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術涉及電池,具體而言,涉及一種電池及用電設備。
背景技術:
1、隨著電池應用范圍的擴大,越來越多的設備裝置都采用了電池作為能源運行。然而,在電池輸出電能的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熱量,為了保證電池的穩定運行,則需要再電池運行過程中對電池進行散熱冷卻。
2、現有的電池冷卻方式大多為風冷和液冷,然而,在現有技術中,液冷方案存在漏液短路風險,風冷則換熱量不足;便使得電池的冷卻散熱效果較差,影響電池的運行時長,甚至影響電池的使用壽命。
技術實現思路
1、本實用新型解決的技術問題是現有技術中電池的散熱冷卻效果差的技術問題。
2、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可以這樣實現:
3、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電池,包括:
4、固定支架,包括多個沿第一方向依次拼接的固定板結構,任意一個所述固定板結構具有相對的第一安裝面和第二安裝面,所述第一安裝面與相鄰所述固定板結構上的所述第二安裝面之間形成安裝空間;所述第一安裝面沿第二方向間隔設置有多個凸筋;
5、電芯,設于所述安裝空間中,且所述電芯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其中一個側面與所述凸筋抵接,以使沿著第二方向在相鄰的所述凸筋之間形成間隔設置的多個冷卻通道所述電芯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另一個側面貼合于所述第二安裝面;
6、進風組件,設于多個所述電芯底部,且所述進風組件內部設有與多個所述冷卻通道均連通的進風通道;
7、出風組件,設于多個所述電芯頂部,且所述出風組件內部設有與多個所述冷卻通道均連通的出風通道;以及,
8、加熱件,沿所述第二方向設于多個所述電芯的兩側,用于加熱所述電芯。
9、可選地,所述固定板結構包括板主體和兩個第一拼接件;所述第一安裝面和所述第二安裝面設于所述板主體厚度方向的兩側;兩個所述第一拼接件間隔地設于所述板主體頂部,且兩個所述第一拼接件用于分別與相鄰的所述固定板結構上的兩個所述第一拼接件拼接;所述出風組件與所述第一拼接件密封連接,且所述出風通道通過兩個所述第一拼接件之間的空隙與所述冷卻通道連通。
10、可選地,所述第一拼接件包括第一插接部和所述第一插接部連接的第一配合部,所述第一配合部與所述板主體連接,在所述第一配合部遠離所述第一插接部的一端開設有與所述第一插接部配合使用的第一卡槽;所述第一插接部插入相鄰的所述固定板結構的第一卡槽中,且使兩個所述第一配合部相互抵接。
11、可選地,所述固定板結構還包括第一封閉件,所述第一封閉件設于所述板主體靠所述第一安裝面的一側,所述第一封閉件封蓋兩個所述第一拼接件外側的所述間隙。
12、可選地,所述固定板結構還包括第二封閉件,所述第二封閉件設于所述板主體靠所述第二安裝面的一側,所述第二封閉件與相鄰的所述固定板結構中的所述第一安裝面間隔。
13、可選地,所述固定板結構還包括拼接組件,所述拼接組件設于所述板主體遠離第一拼接件的一側,所述拼接組件與相鄰的所述固定板結構的所述拼接組件拼接且形成與所述冷卻通道連通的間隙;所述進風通道通過所述間隙與所述冷卻通道連通。
14、可選地,所述拼接組件包括第三封閉件和兩個第二拼接件,所述第三封閉件設于所述板主體底部,兩個所述第二拼接件間隔地設于所述第三封閉件底部;兩個所述第二拼接件分別與另一所述固定板結構中的兩個所述第二拼接件拼接,所述第三封閉件與另一所述固定板結構中的所述第三封閉件拼接,且在兩個所述第二拼接件之間形成連通所述冷卻通道的間隙,所述進風通道通過該間隙于所述冷卻通道連通;所述進風組件與兩個所述第二拼接件連接且密封。
15、可選地,所述第二拼接件包括第二插接部和所述第二插接部連接的第二配合部,所述第二配合部與所述板主體連接,在所述第二配合部遠離所述第二插接部的一端開設有與所述第二插接部配合使用的第二卡槽;所述第二插接部插入相鄰的所述固定板結構的第二卡槽中,且使兩個所述第二配合部相互抵接。
16、可選地,所述進風組件的端部設有連接部,所述連接部上開設有第三卡槽,所述第二拼接件插入所述第三卡槽。
17、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電池相對于現有技術的有益效果包括:
18、該電池中,將電芯設于相鄰的兩個固定支架之間,且通過固定支架上第一安裝面上的多個凸筋形成臨近電芯的冷卻通道;由于電芯直接抵持在凸筋上,使得冷卻通道中的氣流能直接接觸到電芯。在進風通道進風的情況下,氣流進入至冷卻通道,且與電芯直接接觸以進行熱交換,可以向電芯提供散熱冷卻作用;在氣流流過冷卻通道之后,便由出風通道導出。其中,由于第一安裝面上設有多個凸筋,便形成多個冷卻通道,通過多個冷卻通道來對電芯提供冷卻作用,可以直接地向電芯提供高效的冷卻降溫的目的,達到改善現有技術中電池冷卻散熱效果較差的問題的目的。
19、另外,若是電池處于低溫環境下運行的情況下,則可以通過加熱件來對電芯提供加熱作用,從而確保電芯所處的環境的溫度維持于合適的溫度區間,以確保電芯穩定地運行,可以保證電池穩定的運行。
20、值得注意的是,該電池在應用于飛行器等運行時處于行進狀態的設備時,可以由行進過程中形成的氣流來向進風通道導入氣流,便能在電芯運行狀態下持續地向冷卻通道中導入冷卻氣流,進而可以提升電芯的冷卻降溫效果。
21、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了一種用電設備,該用電設備采用了上述的電池,且能改善現有技術中電池的散熱冷卻效果差的技術問題。
1.一種電池,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結構(101)包括板主體(120)和兩個第一拼接件(130);所述第一安裝面(102)和所述第二安裝面(103)設于所述板主體(120)厚度方向的兩側;兩個所述第一拼接件(130)間隔地設于所述板主體(120)頂部,且兩個所述第一拼接件(130)用于分別與相鄰的所述固定板結構(101)上的兩個所述第一拼接件(130)拼接;所述出風組件(400)與所述第一拼接件(130)密封連接,且所述出風通道(410)通過兩個所述第一拼接件(130)之間的空隙與所述冷卻通道(111)連通。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電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拼接件(130)包括第一插接部(131)和所述第一插接部連接的第一配合部(132),所述第一配合部(132)與所述板主體(120)連接,在所述第一配合部(132)遠離所述第一插接部的一端開設有與所述第一插接部配合使用的第一卡槽(1321);所述第一插接部(131)插入相鄰的所述固定板結構(101)的第一卡槽(1321)中,且使兩個所述第一配合部(132)相互抵接。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電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結構(101)還包括第一封閉件(140),所述第一封閉件(140)設于所述板主體(120)靠所述第一安裝面(102)的一側,所述第一封閉件(140)封蓋兩個所述第一拼接件(130)外側的間隙。
5.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電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結構(101)還包括第二封閉件(150),所述第二封閉件(150)設于所述板主體(120)靠所述第二安裝面(103)的一側,所述第二封閉件(150)與相鄰的所述固定板結構(101)中的所述第一安裝面(102)間隔。
6.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電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結構(101)還包括拼接組件(160),所述拼接組件(160)設于所述板主體(120)遠離第一拼接件(130)的一側,所述拼接組件(160)與相鄰的所述固定板結構(101)的所述拼接組件(160)拼接且形成與所述冷卻通道(111)連通的間隙;所述進風通道(310)通過所述間隙與所述冷卻通道(111)連通。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電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拼接組件(160)包括第三封閉件(162)和兩個第二拼接件(161),所述第三封閉件(162)設于所述板主體(120)底部,兩個所述第二拼接件(161)間隔地設于所述第三封閉件(162)底部;兩個所述第二拼接件(161)分別與另一所述固定板結構(101)中的兩個所述第二拼接件(161)拼接,所述第三封閉件(162)與另一所述固定板結構(101)中的所述第三封閉件(162)拼接,且在兩個所述第二拼接件(161)之間形成連通所述冷卻通道(111)的間隙,所述進風通道(310)通過該間隙于所述冷卻通道(111)連通;所述進風組件(300)與兩個所述第二拼接件(161)連接且密封。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電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拼接件(161)包括第二插接部(1611)和所述第二插接部(1611)連接的第二配合部(1612),所述第二配合部(1612)與所述板主體(120)連接,在所述第二配合部(1612)遠離所述第二插接部(1611)的一端開設有與所述第二插接部(1611)配合使用的第二卡槽(1613);所述第二插接部(1611)插入相鄰的所述固定板結構(101)的第二卡槽(1613)中,且使兩個所述第二配合部(1612)相互抵接。
9.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電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進風組件(300)的端部設有連接部(430),所述連接部(430)上開設有第三卡槽(431),所述第二拼接件(161)插入所述第三卡槽(431)。
10.一種用電設備,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權利要求1-9中任意一項所述的電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