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固定可調節光伏支架,屬于電力工程領域。
背景技術:
對普通的多晶硅光伏組件常用的布置方式是按當地的最佳傾角,采用固定式安裝,這種布置方式的優點是支架系統簡單,安裝方便,布置緊湊,節約場地;缺點是不能對太陽能資源充分利用,當光伏發電系統整體造價較高時,不能充分發揮其經濟效益。針對組件固定式布置方式存在的缺點,開發研制出逐日跟蹤式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根據組件陣列面旋轉軸的數量又分為單軸和雙軸跟蹤。逐日跟蹤式光伏發電系統雖然能提高組件對太陽能資源利用效率,但是需要增加機械跟蹤設備、感光儀器等,會增加單位工程造價,隨著晶體硅電池板價格的不斷下降,相對于機械跟蹤等設備所增加的成本,總體的經濟效益并不劃算,因此限制了逐日跟蹤式光伏發電系統的推廣利用。在本項目中應用固定式布置從技術經濟上要優于逐日跟蹤式系統;另外逐日跟蹤式系統的發電量增加值還與太陽輻射中的直接輻射、散射輻射的比例密切相關,太陽輻射中散射輻射比例越高,逐日跟蹤效果越差。
逐日跟蹤式系統中包括單軸跟蹤方式和雙軸跟蹤方式。雙軸跟蹤式支架的傳動機構最為復雜,跟蹤精度要求很高,安裝要求也最高。由于采用雙軸跟蹤式安裝,東西南北兩個方向均要保證全年9~15點(真太陽時)時段內對組件不遮擋,留出遮光陰影區域,占地很大。另一方面,由于風載影響,對土建基礎的承載要求很高。根據IEC標準要求,雙軸跟蹤式太陽能光伏陣列支架按抗風能力滿足27m/s。對單軸跟蹤系統,又分為仰角跟蹤式和極軸跟蹤安裝。仰角跟蹤式,支架只對太陽高度角進行跟蹤,比按最佳傾角固定安裝只增加5%左右的發電量,南北方向間距增加明顯,占地較大。對土建基礎的承載要求較高。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固定可調節光伏支架,在光伏發電場內,可對光伏支架進行手動調節,角度可選,提高發電量。
為了解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固定可調節光伏支架,該光伏支架包括支腿,調節板,主梁,檁條,活動臂,方管壓板,前支撐,后支撐,第一次梁,第二次梁及軸承連接件;所述支腿的兩條腿之間固定調節板,調節板上設有手動調節栓孔,支腿頂部通過軸承連接件連接主梁,主梁通過方管壓板連接活動臂;主梁上方固定有若干檁條,檁條下方主梁的兩端分別安裝第一次梁及第二次梁,分別通過前支撐及后支撐連接活動臂,所述活動臂上設有栓孔,所述手動調節栓孔與栓孔通過插銷固定。
進一步地,所述手動調節栓孔與所述栓孔的形狀、大小相匹配。
進一步地,所述手動調節栓孔有6個。
進一步地,所述調節板橫向固定在所述支腿之間。
進一步地,所述支腿呈三角形固定。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在光伏發電場內,可對光伏支架進行手動調節,角度可選,提高發電量,附加成本低。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設備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設備安裝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
如圖1與圖2所示,一種固定可調節光伏支架,該光伏支架包括支腿1,調節板2,主梁3,檁條4,活動臂5,方管壓板6,前支撐7,后支撐8,第一次梁9,第二次梁10,軸承連接件11;支腿1通過兩個立柱固定在地面上,所述支腿1的兩條腿之間固定調節板2,調節板2上設有6個手動調節栓孔12,支腿1頂部通過軸承連接件11連接主梁3,主梁3通過方管壓板6連接活動臂5;主梁3上方固定有若干檁條4,檁條4下方主梁3的兩端分別安裝第一次梁9及第二次梁10,分別通過前支撐7及后支撐8連接活動臂5,所述活動臂5上設有栓孔13,所述手動調節栓孔12與所述栓孔13的形狀、大小相匹配并通過插銷固定。所述調節板2橫向固定在所述支腿1之間。所述支腿1呈三角形固定。
光伏發電站在運行期間,將太陽能電池板安裝在若干檀條4上,如需調節太陽能電池板的傾角,通過手動調節活動臂5,以軸承連接件10為軸,轉動主梁3,檁條4,前支撐7,后支撐8,次梁9。到達調節板2與活動臂5對應的栓孔插入插銷鎖緊,即可實現對太陽能電池板傾角的調節。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案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