合的限位槽,所述驅動件用于驅動送送料沿著輸送板滑動從而推動套件的軸承內圈與軸承外圈滑移到裝配裝置下方完成滾珠裝配工裝。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在整個軸承裝配機工作后,在將軸承內圈和軸承外圈完成套接后,就能夠將套接后的軸承內圈和軸承外圈放置到輸送板的一端,其送料板上的限位槽就能夠與完成套接的軸承外圈相抵觸,對其軸承外圈和軸承內圈進行限定,這樣就能夠通過由驅動件控制驅動送料板沿著輸送板向裝配裝置方向滑動,從而能夠將完成套接后的軸承內圈和軸承外圈快速安全穩定的推送到裝配裝置下方,從而方便裝配裝置將滾珠安裝到軸承內圈與軸承外圈之間。
優選的,所述的裝配裝置包括用于推動軸承內圈與軸承外圈相切的抵觸件、與送料通道相連接的滾珠上料件和抵觸塊,所述滾珠上料件用于將滾珠填充在軸承內圈與軸承外圈相切后形成的間槽內,所述抵觸件用于在軸承內圈與軸承外圈相切且填充有滾珠后推動軸承內圈水平滑動使得軸承內圈與軸承外圈同軸。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在通過由驅動件控制在送料板將套接后的軸承內圈和軸承外圈推送到裝配裝置下方后,就能夠先通過抵觸塊的作用,驅動抵觸塊與軸承內圈的內壁相抵觸,使得軸承內圈與軸承外圈相切,這樣軸承外圈與軸承內圈之間由直徑差所形成的空間就能夠聚攏在一側,這樣就能方便通過送料通道輸送到滾珠上料件上的所有滾珠排布到這一空間內,最后通過抵觸件重新推動軸承內圈做與上一運動方向相反的運動,從而能夠將堆疊在一側的滾珠進行擠壓,使得滾珠能夠與均勻的分別在軸承內圈和軸承外圈之間,而其軸承內圈與軸承外圈也能夠實現同軸,從而完成軸承的最終裝配工作。
優選的,所述的抵觸件和抵觸塊分別貫穿設置在輸送板上,且在輸送板上遠離滾珠上料件的一側設有分別用于控制抵觸件和抵觸塊的第一驅動部件和第二驅動部件。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其抵觸件和抵觸塊分布有設在輸送板下方的第二驅動部件和第二驅動部件來實現操控,就能夠方便對抵觸件和抵觸塊的控制,而且其第一驅動部件與第二驅動部件都設置在輸送板的下方,這樣就就能夠在分別對抵觸件與抵觸塊進行操控時也不會對輸送板上方的各個工作部件產生影響。
優選的,所述的滾珠上料件上還設有用于在抵觸件驅動軸承內圈滑動時將滾珠壓緊限制在軸承內圈和軸承外圈之間的壓緊桿。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而且滾珠上料件上還設置了用于在抵觸件驅動軸承內圈滑動時將滾珠壓緊限制在軸承內圈和軸承外圈之間的壓緊桿,這樣在通過抵觸件驅動軸承內圈運動時對滾珠進行擠壓,也不會使得滾珠從軸承內圈與軸承外圈之間彈出,從而能夠讓軸承的裝配更加安全,成功率也更高。
附圖說明
圖1是設有軸承滾珠上料設備的軸承裝配機;
圖2是實施例的局部示意圖;
圖3是圖2中A的放大圖;
圖4是實施例中裝配通道和裝配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5是圖4中B的放大圖。
附圖標記:1、裝配通道;11、送料板;12、限位槽;13、輸送板;14、驅動件;2、裝配裝置;21、滾珠上料件;211、壓緊桿;212、伸縮氣缸;22、抵觸件;221、第一驅動部件;23、抵觸塊;231、第二驅動部件;3、配料裝置;31、配料室;4、儲存罐;5、控制機構;51、固定板;511、滑移孔;52、控制板;521、滑移桿;522、彈力件;523、檔桿;53、抵觸槽;6、安裝桿;61、滑移槽;7、定量下料件;71、滑移板;711、下料孔;72、測量管;73、動力部件;731、驅動氣缸;732、伸縮軸;74、安裝塊;8、送料通道;9、供料管。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1-4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本具體實施例僅僅是對本實用新型的解釋,其并不是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本領域技術人員在閱讀完本說明書后可以根據需要對本實施例做出沒有創造性貢獻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范圍內都受到專利法的保護。
一種軸承裝配機上的軸承滾珠上料設備,如圖1和圖2所示,包括設有用于輸送套接后的軸承內圈和軸承外圈的裝配通道1、設置在裝配通道1上的裝配裝置2、配料裝置3和用于存儲滾珠的若干儲存罐4,所述配料裝置3設置在裝配裝置2上方,且通過送料通道8相連接,所述若干儲存罐4設置在配料裝置3上方,所述配料裝置3包括若干水平排布設置在儲存罐4下方的配料室31,所述配料室31一一與儲存罐4相對應,所述配料室31與儲存罐4之間設有用于供料的供料管9,所述配料室31與送料通道8之間設有用于控制滾珠定量下料的控制機構5。在軸承內圈和軸承外圈完成套接后,軸承內圈就能夠被軸承裝配機輸送到軸承滾珠上料設備上的裝配通道1上,從而通過裝配通道1將完成套接后的軸承內圈與軸承外圈輸送到其裝配裝置2處,并且通過設置儲存罐4下方的配料裝置3將軸承滾珠能夠按照規格數目正確的輸送到裝配裝置2上,最后通過裝配裝置2完成對軸承內圈、軸承外圈已經軸承滾珠的裝配工作。而其配料裝置3中的配料室31能夠水平排列在儲存罐4下方,并其通過若干供料管9能夠及時的將儲存罐4內的滾珠輸送到配料室31內,這樣就能夠說得整個儲存罐4對配料室31的送料工作能夠更加有序及時,并且還大大優化了其配料裝置3的結構,既能夠說得配料裝置3的機構部布局更加美觀,還能夠說得結構整體更加簡潔化,從而方便人們對其配料裝置3的安裝和維護。并且還能夠通過控制機構5能夠對從配料室31輸送出的滾珠進行定量操作。在通過配料室31完成對滾珠的配置滾珠后,就能夠將滾珠通過送料通道8送入裝配裝置2中,最后通過裝配裝置2將處于裝配通道1上的軸承內圈、軸承外圈以及滾珠裝配起來。
圖2和圖3所示,控制機構5包括固定設儲存罐4下方的固定板51和控制板52,所述控制板52一端與配料室31遠離儲存罐4的一端開口相抵觸,且控制板52與固定板51滑移配合從而使得控制板52能夠在配料室31下方滑移實現配料室31下端開口的啟閉。通過能夠與固定板51滑移配合的控制板52就能夠上實現對配料室31下端的開口,既為落料口進行啟閉控制,從而實現滾珠能夠按照既定的數量從配料室31內排出。
圖2和圖3所示,固定板51上設有滑移孔511,所述控制板52上設有與滑移孔511滑移連接的滑移桿521,所述滑移桿521上套設有使得控制板52向配料室31下端開口滑移后將配料室31閉合的彈力件522。在推動控制板52后,其控制板52就能夠沿著滑移孔511的軸線方向滑移,從而使得控制板52能夠遠離配料室31,使得配料室31的開口能夠開啟,進行滾珠的下料;而通過套設置在滑移桿521上的彈性件就能夠使得控制板52快速的復位,從而將配料室31閉合,這樣就能夠實現對配料室31實現啟閉控制。
圖2和圖3所示,儲存罐4下方設有用于安裝若干配料室31的安裝桿6,所述安裝桿6遠離儲存罐4的一端設有與所述配料室31相對的滑移槽61,所述滑移槽61分別在安裝桿6上遠離配料室31的端面和朝向控制板52的側壁上設有開口,所述配料室31下端開口貫穿安裝桿6設置在滑槽槽上端面上,所述控制板52上朝向安裝桿6的一端設有可滑移槽61滑移配合的檔桿523,所述檔桿523與控制板52之間形成用于與安裝桿6相抵觸的抵觸槽53。在通過彈性件推動控制板52復位相配料室31方向水平滑動時,其由于設置了檔桿523而形成的抵觸槽53就能夠與安裝桿6相抵觸,從而能夠完成對控制板52進行限位,避免控制板52上的滑移桿521滑出滑移孔511;而在抵觸槽53的側壁與安裝桿6側壁相抵觸后,這樣檔桿523就能夠探入滑移槽61內,從而將位于滑移槽61端面上配料室31的延伸開口堵塞閉合,從而實現將配料室31堵塞閉合。
如圖1至圖3所示,送料通道8上遠離裝配裝置2的一端設有定量下料件7,所述定量下料件7包括設有下料孔711的滑移板71和滑移設置在滑移板71上的測量管72,所述送料通道8與下料孔711相連通,所述定量下料件7還包括用于推動測量管72滑動到配料室31下方與配料室31相連通或是復位的動力部件73,所述下料孔711設置在測量管72的滑移軌跡上,且與配料室31開口相錯位。在驅動滑移設置在滑移板71上的測量管72后,就能使得測量桿的管腔保持豎直在滑移板71上滑動,通過動力部件73推動測量管72滑移到滑移板71下方,就能夠與處于滑移板71滑移槽61內的檔桿523相抵觸,從而推動檔桿523從滑移槽61內滑出,并使得測量管72能夠與配料室31的開口相連通,而且滑移板71也處于安裝桿6的下方,且安裝桿6上的下料孔711與配料室31的開口相錯位,這樣就能夠使得配料室31內的滾珠能夠落入測量管72中,使得滾珠能夠呈單排豎直堆疊在測量管72內,這樣就能夠通過改變測量管72的高度來改變測量管72所包容滾珠的數量,實現對滾珠的定量的控制;在次通過動力部件73驅動測量管72回復時,其測量管72在滑移板71上滑移就會進過下料孔711的上方,這樣就能夠將測量管72內的滾珠通過在與下料孔711相連通時快速的將測量管72內的滾珠傾斜到送料通道8內,將滾珠輸送到裝配裝置2中完成對軸承的裝配。
圖2和圖3所示,動力部件73為設有伸縮軸732的驅動氣缸731,所述測量管72與伸縮軸732可拆卸連接。其動力部件73為驅動氣缸731方便對測量管72的控制,而且其測量管72與驅動氣缸731的伸縮軸732為可拆卸連接,這樣就能夠方便對測量管72進行拆卸更換。其測量掛72的側壁上設有安裝塊74,其安裝塊74能夠通螺釘完成測量管72與伸縮軸732的連接固定。
如圖1和圖4所示,裝配通道1包括送料板11、輸送板13和驅動件14,所述送料板11上設有若干可與套件后的軸承外圈相配合的限位槽12,所述驅動件14用于驅動送送料沿著輸送板13滑動從而推動套件的軸承內圈與軸承外圈滑移到裝配裝置2下方完成滾珠裝配工裝。在整個軸承裝配機工作后,在將軸承內圈和軸承外圈完成套接后,就能夠將套接后的軸承內圈和軸承外圈放置到輸送板13的一端,其送料板11上的限位槽12就能夠與完成套接的軸承外圈相抵觸,對其軸承外圈和軸承內圈進行限定,這樣就能夠通過由驅動件14控制驅動送料板11沿著輸送板13向裝配裝置2方向滑動,從而能夠將完成套接后的軸承內圈和軸承外圈快速安全穩定的推送到裝配裝置2下方,從而方便裝配裝置2將滾珠安裝到軸承內圈與軸承外圈之間。
如圖5所示,裝配裝置2包括用于推動軸承內圈與軸承外圈相切的抵觸件22、與送料通道8相連接的滾珠上料件21和抵觸塊23,所述滾珠上料件21用于將滾珠填充在軸承內圈與軸承外圈相切后形成的間槽內,所述抵觸件22用于在軸承內圈與軸承外圈相切且填充有滾珠后推動軸承內圈水平滑動使得軸承內圈與軸承外圈同軸。在通過由驅動件14控制在送料板11將套接后的軸承內圈和軸承外圈推送到裝配裝置2下方后,就能夠先通過抵觸塊23的作用,驅動抵觸塊23與軸承內圈的內壁相抵觸,使得軸承內圈與軸承外圈相切,這樣軸承外圈與軸承內圈之間由直徑差所形成的空間就能夠聚攏在一側,這樣就能方便通過送料通道8輸送到滾珠上料件21上的所有滾珠排布到這一空間內,最后通過抵觸件22重新推動軸承內圈做與上一運動方向相反的運動,從而能夠將堆疊在一側的滾珠進行擠壓,使得滾珠能夠與均勻的分別在軸承內圈和軸承外圈之間,而其軸承內圈與軸承外圈也能夠實現同軸,從而完成軸承的最終裝配工作。
如圖5所示,抵觸件22和抵觸塊23分別貫穿設置在輸送板13上,且在輸送板13上遠離滾珠上料件21的一側設有分別用于控制抵觸件22和抵觸塊23的第一驅動部件221和第二驅動部件231。其抵觸件22和抵觸塊23分布有設在輸送板13下方的第二驅動部件231和第二驅動部件231來實現操控,就能夠方便對抵觸件22和抵觸塊23的控制,而且其第一驅動部件221與第二驅動部件231都設置在輸送板13的下方,這樣就就能夠在分別對抵觸件22與抵觸塊23進行操控時也不會對輸送板13上方的各個工作部件產生影響。而且滾珠上料件21上還設置了用于在抵觸件22驅動軸承內圈滑動時將滾珠壓緊限制在軸承內圈和軸承外圈之間的壓緊桿211,這樣在通過抵觸件22驅動軸承內圈運動時對滾珠進行擠壓,也不會使得滾珠從軸承內圈與軸承外圈之間彈出,從而能夠讓軸承的裝配更加安全,成功率也更高。其抵觸塊23為具有弧度的弧形板,其第二驅動部件231位傾斜設置在伸縮氣缸,這樣就能夠驅動抵觸塊23與軸承內圈相抵觸從而推動軸承內圈與軸承外圈相切。而抵觸件22為一端圓錐性的活動桿,其第一驅動部件221則為豎直設置的伸縮氣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