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發熱元件,具體是一種電熱半導體薄膜發熱元件。
背景技術:
發熱膜是近年來新興的一種電熱元件,它吸取了PTC和導電涂料兩種電熱元件的特點制造而成,主要用于室內取暖和環境溫度保持方面,其具有導熱快、使用壽命長,電能轉換效率高達90%、熱能損失小等優點。
現有的電熱半導體薄膜在實際使用時一般會在發熱膜的表面加上防護結構,由于防護結構較硬,因此在黏貼在弧形面上比較麻煩,容易脫落,同時安裝時間久了容易出現各種移位的情況。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電熱半導體薄膜發熱元件,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電熱半導體薄膜發熱元件,包括電熱半導體薄膜,所述電熱半導體薄膜的下表面涂布有銀漿涂層,銀漿涂層的下表面焊接有導電銅絲,且電熱半導體薄膜、銀漿涂層和導電銅絲的外側灌封有環氧樹脂層,導電銅絲的末端延伸至環氧樹脂層的外側,且導電銅絲的末端套有絕緣套;環氧樹脂層的外側面固定膠黏有加強外護套,利用加強外護套實現對環氧樹脂層的保護,防止環氧樹脂層受到磨損,從而避免內部元件損壞;加強外護套的上下面均開設有彎折槽,利用彎折槽可以方便整體彎折,從而整體可以非常方便的貼合的弧形面上,這樣可以可以降低膠黏的難度;所述加強外護套的左右側面上分別設有左固定條和右固定條,左固定條的外邊沿上開設有三角狀的卡口,右固定條的外邊沿上設有與卡口相配合契合的三角狀凸起,利用凸起與卡口的相對接使得相鄰發熱元件之間避免發生上下位移位的情況,因此整體連接強度更高。
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方案:所述左固定條和右固定條均采用PP材質制成。
作為本實用新型再進一步的方案:所述加強外護套采用無機材質制成。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的左固定條的外邊沿上開設有三角狀的卡口,右固定條的外邊沿上設有與卡口相配合契合的三角狀凸起,利用凸起與卡口的相對接使得相鄰發熱元件之間避免發生上下位移位的情況,因此整體連接強度更高,同時加強外護套的上下面均開設有彎折槽,利用彎折槽可以方便整體彎折,從而整體可以非常方便的貼合的弧形面上,這樣可以可以降低膠黏的難度。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種電熱半導體薄膜發熱元件的剖視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一種電熱半導體薄膜發熱元件的側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诒緦嵱眯滦椭械膶嵤├?,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請參閱圖1~2,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一種電熱半導體薄膜發熱元件,包括電熱半導體薄膜1,所述電熱半導體薄膜1的下表面涂布有銀漿涂層2,銀漿涂層2的下表面焊接有導電銅絲3,且電熱半導體薄膜1、銀漿涂層2和導電銅絲3的外側灌封有環氧樹脂層5,導電銅絲3的末端延伸至環氧樹脂層5的外側,且導電銅絲3的末端套有絕緣套4;環氧樹脂層5的外側面固定膠黏有加強外護套6,利用加強外護套6實現對環氧樹脂層5的保護,防止環氧樹脂層5受到磨損,從而避免內部元件損壞;加強外護套6的上下面均開設有彎折槽11,利用彎折槽11可以方便整體彎折,從而整體可以非常方便的貼合的弧形面上,這樣可以可以降低膠黏的難度;所述加強外護套6的左右側面上分別設有左固定條7和右固定條8,左固定條7的外邊沿上開設有三角狀的卡口10,右固定條8的外邊沿上設有與卡口10相配合契合的三角狀凸起9,利用凸起9與卡口10的相對接使得相鄰發熱元件之間避免發生上下位移位的情況,因此整體連接強度更高。
所述左固定條7和右固定條8均采用PP材質制成。
所述加強外護套6采用無機材質制成。
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左固定條7的外邊沿上開設有三角狀的卡口10,右固定條8的外邊沿上設有與卡口10相配合契合的三角狀凸起9,利用凸起9與卡口10的相對接使得相鄰發熱元件之間避免發生上下位移位的情況,因此整體連接強度更高,加強外護套6的上下面均開設有彎折槽11,利用彎折槽11可以方便整體彎折,從而整體可以非常方便的貼合的弧形面上,這樣可以可以降低膠黏的難度。
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顯然本實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實施例的細節,而且在不背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況下,能夠以其他的具體形式實現本實用新型。因此,無論從哪一點來看,均應將實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實用新型的范圍由所附權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說明限定,因此旨在將落在權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義和范圍內的所有變化囊括在本實用新型內。不應將權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圖標記視為限制所涉及的權利要求。
此外,應當理解,雖然本說明書按照實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個實施方式僅包含一個獨立的技術方案,說明書的這種敘述方式僅僅是為清楚起見,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將說明書作為一個整體,各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也可以經適當組合,形成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的其他實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