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術屬于數字能源,尤其涉及一種電池數據管理方法、裝置、計算機設備及存儲介質。
背景技術:
1、在電池的全生命周期的各個階段會產生大量的電池元數據,依托于這些電池元數據,可以實現對電池的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和服務。然而,由于電池的全生命周期的各個階段的電池元數據往往是由相應階段的服務商在向用戶提供服務的過程中采集的,因此,這些電池元數據涉及到用戶隱私。基于此,在使用這些電池元數據的過程中,如何實現用戶隱私的保護,提高電池元數據的安全性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技術實現思路
1、本技術提供了一種電池數據管理方法、裝置、計算機設備及存儲介質,旨在保護用戶隱私,提高電池元數據的安全性。
2、本技術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種電池數據管理方法,所述方法包括:接收第一裝置發送的電池特征數據,所述第一裝置中存儲有電池元數據,所述電池特征數據為基于所述電池元數據生成;存儲所述電池特征數據。
3、在本技術中,由第一裝置存儲電池元數據,并基于電池元數據生成電池特征數據。在此基礎上,接收并存儲第一裝置發送的電池特征數據,這樣,后續可以基于該電池特征數據向外部提供服務,不接觸電池元數據,保護了用戶隱私,提高了數據安全性。
4、可選地,所述方法還包括:接收第二裝置的特征數據請求,所述特征數據請求用于請求目標特征數據;基于所述電池特征數據,向所述第二裝置發送所述目標特征數據。
5、在本技術中,在接收到特征數據請求后,可以基于電池特征數據向第二裝置返回目標特征數據,由此可見,本技術可以在不接觸電池元數據的情況下,向外部提供電池特征數據的相關服務,保護了用戶隱私,同時可以滿足用戶的數據需求。
6、可選地,所述基于所述電池特征數據,向所述第二裝置發送所述目標特征數據的實現過程可以包括:若所述目標特征數據為非敏感數據,則基于所述電池特征數據,獲取所述目標特征數據;向所述第二裝置發送所述目標特征數據。
7、在本技術中,如果第二裝置請求的目標特征數據為非敏感數據,可以直接向第二裝置返回目標特征數據,以此來實現在不接觸電池元數據的情況下,向外部提供服務。
8、可選地,所述基于所述電池特征數據,向所述第二裝置發送目標特征數據的實現過程可以包括:若所述目標特征數據為敏感數據,對所述第二裝置的密鑰信息進行驗證;若對所述第二裝置的密鑰信息的驗證通過,基于所述電池特征數據,獲取目標特征數據;向所述第二裝置發送所述目標特征數據。
9、在第二裝置請求的目標特征數據為敏感數據的情況下,可以對第二裝置的密鑰信息進行驗證,以此來實現對第二裝置的身份的驗證。在驗證通過的情況下,再向第二裝置返回目標特征數據,如此,可以提高敏感數據的安全性。
10、可選地,所述方法還包括:接收到所述第二裝置發送的元數據請求,向所述第一裝置發送所述元數據請求。
11、在本技術中,如果第二裝置請求的是電池元數據,則可以將該元數據請求轉發至第一裝置,由第一裝置來直接為第二裝置返回目標元數據,這樣,仍然不接觸電池元數據,提高了電池元數據的安全性。
12、可選地,所述向所述第一裝置發送所述元數據請求之前,還包括:對所述第二裝置的密鑰信息進行驗證;若對所述第二裝置的密鑰信息的驗證通過,則執行向所述第一裝置發送所述元數據請求的步驟。
13、在本技術中,在向第一裝置轉發第二裝置的元數據請求之前,可以先通過驗證第二裝置的密鑰信息來驗證第二裝置的身份。在驗證通過之后,再向第一裝置發送元數據請求,這樣,可以進一步的提高電池元數據的安全性。
14、可選地,所述方法還包括:接收所述第二裝置的設備信息;基于所述第二裝置的設備信息,向所述第二裝置發送所述第二裝置的密鑰信息。
15、在本技術中,可以基于第二裝置的設備信息,為第二裝置生成對應的密鑰信息,這樣,該密鑰信息即能夠用于指示第二裝置的身份。在此基礎上,后續第二裝置在訪問敏感的特征數據或元數據時,可以攜帶該密鑰信息,以此來指示自身身份的合法性。
16、可選地,所述方法還包括:向所述第一裝置發送標準化算子,所述標準化算子包括對所述電池元數據的數據格式以及對應的映射規則進行標準化處理的規則。
17、在本技術中,向第一裝置下發標準化算子,這樣,第一裝置可以基于該標準化算子對電池元數據的數據格式以及對應的映射規則進行標準化處理,以此來使得不同服務商提供的電池元數據的數據格式達到統一,并使得不同服務商的電池元數據對應的映射規則也能達到統一,這樣,方便后續電池數據的管理和應用。
18、可選地,所述電池特征數據包括電池狀態數據和所述電池元數據的數據特征值中的至少一種。
19、在本技術中,電池特征數據可以包括電池狀態數據和電池元數據的數據特征值中的至少一種,通過電池狀態數據可以指示出電池在全生命周期內的不同階段的狀態,通過電池元數據的數據特征值,能夠指示出電池元數據的統計特征。在此基礎上,利用該電池特征數據可以實現對電池全生命周期內的不同階段的數據分析和狀態預測,并且能夠為用戶提供電池全生命周期內不同階段的服務。
20、本技術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種電池數據管理裝置,所述電池數據管理裝置包括:接收模塊,用于接收第一裝置發送的電池特征數據,所述第一裝置中存儲有電池元數據,所述電池特征數據是基于所述電池元數據生成的;存儲模塊,用于存儲所述電池特征數據。
21、可選地,所述裝置還包括:接收模塊,用于接收第二裝置的特征數據請求,所述特征數據請求用于請求目標特征數據;發送模塊,用于基于所述電池特征數據,向所述第二裝置發送所述目標特征數據。
22、可選地,所述發送模塊具體用于:若所述目標特征數據為非敏感數據,則基于所述電池特征數據,獲取所述目標特征數據;向所述第二裝置發送所述目標特征數據。
23、可選地,所述發送模塊具體用于:若所述目標特征數據為敏感數據,對所述第二裝置的密鑰信息進行驗證;若對所述第二裝置的密鑰信息的驗證通過,基于所述電池特征數據,獲取目標特征數據;向所述第二裝置發送所述目標特征數據。
24、可選地,所述接收模塊還用于:接收所述第二裝置的元數據請求;發送模塊還用于,向所述第一裝置發送所述元數據請求。
25、可選地,所述發送模塊還用于:對所述第二裝置的密鑰信息進行驗證;若對所述第二裝置的密鑰信息的驗證通過,則執行向所述第一裝置發送所述元數據請求的步驟。
26、可選地,所述接收模塊還用于接收所述第二裝置的設備信息;所述發送模塊還用于基于所述第二裝置的設備信息,向所述第二裝置發送所述第二裝置的密鑰信息。
27、可選地,所述發送模塊還用于:向所述多個第一裝置發送標準化算子,所述標準化算子包括對所述電池元數據的數據格式以及對應的映射規則進行標準化處理的規則。
28、可選地,所述電池特征數據包括電池狀態數據和所述電池元數據的數據特征值中的至少一種。
29、本技術的第三方面還提供了一種計算機可讀存儲介質,所述計算機可讀存儲介質存儲有計算機程序,所述計算機程序被計算機設備執行時實現上述第一方面的電池數據管理方法。
30、本技術的第四方面還提供了一種計算機設備,所述計算機設備包括處理器,所述處理器用于執行存儲器中的計算機程序,以實現上述第一方面的電池數據管理方法。
31、本技術的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種計算機程序產品,所述計算機程序產品包括指令,所述指令被處理器執行時實現如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電池數據管理方法。
32、本技術實施例與現有技術相比至少存在的有益效果是:
33、在本技術實施例中,由第一裝置存儲電池元數據,并基于電池元數據生成電池特征數據。在此基礎上,接收并存儲第一裝置發送的電池特征數據,這樣,后續可以基于電池特征數據向外部提供服務,不接觸電池元數據,保護了用戶隱私,提高了數據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