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項目風險管理,具體為一種電網基建項目風險動態分析及應對方法及系統。
背景技術:
1、電網基建項目面臨的主要風險包括施工安全風險、施工質量風險、施工進度風險、施工環境風險、設備材料風險、人員操作風險、施工組織風險和技術風險。這些風險會對電網基建項目的順利進行和最終質量產生重大影響。
2、特別是施工進度以及施工質量的監控風險中尤為重要,急需一種簡單且實用的質量風險監測手段。
技術實現思路
1、本發明提供了一種電網基建項目風險動態分析及應對方法及系統,用于促進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所提到的問題。
2、一種電網基建項目風險動態分析及應對方法,包括:
3、設定管理區域,對管理區域進行粉飾工程項目的施工進度管理;
4、所述粉飾工程項目具體包括對墻壁進行涂覆涂料以及檢測被涂覆區域的平整度;
5、所述管理區域為未完成粉飾工程項目的室內區域,并且該室內區域中存在施工墻壁與一個承重柱相鄰,施工墻壁與承重柱之間存在間隔;
6、所述施工墻壁為在管理區域內未完成粉飾工程項目的墻壁;
7、設置監測設備;
8、所述監測設備為攜帶攝像頭的無人機,用于檢測施工墻壁的涂料涂覆完成度與監測施工墻壁涂料涂覆的平整度;
9、執行無人機路線劃定策略,生成無人機對施工墻壁執行監測任務時的監測任務路徑;
10、所述無人機路線劃定策略具體步驟為;
11、獲取管理區域中相互為對立面的兩個施工墻壁,分別標記為施工墻壁a與施工墻壁b;
12、獲取監測設備的自適應掃描距離,記為第一掃描距離;
13、所述自適應掃描距離為,在施工墻壁周圍無承重柱遮擋視野且無人機能夠掃描到施工墻壁內所有區域的情況下,無人機與施工墻壁的最小距離;
14、在施工墻壁a與施工墻壁b前方均有承重柱,并且遮擋住監測設備的掃描視野;
15、將施工墻壁a標識為第一基準面,將第一基準面向施工墻壁b進行平移,平移距離為第一掃描距離,將平移后的面與第一基準面之間的空間定義為延長區域c;
16、將施工墻壁b標識為第二基準面,將第二基準面向施工墻壁a進行平移,平移距離為第一掃描距離,將平移后的面與第二基準面之間的空間定義為延長區域d;
17、設置無人機飛行高度;
18、所述無人機飛行高度為無人機在執行監測任務時的安全飛行高度;
19、獲取施工墻壁a的踢腳線長度與施工墻壁b的踢腳線長度;
20、所述踢腳線為墻面與地面相交形成的線段;
21、若延長區域c與延長區域d之間存在相交區域,則將相交區域標記為相交區域e,在相交區域e內選取一條同時平行于施工墻壁a和水平地面,且距離地面的高度等于無人機飛行高度的線段,該線段的長度為施工墻壁a的踢腳線長度,將該線段作為無人機的監測任務路徑,該監測任務路徑用于對施工墻壁a與施工墻壁b進行監測;
22、若不存在相交區域,則在延長區域c內,選擇一條線段作為施工墻壁a的監測任務路徑,該線段需同時滿足以下條件:線段與施工墻壁a的距離等于第一掃描距離、線段距離地面的高度等于無人機飛行高度與線段長度等于施工墻壁a的踢腳線長度;在延長區域d內,選擇一條線段作為施工墻壁b的監測任務路徑,該線段需同時滿足以下條件:線段與施工墻壁b的距離等于第一掃描距離、線段距離地面的高度等于無人機飛行高度與線段長度等于施工墻壁b的踢腳線長度;
23、根據外部光源的照射情況將管理區域進行劃分,分為無光區域與有光區域;
24、將無光區域的施工墻壁標記為第一監測區域;
25、將有光區域的施工墻壁標記為第二監測區域;
26、針對第一監測區域,執行第一監測策略;
27、針對第二監測區域,執行第二監測策略。
28、可選的,所述根據外部光源的照射情況將管理區域進行劃分,分為無光區域與有光區域,包括:
29、所述管理區域分為兩種,具體為無光區域與有光區域;
30、所述無光區域為外部光源不能夠直接投射進室內的區域;
31、所述有光區域為外部光源能夠直接投射進室內的區域。
32、可選的,所述針對第一監測區域,執行第一監測策略,包括:
33、所述第一監測策略具體包括以下步驟;
34、獲取無光區域的施工墻壁,在該施工墻壁對應的踢腳線部分處,設置一個補光設備;
35、所述補光設備用于在無光區域內對施工墻壁進行補充光源,補光設備沿著踢腳線方向進行移動;
36、根據無人機路線劃定策略,生成第一監測區域對應的無人機監測任務路徑,記為第一任務路徑;
37、使無人機沿著第一任務路徑對第一監測區域進行掃描,在掃描過程中執行第一任務路徑優化策略;
38、根據第一任務路徑優化策略,制定第一監測任務執行流程。
39、可選的,所述使無人機沿著第一任務路徑對第一監測區域進行掃描,在掃描過程中執行第一任務路徑優化策略,包括;
40、所述第一任務路徑優化策略具體步驟為;
41、獲取第一任務路徑中的兩個端點,并任選其中一個進行標記,記為第一起點,將另一個未被標記的端點,記為第一終點;
42、對承重柱的四個外表面進行標記;
43、在承重柱中獲取平行于施工墻壁的兩個外表面與施工墻壁的距離,標記為第一距離與第二距離,其中第一距離>第二距離;
44、將第一距離對應的外表面標記為第一平面,將第二距離對應的外表面標記為第二平面;
45、獲取剩余兩個未標記的外表面與第一起點的距離,標記為第三距離與第四距離,其中第三距離>第四距離;
46、將第三距離對應的外表面標記為第三平面,將第四距離對應的外表面標記為第四平面。
47、可選的,所述使無人機沿著第一任務路徑對第一監測區域進行掃描,在掃描過程中執行第一任務路徑優化策略,還包括:
48、獲取無人機在第一起點時,對施工墻壁進行掃描,施工墻壁上被掃描的區域,記為第一掃描區域;
49、在第一掃描區域內,獲取被承重柱遮擋住的區域,記為第一遮擋區域;
50、獲取第一遮擋區域的輪廓邊緣,將距離第一起點最近的邊緣與施工墻壁下方踢腳線相交的交點記為第一補光位置;
51、過第一起點作施工墻壁的垂直線段,該垂直線段與施工墻壁相交于一點,記為點e;
52、過點e作踢腳線的垂線,該垂線與踢腳線的交點記為第二補光位置;
53、作第一終點與施工墻壁的垂直線段,該垂直線段與施工墻壁相交于一點,記為點f;
54、過點f作踢腳線的垂線,該垂線與踢腳線的交點記為第三補光位置;
55、將第一起點標記為第一移動位置;
56、作第四平面的延長面,將該延長面與第一任務路徑的交點記為第二移動位置;
57、作第三平面的延長面,將該延長面與第一任務路徑的交點記為第三移動位置;
58、將無人機從第三移動位置開始,沿著第一任務路徑,向第一終點進行移動,在移動的過程中獲取在施工墻壁內所形成的掃描區域,當該掃描區域中距離第一起點最近的邊緣所形成的線段與第一補光位置接觸時,無人機停止移動,并將當前無人機所處的位置標記為第四移動位置。
59、可選的,所述根據第一任務路徑優化策略,制定第一監測任務執行流程,包括:
60、設置無人機移動速度va,設置補光設備移動速度vb,其中vb=1.5×va;
61、設置第一時刻,用于表示一次監測任務執行周期的開始時間;
62、在第一時刻開始,無人機移動至第一移動位置,隨后沿著第一任務路徑,朝向第二移動位置進行移動并且執行監測任務,其中無人機移動速度為va;
63、在第一時刻開始,補光設備移動至第一補光位置,隨后沿著踢腳線,朝向第二補光位置進行移動,并且向施工墻壁補充光源,其中補光設備移動速度為vb;
64、當無人機到達第二移動位置并且補光設備到達第二補光位置時,無人機向第三移動位置進行移動,移動的過程中不執行監測任務,并且補光設備向第三補光位置移動,移動的過程中不進行補充光源;
65、當無人機到達第三移動位置并且補光設備到達第三補光位置時,無人機沿著第一任務路徑,朝向第四移動位置進行移動并且執行監測任務,其中無人機移動速度為va,并且補光設備從第三補光位置,沿著踢腳線,朝向第一補光位置進行移動,并且向施工墻壁補充光源,其中補光設備移動速度為vb;
66、當無人機到達第四移動位置并且補光設備到達第一補光位置時,一次監測任務執行周期結束。
67、可選的,所述,針對第二監測區域,執行第二監測策略,包括:
68、所述第二監測策略具體包括以下步驟;
69、在無人機中裝置光反射設備,用于將室外光源反射至施工墻壁上;
70、無人機攜帶的光反射設備為光反射棱鏡,可以調整反射角度,以獲取最佳的補光范圍,確保施工墻壁的平整度和涂抹完成度得到準確監測;
71、根據無人機路線劃定策略,生成第二監測區域對應的無人機監測任務路徑,記為第二任務路徑;
72、使無人機沿著第二任務路徑對第二監測區域進行掃描,在掃描過程中執行第二任務路徑優化策略;
73、根據第二任務路徑優化策略,制定第二監測任務執行流程。
74、可選的,所述使無人機沿著第二任務路徑對第二監測區域進行掃描,在掃描過程中執行第二任務路徑優化策略,包括:
75、所述第二任務路徑優化策略具體步驟為;
76、獲取第二任務路徑中的兩個端點,并任選其中一個進行標記,記為第二起點,將另一個未被標記的端點,記為第二終點;
77、對承重柱的四個平面進行標記;
78、在承重柱中獲取平行于施工墻壁的兩個平面與施工墻壁的距離,標記為第五距離與第六距離,其中第五距離>第六距離;
79、將第五距離對應的平面標記為第五平面,將第六距離對應的平面標記為第六平面;
80、獲取剩余兩個未標記的平面與第二起點的距離,標記為第七距離與第八距離,其中第七距離>第八距離;
81、將第七距離對應的平面標記為第七平面,將第四距離對應的平面標記為第八平面;
82、獲取無人機在第二起點時,對施工墻壁進行掃描所形成的掃描區域,記為第二掃描區域;
83、在第二掃描區域內,獲取被承重柱遮擋住的區域,記為第二遮擋區域;
84、獲取第二遮擋區域的輪廓邊緣,將距離第二起點最近的輪廓邊緣與施工墻壁下方踢腳線的交點記為第一反射位置;
85、作第二起點與施工墻壁的垂直線段,該垂直線段與施工墻壁相交于一點,記為點g;
86、過點g作踢腳線的垂線,該垂線與踢腳線的交點記為第二反射位置;
87、作第二終點與施工墻壁的垂直線段,該垂直線段與施工墻壁相交于一點,記為點h;
88、過點h作踢腳線的垂線,該垂線與踢腳線的交點記為第三反射位置;
89、將第二起點標記為第一目標位置;
90、作第八平面的延長面,將該延長面與第一任務路徑的交點記為第二目標位置;
91、作第七平面的延長面,將該延長面與第一任務路徑的交點記為第三目標位置;
92、將無人機從第三目標位置開始,沿著第二任務路徑,向第二終點進行移動,在移動的過程中獲取掃描區域,當該掃描區域中距離第二起點最近的邊緣形成的線段包含第一反射位置時,無人機停止移動,并將當前無人機所處的位置標記為第四目標位置。
93、可選的,所述根據第二任務路徑優化策略,制定第二監測任務執行流程,包括:
94、所述第二監測任務執行流程具體包括以下步驟;
95、調整光反射設備,使得光反射設備向施工墻壁上投射的光斑范圍為矩形,將該矩形標記為光斑區域;
96、獲取光斑區域的長度,記為i,獲取光斑區域的寬度,記為j;
97、作第一反射位置與地面的垂線,將該垂線向施工墻壁進行投射,對施工墻壁上的投射線段記為線段l;
98、通過線段l,將是施工墻壁劃分為兩個區域,將靠近第二起點的區域標記為第一區域,將靠近第二終點的區域標記為第二區域;
99、針對第一區域,自線段l朝向第二起點的方向,將第一區域劃分成多個投射區域,其中投射區域范圍等于光斑區域;
100、對第一區域內的所有投射區域執行標記策略,標記策略具體步驟為;
101、獲取與線段l貼合的一列投射區域,記為待標記投射區域;
102、獲取待標記投射區域中投射區域的個數,記為n;
103、針對待標記投射區域進行行標識與列標識的標記,具體為,將待標記投射區域內所有投射區域的列標識編號記為1;對列標識編號為1的投射區域進行行標識的標記,標記方式為,獲取待標記投射區域中每個投射區域距離地面的高度,以從高到低的方向,根據行標識編號以從小到大的順序依次對投射區域進行編號,起始編號為1,終止編號為n;
104、將與列標識編號為1的投射區域相鄰的一列所有投射區域進行列標識標記,編號記為2,對該列投射區域進行行標識的標記,起始編號為n+1,終止編號為2n;
105、依次對其余列的每個投射區域進行列標識標記與行標識標記;
106、針對第二區域內所有的投射區域執行標記策略;
107、制定無人機反射光源策略;
108、所述無人機反射光源策略具體包括以下步驟;
109、從列標識編號為1的一列投射區域開始進行光源的反射;
110、若列標識編號為奇數,則以行標識的編號從小到大的順序進行反射;
111、若列標識編號為偶數,則以行標識的編號從大到小的順序進行反射;
112、設置第二時刻;
113、在第二時刻開始,無人機移動至第一目標位置,隨后沿著第二任務路徑,朝向第二目標位置進行移動并且執行監測任務;
114、在第二時刻開始,光反射設備在第一區域執行無人機反射光源策略;
115、當無人機到達第二目標位置時,無人機向第四目標位置進行移動,移動的過程中不執行監測任務;
116、當無人機到達第四目標位置,無人機沿著第二任務路徑,朝向第三目標位置進行移動并且執行監測任務,并且光反射設備在第二區域執行無人機反射光源策略。
117、可選的,包括:
118、區域設定單元,用于設定管理區域,并對管理區域內的粉飾工程項目進行施工進度管理;
119、粉飾工程監測模塊,用于對墻壁涂覆涂料的施工過程的監測以及被涂覆區域平整度的檢測;
120、施工墻壁識別系統,識別管理區域內未完成粉飾工程項目的施工墻壁,以及與承重柱相鄰的施工墻壁;
121、監測設備部署單元,設置攜帶攝像頭的無人機,用于檢測施工墻壁的涂料涂覆完成度與平整度;
122、無人機路徑規劃系統,執行無人機路線劃定策略,生成無人機對施工墻壁執行監測任務的監測任務路徑;
123、自適應掃描距離確定單元,獲取無人機與施工墻壁在垂直方向上的自適應掃描距離,確保無遮擋視野下全面掃描;
124、區域劃分系統,根據外部光源照射情況,將管理區域劃分為無光區域與有光區域;
125、任務路徑優化單元,根據施工墻壁的實際情況和無人機的監測能力,優化監測任務路徑;
126、監測任務調度單元,制定并調度無人機的監測任務執行流程,確保施工進度的準確監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