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精品无码国产在线播放,国产亚洲精品成人AA片新蒲金,国模无码大尺度一区二区三区,神马免费午夜福利剧场

一種觸控顯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2747636閱讀:272來源:國知局
一種觸控顯示面板的制作方法與工藝
本發明涉及觸控
技術領域
,尤其涉及一種觸控顯示面板。
背景技術
:觸摸屏作為一種特殊的計算機外設,能夠提供電子系統與使用者之間一人機交互界面,并已經廣泛應用在許多領域中,例如,在移動電話、個人數字助理(PersonalDigitalAssistant,PDA)、游戲機、液晶顯示器(LiquidCrystalDisplay,LCD)、等離子顯示器(PlasmaDisplayPanel,PDP)等。現有觸控顯示面板結構的結構大多采用較成熟的外掛觸控膜層(ITO)的方案,但存在厚度較厚、彎折性差以及光學透過率低等問題。技術實現要素: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提升面板彎折性和光學透過率,滿足產品輕薄化要求的觸控顯示面板。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公開的一方面提供一種觸控顯示面板,包括:顯示組件;線偏光片,形成于所述顯示組件的一側;光學薄膜,位于所述線偏光片和所述顯示組件之間,所述光學薄膜包括:1/2λ波片;1/4λ波片,形成于所述1/2λ波片遠離所述線偏光片的一側;觸控層,包括:第一觸控電極層,形成于所述1/2λ波片或所述1/4λ波片任意一側;以及第二觸控電極層,形成于所述線偏光片遠離所述1/2λ波片的一側。在本公開的一種示例性實施例中,所述第一觸控電極層形成于所述1/2λ波片遠離所述線偏光片的第一表面上;所述第二觸控電極層形成于所述線偏光片遠離所述1/2λ波片的第一表面上;所述第一觸控電極層和所述1/4λ波片靠近所述線偏光片的第一表面之間具有膠層。在本公開的一種示例性實施例中,所述第一觸控電極層形成于所述1/2λ波片靠近所述線偏光片的第二表面上;所述第二觸控電極層形成于所述線偏光片遠離所述1/2λ波片的第一表面上;所述1/2λ波片遠離所述線偏光片的第一表面與所述1/4λ波片靠近所述線偏光片的第一表面之間具有膠層。在本公開的一種示例性實施例中,所述第一觸控電極層形成于所述1/4λ波片靠近所述線偏光片的第一表面上;所述第二觸控電極層形成于所述線偏光片遠離所述1/2λ波片的第一表面上;所述第一觸控電極層和所述1/2λ波片遠離所述線偏光片的第一表面之間具有膠層。在本公開的一種示例性實施例中,所述第一觸控電極層形成于所述1/4λ波片遠離所述線偏光片的第二表面上;所述第二觸控電極層形成于所述線偏光片遠離所述1/2λ波片的第一表面上;所述1/2λ波片遠離所述線偏光片的第一表面與所述1/4λ波片靠近所述線偏光片的第一表面之間具有膠層在本公開的一種示例性實施例中,還包括:第一柔性電路板,設置于所述觸控顯示面板的第一端的非顯示區域,電連接于所述第一觸控電極層和/或所述第二觸控電極層;控制電路,所述第一柔性電路板與所述控制電路電連接。在本公開的一種示例性實施例中,所述第一柔性電路板與所述第一觸控電極層連接;所述觸控顯示面板還包括第二柔性電路板,設置在所述觸控顯示面板的第一端的非顯示區域,所述第二柔性電路板預所述第二觸控電極層電連接;所述第二柔性電路板與所述控制電路電連接。在本公開的一種示例性實施例中,所述1/2λ波片在所述顯示面板的第一端突出于所述1/4λ波片和所述線偏光片。在本公開的一種示例性實施例中,所述1/2λ波片和所述1/4λ波片為液晶涂布式波片。在本公開的一種示例性實施例中,所述第一觸控電極層包括沿第一方向平行間隔排列的多個第一電極,所述第二觸控電極層包括沿第二方向平行間隔排列的多個第二電極。在本公開的一種示例性實施例中,所述第一觸控電極層和所述第二觸控電極層為網格狀電極。在本公開的一種示例性實施例中,所述顯示組件包括:柔性襯底;有機發光元件,形成于所述柔性襯底上;以及封裝薄膜,用于封裝所述有機發光元件。本發明的觸控膜層內置于偏光片與顯示組件之間,并且各觸控膜層分別與1/2λ波片和1/4λ波片粘接固定為一體的復合薄膜,而不再需要另外設置觸控襯底,降低了面板的疊層厚度,從而提高了面板的抗彎折性和光學透過率,滿足產品輕薄化要求,并可適用于柔性顯示面板。附圖說明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圖1A示出了觸控顯示面板的截面示意圖;圖1B示出了偏光片的結構示意圖;圖2示出了本發明一實施例的觸控顯示面板的截面示意圖;圖3示出了本發明一實施例的觸控顯示面板的截面示意圖;圖4示出了本發明一實施例的觸控顯示面板的截面示意圖;圖5示出了本發明一實施例的觸控顯示面板的截面示意圖;圖6示出了本發明一實施例以圖案化涂布方式形成的觸控顯示面板的截面示意圖;圖7示出了本發明一實施例的觸控顯示面板的截面示意圖;圖8A-8B示出了本發明一實施例的觸控顯示面板中觸控電極層的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現在將參考附圖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實施方式。然而,示例實施方式能夠以多種形式實施,且不應被理解為限于在此闡述的實施方式;相反,提供這些實施方式使得本發明將全面和完整,并將示例實施方式的構思全面地傳達給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圖中相同的附圖標記表示相同或類似的結構,因而將省略對它們的重復描述。所描述的特征、結構或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適的方式結合在一個或更多實施方式中。在下面的描述中,提供許多具體細節從而給出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充分理解。然而,本領域技術人員應意識到,沒有特定細節中的一個或更多,或者采用其它的方法、組元、材料等,也可以實踐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在某些情況下,不詳細示出或描述公知結構、材料或者操作以避免模糊本發明。本發明的附圖僅用于示意相對位置關系,某些部位的層厚采用了夸示的繪圖方式以便于理解,附圖中的層厚并不代表實際層厚的比例關系。如圖1A所示,觸控顯示面板包括顯示組件110、偏光片120、觸控膜層130和玻璃蓋板140,其中顯示組件110、偏光片120、觸控膜層130和玻璃蓋板140依序疊放設置。顯示組件110包括基底1101、薄膜晶體管陣列1102、發光元件1103和封裝膜1104。顯示組件110的封裝膜1104上形成有阻擋膜(BarrierFilm)150,阻擋膜150通過第一膠層160粘附于偏光片120,觸控膜層130和偏光片120之間以及觸控膜層130和玻璃蓋板140之間通過第二膠層170以及第二膠層180,將觸控膜層130的下表面和上表面分別與偏光片120和玻璃蓋板140粘接固定。觸控膜層130和偏光片120都有獨立的襯底膜層,觸控層的襯底膜層材質一般為PET(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或COP(環烯烴聚合物)等。如圖1B所示,為偏光片120的結構示意圖。偏光片120一般包括在圖中方向從下至上的:λ/4波片1201、λ/2波片1202和線偏光片1203。λ/4波片1201和λ/2波片1202共同組成相位差膜,相位差膜的材質一般為COP(環烯烴聚合物)。發明人經研究發現,采用上述圖1~2中的結構的顯示面板往往存在如下問題:(1)由于觸控膜層130和偏光片120都有獨立的襯底膜層,導致顯示面板中的膜層較多,大大增加了顯示面板的整體厚度,這一問題對于柔性OLED顯示面板來說影響更大;柔性OLED顯示面板是由柔軟的材料制成,可變形可彎曲的面板。現有技術中的柔性顯示面板一般采用OLED(OrganicLight-EmittingDiode,有機發光二極管)技術,這種技術具有低功耗、體積小、輕便、顯示方式多樣等優勢,因此被廣泛應用于各種電子產品;然而顯示面板的厚度較大時,無疑會對整體顯示面板的彎折性影響很大;(2)顯示面板中采用的結構部件較多,成本較高;同時在顯示面板的制備過程中,需要先制備在一襯底膜層上制備偏光片120,在另一襯底膜層上制備觸控膜層130,然后將兩者合并在一起,由此工藝比較繁雜,生產效率不高。同時,發明人還試驗了一種顯示面板的結構,其中觸控膜層位于偏光片和顯示組件之間,且觸控層具有單獨的觸控襯底膜層。采用這種結構,進一步加大了具有觸控層的顯示面板的工藝難度,并且也沒有解決上述兩個技術問題,即仍具有較大的厚度而不易彎折,并具有較高的生產成本。另外,為了減小顯示面板的厚度,可以采用一種將觸控層集成在顯示組件中的技術方案,例如可以將觸控電極層與柵線和/或顯示電極設置于同一金屬層。采用這種技術方案,一定程度上減小了顯示面板的厚度,增強了顯示面板的彎折性能,然而,將觸控層集成在顯示層中對觸控層和顯示層均提出了更高的工藝要求,即大大增加了顯示面板制程中的工藝難度,相應地增加了生產成本;同時,將觸控層與顯示層集成在一起,觸控層容易對顯示層的顯示效果產生不良影響;在后期維護過程中,如果觸控層出現了故障,則需要一并對顯示層進行維修更換,大大增加了維護成本。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減少面板疊層,提升面板彎折性和光學透過率的觸控顯示面板。該觸控顯示面板包括顯示組件;線偏光片,形成于所述顯示組件的一側;光學薄膜,位于所述線偏光片和所述顯示組件之間,所述光學薄膜包括:1/2λ波片,形成于所述線偏光片和所述顯示組件之間;1/4λ波片,形成于所述1/2λ波片遠離所述線偏光片的一側;觸控層,包括:第一觸控電極層,形成于所述1/2λ波片或所述1/4λ波片任意一側上;以及第二觸控電極層,形成于所述線偏光片遠離所述1/2λ波片的一側。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來對本發明提供的觸控顯示面板進行描述。參見圖2,圖2示出了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觸控面板的截面圖。觸控顯示面板包括線偏光片210、1/2λ波片220、1/4λ波片230、第一觸控電極層240、第二觸控電極層250和顯示組件260。1/2λ波片220形成于線偏光片210的一側。1/4λ波片230形成于1/2λ波片220遠離線偏光片210的一側,也即1/2λ波片220位于1/4λ波片230與線偏光片210之間。通過上述結構,自然光通過線偏光片210變為線偏振光,該線偏振光經過1/2λ波片220,其偏振方向旋轉,偏振方向旋轉后光線經過的1/4λ波片230變為橢圓偏振光或圓偏振光。當該橢圓偏振光或圓偏振光經由觸控面板內部金屬觸控電極層或其他會產生反射的金屬層反射后,可以經由1/4λ波片230、1/2λ波片220以及線偏光片210而被部分抵消或完全抵消,進而減少觸控面板的反射率。其中,考慮到觸控面板200的整體厚度,同時考慮到1/2λ波片220和1/4λ波片230的垂直相位差,1/2λ波片220和1/4λ波片230的厚度范圍1/2λ波片220的厚度范圍可以是30μm至50μm。1/4λ波片230的厚度范圍也可以是30μm至50μm。1/2λ波片220和1/4λ波片230的材料可以是聚碳酸酯或者環烯烴聚合物。本領域技術人員根據觸控面板厚度及制程需求可以實現更多的變化例,在此不予一一贅述。第一觸控電極層240形成于1/2λ波片220遠離所述線偏光片210的第一表面上,亦即第一觸控電極層240形成于圖示中1/2λ波片220的下表面;第二觸控電極層250形成于所述線偏光片210遠離所述1/2λ波片220的第一表面上,亦即第二觸控電極層250形成于圖示中線偏光片210的上表面;第一觸控電極層240和所述1/4λ波片230靠近所述線偏光片210的第一表面(1/4λ波片230的上表面)之間設置有膠層270,1/2λ波片220的上表面與偏光片210的下表面粘接,以將以上各層粘接固定形成復合結構。形成的復合結構再通過膠層與偏光片210和顯示組件260粘接固定得到觸控顯示面板。本實施例中第一觸控電極層240形成于1/2λ波片220的下表面,即第一觸控電極層240直接形成于1/2λ波片220上,而不再設置另外的觸控襯底,減少了一個層級結構,進而減少了顯示面板的厚度,利于顯示面板的彎折。類似地,第二觸控電極層250形成于線偏光片210的上表面,即第二觸控電極層250直接形成于1/4λ波片230上,而不再設置另外的觸控襯底,進一步減少了一個層級結構,進而減少了顯示面板的厚度,利于顯示面板的彎折。此外,本實施例通過配置1/2λ波片和1/4λ波片,還可以使得通過1/2λ波片和1/4λ波片的光線具有最小色散,從而進一步提升觸控面板對于寬波段光線的減反射性能。參見圖3,圖3示出了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觸控顯示面板300的截面圖。觸控顯示面板包括線偏光片310、1/2λ波片320、1/4λ波片330、第一觸控電極層340、第二觸控電極層350和顯示組件360。本實施例中1/2λ波片320和1/4λ波片330的結構與設置位置與圖2實施例中相同,在此不再贅述。本實施例與圖2實施例的區別在于,第一觸控電極層340的設置位置不同。第一觸控電極層340形成于1/2λ波片320靠近所述線偏光片310的第二表面上,亦即第一觸控電極層340形成于圖示中1/2λ波片320的上表面;第二觸控電極層350形成于所述線偏光片310遠離所述1/2λ波片320的第一表面上,亦即第二觸控電極層350形成于圖示中線偏光片310的上表面;1/2λ波片320遠離所述線偏光片310的第一表面(1/2λ波片320的下表面)與所述1/4λ波片330靠近所述線偏光片310的第一表面(1/4λ波片330的上表面)之間設置有膠層370,將整體粘接固定以形成復合結構。形成的復合結構再通過膠層與偏光片310和顯示組件360粘接固定得到觸控顯示面板。本實施例中第一觸控電極層340形成于1/2λ波片320的上表面、第二觸控電極層350形成于線偏光片310的上表面,亦即第一觸控電極層340直接形成于1/2λ波片320上,第二觸控電極層350直接形成于1/4λ波片330上,而不再設置另外的觸控襯底減少了兩個層級結構,進而減少了顯示面板的厚度,利于顯示面板的彎折。。此外,本實施例通過配置1/2λ波片和1/4λ波片,還可以使得通過1/2λ波片和1/4λ波片的光線具有最小色散,從而進一步提升觸控面板對于寬波段光線的減反射性能。參見圖4,圖4示出了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觸控顯示面板300的截面圖。觸控顯示面板包括線偏光片410、1/2λ波片420、1/4λ波片430、第一觸控電極層440、第二觸控電極層450和顯示組件460。本實施例中1/2λ波片420和1/4λ波片430的結構與設置位置與圖2實施例中相同,在此不再贅述。本實施例與圖2實施例的區別在于,第一觸控電極層440的設置位置不同。第一觸控電極層440形成于1/4λ波片430靠近所述線偏光片410的第一表面上,亦即第一觸控電極層440形成于圖示中1/4λ波片430的上表面;第二觸控電極層450形成于所述線偏光片410遠離所述1/2λ波片420的第一表面上,亦即第二觸控電極層450形成于圖示中線偏光片410的上表面;所述第一觸控電極層450和所述1/2λ波片420遠離所述線偏光片410的第一表面(1/2λ波片420的下表面)之間設置有膠層470,將整體粘接固定以形成復合結構。形成的復合結構再通過膠層與偏光片410和顯示組件460粘接固定得到觸控顯示面板。本實施例中第一觸控電極層440形成于1/4λ波片430的上表面、第二觸控電極層450形成于線偏光片410的上表面,亦即第一觸控電極層440直接形成于1/4λ波片430上,第二觸控電極層450直接形成于線偏光片410上,而不再設置另外的觸控襯底,減少了兩個層級結構,進而減少了顯示面板的厚度,利于顯示面板的彎折。此外,本實施例通過配置1/2λ波片和1/4λ波片,還可以使得通過1/2λ波片和1/4λ波片的光線具有最小色散,從而進一步提升觸控面板對于寬波段光線的減反射性能。參見圖5,圖5示出了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觸控顯示面板300的截面圖。觸控顯示面板包括線偏光片510、1/2λ波片520、1/4λ波片530、第一觸控電極層540、第二觸控電極層550和顯示組件560。本實施例中1/2λ波片520和1/4λ波片530的結構與設置位置與圖2實施例中相同,在此不再贅述。本實施例與圖2實施例的區別在于,第一觸控電極層540的設置位置不同。第一觸控電極層540形成于1/4λ波片530遠離所述線偏光片510的第二表面上,亦即第一觸控電極層540形成于圖示中1/4λ波片530的下表面;第二觸控電極層550形成于所述線偏光片510遠離所述1/2λ波片520的第一表面上,亦即第二觸控電極層550形成于圖示中線偏光片510的上表面;所述1/2λ波片520遠離所述線偏光片510的第一表面(1/2λ波片520的下表面)與所述1/4λ波片530靠近所述線偏光片510的第一表面(1/4λ波片530的上表面)之間設置有膠層570,將整體粘接固定以形成復合結構。形成的復合結構再通過膠層與偏光片510和顯示組件560粘接固定得到觸控顯示面板。本實施例中第一觸控電極層540形成于1/4λ波片530的下表面、第二觸控電極層550形成于線偏光片510的上表面,亦即第一觸控電極層540直接形成于1/4λ波片530上,第二觸控電極層550直接形成于線偏光片510上,而不再設置另外的觸控襯底,減少了兩個層級結構,進而減少了顯示面板的厚度,利于顯示面板的彎折。此外,本實施例通過配置1/2λ波片和1/4λ波片,還可以使得通過1/2λ波片和1/4λ波片的光線具有最小色散,從而進一步提升觸控面板對于寬波段光線的減反射性能。上述實施例的1/2λ波片和1/4λ波片都是以獨立的基材為例進行說明,然而,1/2λ波片和1/4λ波片也可以為液晶涂布式波片,也就是說本實施例中1/2λ波片和1/4λ波片也可以通過涂布的圖案化方式形成。圖6示出了本發明一實施例的觸控顯示面板的截面示意圖。如圖6所示,觸控顯示面板包括顯示組件610、復合結構620、偏光片630和玻璃蓋板640。顯示組件610包括依序疊放設置的柔性基底6101、薄膜晶體管陣列6102、OLED6103和封裝膜6104。本實施例中以顯示組件為柔性面板為例進行說明,但本發明并不以此為限。復合結構620包括1/2λ波片6201、1/4λ波片6202、第一觸控電極層6203、第一平坦層6205和第二平坦層6206。其中,1/2λ波片6201和1/4λ波片6202為液晶涂布式波片,1/4λ波片6202是以液晶涂布的方式形成在支撐膜(圖中未示出)上表面,然后采用涂布方式自下而上依序形成第一平坦層6205、第一觸控電極層6203、第二平坦層6206和1/2λ波片6201,最后去除支撐膜形成本實施例的復合結構620。偏光片630的下表面通過膠層660與復合結構620粘接,偏光片630的上表面上形成第二觸控電極層6204,然后在第二觸控電極層6204的上表面覆蓋玻璃蓋板640,將復合結構620與顯示組件610通過膠層650粘接形成觸控顯示面板。本實施例中1/4λ波片、第一觸控電極層和1/2λ波片和是依序層疊形成,進一步減少了第一觸控電極層與1/2λ波片和1/4λ波片之間的粘接膠層,并且本實施例在支撐膜上形成第一觸控電極層、1/2λ波片和1/4λ波片之后可以直接去除,而不另外設置觸控襯底,減少了兩個層級結構,進而減少了顯示面板的厚度,利于顯示面板的彎折。本實施例的復合結構中第一觸控電極層、1/2λ波片和1/4λ波片的形成順序是對應于圖2所示的復合結構。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想到的是,第一觸控電極層、1/2λ波片和1/4λ波片的形成順序可以做相應改變以得到對應于圖3-5所示的復合結構。圖7示出了本發明一實施例的觸控顯示面板的截面圖。本實施例的觸控顯示面板還包括第一柔性電路板290、第二柔性電路板291和控制電路292。第一柔性電路板290設置于所述觸控顯示面板的第一端的非顯示區域,電連接于所述第一觸控電極層240。第二柔性電路板291設置在所述觸控顯示面板的第一端的非顯示區域,電連接于所述第二觸控電極層250。控制電路292與第一柔性電路板290和第二柔性電路板291分別電連接,以根據第一觸控電極層240和第二觸控電極層250感應的觸控信號,確定觸控位置。其中,1/2λ波片220可以略微突出線偏光片210和1/4λ波片230,如此可以使得第一柔性電路板290進一步向非顯示區域延伸,以避免復合薄膜在貼附時,柔性電路板與復合薄膜中各膜層之間干擾而無法貼合平整,從而影響觸控薄膜的觸控感應精度。此外,柔性電路板的數量并不局限于此,第一觸控電極層和第二觸控電極層也可以共用同一柔性電路板,以簡化觸控顯示面板結構。本實施例的觸控顯示面板是以圖2為例進行說明,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想到,1/2λ波片略微突出于線偏光片和1/4λ波片的結構,也可以應用于圖3-5所示的觸控顯示面板中。圖8A-8B示出了本發明一實施例的觸控顯示面板中觸控電極層的結構示意圖。如圖8A所示,第一觸控電極層240包括沿第一方向平行間隔排列的多個第一條狀電極2401,所述第二觸控電極層250包括沿第二方向平行間隔排列的多個第二條狀電極2501,所述第一條狀電極2401和所述第二條狀電極2501相交疊。本實施例中以第一條狀電極和第二條狀電極相互正交為例進行說明,但本發明并不以此為限。如圖8B所示,所述第一觸控電極層240和所述第二觸控電極層250為網格狀電極2401’、2501’,可以減少走線電阻降低寄生電容,進一步提升觸控特性。所述網格狀電極2401’、2501’的材料為金屬,例如可以為Ag,Mo,Al,Ti,Cu或者其他合金材料、納米導電材料等。網格狀電極2401’、2501’可以采用納米壓印、噴墨打印、黃光等工藝制造。此處列舉的觸控電極的材料選擇只是一種可選的實施方式,在實際應用中,觸控電極的材料選擇不限于上面列舉的情況。本發明的互電容觸控層可以在兩個觸控電極層上分別設置不同方向的電極,且兩個觸控電極層上的電極互相垂直,由于兩個觸控電極層上的電極架構在不同表面,其相交處形成一電容節點,一個觸控電極層可以作為驅動層,一個觸控電極層可以作為感應層。當電流流過驅動層中的一條導線時,如果外界有電容變化的信號,就會引起另一層導線上電容節點的變化,偵測電容值的變化可以通過感應層以及與之相連的電子回路測量到,根據測量到的感應信號進行觸控定位。本發明的觸控膜層內置于偏光片與顯示組件之間,并且各觸控膜層分別與1/2λ波片和1/4λ波片粘接固定為一體的復合薄膜,降低了面板的疊層厚度,從而提高了面板的抗彎折性和光學透過率,滿足產品輕薄化要求,并可適用于柔性顯示面板。下面以幾個對比例和本發明的對比來進一步介紹:對比例1:參見圖1A~1B所示,顯示面板包括顯示組件110、偏光片120和觸控膜層130,其中顯示組件110、偏光片120、觸控膜層130和玻璃蓋板140依序疊放設置。且觸控膜層130具有獨立的觸控襯底膜層。對比例2:顯示面板包括顯示組件、偏光片和觸控膜層,觸控膜層位于偏光片和顯示組件之間,且觸控膜層具有獨立的觸控襯底膜層;對比例3:顯示面板包括顯示組件、偏光片和觸控膜層,偏光片設置于顯示組件上,觸控層集成于顯示組件中。下表1中體現了本發明的顯示面板在實際制程與使用中與對比例1~3在彎折性能、便攜性能、工藝難度、生產成本和維護成本幾方面的效果對比:表1顯示面板效果對比表彎折性能便攜性能工藝難度生產成本維護成本本發明非常好較好較好較好較好對比例1差差一般較差較差對比例2差差一般較差較差對比例3較好較好差差差其中,技術效果由非常好、較好、一般、較差、差依次遞減。以上具體地示出和描述了本發明的示例性實施方式。應該理解,本發明不限于所公開的實施方式,相反,本發明意圖涵蓋包含在所附權利要求范圍內的各種修改和等效置換。當前第1頁1 2 3 
當前第1頁1 2 3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葵青区| 岗巴县| 巫山县| 九龙县| 吴堡县| 南投市| 牟定县| 平江县| 玉环县| 和林格尔县| 佳木斯市| 白银市| 珲春市| 合江县| 土默特左旗| 三门县| 潜山县| 河源市| 巴里| 姜堰市| 聂拉木县| 张家港市| 七台河市| 洮南市| 岳西县| 建德市| 旌德县| 延吉市| 广宗县| 抚松县| 海林市| 白城市| 辛集市| 成安县| 深州市| 蛟河市| 泰和县| 广东省| 宜春市| 昌黎县| 红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