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可調式分油器。
背景技術:
可調式分油器主要應用于稀油、黃油潤滑系統,其流量大小可通過閥體內的調節柱任意調節,調節柱兩端設有密封圈,防止潤滑油泄漏。由于閥體上垂直相交的十字孔的存在,現有技術在裝配過程中,調節柱內的密封圈經過閥體上垂直相交的孔時,不可避免的被相交孔的邊或毛刺劃傷,從而在使用過程中,導致潤滑油泄漏;為避免密封圈通過相交孔時的意外損傷,進一步的現有技術是將通孔調整成為臺階孔,但這樣會導致加工工藝性差。
有鑒于此,實有必要提供一種新的技術方案以解決上述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實用新型目的:提供一種可調式分油器。該分油器實用性強,且可防止密封圈被劃傷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申請實施例提供:
一種可調式分油器,包括閥體,調節柱,上密封圈,下密封圈;所述閥體內垂直交叉設有橫孔和豎孔;所述調節柱的上部設有上溝槽、下部設有下溝槽,所述調節柱的直徑與所述豎孔的直徑相適配;所述上密封圈位于所述上溝槽內,所述下密封圈位于所述下溝槽內;所述上密封槽的內棱邊到閥體上垂直油孔的距離L大于下密封槽的內棱邊到閥體外表面的距離L1。
可選地,所述L和L1的比值為1.2:1-1.7:1。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申請實施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實用新型分油器在裝配中可以避開密封圈與閥體內的垂直孔相交,從而避免密封圈被劃傷。
附圖說明
后文將參照附圖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詳細描述本發明的一些具體實施例。附圖中相同的附圖標記標示了相同或類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領域技術人員應該理解,這些附圖未必是按比例繪制的。附圖中:
圖1為本實用新型可調式分油器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閥體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調節柱的結構示意圖;
圖4-1為本實用新型可調式分油器的加工裝配步驟(一)的結構示意圖;
圖4-2為本實用新型可調式分油器的加工裝配步驟(二)的結構示意圖;
圖4-3為本實用新型可調式分油器的加工裝配步驟(三)的結構示意圖;
在圖中,1、閥體;1.1、豎孔;1.2、橫孔;2、調節柱;2.1、上溝槽;2.2、下溝槽;3、上密封圈;4、下密封圈。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申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本申請具體實施例及相應的附圖對本申請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圖1所示是一種可調式分油器的結構示意圖。如圖1所示,該分 油器包括閥體1,調節柱2,上密封圈3,下密封圈4。所述閥體內垂直交叉設有橫孔1.2和豎孔1.1;所述調節柱的上部設有上溝槽2.1、下部設有下溝槽2.2,所述調節柱的直徑與所述豎孔的直徑相適配;所述上密封圈位于所述上溝槽內,所述下密封圈位于所述下溝槽內。優選的,本實用新型分油器中上密封槽內棱邊到閥體上垂直油孔的距離L大于下密封槽內棱邊到閥體外表面的距離L1。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所述L和L1的比值為1.2:1-1.7:1。
下面,對具有如上述構成的分油器的加工裝配順序進行進一步的說明。
步驟(一):如圖4-1所示,先將一組上密封圈3裝到調節柱2的上溝槽2.1中;
步驟(二):如圖4-2所示,將調節柱2下端插入閥體1的豎孔1.1中;
步驟(三):如圖4-3所示,待調節柱2下端的下溝槽2.2在閥體1另一面剛好露出時,裝入密封圈4;
步驟(四):再將調節柱反推回豎孔內即可。
由于調節柱長度尺寸的限制,必須嚴格規劃兩個密封溝槽的位置才能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分油器中上密封槽內棱邊到閥體上垂直油孔的距離L大于下密封槽內棱邊到閥體外表面的距離L1,此種操作也可避免密封圈4與閥體1上的橫孔1.2接觸,進而起到了避免劃傷密封圈的作用,本實用新型分油器實用性強。
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是本申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诒旧暾堉械膶嵤├绢I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 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申請保護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