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曳引機定子沖片設計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對永磁同步曳引機扭矩增益的定子沖片。
背景技術:
永磁同步曳引機俗稱無齒輪減速器,采用永磁同步電動機作為主要部件,而永磁同步電動機采用高性能永磁材料和特殊的電機結構,具有節能、環保、低速、大轉矩等特性。
傳統的永磁同步曳引機的定子沖片為平行槽,且平行槽的開口設計為直角,既影響永磁同步曳引機的轉矩,又易劃破漆包線使永磁同步曳引機失效,需要改進。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對永磁同步曳引機扭矩增益的定子沖片,對永磁同步曳引機的轉矩進行增益,避免劃破漆包線使永磁同步曳引機失效。
為達此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對永磁同步曳引機扭矩增益的定子沖片,包括:環形鋼片,所述環形鋼片中同心設置有一個中心孔,所述環形鋼片的外圓上間隔設置有數處切口,所述切口為梯形結構,所述切口的開口寬度為13mm,所述切口的底部寬度為14mm,切口的深度為3mm,所述環形鋼片環形陣列設置有數個梨形槽,所述梨形槽包括相對設置的第一半圓弧和第二半圓弧,所述第一半圓弧和第二半圓弧的兩端之間設置有斜線相連接,所述第一半圓弧的直徑為12.4mm,所述第二半圓弧的直徑為9.8mm,所述第一半圓弧和第二半圓弧的間距為22.2mm,所述第二半圓弧底部設置有與中心孔相通的開槽,所述開槽的寬度為3mm,深度為1mm。
其中,所述切口的數量為16處,環形陣列設置在環形鋼片的外圓上。
其中,所述梨形槽的數量為54個。
其中,所述中心孔的直徑為312mm,所述環形鋼片的外圓直徑為410mm。
其中,所述切口的底部內凹設置有一個矩形槽,所述矩形槽的長度為3mm,寬度為2mm,所述矩形槽一側與切口對應端的間距為1.5mm。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一種對永磁同步曳引機扭矩增益的定子沖片,通過對現有的永磁同步曳引機沖片進行更改、優化槽型,采用梨形槽且圓角開口,配合特定切口的使用,在增加永磁同步曳引機扭矩的同時,減少了劃破漆包線的可能,提升了永磁同步曳引機的良品率。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中梨形槽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圖1中切口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圖1至圖3并通過具體實施例來進一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
一種對永磁同步曳引機扭矩增益的定子沖片,包括:環形鋼片1,所述環形鋼片1中同心設置有一個中心孔11,所述環形鋼片1的外圓上間隔設置有16處切口3,所述中心孔的直徑為312mm,所述環形鋼片的外圓直徑為410mm,匹配24極帶磁鋼轉子磁軛。
所述切口3為梯形結構,所述切口3的開口寬度a為13mm,所述切口3的底部31寬度為14mm,切口的深度b為3mm。所述切口的底部內凹設置有一個矩形槽32,所述矩形槽32的長度為3mm,寬度為2mm,所述矩形槽32一側與切口3對應端的間距c為1.5mm,特殊結構的切口3,與普通定子沖片的結構完全不同,性能更加穩定。
所述環形鋼片1上環形陣列設置有54個梨形槽2,所述梨形槽2包括相對設置的第一半圓弧21和第二半圓弧23,所述第一半圓弧21和第二半圓弧23的兩端之間設置有斜線22相連接,兩條斜線22的夾角為6.6°。
所述第一半圓弧21的直徑為12.4mm,所述第二半圓弧23的直徑為9.8mm,所述第一半圓弧21和第二半圓弧23的間距為22.2mm,所述第二半圓弧23底部設置有與中心孔相通的開槽24,所述開槽24的寬度為3mm,深度為1mm,第二半圓弧23相當于梨形槽2的倒圓角設計,不會劃傷漆包線,提升產品的合格率和耐用性,對永磁同步曳引機的扭矩有增益。
以上內容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依據本實用新型的思想,在具體實施方式及應用范圍上均會有改變之處,本說明書內容不應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