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是有關于一種散熱裝置,特別是有關于一種水冷式散熱裝置。
背景技術:
電腦在運作時,許多內部組件會產生大量熱能,因此良好的散熱系統是決定電腦運作效能以及可靠度的一大關鍵因素。在所有會發熱的組件當中,一般以工作負荷最高的中央處理器(CPU)以及繪圖芯片處理器(GPU)等二者的散熱問題最為棘手。尤其當前各類電腦游戲的畫面愈來愈細膩,電腦輔助繪圖軟件的功能也日趨強大,這類軟件在運作時往往會讓中央處理器以及繪圖芯片處理器處于高負荷狀態,同時也會導致大量的熱能產生,這些熱能若不能有效地散去,輕則導致中央處理器或繪圖芯片處理器的效能下降,嚴重時更可能造成中央處理器或繪圖芯片處理器的損壞或者使用壽命大幅降低。
傳統散熱方式大多是采用散熱鰭片加上風扇所構成的強制氣冷裝置,然而處理器產生的熱傳導到散熱鰭片后只能通過風扇產生的氣流的方式來強制逸散,但受限于空氣本身的熱傳導性質差,因此強制氣冷本身仍有其極限。針對服務器、高畫質3D游戲、電腦輔助繪圖等工作負荷較高的工作環境,使用水冷式散熱裝置可讓處理器的效能不會受限于散熱能力。
水冷式散熱裝置固然具有較佳的散熱效果,然而在封閉的機殼中,冷卻水外泄不易被外界察覺,倘若有漏水現象發生,恐將導致機殼內的其它組件受損。
技術實現要素: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個方面,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水冷式散熱裝置,包含流道組件以及蓋體。流道組件包含第一板體以及第二板體,該第一板體設有入水口與出水口,該第二板體設有流道,該入水口與該出水口分別連接于該流道。蓋體連接于該第一板體,該蓋體具有第一開口與第二開口,該第一開口與該第二開口分別對應于該入水口與該出水口,該第一開口的外周緣環設有第一凹槽,該第二開口的外周緣環設有第二凹槽。
本實用新型的水冷式散熱裝置,在具有較佳的散熱效果的同時,有效避免因漏水而導致周遭的電子組件發生故障。
關于本實用新型涉的具體實施方式及其它的優點與功效,將配合圖式說明如下。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申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申請中記載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它的附圖。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的水冷式散熱裝置的爆炸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的水冷式散熱裝置的組合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的水冷式散熱裝置的俯視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的水冷式散熱裝置移除蓋體后的俯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請參照圖1至圖4,分別為本實用新型的水冷式散熱裝置的爆炸圖、組合圖、俯視圖以及移除蓋體后的俯視圖,其繪出水冷式散熱裝置1,包含流道組件11以及蓋體12。
流道組件11可區分為第一板體111與第二板體112,其中第一板體111具有第一表面111a,第二板體112具有第二表面112a,流道113設置于第二板體112且位于第一表面111a與第二表面112a之間。此外,流道組件11的第一板體111的第一表面111a開設有入水口1111與出水口1112,且入水口1111與出水口1112分別連通于流道113。蓋體12設置于流道組件11的第一板體111的第一表面111a上,其具有第一開口121與第二開口122,第一開口121對應入水口1111,第二開口122對應出水口1112。
當本實用新型的水冷式散熱裝置1在使用時,先將冷卻水流管路組裝于蓋體12的第一開口121以及第二開口122,當冷卻水泵運轉時,冷卻水便會經由第一開口121送入流道組件11的入水口1111,流經流道113之后,再從流道組件11的出水口1112以及第二開口122離開水冷式散熱裝置1而回到冷卻水泵,如此反復循環。
位于蓋體12的第一開口121的外周緣環設有第一凹槽123,第二開口122的外周緣環設有第二凹槽124。由于外部的冷卻水管銜接于蓋體12的第一開口121與第二開口122而連通于流道組件11的入水口1111與出水口1112,通過在蓋體12的第一開口121與第二開口122的周圍分別設置第一凹槽123與第二凹槽124,當漏水情況發生時,漏出的水會先蓄積在第一凹槽123與第二凹槽124中,而不會流到水冷式散熱裝置1的周圍,避免外漏的水滴落到周遭的電子組件上而造成電子組件故障。
在一實施例中,蓋體12的第一凹槽123與第二凹槽124之間還可以通過第三凹槽125而相互連通,如圖1所示。水冷式散熱裝置1還可以進一步設置漏液偵測器13,其恰可放置在由第一凹槽123、第二凹槽124與第三凹槽125所構成的空間中。
由于本實施例的第一凹槽123與第二凹槽124二者之間是通過第三凹槽125相互連通,因此無論漏水是發生在第一開口121(入水口1111)處或者是第二開口122處(出水口1112),均可以被漏液偵測器13所偵測,亦即漏液偵測器13的漏液偵測點131只要設置于第一凹槽處123或者第二凹槽124處即可。當然,為了更加確保漏液能更加實時與準確地被偵測,也可以在第一凹槽123與第二凹槽124中均設置有漏液偵測點131。
圖中的漏液偵測器13的外觀結構僅為例示,倘若第一凹槽123與第二凹槽124之間是彼此獨立而沒有通過第三凹槽125相互連通,則可以在第一凹槽123與第二凹槽124中各設置一個漏液偵測器,此時漏液偵測器的形狀可以是呈環形而可放置于同樣呈環形的第一凹槽123與第二凹槽124中。此外,漏液偵測器也并非一定要和第一凹槽123與第二凹槽124的形狀相匹配,只要可以設置于第一凹槽123與第二凹槽124中即可。
在一實施例中,水冷式散熱裝置1還包含導熱組件14,且流道組件11的第一板體111的第一表面111a在靠近邊緣處還開設有連通于流道113的第一穿孔111b。導熱組件14包含密封片141與延伸部142,密封片141設置于第一表面111a且密封第一穿孔111b(例如可在密封片141與第一穿孔111b之間設置O型環)。
本實施例的導熱組件14的材質可以是金屬,例如銅、鋁、銅合金或鋁合金等具有高導熱系數的材質。導熱組件14的延伸部142包含第一部份142a與第二部分142b,其中第一部分142a連接于密封片141的表面,第二部分142b則延伸出流道組件11的外周緣,而可以與位于水冷式散熱裝置1周邊的電子組件進行熱接觸。
舉例來說,位于水冷式散熱裝置1周邊的電子組件可以是擴充模塊,此時延伸部142的第二部分142b可以設計成長條狀而可以與同樣呈長條狀的擴充模塊相接觸。如此一來,擴充模塊工作時所產生的熱可經由延伸部142的第二部分142b傳導至第一部份142a再進一步傳導至密封片141。由于密封片141和連通于流道113的第一穿孔111b相接觸,因此可以和冷卻水進行熱交換,進而將擴充模塊所產生的熱通過冷卻水的循環而帶走,達到對擴充模塊散熱的功效。因此,密封片141除了提供密封功能,也可以作為散熱鰭片,而提供散熱功能。其中,擴充模塊可為一般內存模塊或M.2儲存裝置,本申請不以此為限。
延伸部142的第二部分142b的形狀并非一定要是呈長條狀,主要取決于位于水冷式散熱裝置1周邊的電子組件上的發熱部位的分布(通常是芯片位置的分布)。以前述內存模塊為例,倘若內存模塊上的內存芯片的分布并非呈長條狀而是呈正方形,則延伸部142的第二部分142b的形狀便不需設計成長條狀,而是必須設計成能完整貼靠內存模塊上的內存芯片的形狀與尺寸。
在一實施例中,水冷式散熱裝置1還包含散熱鰭片15,且流道組件11的第二板體112的第二表面112a開設有連通于流道113的第二穿孔112b。散熱鰭片15設置于第二表面112a且密封第二穿孔112b,且散熱鰭片15的表面15a設置有鰭片部151,鰭片部151延伸入流道113中而可以直接和冷卻水接觸。散熱鰭片15的另一表面15b用以直接或間接和發熱電子組件做熱接觸,因此發熱電子組件所發出的熱會傳導至鰭片部151。由于鰭片部151有大量表面積與冷卻水直接接觸,因此通過冷卻水的循環便可將發熱電子組件所發出的熱帶走。
在一實施例中,水冷式散熱裝置1包含燈光模塊16,設置于流道組件11的第一板體111的第一表面111a,蓋體12本身可以是透明材質,因此燈光模塊16所發出的光線可以穿過蓋體12。水冷式散熱裝置1還可以包含溫度偵測器17,用以偵測冷卻水的溫度。
如圖1所示,溫度偵測器17共有兩個,分別設置于第一開口121與第二開口122的外周緣,當然,也可以選擇性地只將一個溫度偵測器17設置在第一開口121或第二開口122的外周緣。水冷式散熱裝置1還可以包含水流偵測器18,設置于流道113中,用來偵測冷卻水的流速高低。
如圖1所示,水流偵測器18本身具有葉片結構,當冷卻水在流動時會帶動葉片結構旋轉,通過感測葉片結構旋轉時的轉速便可得知水流的流速。此外,燈光模塊16本身除了可以發光外,也可以通過控制電路19的控制,使其能夠隨著冷卻水的流速快慢或者溫度高低而呈現不同的顏色變化,除了讓使用者可以根據顏色來判斷冷卻水的流速與溫度,也可以提供較佳的使用者體驗。
雖然本實用新型已通過上述的實施例公開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實用新型,本領域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圍內,當可作些許的更動與潤飾,因此本實用新型的專利保護范圍須視本申請的權利要求所界定者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