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術屬于儲能,特別涉及一種電池組件及終端設備。
背景技術:
1、目前,電芯在裝載到終端設備的電池倉時,通常需要在電芯的外部包裹一層包裹膜,包裹膜整體粘接在電芯上,包裹膜又與電池倉粘接,從而實現電芯與電池倉的穩定連接。在取下電芯時,需要將包裹膜連同電芯一起從電池倉中取出,再將包裹膜與電芯分離,拆卸電芯的效率低,且分離包裹膜與電芯的過程中容易折彎電芯而引發安全風險。
技術實現思路
1、鑒于上述狀況,有必要提供一種電池組件,能夠提高電芯與電池倉分離的效率。
2、本技術的實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種電池組件,該電池組件包括電芯、包裹膜和第一膠層。電芯包括底壁、頂壁和側壁,頂壁和底壁分別連接于側壁的沿第一方向的兩端,第一方向為電芯的厚度方向。包裹膜包括底部、頂部和側部,頂部包覆頂壁,底部包覆底壁,側部包覆側壁。第一膠層位于電芯和包裹膜之間,第一膠層包括第一膠部,沿第一方向,第一膠部設于頂部與頂壁之間并粘接頂壁和頂部,第一膠層與底部以及底壁相離,底壁直接接觸底部。
3、在此電池組件中,電芯的頂壁與包裹膜的頂部通過第一膠部粘接,而電芯的底壁又與包裹膜的底部直接接觸,即電芯的底壁與包裹膜的底部之間不存在粘接力。當需要分離電芯與包裹膜時,相比于現有技術中拆卸電芯需通過拉起包裹膜的拉手從而拉起整個電芯,再分離包裹膜的拉手與電芯的方案,本技術的實施例在拆卸電池時,先將電芯的頂壁與包裹膜的頂部分開,由于包裹膜的底部與電芯的底壁之間未粘接,可以通過倒扣電池倉的方式拆卸電芯,有利于在包裹膜與電池倉保持粘接的狀態下取出電芯,因此,拆卸電芯的效率更高,且由于包裹膜的底部與電芯的底壁之間未粘接,有利于減小分離電芯與包裹膜時作用于電芯的作用力,從而提高拆卸電池組件的安全性。
4、本技術的實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另一種電池組件,該電池組件包括電芯、包裹膜和第一膠層。電芯包括底壁、頂壁和側壁,頂壁和底壁分別連接于側壁的沿第一方向的兩端,第一方向為電芯的厚度方向。包裹膜包括底部、頂部和側部,頂部包覆頂壁,底部包覆底壁,側部包覆側壁。第一膠層位于電芯和包裹膜之間,第一膠層包括第一膠部,沿第一方向,第一膠部設于頂部與頂壁之間并粘接頂壁和頂部。底部開設有第二開口,第二開口沿第二方向貫穿包裹膜,第二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沿第一方向觀察,電芯的部分表面顯露于第二開口。第一膠層還包括第二膠部,沿第一方向,第二膠部位于底部與底壁之間。
5、在此電池組件中,電芯的頂壁與包裹膜的頂部通過第一膠部粘接,而包裹膜的底部開始有第二開口,相比于現有技術,減小了底部與底壁的粘接面積,也即減小了底部與底壁之間的粘接力。當需要分離電芯與包裹膜時,相比于現有技術中拆卸電芯需通過拉起包裹膜的拉手從而拉起整個電池組件1,再分離包裹膜的拉手與電芯的方案,本技術的實施例在拆卸電池時,先將電芯的頂壁與包裹膜的頂部分開,由于包裹膜的底部與電芯的底壁之間的粘接力相比于現有技術更小,可以通過倒扣電池倉的方式拆卸電芯,有利于在包裹膜與電池倉保持粘接的狀態下取出電芯,因此,拆卸電芯的效率更高,且由于包裹膜的底部與電芯的底壁之間的粘接力相比于現有技術更小,有利于減小分離電芯與包裹膜時作用于電芯的作用力,從而提高拆卸電池組件的安全性。并且,第二膠部粘接底部與底壁,在將電池組件設置于電池倉的過程中,底部不易與底壁脫離而產生褶皺,有利于提高電池組件與電池倉的連接質量。
6、在本技術的一個或多個實施例中,頂部設有第一開口,沿第一方向觀察,電芯顯露于第一開口。通過設置第一開口,以使電芯具有沿第一方向膨脹的空間,有利于減小包裹膜因電芯膨脹而受損的可能性;并且,當需要分離包裹膜與電芯時,外部作用力可作用于第一開口的邊緣,例如操作人員在第一開口的邊緣施力以分離頂部與頂壁,有利于提高分離包裹膜和電芯的效率。
7、在本技術的一個或多個實施例中,頂部包括多個擋止部,擋止部連接側部,沿第一方向觀察,擋止部覆蓋頂壁的部分,且多個擋止部環繞第一開口;第一膠部設于每一擋止部與頂壁之間。
8、在本技術的一個或多個實施例中,擋止部包括拉手區域,沿第一方向觀察,拉手區域與第一膠層相離,拉手區域的邊緣與第一開口相接。如此,在連接電芯與包裹膜時,可使擋止部處于敞開的狀態,從而便于將電芯放入包裹膜,隨后再將擋止部與電芯粘接,有利于提高包裹膜與電芯連接的效率。
9、在本技術的一個或多個實施例中,頂部包括第一主體部和第一倒角部,第一倒角部連接第一主體部和側部。頂壁包括第二主體部和第二倒角部,第二倒角部連接第二主體部和側壁。沿第一方向,第一主體部的投影與第二主體部的投影重疊,第一倒角部的投影與第二倒角部的投影重疊。第一膠部粘接第一主體部和第二主體部,且第一膠部粘接第一倒角部和第二倒角部。
10、在本技術的一個或多個實施例中,第一膠層與側部和側壁相離,側部直接接觸側壁。如此,側部與側壁之間未粘接,有利于進一步提高分離電芯與包裹膜的效率。
11、本技術的實施例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種終端設備,該終端設備包括電池倉和如前述任一實施例所涉及的電池組件,電池組件收容于電池倉,側部與電池倉之間設有第一間隙;終端設備包括第二膠層,第二膠層位于第一間隙并粘接側部與電池倉。
12、在此終端設備中,終端設備通過在側部與電池倉之間設置第二膠層以粘接電池組件與電池倉粘接,由于電池組件的結構設計,需要將電芯從電池倉中取出時,僅需解除頂部與頂壁的連接,將電池倉倒扣即可取出電芯,有利于提高分離電芯與電池倉的效率;并且,由于該電池組件中電芯與包裹膜之間的粘接力相比于現有技術更小,從電池倉中取出電芯時所需的作用力也較小,從而有利于提高拆卸過程的安全性。
13、在本技術的一個或多個實施例中,電池倉包括第一壁,第二膠層與底部相離,底部直接接觸第一壁。如此,有利于減小電池倉沿第一方向的厚度,降低空間占用。
14、在本技術的一個或多個實施例中,電池倉還包括第二壁,第二壁連接并環繞第一壁,第一壁與第二壁共同形成出第二空間,電池組件收容于第二空間;底部直接接觸第一壁。側部包括沿第三方向相對設置的第一子部和第二子部,第二壁包括沿第三方向相對設置的第一子壁和第二子壁;第三方向為電池組件的長度方向或寬度方向。第二膠層位于第一子部和第一子壁之間并粘接第一子部和第一子壁,第二膠層位于第二子部和第二子壁之間并粘接第二子部和第二子壁。
15、在本技術的一個或多個實施例中,第一子部與底部之間以圓倒角平滑連接,?第二子部與底部之間以圓倒角平滑連接,第二膠層粘接圓倒角和電池倉。
16、在本技術的一個或多個實施例中,第二膠層沿第三方向的寬度為w1,0.1mm≤w1≤0.3mm。設置w1≥0.1mm,第二膠層的寬度不至于過薄,第一間隙的寬度不至于過小,有利于降低設置第二膠層的難度;設置w1≤0.3mm,第二膠層的寬度不至于過厚,有利于降低電池倉的空間占用。
17、在本技術的一個或多個實施例中,底部開設有第二開口,第二開口沿第二方向貫穿包裹膜,第二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沿第一方向觀察,電芯的部分表面顯露于第二開口。終端設備包括電路板,電路板設于第二開口。如此,有利于降低電池組件和電路板在第一方向上的總厚度,有利于降低電池倉的空間占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