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術涉及通信,尤其涉及一種通信方法、裝置及存儲介質。
背景技術:
1、在移動通信系統中,確保終端在移動過程中能夠持續、穩定地接入網絡并保持高質量的通信是至關重要的。小區切換技術是解決終端移動時信號覆蓋連續性問題的常用技術。為了保證通信的連續性和質量,小區切換技術允許終端從一個小區移動到另一個小區的邊界附近時,從當前服務小區切換到另一個信號更強的小區,以保持通信的連續性。
2、然而,由于小區切換技術實現保障信號覆蓋的連續性是基于終端設備和網絡設備之間通信實現的,從而增加了系統空口信令開銷,進而造成了通信中斷或時延增加以及影響終端傳輸性能等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1、本技術提供一種通信方法、裝置及存儲介質,解決了目前的小區切換技術造成的增加系統空口信令開銷、造成通信中斷或時延增加以及影響終端傳輸性能等問題,能夠減小空口信令的開銷、從而減小時延保障通信和終端的傳輸性能。
2、為達到上述目的,本技術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3、第一方面,本技術提供一種通信方法,應用于網絡設備,該方法包括:接收來自終端設備的第一指示信息;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發起中繼設備切換;終端設備是通過源小區中的源中繼設備與網絡設備通信的設備;源中繼設備不滿足終端設備的信號傳輸需求;響應于第一指示信息,根據終端設備的位置信息,確定滿足終端設備的信號傳輸需求的目標中繼設備,并向目標中繼設備發送第二指示信息;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目標中繼設備轉發終端設備的信號。
4、結合上述第一方面,在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該方法還包括:基于終端設備的位置信息以及網絡設備控制的多個中繼設備的最大覆蓋距離,確定多個中繼設備中信號能夠覆蓋終端設備且距離終端設備距離最小的中繼設備為目標中繼設備。
5、結合上述第一方面,在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該方法還包括:根據終端設備的位置信息以及第一映射關系,確定目標中繼設備;其中第一映射關系中規定了處于不同位置的終端設備與中繼設備之間的對應關系。
6、結合上述第一方面,在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第二指示信息中攜帶目標波束標識;目標波束標識用于指示目標中繼設備調整目標波束指向終端設備所在的位置;第二指示信息具體用于指示目標中繼設備基于目標波束標識,調整目標波束的方向角,使得目標波束指向終端設備所在的位置,并轉發終端設備的信號。
7、結合上述第一方面,在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確定目標波束標識的方法包括:根據終端設備的位置信息,確定目標波束的方向;目標波束的方向為指向終端設備所在位置的方向;根據目標波束的方向,確定目標波束標識。
8、結合上述第一方面,在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該方法還包括:確定目標波束的方向對應的波束賦形碼本;基于第二映射關系,確定對應的波束賦形碼本對應的目標波束標識。
9、結合上述第一方面,在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該方法還包括:向源中繼設備發送第三指示信息;第三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源中繼設備停止轉發終端設備的信號。
10、結合上述第一方面,在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該方法還包括:對應于在預設期限之內,重復接收到第一指示信息且終端設備與目標中繼設備之間的距離小于第一閾值,向終端設備發送第四指示信息;第四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終端設備由源小區切換至目標小區;目標小區為滿足終端設備信號傳輸需求的相鄰小區;預設期限為發送第二指示信息之后的時間期限;第一閾值用于表征目標中繼設備的最大信號覆蓋距離。
11、結合上述第一方面,在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該方法還包括:對應于在預設期限內,重復接收到第一指示信息且終端設備與目標中繼設備之間的距離大于第一閾值,重新確定目標中繼設備,并向重新確定的目標中繼設備發送第二指示信息。
12、結合上述第一方面,在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該方法還包括:對應于在預設期限內,未接收到第一指示信息且終端設備與目標中繼設備之間的距離小于第一閾值,則不向終端設備發送第四指示信息。
13、第二方面,本技術提供一種通信方法,應用于中繼設備,該方法包括:接收來自網絡設備的第二指示信息;基于第二指示信息,轉發終端設備的信號。
14、結合上述第二方面,在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第二指示信息中攜帶目標波束標識;目標波束標識用于指示目標中繼設備調整目標波束指向終端設備所在的位置;該方法還包括:基于目標波束標識,調整目標波束的方向角使得目標波束指向終端設備所在的位置,并轉發終端設備的信號。
15、結合上述第二方面,在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該方法還包括:基于第二映射關系,確定目標波束標識對應的波束賦形碼本;波束賦形碼本一一對應于目標波束的方向;基于波束賦形碼本,調整目標波束的方向角使得目標波束指向終端設備所在的位置。
16、結合上述第二方面,在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該方法還包括:接收來自網絡設備的第三指示信息;基于第三指示信息,停止轉發終端設備的信號。
17、第三方面,本技術提供一種通信方法,應用于終端設備,終端設備是通過源小區中的源中繼設備與網絡設備通信的設備;該方法包括:對應于所述源小區的接收信號質量低于第二閾值,確定源中繼設備不滿足終端設備的信號傳輸需求,并向所述網絡設備發送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發起中繼設備切換。
18、結合上述第三方面,在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該方法還包括:接收來自網絡設備的第四指示信息;基于第四指示信息,由源小區切換至目標小區;目標小區為滿足終端設備信號傳輸需求的相鄰小區。
19、第四方面,本技術提供一種通信裝置,該裝置包括:通信單元以及處理單元;通信單元,用于接收來自終端設備的第一指示信息;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發起中繼設備切換;終端設備是通過源小區中的源中繼設備與網絡設備通信的設備;源中繼設備不滿足終端設備的信號傳輸需求;處理單元,用于響應于第一指示信息,根據終端設備的位置信息,確定滿足終端設備的信號傳輸需求的目標中繼設備,并指示通信單元向目標中繼設備發送第二指示信息;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目標中繼設備轉發終端設備的信號。
20、結合上述第四方面,在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處理單元,具體用于:基于終端設備的位置信息以及網絡設備控制的多個中繼設備的最大覆蓋距離,確定多個中繼設備中信號能夠覆蓋終端設備且距離終端設備距離最小的中繼設備為目標中繼設備。
21、結合上述第四方面,在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處理單元,具體用于:根據終端設備的位置信息以及第一映射關系,確定目標中繼設備;其中第一映射關系中規定了處于不同位置的終端設備與中繼設備之間的對應關系。
22、結合上述第四方面,在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第二指示信息中攜帶目標波束標識;目標波束標識用于指示目標中繼設備調整目標波束指向終端設備所在的位置;第二指示信息具體用于指示目標中繼設備基于目標波束標識,調整目標波束的方向角,使得目標波束指向終端設備所在的位置,并轉發終端設備的信號。
23、結合上述第四方面,在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處理單元,還用于:根據終端設備的位置信息,確定目標波束的方向;目標波束的方向為指向終端設備所在位置的方向;根據目標波束的方向,確定目標波束標識。
24、結合上述第四方面,在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處理單元,還用于:確定目標波束的方向對應的波束賦形碼本;基于第二映射關系,確定對應的波束賦形碼本對應的目標波束標識。
25、結合上述第四方面,在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通信單元,還用于:向源中繼設備發送第三指示信息;第三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源中繼設備停止轉發終端設備的信號。
26、結合上述第四方面,在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處理單元,還用于:對應于在預設期限之內,重復接收到第一指示信息且終端設備與目標中繼設備之間的距離小于第一閾值,指示通信單元向終端設備發送第四指示信息;第四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終端設備由源小區切換至目標小區;目標小區為滿足終端設備信號傳輸需求的相鄰小區;預設期限為發送第二指示信息之后的時間期限;第一閾值用于表征目標中繼設備的最大信號覆蓋距離。
27、結合上述第四方面,在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處理單元,還用于:對應于在預設期限內,重復接收到第一指示信息且終端設備與目標中繼設備之間的距離大于第一閾值,重新確定目標中繼設備,并向重新確定的目標中繼設備發送第二指示信息。
28、結合上述第四方面,在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處理單元,還用于:對應于在預設期限內,未接收到第一指示信息且終端設備與目標中繼設備之間的距離小于第一閾值,則不向終端設備發送第四指示信息。
29、第五方面,本技術提供一種通信裝置,該裝置包括:通信單元以及處理單元;通信單元,用于接收來自網絡設備的第二指示信息;處理單元,用于基于第二指示信息,轉發終端設備的信號。
30、結合上述第五方面,在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第二指示信息中攜帶目標波束標識;目標波束標識用于指示目標中繼設備調整目標波束指向終端設備所在的位置;處理單元,具體用于:基于目標波束標識,調整目標波束的方向角使得目標波束指向終端設備所在的位置,并轉發終端設備的信號。
31、結合上述第五方面,在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處理單元,具體用于:基于第二映射關系,確定目標波束標識對應的波束賦形碼本;波束賦形碼本一一對應于目標波束的方向;基于波束賦形碼本,調整目標波束的方向角使得目標波束指向終端設備所在的位置。
32、結合上述第五方面,在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通信單元,還用于接收來自網絡設備的第三指示信息;處理單元,還用于基于第三指示信息,停止轉發終端設備的信號。
33、第六方面,本技術提供一種通信裝置,該裝置包括:通信單元以及處理單元;處理單元,用于對應于源小區的接收信號質量低于第二閾值,確定源中繼設備不滿足終端設備的信號傳輸需求,并指示通信單元向網絡設備發送第一指示信息;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發起中繼設備切換。
34、結合上述第六方面,在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通信單元,還用于接收來自網絡設備的第四指示信息;處理單元,還用于基于第四指示信息,由源小區切換至目標小區;目標小區為滿足終端設備信號傳輸需求的相鄰小區。
35、第七方面,本技術提供了一種通信裝置,該裝置包括:處理器和通信接口;通信接口和處理器耦合,處理器用于運行計算機程序或指令,以實現如第一方面、第一方面的任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第二方面、第二方面的任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的任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所描述的通信方法。
36、第八方面,本技術提供了一種計算機可讀存儲介質,計算機可讀存儲介質中存儲有指令,當指令在終端上運行時,使得終端執行如第一方面、第一方面的任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第二方面、第二方面的任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的任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描述的通信方法。
37、第九方面,本技術提供一種包含指令的計算機程序產品,當計算機程序產品在通信裝置上運行時,使得通信裝置執行如第一方面、第一方面的任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第二方面、第二方面的任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的任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所描述的通信方法。
38、第十方面,本技術提供一種芯片,芯片包括處理器和通信接口,通信接口和處理器耦合,處理器用于運行計算機程序或指令,以實現如第一方面、第一方面的任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第二方面、第二方面的任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的任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所描述的通信方法。
39、具體的,本技術中提供的芯片還包括存儲器,用于存儲計算機程序或指令。
40、需要說明的是,上述計算機指令可以全部或者部分存儲在計算機可讀存儲介質上。其中,計算機可讀存儲介質可以與裝置的處理器封裝在一起的,也可以與裝置的處理器單獨封裝,本技術對此不作限定。
41、第十一方面,本技術提供一種通信系統,包括:網絡設備、中繼設備和終端設備,其中網絡設備用于執行如第一方面和第一方面的任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所描述的通信方法,中繼設備用于執行如第二方面和第二方面的任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所描述的通信方法,終端設備用于執行如第三方面和第三方面的任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所描述的通信方法。
42、本技術中第二方面至第十一方面的描述,可以參考第一方面的詳細描述;并且,第二方面至第十一方面的描述的有益效果,可以參考第一方面的有益效果分析,此處不再贅述。
43、在本技術中,上述通信裝置的名字對設備或功能模塊本身不構成限定,在實際實現中,這些設備或功能模塊可以以其他名稱出現。只要各個設備或功能模塊的功能和本技術類似,屬于本技術權利要求及其等同技術的范圍之內。
44、本技術的這些方面或其他方面在以下的描述中會更加簡明易懂。
45、上述方案至少帶來以下有益效果:基于上述技術方案,本技術提供的通信方法中,終端設備在源小區的接收信號質量低于第二閾值的情況下,確定源中繼設備不滿足終端設備的信號傳輸需求,并向網絡設備發送第一指示信息,以指示發起中繼設備切換。進而網絡設備接收并響應于來自終端設備的第一指示信息,根據終端設備的位置信息,確定滿足終端設備的信號傳輸需求的目標中繼設備,并向目標中繼設備發送第二指示信息,以指示目標中繼設備轉發終端設備的信號。也就是說,上述技術方案中網絡設備與中繼設備進行通信,進而實現中繼設備切換,相比于目前的小區切換技術實現保障信號覆蓋的連續性是基于終端設備和網絡設備之間通信實現的,增加了系統空口信令開銷,進而造成了通信中斷或時延增加以及影響終端傳輸性能等問題,上述技術方案避免了網絡設備與終端設備之間的通信,從而達到減小空口信令的開銷,以減小時延并保障通信和終端的傳輸性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