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請屬于光伏領域,具體地,涉及一種太陽能電池的激光誘導燒結設備。
背景技術:
1、晶硅太陽能電池的電極之間的接觸電阻對填充因子和轉換效率有極大的影響,接觸電阻越低,填充因子和轉換效率就越高,降低接觸電阻已經成為各大電池制造商的迫切需求。為了降低接觸電阻,申請人利用激光誘導燒結技術,通過激光激發電池載流子,并在外電場反向電壓的作用下促進金屬與硅片的相互擴散從而獲得燒結后優異的接觸特性。
2、申請人研究發現,在采用激光誘導燒結技術時,有可能在對電池片施加反向電壓與激光掃描最初的一瞬間存在電極尖端放電,承載臺表面打火形成凸起或直接造成電池片碎片的現象,承載臺表面打火形成的凸起也可能導致出現電池片碎片的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1、有鑒于此,本申請提供了一種太陽能電池的激光誘導燒結設備,包括至少一個加工工位,所述太陽能電池的激光誘導燒結設備包括承載裝置以及設置在所述加工工位的激光加工模組與導電模組,所述承載裝置包括至少一個承載臺,所述激光加工模組與所述導電模組位于所述承載臺的上方,
2、所述承載臺表面沿第一方向分開設置有第一導電板與第二導電板,所述第一導電板與所述第二導電板的上表面在同一高度,所述第一導電板與所述第二導電板之間的空間稱為電隔斷區,所述第一導電板、所述第二導電板以及所述電隔斷區的表面共同構成電池片承載區;
3、所述導電模組包括沿第一方向分開設置的第一電極與導電件,所述第一電極用于與其中一個導電板表面對應的電池片承載區內承載的電池片接觸或者與所述電隔斷區表面對應的電池片承載區內承載的電池片接觸,所述導電件用于與另一個導電板接觸。
4、進一步地,所述第一導電板與所述第二導電板為矩形,且二者平行設置。
5、進一步地,述第一導電板與所述第二導電板的大小相同或不同,當所述第一導電板與所述第二導電板的大小相同時,所述第一導電板與所述第二導電板相對所述承載臺沿第二方向的中心軸對稱設置,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
6、進一步地,所述電隔斷區在所述第一方向的寬度為5mm~190mm,或者所述電隔斷區在所述第一方向的寬度小于電池片上柵線區域的長度。
7、進一步地,所述激光加工模組包括用于發射激光束的激光器以及用于控制激光束的激光掃描機構,所述激光掃描機構控制所述激光束掃描電池片上所述第一電極接觸位置以外的區域。
8、進一步地,所述電池片承載區的幅面小于所述第一導電板與所述第二導電板的外輪廓幅面,所述導電件用于與兩個導電板中與所述導電件接觸的導電板表面非電池片承載區接觸。
9、進一步地,還包括與所述導電模組連接的升降驅動機構,所述承載臺位于所述加工工位時,且若此時用于與所述導電件接觸的導電板為所述第一導電板時,所述導電件在水平面的投影位于所述電池片承載區以外的區域,所述第一電極在水平面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二導電板表面對應的所述電池片承載區內或者位于所述電隔斷區表面對應的所述電池片承載區內,所述升降驅動機構驅動所述導電件升降以使所述導電件接觸或遠離所述第一導電板以及驅動所述第一電極升降以使所述第一電極接觸或遠離電池片。
10、進一步地,所述第一電極為沿第二方向延伸設置的至少一個條狀電極,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
11、進一步地,所述導電件為至少一個導電柱或者沿第二方向延伸設置的條狀電極,所述條狀電極的數量至少為一條,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
12、進一步地,所述電隔斷區內設置有一個隔斷絕緣條,且所述隔斷絕緣條的上表面與所述第一導電板以及第二導電板的上表面位于同一水平面。
13、進一步地,所述承載臺為負壓吸附承載臺,即所述承載臺內部設置有吸附腔,所述承載臺的表面設置有多個第一吸附通道,所述第一吸附通道與所述吸附腔連通,所述吸附腔用于與真空發生裝置連通,所述第一導電板與所述第二導電板表面設置有多個第二吸附通道,所述第二吸附通道與所述第一吸附通道連通。
14、進一步地,所述承載臺分為第一載臺與第二載臺,所述第一導電板設置在所述第一載臺表面,所述第二導電板設置在所述第二載臺表面。
15、進一步地,所述承載裝置包括多個所述承載臺,所述承載裝置還包括與多個所述承載臺連接的旋轉驅動機構,多個所述承載臺沿周向連接在所述旋轉驅動機構上,所述旋轉驅動機構用于驅動多個承載臺旋轉移動至所述加工工位。
16、進一步地,所述承載臺的數量為四個,所述加工工位的數量為兩個且兩個所述加工工位相鄰設置,兩個所述加工工位均設置有所述導電模組,兩個所述加工工位各自對應的第一電極接觸各自對應的所述加工工位的電池片的位置有所偏移。
17、本申請將第一導電板與第二導電板沿第一方向分開設置,同時將第一電極與導電件沿第一方向分開設置,將接觸電池片背面電極的導電板(也可以稱為導電載臺)的電流隔斷,由此改變了電流路徑,當電流傳導至與導電件接觸的導電板后,電流不再經過沒接觸導電件的導電板,由此解決承載臺表面打火凸起的問題,避免臺面損傷,同時也避免電池片破碎。
1.一種太陽能電池的激光誘導燒結設備,包括至少一個加工工位,所述太陽能電池的激光誘導燒結設備包括承載裝置以及設置在所述加工工位的激光加工模組與導電模組,所述承載裝置包括至少一個承載臺,所述激光加工模組與所述導電模組位于所述承載臺的上方,其特征在于,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太陽能電池的激光誘導燒結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導電板與所述第二導電板為矩形,且二者平行設置。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太陽能電池的激光誘導燒結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導電板與所述第二導電板的大小相同或不同,當所述第一導電板與所述第二導電板的大小相同時,所述第一導電板與所述第二導電板相對所述承載臺沿第二方向的中心軸對稱設置,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太陽能電池的激光誘導燒結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電隔斷區在所述第一方向的寬度為5mm~190mm,或者所述電隔斷區在所述第一方向的寬度小于電池片上柵線區域的長度。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太陽能電池的激光誘導燒結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激光加工模組包括用于發射激光束的激光器以及用于控制激光束的激光掃描機構,所述激光掃描機構控制所述激光束掃描電池片上所述第一電極接觸位置以外的區域。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太陽能電池的激光誘導燒結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電池片承載區的幅面小于所述第一導電板與所述第二導電板的外輪廓幅面,所述導電件用于與兩個導電板中與所述導電件接觸的導電板表面非電池片承載區接觸。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太陽能電池的激光誘導燒結設備,其特征在于,還包括與所述導電模組連接的升降驅動機構,所述承載臺位于所述加工工位時,且若此時用于與所述導電件接觸的導電板為所述第一導電板時,所述導電件在水平面的投影位于所述電池片承載區以外的區域,所述第一電極在水平面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二導電板表面對應的所述電池片承載區內或者位于所述電隔斷區表面對應的所述電池片承載區內,所述升降驅動機構驅動所述導電件升降以使所述導電件接觸或遠離所述第一導電板以及驅動所述第一電極升降以使所述第一電極接觸或遠離電池片。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太陽能電池的激光誘導燒結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電極為沿第二方向延伸設置的至少一個條狀電極,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太陽能電池的激光誘導燒結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導電件為至少一個導電柱或者沿第二方向延伸設置的條狀電極,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
10.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太陽能電池的激光誘導燒結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電隔斷區內設置有一個隔斷絕緣條,且所述隔斷絕緣條的上表面與所述第一導電板以及第二導電板的上表面位于同一水平面。
11.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太陽能電池的激光誘導燒結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載臺為負壓吸附承載臺,即所述承載臺內部設置有吸附腔,所述承載臺的表面設置有多個第一吸附通道,所述第一吸附通道與所述吸附腔連通,所述吸附腔用于與真空發生裝置連通,所述第一導電板與所述第二導電板表面設置有多個第二吸附通道,所述第二吸附通道與所述第一吸附通道連通。
1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太陽能電池的激光誘導燒結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載臺分為第一載臺與第二載臺,所述第一導電板設置在所述第一載臺表面,所述第二導電板設置在所述第二載臺表面。
13.根據權利要求1~12任一項所述的太陽能電池的激光誘導燒結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載裝置包括多個所述承載臺,所述承載裝置還包括與多個所述承載臺連接的旋轉驅動機構,多個所述承載臺沿周向連接在所述旋轉驅動機構上,所述旋轉驅動機構用于驅動多個承載臺旋轉移動至所述加工工位。
14.根據權利要求13所述的太陽能電池的激光誘導燒結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載臺的數量為四個,所述加工工位的數量為兩個且兩個所述加工工位相鄰設置,兩個所述加工工位均設置有所述導電模組,兩個所述加工工位各自對應的第一電極接觸各自對應的所述加工工位的電池片的位置有所偏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