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移動終端設備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移動終端的SIM卡和TF卡連接裝置。
背景技術:
目前隨著手機、數碼相機和PDA等消費電子類產品日益深入人們的生活和工作,SIM卡、SD卡和TF卡等存儲卡產品的使用也越來越廣泛。而連接裝置則是實現這些存儲卡與移動終端進行數據交換的最方便的電子產品,由于其低廉的價格、與U盤相當的性能以及很高的通用性,對的移動終端通信卡連接裝置的研發仍然是目前相關行業內的熱點方向之一。
智能卡的應用起源于解決大規模電子資料處理的問題,其最早的廣泛應用就是記憶卡,用于電話卡的使用中。智能卡的應用范圍包括符合GSM規范的SIM卡和PIM卡等。以SIM卡(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為例,即用戶識別模塊,它是一張符合GSM規范的“智能卡”。SIM卡可以插入任何一部符合GSM規范的移動電話中,實現電話號碼隨卡不隨機的功能,而通話費則自動計入持卡用戶的帳單上,與手機本身無關。
目前,中國發行SIM卡的有中國聯通與中國移動等公司。對傳統的SIM卡而言,其存儲容量為8K、16K、32K、64K等,而在中國國際通信展上,中國移動公司展出了存儲容量達4G以上的SIM卡,并指出未來的SIM卡將會有更強的處理能力、更大的儲存容量,以及更高的傳輸速率。此外,目前人們對大容量移動存儲介質的使用頻率日益增加,經常使用到的有:TF卡、SD卡、U盤和移動硬盤等。其中,TF卡具有體積小巧、價格低廉和存儲容量大等優點,其未來的應用前景非常廣闊。
“連接裝置”顧名思義是一種讀取數據的設備,但其不單單可以支持數據的讀取同樣也支持數據的寫入。其初期的設計思路主要是為了彌補數碼相機數據輸出的缺陷而產生的。由于早期USB接口并不普及,因此數碼相機的輸出口都是同電腦的串口連接的,由于串口的數據傳輸速度很低,如果把這些數據拷貝到硬盤上,那就要花費大量的等待時間,因此,讀卡器類連接裝置就應運而生了,不過目前它已經不再局限于數碼相機的使用,而是擴展到了手機、移動終端等的更多的領域。為了便于使用,現在的讀卡器一般都是多合一的產品,它可以對多種不同數據格式的存儲卡進行讀寫。
現有的手機上常用的SIM卡座,TF(又稱T-Flash卡,全名:Trans-Flash,又名:Micro SD,由摩托羅拉與SANDISK共同研發,在2004年推出)卡座都是單獨的,所以實際中手機的設計中就需要將兩個卡座集合在一塊小的PCB線路板上來設計。這種方式雖然可以為主板節省很多布件空間,但是同時也增加了整個手機的設計成本,因為這種設計方式需要投入人力去設計,然后還要經過貼片工藝去加工。
隨著通訊工具的不斷發展,移動電話的結構、樣式和性能更顯也日益頻繁,人們對移動電話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一般手機的應用,大多將SIM(用戶識別模塊)卡插入手機所設的卡槽內,并完成起用程序后,即可使用手機進行接收、撥打電話。現有的手機卡座中除了安裝有TF卡之外,還安裝有兩個Micro-SIM卡,當兩個Micro-SIM卡和TF卡插在手機卡座中后,外殼容易松動從而被頂起,最終會導致讀卡失敗,使用極其不便。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有效預防卡托滑脫的三卡合一的移動終端的SIM卡和TF卡連接裝置。
本發明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
一種移動終端的SIM卡和TF卡連接裝置,包括外殼1、卡座層2和卡托3;
所述的外殼包括殼體4、頂框5、側邊框6和底側7,所述的底側位于頂框的相反側;頂框和側邊框圍繞在矩形的殼體的兩邊和頂邊;
所述的外殼上均勻設置有彈片8,在彈片的周圍設置有散熱通孔9;
所述的頂框與外殼合圍的內側安裝有檢測PIN10、固定塑膠11和限位轉軸12;所述的外殼內側設置有鉚合固定結構13,固定塑膠通過第一鉚合固定結構和第二鉚合固定結構固定安裝在轉軸外側,所述的固定塑膠上設置有圓柱形塑膠轉軸,圓柱形塑膠轉軸上設置有與第一鉚合固定結構相配合的插槽,圓柱形塑膠轉軸將限位轉軸固定在外殼內側的鉚合固定結構上,所述的限位轉軸中間有圓形通孔14,圓形通孔的兩側分別設置有桿狀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的第一端與檢測PIN的shell彈片配合卡裝在外殼內側;
所述的兩個側邊框分為第一側邊框和第二側邊框,其中第一側邊框的內側設置有推桿,所述的推桿靠近底側的一端設置有彎鉤狀的提手結構,所述的推桿靠近頂框的一端設置有凹槽,限位轉軸的第二端設置有與推桿的凹槽相配合的凸起結構15;
所述的卡座層包括第一NANO卡座16、第二NANO卡座17和T-CARD卡座18;
所述的卡座層與外殼之間形成容納空間;
所述的卡托設置有與第一NANO卡座、第二NANO卡座和T-CARD卡座相配合的凹槽,卡托安裝在容納空間內。
所述的外殼上的彈片與外殼一體成型,呈向外殼內側凸起狀結構,彈片的邊緣與外殼有空隙。
所述的檢測PIN的shell彈片19為安裝在檢測PIN主體上的頂框方向凹陷的彎曲部的彈性簧片20,所述的外框的貼靠檢測PIN的部分向頂框內側方向彎曲的彈性簧片,外框上的彈性簧片的頂端設置有向底側方向凹陷的彎曲部,所述檢測PIN的shell彈片位于外框上的彈性簧片的下方,緊貼外殼內側,檢測PIN的shell彈片與外框上的彈性簧片在卡托未插入時側邊相互錯接。
所述的檢測PIN主體上設置有插槽,外殼上有與檢測PIN主體的插槽相配合的鉚合固定結構;所述的固定塑膠靠近限位轉軸的第一端的主體上設置有插槽,該插槽在外殼的對應位置上設置有鉚合固定結構。
所述的第一側邊框有向彎向內側延伸的固定架,推桿固定安裝在固定架的內部。
所述的限位轉軸的第一端為長方體桿狀結構,在限位轉軸第一端的末端向外殼內側方向上設置有三角形凸起的限位塊21;限位塊為Molding塑膠結構,限位塊的銳角一側朝向檢測PIN的彈片方向。
所述的第一NANO卡座和第二NANO卡座為SIM CARD模塊,所述的T-CARD卡座為T-CARD模塊;所述的第一NANO卡座和第二NANO卡座對角放置,設置在卡托的頂端一側,所述的T-CARD卡座設置在卡托的底端一側。
所述的外殼內側與檢測PIN的shell彈片相對應的位置設有限位片。
所述的鉚合固定結構為與外殼一體成型,與外殼呈豎直設置的金屬片。
所述的限位轉軸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的軸以圓形通孔為頂點,呈鈍角設置。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發明設計了檢測PIN、固定塑膠和限位轉軸的配合結構,通過限位轉軸與單獨檢測PIN設計,檢測PIN常閉設計,在卡托插入后斷開,shell接地,S/W常態與shell導通,在卡托插入后,頂起shell彈片,使S/W不再接地,保證了移動終端的正常工作,并在未插入卡托時保證PIN檢測狀態的連接。本發明設計的轉軸頭部Molding塑膠,目的為增加轉軸與卡托高度方向接觸面積,頭部Molding的塑膠相當于減小轉軸上下晃動空間,有效預防頂出受力時轉軸與卡托之間滑脫,造成卡托無法頂出異常。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做進一步闡明。
圖1為本發明的結構分解圖;
圖2為檢測PIN、固定塑膠和限位轉軸與外殼配合示意平圖;
圖3為檢測PIN、固定塑膠和限位轉軸與外殼配合示意立體圖;
圖4為卡托結構示意圖;
圖5為固定塑膠示意圖;
圖6為限位轉軸示意圖;
圖7為NANO卡座和T-CARD卡座結構示意圖;
圖8為檢測PIN、固定塑膠和限位轉軸與外殼配合放大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圖1-圖8對本發明做進一步描述。
如圖1所示,一種移動終端的SIM卡和TF卡連接裝置,包括外殼1、卡座層2和卡托3;
所述的外殼包括殼體4、頂框5、側邊框6和底側7,所述的底側位于頂框的相反側;頂框和側邊框圍繞在矩形的殼體的兩邊和頂邊;外殼上設有至少一個卡扣容納孔,且該卡扣容納孔內設置有卡扣;卡扣與卡扣安裝槽配合。外殼頂端和底端、左右兩側均設有插腳,而PCB板上設有與插腳相配合的插腳安裝孔,通過插腳與插腳安裝孔的配合,不僅方便了外殼與PCB板的安裝,而且還增強了外殼與PCB板的連接強度。
所述的外殼上均勻設置有彈片8,在彈片的周圍設置有散熱通孔9;
所述的頂框與外殼合圍的內側安裝有檢測PIN10、固定塑膠11和限位轉軸12;所述的外殼內側設置有鉚合固定結構13,固定塑膠通過第一鉚合固定結構和第二鉚合固定結構固定安裝在轉軸外側,所述的固定塑膠上設置有圓柱形塑膠轉軸,圓柱形塑膠轉軸上設置有與第一鉚合固定結構相配合的插槽,圓柱形塑膠轉軸將限位轉軸固定在外殼內側的鉚合固定結構上,所述的限位轉軸中間有圓形通孔14,圓形通孔的兩側分別設置有桿狀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的第一端與檢測PIN的shell彈片配合卡裝在外殼內側;
所述的兩個側邊框分為第一側邊框和第二側邊框,其中第一側邊框的內側設置有推桿,所述的推桿靠近底側的一端設置有彎鉤狀的提手結構,所述的推桿靠近頂框的一端設置有凹槽,限位轉軸的第二端設置有與推桿的凹槽相配合的凸起結構15;
所述的卡座層包括第一NANO卡座16、第二NANO卡座17和T-CARD卡座18;第一Micro-SIM卡、第二Micro-SIM卡和TF卡抵緊。一體成型的sim卡卡座和TF卡卡座,優選的一體成型之后的卡座可以為塑膠座,sim卡卡座可以為雙卡卡座或者單卡卡座,用于放置sim卡,而TF卡卡座用于放置TF卡。一銅片走線,該銅片走線包括依次電連接的一sim卡走線、TF卡走線和pin腳,該sim卡走線和TF卡走線分別鑲嵌于所述sim卡卡座和TF卡卡座中,即銅片走線整體鑲嵌于塑膠座中,pin腳從sim卡卡座一側伸出,供焊接柔性電路板用。
所述的卡座層與外殼之間形成容納空間;
所述的卡托設置有與第一NANO卡座、第二NANO卡座和T-CARD卡座相配合的凹槽,卡托安裝在容納空間內。卡托裝卡使用方式(DOUBLE NANO+T-CARD)中兩個NANO卡對角放置,利用NANO卡斜角限位,減少Y軸長度。
所述的外殼上的彈片與外殼一體成型,呈向外殼內側凸起狀結構,彈片的邊緣與外殼有空隙。
所述的檢測PIN的shell彈片19為安裝在檢測PIN主體上的頂框方向凹陷的彎曲部的彈性簧片20,所述的外框的貼靠檢測PIN的部分向頂框內側方向彎曲的彈性簧片,外框上的彈性簧片的頂端設置有向底側方向凹陷的彎曲部,所述檢測PIN的shell彈片位于外框上的彈性簧片的下方,緊貼外殼內側,檢測PIN的shell彈片與外框上的彈性簧片在卡托未插入時側邊相互錯接。
所述的檢測PIN主體上設置有插槽,外殼上有與檢測PIN主體的插槽相配合的鉚合固定結構;所述的固定塑膠靠近限位轉軸的第一端的主體上設置有插槽,該插槽在外殼的對應位置上設置有鉚合固定結構。檢測pin為Molding結構,塑膠做PIN孔,配合外殼固定結構,鉚合后相連,轉軸固定方式為固定塑膠與外殼鉚合后夾持,其中固定塑膠上做圓柱,圓柱與轉軸旋轉孔配合,組裝后依固定塑膠圓柱做自由旋轉。
所述的第一側邊框有向彎向內側延伸的固定架,推桿固定安裝在固定架的內部。
所述的限位轉軸的第一端為長方體桿狀結構,在限位轉軸第一端的末端向外殼內側方向上設置有三角形凸起的限位塊21;限位塊為Molding塑膠結構,限位塊的銳角一側朝向檢測PIN的彈片方向。轉軸頭部Molding塑膠,其目的為增加轉軸與卡托高度方向接觸面積,頭部Molding的塑膠相當于減小轉軸上下晃動空間,有效預防頂出受力時轉軸與卡托之間滑脫,造成卡托無法頂出異常。
所述的第一NANO卡座和第二NANO卡座為SIM CARD模塊,所述的T-CARD卡座為T-CARD模塊;所述的第一NANO卡座和第二NANO卡座對角放置,設置在卡托的頂端一側,所述的T-CARD卡座設置在卡托的底端一側。雙SIM卡卡座的長度L為39.4±0.2mm;第一SIM卡座與第二SIM卡座的寬度W均為15.6±0.2mm,且沿寬度方向對齊排列。第一SIM卡座和第二SIM卡座的側邊齊平。
所述的外殼內側與檢測PIN的shell彈片相對應的位置設有限位片。
所述的鉚合固定結構為與外殼一體成型,與外殼呈豎直設置的金屬片。
所述的限位轉軸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的軸以圓形通孔為頂點,呈鈍角設置。
綜上所述,本發明三合一產品結構設計,雙NANO內側對角擺放,T-CARD外側擺放。產品單獨檢測pin設計,檢測pin常閉設計,在卡托插入后斷開(shell接地,S/W常態與shell導通,在卡托插入后,頂起shell彈片,使S/W不在接地)。產品轉軸Molding結構,轉軸頭部Molding塑膠,目的為增加轉軸與卡托高度方向接觸面積,頭部Molding的塑膠相當于減小轉軸上下晃動空間,有效預防頂出受力時轉軸與卡托之間滑脫,造成卡托無法頂出異常兩個NANO卡對角放置,利用NANO卡斜角限位,減少Y軸長度,檢測pin為Molding結構,塑膠做PIN孔,配合外殼固定結構,鉚合后相連,轉軸固定方式為固定塑膠與外殼鉚合后夾持,其中固定塑膠上做圓柱,圓柱與轉軸旋轉孔配合,組裝后依固定塑膠圓柱做自由旋轉。產品模塊化:分體式設計,SIM CARD與T-CARD獨立出來,做成簡單模塊,簡化制程,提升產品品質。
在以上的描述中闡述了很多具體細節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發明。但是以上描述僅是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本發明能夠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來實施,因此本發明不受上面公開的具體實施的限制。同時任何熟悉本領域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發明技術方案范圍情況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方法和技術內容對本發明技術方案做出許多可能的變動和修飾,或修改為等同變化的等效實施例。凡是未脫離本發明技術方案的內容,依據本發明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做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及修飾,均仍屬于本發明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