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線纜的生產設備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線纜包覆機。
背景技術:
線纜是光纜、電纜等的統稱,其用途廣泛,在控制安裝、連接設備、輸送電力等方面占據著重要的作用。電線電纜作為電力傳輸的主要載體,廣泛應用于電器裝備、照明線路、家用電器等方面,其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工程質量及消費者的生命財產安全。而電線電纜通常是由拉制、絞制、包覆三種工藝來制作完成的,因此,電線電纜生產工藝的改善是保證并提高其質量的基礎。包覆作為生產過程中的主要工藝之一,根據對電線電纜不同的性能要求,需采用專用的設備在導體的外面包覆不同的材料,其工藝包括擠包、縱包、繞包和浸涂等幾種。現有的包覆裝置在實際使用過程中存在如下問題:
1、絞制后的線纜往往表面帶有些許毛刺或灰塵,降低線纜的觀感質量,這樣的線纜如果直接進入包覆工藝,往往會使得包覆材料在線纜上包覆不均勻,產生凸起,甚至影響成品線纜的物理性能。
2、現有的卷繞設備是將線芯一邊水平傳輸,一邊纏繞屏蔽帶,不能很好地保證線芯的順直,且纏繞形成的屏蔽層接縫較多,屏蔽帶纏繞不均勻,結構穩定性差,從而影響線纜的整體質量。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問題,提供一種結構簡單,能夠避免線纜表面雜質對包覆加工的影響,并實現良好地包覆效果的線纜包覆機。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線纜包覆機,其中所述線纜包覆機包括機架、放線裝置、除雜裝置、導向裝置、包覆裝置 和收線裝置,所述放線裝置、所述除雜裝置、所述導向裝置、所述包覆裝置與所述收線裝置均設置于所述機架上,且所述機架設置為由一支架和一底板組成,所述支架設置為門型結構,且所述支架豎直橫跨設置于所述底板上,所述底板的上表面的一側依次設置所述放線裝置、所述除雜裝置和所述導向裝置,且所述放線裝置、所述除雜裝置與所述導向裝置均設置于所述支架的下方,所述包覆裝置水平橫跨設置于所述支架的兩豎直臂上,所述收線裝置設置于所述支架的橫梁上。
進一步地,所述除雜裝置設置為包括一密閉腔體、一清理箱和一電磁鐵組,所述密閉腔體的兩側面分別對應設置一通孔,所述通孔用于實現待包覆線纜的通過,所述清理箱和所述電磁鐵組設置于所述密閉腔體內,且所述清理箱和所述電磁鐵組內也均設置一可保證待包覆線纜通過的通道。
進一步地,所述清理箱內部填充棉紗,且所述棉紗的上面設置打磨用細沙,可實現對待包覆線纜的初步清理。
進一步地,所述電磁鐵組下面設置一鐵渣收納箱,使得所述電磁鐵組上吸附的鐵渣等能夠在斷電時,自動收集到所述鐵渣收納箱中,降低了工人的勞動強度,同時保證待包覆線纜表面的二次清理。
進一步地,所述導向裝置設置為包括張力調整機構和導向輪,所述張力調整機構設置于所述導向裝置靠近所述除雜裝置的一側,實現出線的張力調節,所述導向輪設置于所述導向裝置遠離所述除雜裝置的一側,且所述導向輪設置為與所述收線裝置共軸線,使得線纜豎直進入所述包覆裝置進行加工,從而保證線纜的生產質量。
進一步地,所述包覆裝置設置為包括一支撐梁、一屏蔽帶架、一包帶輪、一收縫輪和一覆膜器,所述屏蔽帶架、所述包帶輪與所述收縫輪依次設置于所述支撐梁上,且所述覆膜器設置于所述支撐梁的上方。
進一步地,所述包帶輪設置為內凹式滾輪,所述包帶輪的下方設置所述收縫輪,且所述收縫輪的軸線設置為與所述包帶輪的軸線垂直相錯,所述屏蔽帶架上的屏蔽帶通過所述包帶輪對線纜進行包覆,而所述收縫輪則對接縫部分進行碾壓平復,從而形成線纜表面的屏蔽層結構。
進一步地,所述覆膜器內設置液態絕緣料,可在屏蔽層的外部覆蓋一層絕緣膜,起到加固和密封的作用,封閉效果好,同時提高了屏蔽性能。
本實用新型具有的優點和積極效果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線纜包覆機,通過除雜裝置的設置,避免了待加工線纜表面雜質對包覆過程的影響,使得屏蔽層能夠與線纜表面緊貼,保證包覆均勻,從而提高產品的質量,延長其使用壽命;通過導向裝置上的張力調整機構和導向輪,能夠實現線纜的合理出線,進一步保證包覆過程中線纜順直,使得包覆效果良好,同時避免斷線等帶來的影響;通過屏蔽帶架、包帶輪和收縫輪的配合,使屏蔽層僅形成一條接縫,并在收縫輪的作用下被碾壓平復,再結合覆膜器對屏蔽層外部覆蓋一進行加固和密封的絕緣膜,從而使屏蔽帶實現無縫連接,有效防止開裂,并保證包覆的屏蔽層結構穩定。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0-機架,101-支架,102-底板,20-放線裝置,30-除雜裝置,301-密閉腔體,302-清理箱,303-電磁鐵組,304-通孔,305-鐵渣收納箱,40-導向裝置,401-張力調整機構,402-導向輪,50-包覆裝置,501-支撐梁,502-屏蔽帶架,503-包帶輪,504-收縫輪,505-覆膜器,60-收線裝置。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更好的理解本實用新型,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和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的描述。
如圖1所示,一種線纜包覆機,包括機架10、放線裝置20、除雜裝置30、導向裝置40、包覆裝置50和收線裝置60,放線裝置20、除雜裝置30、導向裝置40、包覆裝置50與收線裝置60均設置于機架10上,且機架10設置為由一支架101和一底板102組成,支架101設置為門型結構,且支架101豎直橫跨設置于底板102上,底板102的上表面的一側依次設置放線裝置20、除雜裝置30和導向裝置40,且放線裝置20、除雜裝置30與導向裝置40均設置于支架101的下方,包覆裝置50水平橫跨設置于支架101的兩豎直臂上,收線裝置60設置于支架101的橫梁上。
除雜裝置30設置為包括一密閉腔體301、一清理箱302和一電磁鐵組303,密閉腔體301的兩側面分別對應設置一通孔304,通孔304用于實現待包覆線纜的通過,清理箱302和電磁鐵組303設置于密閉腔體301內,且清理箱302和電磁鐵組303內也均設置一可保證待包覆線纜通過的通道。
清理箱302內部填充棉紗,且棉紗的上面設置打磨用細沙,可實現對待包覆線纜的初步清理。
電磁鐵組303下面設置一鐵渣收納箱305,使得電磁鐵組303上吸附的鐵渣等能夠在斷電時,自動收集到鐵渣收納箱305中,降低了工人的勞動強度,同時保證待包覆線纜表面的二次清理。
導向裝置40設置為包括張力調整機構401和導向輪402,張力調整機構401設置于導向裝置40靠近除雜裝置30的一側,實現出線的張力調節,導向輪402設置于導向裝置40遠離除雜裝置30的一側,且導向輪402設置為與收線裝置60共軸線,使得線纜豎直進入包覆裝置50進行加工,從而保證線纜的生產質量。
包覆裝置50設置為包括一支撐梁501、一屏蔽帶架502、一包帶輪503、一收縫輪504和一覆膜器505,屏蔽帶架502、包帶輪503與收縫輪504依 次設置于支撐梁501上,且覆膜器505設置于支撐梁501的上方。
包帶輪503設置為內凹式滾輪,包帶輪503的下方設置收縫輪504,且收縫輪504的軸線設置為與包帶輪503的軸線垂直相錯,屏蔽帶架502上的屏蔽帶通過包帶輪503對線纜進行包覆,而收縫輪504則對接縫部分進行碾壓平復,從而形成線纜表面的屏蔽層結構。
覆膜器505內設置液態絕緣料,可在屏蔽層的外部覆蓋一層絕緣膜,起到加固和密封的作用,封閉效果良好,同時提高了屏蔽性能。
使用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線纜包覆機,能夠有效避免線纜表面雜質對包覆加工的影響,并保證良好地包覆效果。當該包覆機工作時,放線裝置20進行待加工線纜的放線,再經由除雜裝置30中的清理箱302和電磁鐵組303的雙重處理,保證線纜表面的平整清潔,然后通過導向裝置40中的張力調整機構401和導向輪402的配合,使得線纜能夠在合理地張力控制下順直進入包覆裝置50,此時,屏蔽帶架502上的屏蔽帶通過包帶輪503對線纜進行包覆,而收縫輪504則對接縫部分進行碾壓平復,從而形成線纜表面的屏蔽層結構,同時結合設置有液態絕緣料的覆膜器505,在屏蔽層的外部覆蓋一層絕緣膜,以實現屏蔽層的加固和密封,封閉效果良好,進一步保證了線纜的屏蔽性能,提高了線纜的質量并延長其使用壽命,最后包覆好的線纜由收線裝置60完成成品收線。
以上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進行了詳細說明,但所述內容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不能被認為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的實施范圍。凡依本實用新型范圍所作的均等變化與改進等,均應仍歸屬于本專利涵蓋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