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儀器測量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協助調整PID參數的變送器顯示裝置。
背景技術:
變送器是把傳感器的輸出信號轉變為可被控制器識別的信號(或將傳感器輸入的非電量轉換成電信號同時放大以便供遠方測量和控制的信號源)的轉換器。傳感器和變送器一同構成自動控制的監測信號源。不同的物理量需要不同的傳感器和相應的變送器。變送器的種類很多,用在工控儀表上面的變送器主要有溫度變送器、壓力變送器、流量變送器、電流變送器、電壓變送器等等。將物理測量信號或普通電信號轉換為標準電信號輸出或能夠以通訊協議方式輸出的設備。一般分為:溫度/濕度變送器,壓力變送器,差壓變送器,液位變送器,電流變送器,電量變送器,流量變送器,重量變送器等。酸堿度變送器是一種常見的變送器,現有技術中一般酸堿度或電導率變送器只有數值顯示,若使用PID去控制加藥機時,使用者大多只能憑感覺去調整PID參數,無法直接看到PID的控制效果。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缺點,而提出的一種協助調整PID參數的變送器顯示裝置。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協助調整PID參數的變送器顯示裝置,包括酸堿度變送器,所述酸堿度變送器的數據輸出端連接有上位機數據處理器,所述酸堿度變送器的外部裝設有加藥機,所述加藥機的下部出藥端放置有反應器皿,所述酸堿度變送器的探針部分插設于反應器皿的內部,所述加藥機的出藥口的啟閉通過電磁控制閥體進行控制,所述電磁控制閥體的控制端與外部的PID控制器連接。
優選的,所述上位機數據處理器的內部安裝有制表模塊。
優選的,所述上位機數據處理器的數據輸入端還連接有計時模塊。
優選的,所述上位機數據處理器的前表面嵌裝有與上位機數據處理器的數據輸出端連接的顯示屏幕。
優選的,所述酸堿度變送器的探針部分即檢測的電極數量不少于兩組,并通過活動支架進行固定。
優選的,所述上位機數據處理器的安裝部位與酸堿度變送器的位置相適配,且兩者為一體式設計。
優選的,所述反應器皿的表面印制有刻度線,并裝設有簡易的計時器。
本實用新型將數值曲線化顯示,有X軸為時間,Y軸為測值變化,X與Y軸scale可設定,使用者可依圖形化的數值,來判定PID控制加藥機的控制效果,將圖形化顯示的變送器運用于PID控制,解決一般只能憑感覺去調整PID參數的缺點,提高裝置的工作效率。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提出的一種協助調整PID參數的變送器顯示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提出的一種協助調整PID參數的變送器顯示裝置的結構連接框圖。
圖中:1酸堿度變送器、2上位機數據處理器、3加藥機、4反應器皿、5電磁控制閥體、6 PID控制器、7制表模塊、8計時模塊、9顯示屏幕、10電極、11刻度線、12計時器。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
參照圖1-2,一種協助調整PID參數的變送器顯示裝置,包括酸堿度變送器1、上位機數據處理器2、加藥機3、反應器皿4、電磁控制閥體5、PID控制器6、制表模塊7、計時模塊8、顯示屏幕9、電極10、刻度線11和計時器12,并通過活動支架進行固定,所述酸堿度變送器1的數據輸出端連接有上位機數據處理器2,所述上位機數據處理器2的安裝部位與酸堿度變送器1的位置相適配,且兩者為一體式設計,方便攜帶且便于數據的讀取,所述上位機數據處理器2的內部安裝有制表模塊7,為常見的制表軟件構成,為現有的公知的技術,無需進行特定的計算機軟件程序等的設計,便于推廣使用,所述上位機數據處理器2的數據輸入端還連接有計時模塊8,所述上位機數據處理器2的前表面嵌裝有與上位機數據處理器2的數據輸出端連接的顯示屏幕9,所述酸堿度變送器1的外部裝設有加藥機3,所述加藥機3的下部出藥端放置有反應器皿4,所述反應器皿4的表面印制有刻度線11,并裝設有簡易的計時器12,所述酸堿度變送器1的探針部分插設于反應器皿4的內部,所述酸堿度變送器1的探針部分即檢測的電極10數量不少于兩組,提高監測的準確率,所述加藥機3的出藥口的啟閉通過電磁控制閥體5進行控制,所述電磁控制閥體5的控制端與外部的PID控制器6連接,工作時通過啟閉電磁控制閥體5控制加藥量的多少。
本實用新型在工作時將上位機數據處理器2將計時模塊8數據與酸堿度變送器1檢測數據相結合,在制表模塊7的作用下制成表格,數值曲線化顯示,有X軸為時間,Y軸為測值變化,X與Y軸scale可設定,使用者可依圖形化的數值,來判定PID控制加藥機的控制效果。加設的刻度線11和計時器12用于人工大致檢測加藥量和時間與酸堿度變送器1檢測數據之間的關系,用于進行對比,提高監測的準確率。
將圖形化顯示的變送器運用于PID控制,解決一般只能憑感覺去調整PID參數的缺點,提高裝置的工作效率。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較佳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揭露的技術范圍內,根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及其實用新型構思加以等同替換或改變,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