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公開涉及電池,具體地,涉及一種電池極片結構、電池組件及用電設備。
背景技術:
1、相關技術中,電池通常采用外接保護板或者通過外部測試儀器實現對電池例如表面溫度、電壓、電阻等電芯外部參數進行檢測,但是無法對電池內部的例如電解液電導率、氣體壓力以及氣體成分變化等相關參數進行及時準確地獲取,存在一定局限性,因此,如何更加全面掌握電池的相關參數,提高電池的安全性成為業內人員研究的目標。
技術實現思路
1、本公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電池極片結構、電池組件及用電設備,以能夠對電池的內部性能參數進行采集,實現及時且精準地對電池內部狀態進行實時無損的監測。
2、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公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種電池極片結構,用于電池組件,所述電池極片結構包括:極片本體,所述極片本體包括活性物質層和集流體層,所述活性物質層和所述集流體層中的至少一者上形成有空隙結構;和采集件,設置在所述空隙結構內,用以采集電池的內部性能參數。
3、可選地,所述空隙結構構造為槽腔和/或孔腔。
4、可選地,所述采集件包括微納傳感器,所述微納傳感器用于采集所述電池的內部電阻、溫度、電導率、壓力、氣體成分中的至少一者。
5、可選地,所述空隙結構設于所述活性物質層的遠離所述集流體層的側面。
6、可選地,所述活性物質層包括涂覆于所述集流體層兩側的第一活性物質層和第二活性物質層,所述第一活性物質層的遠離所述集流體層的第一側面和所述第二活性物質層的遠離所述集流體層的第二側面中的至少一者上形成有所述空隙結構;或者所述活性物質層包括涂覆于所述集流體層一側的第三活性物質層,所述第三活性物質層的遠離所述集流體層的第三側面上形成有所述空隙結構。
7、可選地,至少一個所述槽腔和/或至少一個所述孔腔內設置有所述采集件。
8、可選地,所述極片本體的厚度為50~100μm。
9、本公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種電池組件,包括電芯,所述電芯包括正極片和負極片,所述正極片和所述負極片中的至少一者構造為如上所述的電池極片結構。
10、可選地,所述電池組件還包括電池管理模塊,所述采集件與所述電池管理模塊信號連接。
11、本公開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種用電設備,包括如上所述的電池組件。
12、通過上述技術方案,即本公開提供的電池極片結構,通過在極片本體的活性物質層和集流體層中的至少一者上形成有空隙結構,這樣,在將上述電池極片結構應用于例如電芯的正極片和/或負極片時,通過增設空隙結構能夠增加極片本體與電解液的接觸面積,提高電芯內部電解液對極片本體的浸潤性以及提高離子的傳輸性能,有利于提高電池性能,實現對電池性能的優化。并且,通過在空隙結構內設置有采集件,還能夠通過采集件實現對電池的內部性能參數進行采集,以實現及時且精準地對電池內部狀態進行實時無損的監測,便于更加全面掌握電池的相關參數。
13、本公開的其他特征和優點將在隨后的具體實施方式部分予以詳細說明。
1.一種電池極片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電池極片結構包括: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池極片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空隙結構構造為槽腔和/或孔腔。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電池極片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采集件包括微納傳感器,所述微納傳感器用于采集所述電池的內部電阻、溫度、電導率、壓力、氣體成分中的至少一者。
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電池極片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空隙結構設于所述活性物質層的遠離所述集流體層的側面。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電池極片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活性物質層包括涂覆于所述集流體層兩側的第一活性物質層和第二活性物質層,所述第一活性物質層的遠離所述集流體層的第一側面和所述第二活性物質層的遠離所述集流體層的第二側面中的至少一者上形成有所述空隙結構;或者
6.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電池極片結構,其特征在于,至少一個所述槽腔和/或至少一個所述孔腔內設置有所述采集件。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池極片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極片本體的厚度為50~100μm。
8.一種電池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電芯,所述電芯包括正極片和負極片,所述正極片和所述負極片中的至少一者構造為權利要求1-7中任意一項所述的電池極片結構。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電池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電池組件還包括電池管理模塊,所述采集件與所述電池管理模塊信號連接。
10.一種用電設備,其特征在于,包括權利要求8或9所述的電池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