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機械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灌裝機。
背景技術:
灌裝機操作時,由于灌裝機的出料口位置沒有設置定位,而包裝桶的桶口位置又通常在桶邊沿,包裝桶不能準確定位在灌裝機出料口的下端,當灌裝機出料嘴伸入包裝桶時,容易磕碰包裝桶進料口,這不僅會損傷設備,同時也會造成計量不準的后果,影響生產效率。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了一種能準確定位,提高生產效率的灌裝機。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灌裝機,包括機體和灌裝頭,在所述機體的下端設有傳送裝置,所述傳送裝置包括第一傳送帶、第二傳送帶和第三傳送帶,所述第二傳送帶水平設置在機體的下端,并位于第一傳送帶和第三傳送帶之間,所述第一傳送帶和第三傳送帶分別與第二傳送帶的對應端鉸接連接,在所述灌裝頭的一側設有定位桿;在所述機體上設有可升降的兩個支架,兩個所述支架與傳送裝置連接。
采用以上結構,利用三個鉸接連接的傳送帶,傳送包裝桶到達灌裝頭的下方,放下灌裝頭,使包裝桶的進料口的中心線位置對準定位 桿的中心位置,并使灌裝頭伸入包裝桶的進料口內,灌裝完成后再由傳送帶轉運到集中位置;設置兩個支架,可以根據不同規格的包裝桶高度,抬升傳送裝置的高度位置,以便調整灌裝頭與包裝桶進料口之間的距離差,避免灌裝時灑出的情況發生,結構簡單實用,定位準確率高,能提高生產效率。
為了便于調整灌裝頭與包裝桶進料口之間的距離差,同時,保證第一傳送帶和第三傳送帶的傳送角度,作為優選,在所述機體的左、右兩側豎直設有兩個條形槽,所述機體內設有升降座,所述升降座上設有連接桿,所述連接桿水平伸出機體左、右兩端對應的條形槽,該連接桿兩端的伸出端上各連接有一個支架,兩個所述支架水平伸出,兩個該支架伸出端的上端面與對應端傳送帶之間的鉸接處下端面抵接。
為了便于觀察定位情況,提高準確率,作為優選,所述灌裝頭正對機體的一側固設有定位桿,所述定位桿向下冒出灌裝頭的下端面。
為了減少灌裝頭所受沖擊力,作為優選,所述灌裝頭的出口端為弧形結構。
為了提高傳送和灌裝時的穩定性和準確性,作為優選,在所述第一傳送帶和第三傳送帶上均設有第一限位板,在所述第二傳送帶的一側沿軸向水平設有滑桿,在所述滑桿上滑動連接有第二限位板,所述第二限位板與滑桿的連接處設有鎖緊鈕。
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采用鉸接連接而成的傳送裝置,再配置定位桿和限位板,提高了傳送穩定性和灌裝的準確性,結構簡單,操作 便捷,提高了生產效率。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的右視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使用狀態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由圖1、圖2和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由機體1和灌裝頭2等組成,所述灌裝頭2的出口端為弧形結構,在所述機體1的下端設有傳送裝置,所述傳送裝置包括第一傳送帶31、第二傳送帶32和第三傳送帶33,所述第二傳送帶32水平設置在機體1的下端,并位于第一傳送帶31和第三傳送帶33之間,在所述第一傳送帶31和第三傳送帶33上均設有第一限位板34,在所述第二傳送帶32的一側沿軸向水平設有滑桿35,在所述滑桿35上滑動連接有第二限位板36,所述第二限位板36與滑桿35的連接處設有鎖緊鈕37。
所述第一傳送帶31和第三傳送帶33分別與第二傳送帶32的對應端鉸接連接,在所述機體1的左、右兩側豎直設有兩個條形槽,所述機體1內設有升降座11,所述升降座11上設有連接桿12,所述連接桿12水平伸出機體1左、右兩端對應的條形槽,該連接桿12兩端的伸出端上各連接有一個支架5,兩個所述支架5水平伸出,兩個該支架5伸出端的上端面與對應端傳送帶之間的鉸接處下端面抵接。
所述灌裝頭2正對機體1的一側固設有定位桿4,所述定位桿4向下冒出灌裝頭2的下端面。
本實用新型的使用方法如下:
如圖1到圖3所示,第一傳送帶31和第二傳送帶32之間以及第二傳送帶32和第三傳送帶33之間鉸接連接起來,第一傳送帶31和第三傳送帶33的非鉸接端搭接在地面上,放下第二限位板36到水平位置,鉚緊鎖緊鈕37,開啟機體1,把包裝桶放上第三傳送帶33傳送帶,由于第三傳送帶33的非鉸接端搭在地上,包裝桶能比較輕松的放上第三傳送帶33,為了防止包裝桶的滑移,在第三傳送帶33上設有第一限位板34,包裝桶由第三傳送帶33傳送到第二傳送帶32上,并與第二限位板36抵接定位,此時,手動操作使包裝桶的進料口對準定位桿4的位置,放下灌裝頭2,使包裝桶的進料口的中心線位置對準定位桿4的中心位置,對準灌裝頭2與包裝桶的進料口,并始終保持包裝桶和第二限位板36的抵接限位,最后,使灌裝頭2向下伸入包裝桶的進料口內,開始灌裝,灌裝頭2出料口的弧形結構可以減小灌裝頭所受的壓力強度,在灌裝的時候,三個傳送帶停止,松開鎖緊鈕37,把第二限位板36抬起到豎直狀,鉚緊鎖緊鈕37,灌裝完成后,灌裝頭2向上收回,開啟傳送帶,包裝桶由第二傳送帶32移動到第一傳送帶31,在第一傳送帶31上也由設置的第一限位板34限位傳送,由于第一傳送帶31的非鉸接端也搭在地面上,包裝桶的一側會被傳送到地面上,再人工搬挪一下或用其他輔助器具將包裝桶轉運到集中位置即可。
灌裝完的包裝桶在離開第二傳送帶32的時候,松開鎖緊鈕37,立即向下扳回第二限位板36到水平位置并再次鉚緊鎖緊鈕37,將下一個空的包裝桶挪移到第三傳送帶33上,按上述步驟往復操作,定位準確率高,也提高了生產效率。
當包裝桶較小時,灌裝頭2向下伸出的長度不夠,此時,打開升降座11,連接桿12向上移動,并同時帶動兩側的支架5向上升起,兩側支架5的伸出端與對應端傳送帶之間的鉸接處下端面抵接,第二傳送帶32隨之升起,而第一傳送帶31與第二傳送帶32以及第三傳送帶33和第二傳送帶32之間的斜角增大,但第一傳送帶31和第三傳送帶33的非鉸接端依舊保持搭在地面上,由于在第一傳送帶31和第三傳送帶33上均設有第一限位板34,包裝桶不會因為傳送斜面角度增大而發生滑移的現象;由于包裝桶的規格發生變化,故要把第二限位塊36沿著滑桿35水平調整限位位置,提高了傳送和定位的穩定性,同時也避免了灌裝時灑出的情況發生,結構簡單實用。
本實用新型未描述部分與現有技術一致,在此不作贅述。
以上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實用新型的專利范圍,凡是利用本實用新型說明書及附圖內容所作的等效結構,直接或間接運用在其他相關的技術領域,均同理在本實用新型的專利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