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撥桿式氣隙調節裝置的永磁調速器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永磁調速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帶撥桿式氣隙調節裝置的永磁調速器。
【背景技術】
[0002]美國馬格納福斯公司1998年2月20日提出的實用新型專利ZL98802726.7公開了一種永磁調速器,其結構如圖I,主要由銅轉子、磁轉子和氣隙調節裝置組成。安裝在原動機和負載機之間,可以根據負載機運行的需要,通過氣隙調節裝置調節銅轉子和磁轉子之間的氣隙大小來改變負載機的轉速,而電機則保持恒定的轉速不變。
[0003]該永磁調速器的氣隙調節裝置包括兩個推拉機構。第一推拉機構(見圖1-2)10為筒形凸輪機構,內筒11上有一組凸輪滾柱12沿徑向朝外突入外筒13的弧形凸輪槽14內,夕卜筒13與基礎固定聯接一叉臂15,阻止其轉動,只允許其沿軸向往復運動。內筒11向外突出一致動臂16,通過操縱此臂使內筒11轉動,內筒上的凸輪滾柱便通過外筒13上的凸輪槽推動外筒在軸向運動,由此給與外筒固定聯接的磁轉子21-22中的一個提供軸向力。
[0004]第二推拉機構(見圖2-4)為定中安裝在轉子23上的一組搖臂24,這些搖臂兩端的凸輪槽內各安裝著在其中運動的滾柱25,滾柱25分別安裝在與磁轉子固定而又突出磁轉子的塊件26上。當接受軸向力的磁轉子靠近或離開轉子23改變氣隙27時,它就推或拉動搖臂24在螺栓28上擺動,搖臂的另一端隨之拉或推動磁轉子21靠近或離開轉子23,同樣改變氣隙。兩個推拉機構結合作用,在外部電動執行機構推拉致動臂時,氣隙27-27’得到相同的改變。
[0005]但是上述氣隙調節機構,存在以下幾點不足:
[0006]1、結構比較復雜。筒形凸輪結構內外筒之間有多個凸輪和凸輪槽配合,四個搖臂的八個端部凸輪槽分別與八個滾柱配合,多處運動節點,運動可靠性必然降低。內外筒之間的凸輪和凸輪槽、搖臂的凸輪槽和滾柱均須協調一致,運動協調難度大,很容易發生局部過度磨損、卡住甚至發生損壞零部件的故障。
[0007]2、制造成本高。筒形凸輪結構由內外筒套裝,徑向尺寸也相應增大,更增加了材料費用。內筒上的多處凸輪槽、內筒外筒的大尺寸階梯形內孔、搖臂的多處運動節點都需要較多的機械加工工作量,且內筒上的凸輪槽,位于圓柱面上,需采用專門的機床加工,加工費用較高。所以,這種推拉機構制造成本較高。
[0008]3、制造難度大。內筒上的多個凸輪槽必須均勻分布,與凸輪的配合也須嚴密,否則就會運動不暢,甚至卡死,那么,凸輪槽的加工精度要求說高,加工難度大;凸輪機構的裝配要求也較高,搖臂上的凸輪槽與滾柱的裝配更是要互相協調,精密配合。所以,這種推拉機構不太容易制造。
【發明內容】
[0009]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帶撥桿式氣隙調節裝置的永磁調速器,取消制造成本高且易發生故障的筒形凸輪機構,以簡潔的鉸接式撥桿機構帶動永磁轉子沿軸向做前后移動,實現永磁渦流調速裝置的自動快速調節功能,簡化結構,降低制造成本,提高動作可靠性。
[0010]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這樣的:
[0011]帶撥桿式氣隙調節裝置的永磁調速器,包括導體轉子、永磁轉子、中間軸和氣隙調節機構,導體轉子與導體側輪轂相連接,所述氣隙調節機構包括直線驅動器、撥桿和調節套,所述調節套與永磁轉子通過永磁側輪轂相連,永磁側輪轂與中間軸滑動連接,中間軸的一端連接中間盤;所述撥桿的一端為U形開口,與調節套的外壁鉸接,撥桿的中點鉸接于支撐桿的端部,支撐桿固定于支座一上,撥桿的另一端鉸接于直線驅動器的活塞端;所述直線驅動器垂直固定在支座一上;所述中間軸的另一端通過軸承座與支座二相連接。
[0012]所述中間盤上繞周向均勻設有多個惰輪,每個惰輪分別與設在永磁盤一和永磁盤二上的齒條嚙合,使永磁盤一和永磁盤二相對中間盤實現同步進退。
[0013]所述調節套與永磁側輪轂之間設有軸承,軸承的外側設置有密封圈。
[0014]所述軸承為一對背靠背設置的角接觸球軸承。
[0015]所述調節套上設有注油嘴。
[0016]所述密封圈為唇形密封圈。
[0017]所述直線驅動器為氣缸、電動推桿或液壓缸中的一種。
[0018]所述撥桿的縱向上設有加強筋。
[0019]所述支座一和支座二均設置于底座上。
[0020]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0021]I)取消了制造成本高且易發生故障的筒形凸輪機構,以簡潔的鉸接式撥桿機構帶動永磁轉子沿軸向做前后移動,簡化了結構,鉸接式撥桿機構為省力杠桿結構,相對于現有的內外筒凸輪結構,具有作用力臂大且最大受力點外置的特點,能產生足夠的作用力平衡永磁轉子的振動,并且易損部位更容易檢查和維護,具有較高的安全可靠性。
[0022]2)永磁調速器的永磁轉子和導體轉子之間的氣隙采用齒條惰輪機構調節,齒條惰輪機構的運動間隙比擺桿凸輪結構更小,故能有效減輕永磁調速器運轉中的振動和噪音,提供更準確和穩定的氣隙調節。
[0023]3)本機構可配合氣缸、電動推桿、液壓缸等多種直線驅動器驅動,適用多種應用場合,能實現永磁調速器的氣隙自動快速調節功能。
【附圖說明】
[0024]圖I是現有技術的永磁調速器的筒形凸輪和相關叉臂的透視圖;
[0025]圖2是現有技術的永磁調速器的縱剖圖;
[0026]圖3是現有技術的永磁調速器的磁轉子和氣隙調節裝置的平面圖,示明的是兩個磁轉子處于窄氣隙位置;
[0027]圖4是現有技術的永磁調速器的磁轉子和氣隙調節裝置的平面圖,示明的是兩個磁轉子處于寬氣隙位置;
[0028]圖5是本實用新型的永磁調速器和氣隙調節裝置的實施例平面圖,示明的是最小氣隙位置;
[0029]圖6是本實用新型的永磁調速器和氣隙調節裝置的實施例平面圖,示明的是最大氣隙位置;
[0030]圖7是沿圖6中A-A線的剖視圖,示明的是調節套的實施例結構。
【具體實施方式】
[0031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說明:
[0032]見圖5、圖6,是本實用新型帶撥桿式氣隙調節裝置的永磁調速器實施例結構示意圖,包括導體轉子I、永磁轉子2、中間軸3和氣隙調節機構,導體轉子I與導體側輪轂4相連接,氣隙調節機構包括直線驅動器5、撥桿6和調節套7,調節套7與永磁轉子2通過永磁側輪轂8相連,永磁側輪轂8與中間軸3滑動連接,中間軸3的一端連接中間盤9;撥桿6的一端為U形開口,與調節套7的外壁鉸接,撥桿6的中點鉸接于支撐桿17的端部,支撐桿固定于支座一18上,撥桿的另一端鉸接于直線驅動器5的活塞端;直線驅動器垂直固定在支座一 18上;中間軸3的另一端通過軸承座20與支座二 29相連接。調節機構通過直線驅動器18的直線運動驅動調節套7拉動永磁轉子沿軸向的移動,從而實現與導體轉子之間氣隙的調節。由于撥桿6的杠桿作用,可以選擇足夠長的作用力臂來得到足夠大的把持力,抵消永磁轉子高速旋轉時產生的振動。
[0033]本實用新型中的直線驅動器5為氣缸、電動推桿或液壓缸中的任一種均可,具體根據永磁調速器的功率、扭矩、工藝性質進行選擇。
[0034]為了提高調節機構的動作穩定性,在撥桿6的縱向上設有加強筋36。另外支座一18和支座二 29均設置于底座19上,可保證永磁調速器的整體性,并提高整個裝置的剛性,方便安裝和運輸。
[0035]見圖7,中間盤9上繞周向均勻設有多個惰輪30,每個惰輪30分別與設在永磁盤一31和永磁盤二 32上的齒條31嚙合,使永磁盤一 31和永磁盤二 32相對中間盤9實現同步進退。
[0036]為了減少摩擦,調節套7與永磁側輪轂8之間設有軸承33,軸承33的外側設置有密封圈34。實施例中,軸承33為一對背靠背設置的角接觸球軸承。調節套7上設有注油嘴35。密封圈34為唇形密封圈。
[0037]以上所述實施例僅是為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有益效果而選取的具體實例,但不應該限制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凡在不違背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的前提下,所作的種種修改、等同替換以及改進,均應落入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主權項】
1.帶撥桿式氣隙調節裝置的永磁調速器,包括導體轉子、永磁轉子、中間軸和氣隙調節機構,導體轉子與導體側輪轂相連接,其特征在于,所述氣隙調節機構包括直線驅動器、撥桿和調節套,所述調節套與永磁轉子通過永磁側輪轂相連,永磁側輪轂與中間軸滑動連接,中間軸的一端連接中間盤;所述撥桿的一端為U形開口,與調節套的外壁鉸接,撥桿的中點鉸接于支撐桿的端部,支撐桿固定于支座一上,撥桿的另一端鉸接于直線驅動器的活塞端;所述直線驅動器垂直固定在支座一上;所述中間軸的另一端通過軸承座與支座二相連接。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帶撥桿式氣隙調節裝置的永磁調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間盤上繞周向均勻設有多個惰輪,每個惰輪分別與設在永磁盤一和永磁盤二上的齒條嚙合,使永磁盤一和永磁盤二相對中間盤實現同步進退。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帶撥桿式氣隙調節裝置的永磁調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調節套與永磁側輪轂之間設有軸承,軸承的外側設置有密封圈。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帶撥桿式氣隙調節裝置的永磁調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軸承為一對背靠背設置的角接觸球軸承。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帶撥桿式氣隙調節裝置的永磁調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調節套上設有注油嘴。6.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帶撥桿式氣隙調節裝置的永磁調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圈為唇形密封圈。7.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帶撥桿式氣隙調節裝置的永磁調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直線驅動器為氣缸、電動推桿或液壓缸中的一種。8.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帶撥桿式氣隙調節裝置的永磁調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撥桿的縱向上設有加強筋。9.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帶撥桿式氣隙調節裝置的永磁調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座一和支座二均設置于底座上。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永磁調速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帶撥桿式氣隙調節裝置的永磁調速器,包括導體轉子、永磁轉子、中間軸和氣隙調節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氣隙調節機構包括直線驅動器、撥桿和調節套,所述調節套與永磁轉子通過永磁側輪轂相連,永磁側輪轂與中間軸滑動連接,中間軸的一端連接中間盤;所述撥桿的一端為U形開口,與調節套的外壁鉸接,撥桿的中點鉸接于支撐桿的端部,支撐桿固定于支座一上,撥桿的另一端鉸接于直線驅動器的活塞端。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是:相對于現有的內外筒凸輪結構,具有作用力臂大且最大受力點外置的特點,能產生足夠的作用力平衡磁轉子的振動,并且易損部位更容易檢查和維護,具有較高的安全可靠性。
【IPC分類】H02K51/00
【公開號】CN205160342
【申請號】CN201520914947
【發明人】馬忠威
【申請人】邁格鈉磁動力股份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6年4月13日
【申請日】2015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