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于離合器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用于傳動的錐式離合器。
背景技術:
電鍍是PCB板生產制作過程中的重要工序,是通過電解方法在基材上沉積形成鍍層的過程,通常電鍍時,鍍層金屬做陽極,被氧化成陽離子進入電鍍液,待鍍的PCB板則做陰極,鍍層金屬的陽離子在PCB板表面被還原形成鍍層。在電鍍過程中,需要通過電鍍夾具夾持鍍件并傳送至盛裝電鍍液的電鍍槽中,并開啟陽極裝置來對鍍件進行電鍍。為了對陽極裝置及電鍍夾具的開合進行有效控制,往往會使用到離合器。
離合器主要用于機器運轉過程中軸與軸之間的分離與結合。由于離合器是在不停機的狀況下進行兩軸的分離與結合,因而離合器應保證離合迅速、平穩、可靠、操縱方便、耐磨且散熱好。
但是,目前通常采用的用于傳動的離合器中,其主動力機構與從動力機構主要是剛性連接方式,例如法蘭,這樣的連接結構存在以下缺陷:從動力機構無法從空間位置上離開主動力機構,也無法實現動態結合和分離,不僅在頻繁傳動啟動、停止的場合下達不到良好的預期效果,而且長期使用過程中影響離合器的使用壽命。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用于傳動的錐式離合器,使得主從動力機構在空間位置上可相互分離,實現兩者的動態分離和結合。
為達此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用于傳動的錐式離合器,包括動力單元,母錐套,公錐臺,以及用于控制所述母錐套遠離或者靠近公錐臺的移動控制機構;
所述動力單元與母錐套固定連接,所述移動控制機構固定連接動力單元;
在開啟傳動時,所述移動控制機構帶動母錐套靠近公錐臺并套設于公錐臺外部,母錐套與公錐臺卡合;在停止傳動時,所述移動控制機構帶動母錐套移動,直至母錐套與公錐臺相互分離。
可選的,所述母錐套包括錐套本體,以及裝配于錐套本體上的彈性卡銷機構;
所述錐套本體,由其頂面向下開設有第一容置腔,由其底面向上開設有與公錐臺適配的第二容置腔;所述動力單元的轉軸固定裝配于第一容置腔中;在傳動過程時,所述公錐臺容納于第二容置腔中,且所述母錐套通過彈性卡銷機構與公錐臺卡合。
可選的,所述錐套本體的外側壁開設有開口,貫通第二容置腔;所述公錐臺的側面設有卡槽;
所述彈性卡銷機構包括卡銷座,卡銷及彈性元件;
所述卡銷座固定裝配于錐套本體的外側壁上;所述卡銷包括旋轉部,以及由旋轉部分別向其兩端延伸形成的連接部和卡合部;其中,連接部通過彈性元件連接至錐套本體的外側壁上;旋轉部與卡銷座可旋轉連接,卡合部位于所述開口處;
在所述公錐臺未進入第二容置腔內時,所述卡合部嵌入所述開口內并部分伸入第二容置腔中;在所述公錐臺進入第二容置腔且其卡槽與開口位置不重合時,所述公錐臺與卡合部相抵觸,推動卡合部轉動移出第二容置腔;在所述公錐臺進入第二容置腔且其卡槽與開口位置重合時,彈性元件帶動卡銷轉動,直至卡合部進入第二容置腔并與公錐臺的卡槽卡合。
可選的,所述移動控制機構包括氣缸和滑軌,所述滑軌與氣缸的伸縮桿平行設置;
所述動力單元通過一固定座固定連接于氣缸的伸縮桿的端部,所述固定座同時與滑軌滑動連接;在氣缸作伸縮運動時,其伸縮桿帶動所述固定座沿滑軌進行滑動。
可選的,所述第二容置腔為倒錐體結構。
可選的,所述公錐臺為正錐體結構。
可選的,所述卡合部設有倒圓角。
可選的,所述公錐臺固定連接至變速箱。
可選的,所述第一容置腔和第二容置腔連通。
可選的,所述固定座通過若干個滑動塊與滑軌滑動連接。
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應用移動控制機構帶動母錐套上下運動,使得母錐套和公錐臺相互分離或者結合,當公錐臺嵌入母錐套內時,母錐套與公錐臺結合為一體進行傳動,從而實現了動態的分離和結合;公錐臺呈正錐體結構,母錐套內的第二容置腔呈倒錐體結構,由于錐體的側表面為斜面,因而在公錐臺進入第二容置腔的過程中,卡合部可輕易被公錐臺頂出第二容置腔外;在公錐臺離開第二容置腔時,卡合部在彈簧的作用力下可輕易的被再次推入第二容置腔中,恢復初始狀態;綜上,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實現方式簡單合理,易于操作控制,適用于電機與變速箱或者其他執行機構在三維空間完全分離應用場合中,延長了離合器的使用壽命。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性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它的附圖。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用于傳動的錐式離合器的第一立體結構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用于傳動的錐式離合器的第二立體結構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母錐套的剖視圖;
圖示說明:動力單元1,母錐套2,公錐臺3、移動控制機構4、變速箱5、固定座6、錐套本體21、彈性卡銷機構22、第一容置腔211、第二容置腔212、卡槽31、卡銷座221,卡銷222及彈性元件223、旋轉部2221、連接部2222、卡合部2223、氣缸41、滑軌42。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得本實用新型的實用新型目的、特征、優點能夠更加的明顯和易懂,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下面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非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它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本實用新型的核心思想為:不同于傳統的剛性連接方式,本實用新型采用一種新的動態連接方式,在停止傳動狀態下主傳動機構和從傳動結構相互分離,在傳動狀態下主傳動機構和從傳動結構相互結合成一體。
下面結合附圖并通過具體實施方式來進一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
請參閱圖1至圖3,其中圖1為本實施例中離合器的正面的立體視圖,圖2為本實施例中離合器的背面的立體視圖,圖3為本實施例中母錐套2的剖面圖。
結合圖1和圖2所示,本實施例中用于傳動的離合器包括以下部分:動力單元1,母錐套2,公錐臺3以及移動控制機構4。
動力單元1和母錐套2裝配為一體,作為主傳動機構;公錐臺3,與母錐套2配合作用,作為從傳動機構;移動控制機構4,通過控制主傳動機構的移動,來使主傳動機構與從傳動機構相互分離或者結合。
母錐套2的結構如圖1和圖3所示,包括有錐套本體21,以及裝配于錐套本體21上的彈性卡銷機構22。
錐套本體21內,由其頂面向下開設有第一容置腔211,由其底面向上開設有第二容置腔212,第一容置腔211與第二容置腔212可以相互不連通,也可以相互連通成一體。第一容置腔211,用于為動力單元1的轉軸提供容置空間,其結構和大小與動力單元1的轉軸相匹配;第二容置腔212,用于為公錐臺3提供容置空間,其結構和大小與公錐臺3相匹配。
錐套本體21的第二容置腔212的外側壁上開設有開口,使得第二容置腔212對外可見,其形狀和大小與公錐臺3上的卡槽31相適配,用于供彈性卡銷機構22的卡銷222嵌入,以將錐套本體21和公錐臺3連接為一體。
動力單元1的轉軸固定裝配于錐套本體21的第一容置腔211中,使得動力單元1與錐套本體21相互固定,具體固定方式不限,可以為各種常規方式。
彈性卡銷機構22,具體包括卡銷座221,卡銷222及彈性元件223。卡銷座221可通過螺絲固定裝配于錐套本體21的外側壁上,位于開口的上方位置。卡銷222包括旋轉部2221、由旋轉部2221向其一端延伸形成的連接部2222,由旋轉部2221向其另一端延伸形成的卡合部2223;連接部2222通過彈性元件223連接于錐套本體21的外側壁,彈性元件223可采用彈簧;旋轉部2221通過轉軸與卡銷座221可旋轉連接,轉軸與第二容置腔212的縱軸相垂直,在外作用力下,旋轉部2221可沿轉軸進行圓周轉動,從而帶動卡合部2223在開口內外進行移動;卡合部2223,用于公錐臺3的卡槽31卡合,其由旋轉部2221帶動。
公錐臺3,作為從傳動機構,連接至其他單元(如變速箱5),具體為錐體結構,其側面設有卡槽31,該卡槽31與卡銷222的卡合部2223相匹配。
移動控制機構4由平行設置的氣缸41和滑軌42組成,動力單元1固定于一固定座6上,固定座6固定連接至氣缸41的伸縮桿的端部,同時通過滑塊與滑軌42滑動連接;在氣缸41的作用下,伸縮桿可帶動固定座6沿滑軌42上下滑動,從而帶動固定裝設于動力單元1的轉軸上的母錐套2上下移動,以靠近或者遠離公錐臺3。
上述離合器的工作原理為:
在初始狀態下,公錐臺3與母錐套2相對設置,且兩者分離;此時,卡銷222的卡合部2223嵌入錐套本體21的外側壁的開口內,且部分伸入第二容置腔212中;
氣缸41作伸縮運動,其伸縮桿帶動動力單元1沿滑軌42滑動以靠近公錐臺3,直至公錐臺3進入錐套本體21的第二容置腔212內;在公錐臺3進入第二容置腔212內時,其斜面與部分伸入第二容置腔212內的卡合部2223相抵觸,對卡合部2223形成向外作用力,使得卡合部2223沿其旋轉部2221轉動至第二容置腔212的外部,抵靠于公錐臺3的外側斜面上,彈簧處于壓縮狀態;
動力單元1轉動,帶動母錐套2相對于公錐臺3進行旋轉,當錐套本體21上的開口與公錐臺3上的卡槽31位置重合時,公錐臺3與卡合部2223不再相抵觸,彈簧回彈,推動卡合部2223進入公錐臺3的卡槽31內;
動力單元1繼續轉動,由于母錐套2與公錐臺3卡合,則動力由公錐臺3傳送至與公錐臺3連接的其他單元,如變速箱5,實現傳動;
在需停止傳動時,氣缸41作伸縮運動,其伸縮桿帶動動力單元1沿滑軌42滑動以遠離公錐臺3,直至公錐臺3完全脫離錐套本體21即可。
綜上,本實施例的離合器具有以下特點:
1)應用移動控制機構4可帶動母錐套2上下運動,使得母錐套2和公錐臺3相互分離或者結合,當公錐臺3嵌入母錐套2內時,母錐套2與公錐臺3結合為一體進行傳動,從而實現了動態的分離和結合;
2)公錐臺3呈正錐體結構,母錐套2內的第二容置腔212呈倒錐體結構,由于錐體的側表面為斜面,因而在公錐臺3進入第二容置腔212的過程中,卡合部2223可輕易被公錐臺3頂出第二容置腔212外;在公錐臺3離開第二容置腔212時,卡合部2223在彈簧的作用力下可輕易的被再次推入第二容置腔212中,恢復初始狀態。
由此可見,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實現方式簡單合理,易于操作控制,適用于頻繁傳動啟動、停止的應用場合中,延長了離合器的使用壽命。
以上所述,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并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實用新型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精神和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