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礦用液壓支架用閥綜合測試臺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液壓閥綜合測試設備,尤其涉及一種礦用液壓支架用閥綜合測試臺。
背景技術:
煤礦開采需要用到大量的液壓頂板支架,液壓頂板支架上需要用到各種閥。根據工作原理和所起作用不同,可以將液壓閥分為安全閥、液控單向閥、換向閥、先導閥和截止閥。上述各種液壓閥的性能中包含如下幾種要求最低壓力要求、最高壓力要求和標準壓力要求。如當液壓閥的最低受壓小于2MPa時,液壓閥不能出現滲漏;當液壓閥的最高受壓大于60 MPa時,液壓閥也不能出現滲漏;還有需要測試其標準受壓下的情況。目前的液壓閥測試臺,大多是針對單種閥門的某項測試要求,其結構比較簡單、測試功能單一。
發明內容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多功能的礦用液壓支架用閥綜合測試臺。本發明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礦用液壓支架用閥綜合測試臺,包括可編程控制器、油槽、主泵組、電液換向器組、安全閥測試模塊、液控單向閥測試模塊和電磁換向閥測試模塊,所述的主泵組與所述的油槽連通,所述的主泵組與所述的電液換向器組連通,所述的電液換向器組與所述的可編程控制器連接,所述的電液換向器組與安全閥測試模塊連接,所述的電液換向器組與液控單向閥測試模塊連接,所述的電液換向器組與電磁換向閥測試模塊連接。所述的主泵組包括第一主泵和第二主泵,第一主泵通過第一吸油過濾器與油槽連通,第二主泵通過第二吸油過濾器與油槽連通,所述的電液換向器組包括先導閥組和換向閥組,所述的先導閥組與所述的換向閥組連接,所述的先導閥組與所述的可編程控制器連接,所述的換向閥組通過主油路分別與第一主泵和第二主泵連通,所述的先導閥組通過主油路分別與第一主泵和第二主泵連通,所述的換向閥組通過回油管路與所述的油槽連通, 所述的換向閥組分別與安全閥測試模塊、液控單向閥測試模塊和電磁換向閥測試模塊。所述的回油管路上設置有流量調節閥,所述的主油路與所述的回油管路之間設置有調壓模塊。所述的安全閥測試模塊包括第一增壓管路、第一卸壓管路和第一調壓管路,所述的液控單向閥測試模塊包括第二增壓管路、第二卸壓管路和第二調壓管路和壓力上升速率調節模塊,所述的電磁換向閥測試模塊包括第三調壓管路、第三卸壓管路和第三增壓管路, 所述的換向閥組通過所述的第一增壓管路與被測安全閥連接,所述的換向閥組通過所述的第一卸壓管路與被測安全閥連接,所述的換向閥組通過所述的第一調壓管路與被測安全閥連接,所述的換向閥組通過所述的第二增壓管路與被測液控單向閥連接,所述的換向閥組通過所述的第二卸壓管路與被測液控單向閥連接,所述的換向閥組通過所述的第二調壓管路與被測液控單向閥連接,所述的換向閥組通過所述的壓力上升速率調節模塊與被測液控單向閥連接,所述的換向閥組通過所述的第三調壓管路與被測電磁換向閥連接,所述的換向閥組通過所述的第三卸壓管路與被測電磁換向閥連接,所述的換向閥組通過所述的第三增壓管路與測電磁換向閥連接。 所述的可編程控制器包括型號為FX2N-128MR的芯片和外圍電路,所述的先導閥組包括第一先導閥、第二先導閥、第三先導閥、第四先導閥、第五先導閥、第六先導閥、第七先導閥、第八先導閥、第九先導閥、第十先導閥、第十一先導閥、第十二先導閥、第十三先導閥、第十四先導閥、第十五先導閥、第十六先導閥、第十七先導閥、第十八先導閥、第十九先導閥、第二十先導閥、第二十一先導閥、第二十二先導閥、第二十三先導閥和第二十四先導閥,換向閥組包括第一換向閥、第二換向閥、第三換向閥、第四換向閥、第五換向閥、第六換向閥、第七換向閥、第八換向閥、第九換向閥、第十換向閥、第十一換向閥、第十二換向閥、 第十三換向閥、第十四換向閥、第十五換向閥、第十六換向閥、第十七換向閥、第十八換向閥、第十九換向閥、第二十換向閥、第二十一換向閥、第二十二換向閥、第二十三換向閥和第二十四換向閥;
第一先導閥的電磁端與芯片的第一控制端連接、第二先導閥的電磁端與芯片的第二控制端連接、第三先導閥的電磁端與芯片的第三控制端連接、第四先導閥的電磁端與芯片的第四控制端連接、第五先導閥的電磁端與芯片的第五控制端連接、第六先導閥的電磁端與芯片的第六控制端連接、第七先導閥的電磁端與芯片的第七控制端連接、第八先導閥的電磁端與芯片的第八控制端連接、第九先導閥的電磁端與芯片的第九控制端連接、第十先導閥的電磁端與芯片的第十控制端連接、第十一先導閥的電磁端與芯片的第十一控制端連接、第十二先導閥的電磁端與芯片的第十二控制端連接、第十三先導閥的電磁端與芯片的第十三控制端連接、第十四先導閥的電磁端與芯片的第十四控制端連接、第十五先導閥的電磁端與芯片的第十五控制端連接、第十六先導閥的電磁端與芯片的第十六控制端連接、 第十七先導閥的電磁端與芯片的第十七控制端連接、第十八先導閥的電磁端與芯片的第十八控制端連接、第十九先導閥的電磁端與芯片的第十九控制端連接、第二十先導閥的電磁端與芯片的第二十控制端連接、第二十一先導閥的電磁端與芯片的第二十一控制端連接、第二十二先導閥的電磁端與芯片的第二十二控制端連接、第二十三先導閥的電磁端與芯片的第二十三控制端連接,第二十四先導閥的電磁端與芯片的第二十四控制端連接;
第一先導閥的進油口、第二先導閥的進油口、第三先導閥的進油口、第四先導閥的進油口、第五先導閥的進油口、第六先導閥的進油口、第七先導閥的進油口、第八先導閥的進油口、第九先導閥的進油口、第十先導閥的進油口、第十一先導閥的進油口、第十二先導閥的進油口、第十三先導閥的進油口、第十四先導閥的進油口、第十五先導閥的進油口、第十六先導閥的進油口、第十七先導閥的進油口、第十八先導閥的進油口、第十九先導閥的進油口、第二十先導閥的進油口、第二十一先導閥的進油口、第二十二先導閥的進油口、第二十三先導閥的進油口和第二十四先導閥的進油口分別與主油路連通;
第一換向閥的進油口、第二換向閥的進油口、第三換向閥的進油口、第四換向閥的進油口、第五換向閥的進油口、第六換向閥的進油口、第七換向閥的進油口、第八換向閥的進油口、第九換向閥的進油口、第十換向閥的進油口、第十一換向閥的進油口、第十二換向閥的進油口、第十三換向閥的進油口、第十四換向閥的進油口、第十五換向閥的進油口、第十六換向閥的進油口、第十七換向閥的進油口、第十八換向閥的進油口、第十九換向閥的進油口、第二十換向閥的進油口、第二十一換向閥的進油口、第二十二換向閥的進油口、第二十三換向閥的進油口和第二十四換向閥的進油口分別與主油路連通;
第一先導閥的出油口、第二先導閥的出油口、第三先導閥的出油口、第四先導閥的出油口、第五先導閥的出油口、第六先導閥的出油口、第七先導閥的出油口、第八先導閥的出油口、第九先導閥的出油口、第十先導閥的出油口、第十一先導閥的出油口、第十二先導閥的出油口、第十三先導閥的出油口、第十四先導閥的出油口、第十五先導閥的出油口、第十六先導閥的出油口、第十七先導閥的出油口、第十八先導閥的出油口、第十九先導閥的出油口、第二十先導閥的出油口、第二十一先導閥的出油口、第二十二先導閥的出油口、第二十三先導閥的出油口和第二十四先導閥的出油口分別與回油管路連通;
第一換向閥的出油口、第二換向閥的出油口、第三換向閥的出油口、第四換向閥的出油口、第五換向閥的出油口、第六換向閥的出油口、第七換向閥的出油口、第八換向閥的出油口、第九換向閥的出油口、第十換向閥的出油口、第十一換向閥的出油口、第十二換向閥的出油口、第十三換向閥的出油口、第十四換向閥的出油口、第十五換向閥的出油口、第十六換向閥的出油口、第十七換向閥的出油口、第十八換向閥的出油口、第十九換向閥的出油口、第二十換向閥的出油口、第二十一換向閥的出油口、第二十二換向閥的出油口、第二十三換向閥的出油口和第二十四換向閥的出油口分別與回油管路連通;
第一先導閥的控制端與第一換向閥的電磁端連接、第二先導閥的控制端與第二換向閥的電磁端連接、第三先導閥的控制端與第三換向閥的電磁端連接、第四先導閥的控制端與第四換向閥的電磁端連接、第五先導閥的控制端與第五換向閥的電磁端連接、第六先導閥的控制端與第六換向閥的電磁端連接、第七先導閥的控制端與第七換向閥的電磁端連接、 第八先導閥的控制端與第八換向閥的電磁端連接、第九先導閥的控制端與第九換向閥的電磁端連接、第十先導閥的控制端與第十換向閥的電磁端連接、第十一先導閥的控制端與第十一換向閥的電磁端連接、第十二先導閥的控制端與第十二換向閥的電磁端連接、第十三先導閥的控制端與第十三換向閥的電磁端連接、第十四先導閥的控制端與第十四換向閥的電磁端連接、第十五先導閥的控制端與第十五換向閥的電磁端連接、第十六先導閥的控制端與第十六換向閥的電磁端連接、第十七先導閥的控制端與第十七換向閥的電磁端連接、 第十八先導閥的控制端與第十八換向閥的電磁端連接、第十九先導閥的控制端與第十九換向閥的電磁端連接、第二十先導閥的控制端與第二十換向閥的電磁端連接、第二十一先導閥的控制端與第二十一換向閥的電磁端連接、第二十二先導閥的控制端與第二十二換向閥的電磁端連接、第二十三先導閥的控制端與第二十三換向閥的電磁端連接,第二十四先導閥的控制端與第二十四換向閥的電磁端連接。 所述的第一增壓管路包括第一單向節流截止閥、第一增壓缸和第二管式單向閥, 第一換向閥的控制端通過所述的第一單向節流截止閥與第一增壓缸連接,第一增壓缸通過第一管式單向閥與被測安全閥連通,第二換向閥的控制端依次通過第二管式單向閥和第一管式單向閥與被測安全閥連通,
第一卸壓管路包括第一液控單向閥,第三換向閥的控制端通過所述的第一液控單向閥與被測安全閥連通,
第一調壓管路包括第一可調節流閥、第一減壓閥和第三管式單向閥,第四換向閥的控制端通過第一可調節流閥與第一減壓閥連通,第一減壓閥通過第三管式單向閥與被測安全閥連通;
第二增壓管路包括第二單向節流截止閥、第二增壓缸和第五管式單向閥,第五換向閥的控制端通過第二單向節流截止閥與第二增壓缸連接,第二增壓缸通過第四管式單向閥與被測液控單向閥的一端連通,第六換向閥的控制端依次通過第五管式單向閥和第四管式單向閥與被測液控單向閥的一端連通,
第二卸壓管路包括第二液控單向閥,第七換向閥的控制端通過所述的第二液控單向閥與被測液控單向閥的一端連通,
第二調壓管路包括第二可調節流閥、二位三通電磁換向閥、第二減壓閥和第六管式單向閥,第八換向閥的控制端通過第二可調節流閥與二位三通電磁換向閥連通,二位三通電磁換向閥依次通過第二減壓閥和第六管式單向閥與被測液控單向閥的一端連通,
第十二換向閥的控制端依次通過定量缸和第一高壓球閥與被測液控單向閥的一端連
通,
第十換向閥的控制端與被測液控單向閥的另一端連通, 第十三換向閥的控制端與開關電磁換向閥的控制端連通;
第三增壓管路包括第三單向節流截止閥、第三增壓缸、第八管式單向閥和第九管式單向閥,第十四換向閥的控制端通過第三單向節流截止閥與第三增壓缸連通,第三增壓缸通過第八管式單向閥與被測電磁換向閥的進液端端連通,第十五換向閥的控制端通過第九管式單向閥與被測電磁換向閥的進液端連通;
第三卸壓管路包括第三液控單向閥,第十七換向閥的控制端通過第三液控單向閥與被測電磁換向閥的進液端端連通,形成卸載回路。第二調壓管路包括第三可調節流閥、第三減壓閥和第七管式單向閥,第十八換向閥的控制端通過第三可調節流閥與第三減壓閥連通,第三減壓閥通過第七管式單向閥與被測電磁換向閥的進液端連通,形成強度回路,檢測電磁閥強度。第十九換向閥的控制端與第三液控單向閥的電磁端連接; 第二十換向閥的控制端與第一高壓球閥的電磁端連接;
第二十二換向閥的控制端與第二液控單向閥的電磁端連接; 第二十四換向閥的控制端與第一液控單向閥的電磁端連接;
雙出杠定量缸一端通過第三高壓球閥與被測電磁換向閥的進油口連通,雙出杠定量缸另一端通過第五高壓球閥與被測電磁換向閥的回油口連通。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優點在于可編程控制器通過電液換向器組分別與安全閥測試模塊、液控單向閥測試模塊、電磁換向閥測試模塊連接,通過對電液換向器組來控制油路的通斷,來測試安全閥、液控單向閥,電磁換向閥的各種性能,如在標準壓力或最小壓力或最大壓力狀態下液壓閥的密封性,壓力流量特性、耐久性能和強度性能等,并自動記錄各閥的測試數據,所有的閥只需一次安裝,所有的測試自動完成。電磁換向閥測試模塊還可以測試電磁先導閥和截止閥的液壓性能。
圖1為本發明的結構框圖2A為本發明的部分工作原理圖;CN 102435431 A
圖2B為本發明的部分工作原理圖; 圖3為本發明的電液換向器組的結構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描述。一種礦用液壓支架用閥綜合測試臺,包括可編程控制器Al、油槽A2、主泵組A3、電液換向器組A4、安全閥測試模塊A5、液控單向閥測試模塊A6和電磁換向閥測試模塊A7,主泵組A3與油槽A2連通,主泵組A3與電液換向器組A4連通,電液換向器組A4與可編程控制器Al連接,電液換向器組A4與安全閥測試模塊A5連接,電液換向器組A4與液控單向閥測試模塊A6連接,電液換向器組A4與電磁換向閥測試模塊A7連接。主泵組A3包括第一主泵All和第二主泵A12,第一主泵All通過第一吸油過濾器 11. 3與油槽A2連通,第二主泵A12通過第二吸油過濾器11. 1與油槽A2連通,電液換向器組A4包括先導閥組和換向閥組,先導閥組與換向閥組連接,先導閥組與可編程控制器PLC 連接,換向閥組通過主油路L分別與第一主泵Al 1和第二主泵A12連通,先導閥組通過主油路L分別與第一主泵All和第二主泵A12連通,換向閥組通過回油管路H與油槽A2連通, 換向閥組分別與安全閥測試模塊A5、液控單向閥測試模塊A6和電磁換向閥測試模塊A7。回油管路H上設置有流量調節閥A8,主油路L與回油管路H之間設置有調壓模塊 A9。安全閥測試模塊A5包括第一增壓管路A51、第一卸壓管路A52和第一調壓管路 A53,液控單向閥測試模塊A6包括第二增壓管路A61、第二卸壓管路A62和第二調壓管路 A63和壓力上升速率調節模塊A64,電磁換向閥測試模塊A7包括第三調壓管路A71、第三卸壓管路A72和第三增壓管路A73,換向閥組通過第一增壓管路A51與被測安全閥Bl連接,換向閥組通過第一卸壓管路A52與被測安全閥Bl連接,換向閥組通過第一調壓管路A53與被測安全閥Bl連接,換向閥組通過第二增壓管路A61與被測液控單向閥B2連接,換向閥組通過第二卸壓管路A62與被測液控單向閥B2連接,換向閥組通過第二調壓管路A63與被測液控單向閥B2連接,換向閥組通過壓力上升速率調節模塊A64與被測液控單向閥B2連接,換向閥組通過第三調壓管路A71與被測電磁換向閥B3連接,換向閥組通過第三卸壓管路A72 與被測電磁換向閥B3連接,換向閥組通過第三增壓管路A73與測電磁換向閥B3連接。可編程控制器PLC包括型號為FX2N-128MR的芯片和外圍電路,先導閥組包括第一先導閥XI、第二先導閥X2、第三先導閥X3、第四先導閥X4、第五先導閥X5、第六先導閥X6、 第七先導閥X7、第八先導閥X8、第九先導閥X9、第十先導閥X10、第十一先導閥XII、第十二先導閥X12、第十三先導閥X13、第十四先導閥X14、第十五先導閥X15、第十六先導閥X16、第十七先導閥X17、第十八先導閥X18、第十九先導閥X19、第二十先導閥X20、第二十一先導閥 X21、第二十二先導閥X22、第二十三先導閥X23和第二十四先導閥X24,換向閥組包括第一換向閥F1、第二換向閥F2、第三換向閥F3、第四換向閥F4、第五換向閥F5、第六換向閥F6、 第七換向閥F7、第八換向閥F8、第九換向閥F9、第十換向閥F10、第十一換向閥F11、第十二換向閥F12、第十三換向閥F13、第十四換向閥F14、第十五換向閥F15、第十六換向閥F16、第十七換向閥F17、第十八換向閥F18、第十九換向閥F19、第二十換向閥F20、第二十一換向閥 F21、第二十二換向閥F22、第二十三換向閥F23和第二十四換向閥F24 ;第一先導閥Xl的電磁端與芯片的第一控制端連接、第二先導閥X2的電磁端與芯片的第二控制端連接、第三先導閥X3的電磁端與芯片的第三控制端連接、第四先導閥X4的電磁端與芯片的第四控制端連接、第五先導閥X5的電磁端與芯片的第五控制端連接、第六先導閥X6的電磁端與芯片的第六控制端連接、第七先導閥X7的電磁端與芯片的第七控制端連接、第八先導閥X8的電磁端與芯片的第八控制端連接、第九先導閥X9的電磁端與芯片的第九控制端連接、第十先導閥XlO的電磁端與芯片的第十控制端連接、第十一先導閥Xll 的電磁端與芯片的第十一控制端連接、第十二先導閥X12的電磁端與芯片的第十二控制端連接、第十三先導閥X13的電磁端與芯片的第十三控制端連接、第十四先導閥X14的電磁端與芯片的第十四控制端連接、第十五先導閥X15的電磁端與芯片的第十五控制端連接、 第十六先導閥X16的電磁端與芯片的第十六控制端連接、第十七先導閥X17的電磁端與芯片的第十七控制端連接、第十八先導閥X18的電磁端與芯片的第十八控制端連接、第十九先導閥X19的電磁端與芯片的第十九控制端連接、第二十先導閥X20的電磁端與芯片的第二十控制端連接、第二十一先導閥X21的電磁端與芯片的第二十一控制端連接、第二十二先導閥X22的電磁端與芯片的第二十二控制端連接、第二十三先導閥X23的電磁端與芯片的第二十三控制端連接,第二十四先導閥X24的電磁端與芯片的第二十四控制端連接;
第一先導閥Xl的進油口、第二先導閥X2的進油口、第三先導閥X3的進油口、第四先導閥X4的進油口、第五先導閥X5的進油口、第六先導閥X6的進油口、第七先導閥X7的進油口、第八先導閥X8的進油口、第九先導閥X9的進油口、第十先導閥XlO的進油口、第十一先導閥Xll的進油口、第十二先導閥X12的進油口、第十三先導閥X13的進油口、第十四先導閥X14的進油口、第十五先導閥X15的進油口、第十六先導閥X16的進油口、第十七先導閥 X17的進油口、第十八先導閥X18的進油口、第十九先導閥X19的進油口、第二十先導閥X20 的進油口、第二十一先導閥X21的進油口、第二十二先導閥X22的進油口、第二十三先導閥 X23的進油口和第二十四先導閥X24的進油口分別與主油路L連通;
第一換向閥Fl的進油口、第二換向閥F2的進油口、第三換向閥F3的進油口、第四換向閥F4的進油口、第五換向閥F5的進油口、第六換向閥F6的進油口、第七換向閥F7的進油口、第八換向閥F8的進油口、第九換向閥F9的進油口、第十換向閥FlO的進油口、第十一換向閥Fll的進油口、第十二換向閥F12的進油口、第十三換向閥F13的進油口、第十四換向閥F14的進油口、第十五換向閥F15的進油口、第十六換向閥F16的進油口、第十七換向閥 F17的進油口、第十八換向閥F18的進油口、第十九換向閥F19的進油口、第二十換向閥F20 的進油口、第二十一換向閥F21的進油口、第二十二換向閥F22的進油口、第二十三換向閥 F23的進油口和第二十四換向閥F24的進油口分別與主油路L連通;
第一先導閥Xl的出油口、第二先導閥X2的出油口、第三先導閥X3的出油口、第四先導閥X4的出油口、第五先導閥X5的出油口、第六先導閥X6的出油口、第七先導閥X7的出油口、第八先導閥X8的出油口、第九先導閥X9的出油口、第十先導閥XlO的出油口、第十一先導閥Xll的出油口、第十二先導閥X12的出油口、第十三先導閥X13的出油口、第十四先導閥X14的出油口、第十五先導閥X15的出油口、第十六先導閥X16的出油口、第十七先導閥 X17的出油口、第十八先導閥X18的出油口、第十九先導閥X19的出油口、第二十先導閥X20 的出油口、第二十一先導閥X21的出油口、第二十二先導閥X22的出油口、第二十三先導閥 X23的出油口和第二十四先導閥X24的出油口分別與回油管路H連通;第一換向閥Fl的出油口、第二換向閥F2的出油口、第三換向閥F3的出油口、第四換向閥F4的出油口、第五換向閥F5的出油口、第六換向閥F6的出油口、第七換向閥F7的出油口、第八換向閥F8的出油口、第九換向閥F9的出油口、第十換向閥FlO的出油口、第十一換向閥Fll的出油口、第十二換向閥F12的出油口、第十三換向閥F13的出油口、第十四換向閥F14的出油口、第十五換向閥F15的出油口、第十六換向閥F16的出油口、第十七換向閥 F17的出油口、第十八換向閥F18的出油口、第十九換向閥F19的出油口、第二十換向閥F20 的出油口、第二十一換向閥F21的出油口、第二十二換向閥F22的出油口、第二十三換向閥 F23的出油口和第二十四換向閥F24的出油口分別與回油管路H連通;
第一先導閥Xl的控制端與第一換向閥Fl的電磁端連接、第二先導閥X2的控制端與第二換向閥F2的電磁端連接、第三先導閥X3的控制端與第三換向閥F3的電磁端連接、第四先導閥X4的控制端與第四換向閥F4的電磁端連接、第五先導閥X5的控制端與第五換向閥 F5的電磁端連接、第六先導閥X6的控制端與第六換向閥F6的電磁端連接、第七先導閥X7 的控制端與第七換向閥F7的電磁端連接、第八先導閥X8的控制端與第八換向閥F8的電磁端連接、第九先導閥X9的控制端與第九換向閥F9的電磁端連接、第十先導閥XlO的控制端與第十換向閥FlO的電磁端連接、第十一先導閥Xll的控制端與第十一換向閥Fll的電磁端連接、第十二先導閥X12的控制端與第十二換向閥F12的電磁端連接、第十三先導閥X13 的控制端與第十三換向閥F13的電磁端連接、第十四先導閥X14的控制端與第十四換向閥 F14的電磁端連接、第十五先導閥X15的控制端與第十五換向閥F15的電磁端連接、第十六先導閥X16的控制端與第十六換向閥F16的電磁端連接、第十七先導閥X17的控制端與第十七換向閥F17的電磁端連接、第十八先導閥X18的控制端與第十八換向閥F18的電磁端連接、第十九先導閥X19的控制端與第十九換向閥F19的電磁端連接、第二十先導閥X20的控制端與第二十換向閥F20的電磁端連接、第二十一先導閥X21的控制端與第二十一換向閥F21的電磁端連接、第二十二先導閥X22的控制端與第二十二換向閥F22的電磁端連接、 第二十三先導閥X23的控制端與第二十三換向閥F23的電磁端連接,第二十四先導閥X24 的控制端與第二十四換向閥F24的電磁端連接。 第一增壓管路A51包括第一單向節流截止閥28. 1、第一增壓缸23. 1和第二管式單向閥6. 2,第一換向閥Fl的控制端通過第一單向節流截止閥28. 1與第一增壓缸23. 1連接,第一增壓缸23. 1通過第一管式單向閥6. 1與被測安全閥Bl連通,第二換向閥F2的控制端依次通過第二管式單向閥6. 2和第一管式單向閥6. 1與被測安全閥Bl連通,
第一卸壓管路A52包括第一液控單向閥5. 1,第三換向閥F3的控制端通過第一液控單向閥5. 1與被測安全閥Bl連通,
第一調壓管路A53包括第一可調節流閥17. 1、第一減壓閥16. 1和第三管式單向閥 6. 3,第四換向閥F4的控制端通過第一可調節流閥17. 1與第一減壓閥16. 1連通,第一減壓閥16. 1通過第三管式單向閥6. 3與被測安全閥Bl連通;
第二增壓管路A61包括第二單向節流截止閥28. 2、第二增壓缸23. 2和第五管式單向閥 6. 5,第五換向閥F5的控制端通過第二單向節流截止閥28. 2與第二增壓缸23. 2連接,第二增壓缸23. 2通過第四管式單向閥6. 4與被測液控單向閥B2的一端連通,第六換向閥F6的控制端依次通過第五管式單向閥6. 5和第四管式單向閥6. 4與被測液控單向閥B2的一端連通,第二卸壓管路A62包括第二液控單向閥5. 2,第七換向閥F7的控制端通過第二液控單向閥5. 2與被測液控單向閥B2的一端連通,
第二調壓管路A63包括第二可調節流閥17. 2、二位三通電磁換向閥7. 1、第二減壓閥 16. 2和第六管式單向閥6. 6,第八換向閥F8的控制端通過第二可調節流閥17. 2與二位三通電磁換向閥7. 1連通,二位三通電磁換向閥7. 1依次通過第二減壓閥16. 2和第六管式單向閥6. 6與被測液控單向閥B2的一端連通,
第十二換向閥F12的控制端依次通過定量缸38和第一高壓球閥49. 1與被測液控單向閥B2的一端連通,
第十換向閥FlO的控制端與被測液控單向閥B2的另一端連通, 第十三換向閥F13的控制端與被測電磁換向閥B3的控制端連通; 第三增壓缸復位回路A73包括第三單向節流截止閥28. 3、第三增壓缸23. 3、第八管式單向閥6. 8和第九管式單向閥6. 9,第十四換向閥F14的控制端通過第三單向節流截止閥 28. 3與第三增壓缸23. 3連通,第三增壓缸23. 3通過第八管式單向閥6. 8與被測電磁換向閥B3的進液端連通,第十五換向閥F15的控制端通過第九管式單向閥6. 9與被測電磁換向閥B3的進液端連通;
第三卸壓管路A72包括第三液控單向閥5. 3,第十七換向閥F17的控制端通過第三液控單向閥5. 3與被測電磁換向閥B3的進液端連通,
第三調壓管路A73包括第三可調節流閥17. 3、第三減壓閥16. 3和第七管式單向閥 6. 7,第十八換向閥F18的控制端通過第三可調節流閥17. 3與第三減壓閥16. 3連通,第三減壓閥16. 3通過第七管式單向閥6. 7與被測電磁換向閥B3的進液端連通, 第十九換向閥F19的控制端P6與第三液控單向閥5. 3的電磁端連接; 第二十換向閥F20的控制端P7與第一高壓球閥49. 1的電磁端連接; 第二十二換向閥F22的控制端P8與第二液控單向閥5. 2的電磁端連接; 第二十四換向閥F24的控制端P9與第一液控單向閥5. 1的電磁端連接; 雙出杠定量缸39 —端通過第三高壓球閥49. 3與被測電磁換向閥B3的進油口連通,雙出杠定量缸39另一端通過第五高壓球閥49. 5與被測電磁換向閥B3的回油口連通。
綜合測試臺的各測試模塊設置有許多壓力傳感器和顯示器,用來顯示液壓管路的液壓值。
權利要求
1.一種礦用液壓支架用閥綜合測試臺,其特征在于包括可編程控制器、油槽、主泵組、 電液換向器組、安全閥測試模塊、液控單向閥測試模塊和電磁換向閥測試模塊,所述的主泵組與所述的油槽連通,所述的主泵組與所述的電液換向器組連通,所述的電液換向器組與所述的可編程控制器連接,所述的電液換向器組與安全閥測試模塊連接,所述的電液換向器組與液控單向閥測試模塊連接,所述的電液換向器組與電磁換向閥測試模塊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礦用液壓支架用閥綜合測試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泵組包括第一主泵和第二主泵,第一主泵通過第一吸油過濾器與油槽連通,第二主泵通過第二吸油過濾器與油槽連通,所述的電液換向器組包括先導閥組和換向閥組,所述的先導閥組與所述的換向閥組連接,所述的先導閥組與所述的可編程控制器連接,所述的換向閥組通過主油路分別與第一主泵和第二主泵連通,所述的先導閥組通過主油路分別與第一主泵和第二主泵連通,所述的換向閥組通過回油管路與所述的油槽連通,所述的換向閥組分別與安全閥測試模塊、液控單向閥測試模塊和電磁換向閥測試模塊。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礦用液壓支架用閥綜合測試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回油管路上設置有流量調節閥,所述的主油路與所述的回油管路之間設置有調壓模塊。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礦用液壓支架用閥綜合測試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安全閥測試模塊包括第一增壓管路、第一卸壓管路和第一調壓管路,所述的液控單向閥測試模塊包括第二增壓管路、第二卸壓管路和第二調壓管路和壓力上升速率調節模塊,所述的電磁換向閥測試模塊包括第三調壓管路、第三卸壓管路和第三增壓管路,所述的換向閥組通過所述的第一增壓管路與被測安全閥連接,所述的換向閥組通過所述的第一卸壓管路與被測安全閥連接,所述的換向閥組通過所述的第一調壓管路與被測安全閥連接,所述的換向閥組通過所述的第二增壓管路與被測液控單向閥連接,所述的換向閥組通過所述的第二卸壓管路與被測液控單向閥連接,所述的換向閥組通過所述的第二調壓管路與被測液控單向閥連接,所述的換向閥組通過所述的壓力上升速率調節模塊與被測液控單向閥連接,所述的換向閥組通過所述的第三調壓管路與被測電磁換向閥連接,所述的換向閥組通過所述的第三卸壓管路與被測電磁換向閥連接,所述的換向閥組通過所述的第三增壓管路與測電磁換向閥連接。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礦用液壓支架用閥綜合測試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可編程控制器包括型號為FX2N-128MR的芯片和外圍電路,所述的先導閥組包括第一先導閥、 第二先導閥、第三先導閥、第四先導閥、第五先導閥、第六先導閥、第七先導閥、第八先導閥、 第九先導閥、第十先導閥、第十一先導閥、第十二先導閥、第十三先導閥、第十四先導閥、第十五先導閥、第十六先導閥、第十七先導閥、第十八先導閥、第十九先導閥、第二十先導閥、 第二十一先導閥、第二十二先導閥、第二十三先導閥和第二十四先導閥,換向閥組包括第一換向閥、第二換向閥、第三換向閥、第四換向閥、第五換向閥、第六換向閥、第七換向閥、第八換向閥、第九換向閥、第十換向閥、第十一換向閥、第十二換向閥、第十三換向閥、第十四換向閥、第十五換向閥、第十六換向閥、第十七換向閥、第十八換向閥、第十九換向閥、第二十換向閥、第二十一換向閥、第二十二換向閥、第二十三換向閥和第二十四換向閥;第一先導閥的電磁端與芯片的第一控制端連接、第二先導閥的電磁端與芯片的第二控制端連接、第三先導閥的電磁端與芯片的第三控制端連接、第四先導閥的電磁端與芯片的第四控制端連接、第五先導閥的電磁端與芯片的第五控制端連接、第六先導閥的電磁端與芯片的第六控制端連接、第七先導閥的電磁端與芯片的第七控制端連接、第八先導閥的電磁端與芯片的第八控制端連接、第九先導閥的電磁端與芯片的第九控制端連接、第十先導閥的電磁端與芯片的第十控制端連接、第十一先導閥的電磁端與芯片的第十一控制端連接、第十二先導閥的電磁端與芯片的第十二控制端連接、第十三先導閥的電磁端與芯片的第十三控制端連接、第十四先導閥的電磁端與芯片的第十四控制端連接、第十五先導閥的電磁端與芯片的第十五控制端連接、第十六先導閥的電磁端與芯片的第十六控制端連接、 第十七先導閥的電磁端與芯片的第十七控制端連接、第十八先導閥的電磁端與芯片的第十八控制端連接、第十九先導閥的電磁端與芯片的第十九控制端連接、第二十先導閥的電磁端與芯片的第二十控制端連接、第二十一先導閥的電磁端與芯片的第二十一控制端連接、第二十二先導閥的電磁端與芯片的第二十二控制端連接、第二十三先導閥的電磁端與芯片的第二十三控制端連接,第二十四先導閥的電磁端與芯片的第二十四控制端連接;第一先導閥的進油口、第二先導閥的進油口、第三先導閥的進油口、第四先導閥的進油口、第五先導閥的進油口、第六先導閥的進油口、第七先導閥的進油口、第八先導閥的進油口、第九先導閥的進油口、第十先導閥的進油口、第十一先導閥的進油口、第十二先導閥的進油口、第十三先導閥的進油口、第十四先導閥的進油口、第十五先導閥的進油口、第十六先導閥的進油口、第十七先導閥的進油口、第十八先導閥的進油口、第十九先導閥的進油口、第二十先導閥的進油口、第二十一先導閥的進油口、第二十二先導閥的進油口、第二十三先導閥的進油口和第二十四先導閥的進油口分別與主油路連通;第一換向閥的進油口、第二換向閥的進油口、第三換向閥的進油口、第四換向閥的進油口、第五換向閥的進油口、第六換向閥的進油口、第七換向閥的進油口、第八換向閥的進油口、第九換向閥的進油口、第十換向閥的進油口、第十一換向閥的進油口、第十二換向閥的進油口、第十三換向閥的進油口、第十四換向閥的進油口、第十五換向閥的進油口、第十六換向閥的進油口、第十七換向閥的進油口、第十八換向閥的進油口、第十九換向閥的進油口、第二十換向閥的進油口、第二十一換向閥的進油口、第二十二換向閥的進油口、第二十三換向閥的進油口和第二十四換向閥的進油口分別與主油路連通;第一先導閥的出油口、第二先導閥的出油口、第三先導閥的出油口、第四先導閥的出油口、第五先導閥的出油口、第六先導閥的出油口、第七先導閥的出油口、第八先導閥的出油口、第九先導閥的出油口、第十先導閥的出油口、第十一先導閥的出油口、第十二先導閥的出油口、第十三先導閥的出油口、第十四先導閥的出油口、第十五先導閥的出油口、第十六先導閥的出油口、第十七先導閥的出油口、第十八先導閥的出油口、第十九先導閥的出油口、第二十先導閥的出油口、第二十一先導閥的出油口、第二十二先導閥的出油口、第二十三先導閥的出油口和第二十四先導閥的出油口分別與回油管路連通;第一換向閥的出油口、第二換向閥的出油口、第三換向閥的出油口、第四換向閥的出油口、第五換向閥的出油口、第六換向閥的出油口、第七換向閥的出油口、第八換向閥的出油口、第九換向閥的出油口、第十換向閥的出油口、第十一換向閥的出油口、第十二換向閥的出油口、第十三換向閥的出油口、第十四換向閥的出油口、第十五換向閥的出油口、第十六換向閥的出油口、第十七換向閥的出油口、第十八換向閥的出油口、第十九換向閥的出油口、第二十換向閥的出油口、第二十一換向閥的出油口、第二十二換向閥的出油口、第二十三換向閥的出油口和第二十四換向閥的出油口分別與回油管路連通;第一先導閥的控制端與第一換向閥的電磁端連接、第二先導閥的控制端與第二換向閥的電磁端連接、第三先導閥的控制端與第三換向閥的電磁端連接、第四先導閥的控制端與第四換向閥的電磁端連接、第五先導閥的控制端與第五換向閥的電磁端連接、第六先導閥的控制端與第六換向閥的電磁端連接、第七先導閥的控制端與第七換向閥的電磁端連接、 第八先導閥的控制端與第八換向閥的電磁端連接、第九先導閥的控制端與第九換向閥的電磁端連接、第十先導閥的控制端與第十換向閥的電磁端連接、第十一先導閥的控制端與第十一換向閥的電磁端連接、第十二先導閥的控制端與第十二換向閥的電磁端連接、第十三先導閥的控制端與第十三換向閥的電磁端連接、第十四先導閥的控制端與第十四換向閥的電磁端連接、第十五先導閥的控制端與第十五換向閥的電磁端連接、第十六先導閥的控制端與第十六換向閥的電磁端連接、第十七先導閥的控制端與第十七換向閥的電磁端連接、 第十八先導閥的控制端與第十八換向閥的電磁端連接、第十九先導閥的控制端與第十九換向閥的電磁端連接、第二十先導閥的控制端與第二十換向閥的電磁端連接、第二十一先導閥的控制端與第二十一換向閥的電磁端連接、第二十二先導閥的控制端與第二十二換向閥的電磁端連接、第二十三先導閥的控制端與第二十三換向閥的電磁端連接,第二十四先導閥的控制端與第二十四換向閥的電磁端連接。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一種礦用液壓支架用閥綜合測試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增壓管路包括第一單向節流截止閥、第一增壓缸和第二管式單向閥,第一換向閥的控制端通過所述的第一單向節流截止閥與第一增壓缸連接,第一增壓缸通過第一管式單向閥與被測安全閥連通,第二換向閥的控制端依次通過第二管式單向閥和第一管式單向閥與被測安全閥連通,第一卸壓管路包括第一液控單向閥,第三換向閥的控制端通過所述的第一液控單向閥與被測安全閥連通,第一調壓管路包括第一可調節流閥、第一減壓閥和第三管式單向閥,第四換向閥的控制端通過第一可調節流閥與第一減壓閥連通,第一減壓閥通過第三管式單向閥與被測安全閥連通;第二增壓管路包括第二單向節流截止閥、第二增壓缸和第五管式單向閥,第五換向閥的控制端通過第二單向節流截止閥與第二增壓缸連接,第二增壓缸通過第四管式單向閥與被測液控單向閥的一端連通,第六換向閥的控制端依次通過第五管式單向閥和第四管式單向閥與被測液控單向閥的一端連通,第二卸壓管路包括第二液控單向閥,第七換向閥的控制端通過所述的第二液控單向閥與被測液控單向閥的一端連通,第二調壓管路包括第二可調節流閥、二位三通電磁換向閥、第二減壓閥和第六管式單向閥,第八換向閥的控制端通過第二可調節流閥與二位三通電磁換向閥連通,二位三通電磁換向閥依次通過第二減壓閥和第六管式單向閥與被測液控單向閥的一端連通,第十二換向閥的控制端依次通過定量缸和第一高壓球閥與被測液控單向閥的一端連通,第十換向閥的控制端與被測液控單向閥的另一端連通, 第十三換向閥的控制端與被測電磁換向閥的控制端連通;第三增壓管路包括第三單向節流截止閥、第三增壓缸、第八管式單向閥和第九管式單向閥,第十四換向閥的控制端通過第三單向節流截止閥與第三增壓缸連通,第三增壓缸通過第八管式單向閥與被測電磁換向閥的進液端連通,第十五換向閥的控制端通過第九管式單向閥與被測電磁換向閥的進液端連通;第三卸壓管路包括第三液控單向閥,第十七換向閥的控制端通過第三液控單向閥與被測電磁換向閥的進液端連通,第三調壓管路包括第三可調節流閥、第三減壓閥和第七管式單向閥,第十八換向閥的控制端通過第三可調節流閥與第三減壓閥連通,第三減壓閥通過第七管式單向閥與被測電磁換向閥的進液端連通,第十九換向閥的控制端與第三液控單向閥的電磁端連接; 第二十換向閥的控制端與第一高壓球閥的電磁端連接; 第二十二換向閥的控制端與第二液控單向閥的電磁端連接; 第二十四換向閥的控制端與第一液控單向閥的電磁端連接;雙出杠定量缸一端通過第三高壓球閥與被測電磁換向閥的進油口連通,雙出杠定量缸另一端通過第五高壓球閥與被測電磁換向閥的回油口連通。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礦用液壓支架用閥綜合測試臺,包括可編程控制器、油槽、主泵組、電液換向器組、安全閥測試模塊、液控單向閥測試模塊和電磁換向閥測試模塊,主泵組與油槽連通,主泵組與電液換向器組連通,電液換向器組與可編程控制器連接,電液換向器組與安全閥測試模塊連接,電液換向器組與液控單向閥測試模塊連接,電液換向器組與電磁換向閥測試模塊連接,其優點是可編程控制器通過電液換向器組分別與安全閥測試模塊、液控單向閥測試模塊和電磁換向閥測試模塊連接,通過對電液換向器組來控制油路的通斷,來測試安全閥、液控單向閥和電磁換向閥的各種性能,如在標準壓力或最小壓力或最大壓力狀態下液壓閥的密封性。
文檔編號G01N3/02GK102435431SQ20111036409
公開日2012年5月2日 申請日期2011年11月16日 優先權日2011年11月16日
發明者何海瑞, 宋北方, 應永華, 沈雪松 申請人:寧波長壁流體動力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