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包覆裝置,具體是一種包覆粽子的裝置。
背景技術:
粽子在我國流傳千年,是一種具有文化沉淀的副食品,一直以來其包覆方式幾乎沒有變化,傳統的粽子由粽葉包裹。首先粽葉受季節及地域的影響嚴重,很多地域大部分季節都找不到合適的葉子。目前市場上用貯藏販運粽葉的方式來解決該問題,但是貯藏販運的葉子大都是經過化學處理的,含有有毒成分,常吃對人體會造成極大的危害。其次采用粽葉制作粽子,其形狀和生產方式均受到制約,無法機械化生產。再次,粽葉也具有各種各樣的毒素、寄生蟲、灰塵等對人體有害物質,存在安全隱患。
技術實現要素:
為針對上述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包覆粽子的裝置。
一種粽子包覆裝置,包括包覆片I、包覆片II以及封蓋,包覆片I、包覆片II以及封蓋上布置有網孔,其中封蓋上設置有封口柱,包覆片I與包覆II的封口邊沿分別設有若干個封口槽,所述封口柱(7)與封口槽(4)相互配合。包覆I的其它邊沿設置有若干卡柱,所述包覆II的其它邊沿設置有若干卡槽,所述卡柱與卡槽相互配合。
由于包覆裝置的包覆片之間采用用卡柱和卡槽進行連接,包覆片與封蓋之間采用封口槽與封口柱連接,這兩種機械連接方式使用方便,可手動分、合,從而實現隨時隨地手工包覆粽子。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網孔直徑不大于0.5mm,并且其外側邊沿做倒角處理,以方便清洗,便于保存,進而提高其使用次數。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卡柱和卡槽為過渡配合,既能保證包覆片之間方便拆卸,又能使裝置重復使用,從而進一步提高其方便性。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包覆片I、包覆片II以及封蓋采用金屬材質,可實現機械化、量化生產,并使其不受季節和地域限制,從而更方便獲取。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包覆裝置的包覆片之間采用用卡柱和卡槽過渡配合進行連接,包覆片與封蓋之間采用封口槽與封口柱連接,這兩種連接方式不僅可以將貯存裝置手動分離,同時可以多次分、合該裝置,實現貯存裝置重復利用的效果。
2、包覆裝置的所有零件上都布置有若干個網孔,不僅方便蒸煮時排出粽子產生的氣體、油等物質,而且有利于熱量和水分進入粽子內部,使粽子熟得快又更入味。
3、包覆裝置采用金屬材料,能夠實現機械化、量化生產,并且能夠重復利用,方便個人在家手工制作粽子。
附圖說明
圖1為裝置的橫截面圖;
圖2為具有本實用新型第一種實施方式的包覆片I的示意圖:
圖3為具有本實用新型第一種實施方式的包覆片II的示意圖;
圖4為具有本實用新型第二種實施方式的包覆片I的示意圖;
圖5為具有本實用新型第二種實施方式的包覆片II的示意圖;
圖6為封蓋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圖1至圖3以及圖6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一種實施方式,如圖所示,整個裝置包括包覆片I、包覆片II以及封蓋,均采用具有柔性的金屬薄板材料。包覆片I、包覆片II以及封蓋上布置有網孔,網孔直徑不大于0.5mm,其外側邊緣作倒角處理,不僅方便蒸煮時熱量和水分進入粽子,而且方便清理。包覆片I、包覆片II均有一個封口,其邊沿分別設有若干封口槽4,包覆片I1的其它邊沿設置有若干卡柱5,包覆片II2的其它邊沿設置有多個卡槽6。使用時,先把包覆片I1和包覆片II2分別折彎,再將卡柱5嵌入卡槽6中,卡柱5和卡槽6為過渡配合,既能使各個包覆片較好地連接,又可以保證其重復使用。封蓋3上設置有封口柱7,連接好各包覆片之后,封蓋3的封口柱7卡進封口槽4中,旋轉封蓋3,以將其固定。
圖1以及圖4至圖6以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二種實施方式,如圖所示,整個裝置包括包覆片I1、包覆片II2以及封蓋3,均采用具有柔性的金屬薄板材料。包覆片I、包覆片II以及封蓋上布置有網孔,網孔直徑不大于0.5mm,其外側邊緣作倒角處理,不僅方便蒸煮時熱量和水分進入粽子,而且方便清理。包覆片I1、包覆片II2均有兩個封口,其邊沿分別設有若干封口槽4,包覆片I1的其它邊沿設置有若干卡柱5,卡柱5頂端尺寸大于根部,包覆片II的其它邊沿設置有多個卡槽6。使用時,把包覆片I1和包覆片II2分別折彎,然后將卡柱5順著卡槽6的形狀滑到最內側,卡柱5與卡槽6配合使用,既能牢固地將包覆片I1和包覆片II2固定住,又方便拆卸。封蓋3上設置有封口柱7,連接好各包覆片之后,封蓋3的封口柱7卡進封口槽4中,旋轉封蓋3,以將其固定。
上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作了詳細的說明,但是本實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在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所具備的知識范圍內,還可以對其作出種種變化。比如可采用多個不同形狀的包覆片,做出形狀更為復雜的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