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升降平臺純水液壓驅動系統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液壓升降系統,尤其涉及一種升降平臺純水液壓驅動系統。
背景技術:
液壓升降平臺普遍應用于各種工程場所,液壓驅動系統作為其核心系統擁有以下主要特點1)保證升降過程中的絕對安全可靠。升降系統一般承載著較大的負重或直接關系到人身安全,因此液壓升降系統應保證不會出現意外狀況導致重物突然下降;2)舉起重物后能夠可靠閉鎖或閉鎖一定時間;3)上升及下降速度可調或部分可調。為了保證人員的舒適性或者避免可能出現的沖擊,升降系統在調速過程中要具有較好的平穩性,不應出現 劇烈的振動沖擊。傳統的液壓升降系統均以礦物型液壓油作為工作介質,但是液壓油存在易燃和污染兩大嚴重缺點,使得其不僅在諸如食品、飲料、醫藥、電子、包裝等行業難以推廣應用,而且也逐漸喪失在冶金、熱軋、鑄造等高溫明火場合以及煤礦井下等易燃易爆環境的應用。近年來,基于人們對生態環境保護、安全生產以及節約能源的日益重視,以天然淡水、海水或自來水代替礦物油作為液壓系統工作介質的純水液壓技術為國際液壓行業普遍關注的熱點,在上述領域內得到應用。目前水壓傳動技術在外國已經得到了充分的重視,并取得了許多突破性進展,在他們的工業領域也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由于國內對水壓技術的研究起步較晚,技術相比于油壓技術不夠成熟,使水壓傳動技術在國內的應用還局限在幾個特殊的場合。將純水液壓傳動技術應用于工程項目中,解決實際工程問題在國內還沒有得到有效的推廣。
發明內容
為了解決背景技術中傳統液壓升降系統存在的污染和易燃的兩大問題及保證升降平臺對其驅動系統的要求,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升降平臺純水液壓驅動系統,能夠滿足多種場合下升降平臺的使用要求。本發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包括一種升降平臺純水液壓驅動系統,它包括液壓缸、第一二位二通換向閥、比例閥、第一單向閥、第二二位二通換向閥、節流閥、第一柱塞泵、第一電機、溢流閥、第二單向閥、第一過濾器、第三單向閥、第二電機、第二柱塞泵、冷卻器、紫外線消毒器、第二過濾器、第三過濾器、水箱;其中,第一柱塞泵的吸油口與水箱連通,第一柱塞泵的出油口與溢流閥的進油口、第二單向閥的進油口連通。溢流閥的回油口與水箱連通,第二單向閥的出油口與第一過濾器的進油口連通,第一過濾器的出油與第一二位二通換向閥的進油口連通,第一二位二通換向閥的出油口與第一單向閥的進油口連通,第一單向閥的出油口與節流閥的進油口連通,節流閥的出油口與液壓缸的無桿腔、第二二位二通電磁換向閥的進油口連通,第二二位二通電磁換向閥的出油口與比例閥的進油口連通,比例閥的出油口和液壓缸的有桿腔均與第三單向閥的進油口連通,第三單向閥的出油口與第二過濾器的進油口連通,第二過濾器的出油口與水箱連通。第二柱塞泵的吸油口與水箱連通,第二柱塞泵的出油口與冷卻器的進油口連通,冷卻器的出油口與紫外線消毒器的進油口連通,紫外線消毒器的出油口與第三過濾器的進油口連通,過濾器的出油口與 水箱連通。第一電機與第一柱塞泵相連,驅動第一柱塞泵工作。第二電機與第二柱塞泵相連,驅動第二柱塞泵工作。本發明具有的有益效果是本發明采用去離子水作為系統的液壓傳動介質,選用純水液壓中常閉式二位二通電磁換向球閥控制活塞桿伸出與縮回,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同時活塞桿運動速度可調,實現了純水液壓技術在升降平臺上的應用。純水其固有的清潔性和阻燃性滿足特殊條件下的安全和環境保護要求,使此種升降平臺可以應用于各類場合。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圖I是本發明的結構原理示意圖。圖中液壓缸I、第一二位二通換向閥2、比例閥3、第一單向閥4、第二二位二通換向閥5、節流閥6、第一柱塞泵7、第一電機8、溢流閥9、第二單向閥10、第一過濾器11、第三單向閥12、第二電機13、第二柱塞泵14、冷卻器15、紫外線消毒器16、第二過濾器17、第三過濾器18、水箱19。
具體實施例方式如附圖所示,本發明升降平臺純水液壓驅動系統包括液壓缸I、第一二位二通換向閥2、比例閥3、第一單向閥4、第二二位二通換向閥5、節流閥6、第一柱塞泵7、第一電機8、溢流閥9、第二單向閥10、第一過濾器11、第三單向閥12、第二電機13、第二柱塞泵14、冷卻器15、紫外線消毒器16、第二過濾器17、第三過濾器18、水箱19 ;其中,第一柱塞泵7的吸油口與水箱19連通,第一柱塞泵7的出油口與溢流閥9的進油口 P1、第二單向閥10的進油口 A1連通。溢流閥9的回油口 T1與水箱19連通,第二單向閥10的出油口 B1與第一過濾器
11的進油口 A2連通,第一過濾器11的出油B2與第一二位二通換向閥2的進油口 A3連通,第一二位二通換向閥2的出油口 P3與第一單向閥4的進油口 A4連通,第一單向閥4的出油口 B4與節流閥6的進油口 A5連通,節流閥6的出油口 B5與液壓缸I的無桿腔、第二二位二通電磁換向閥5的進油口 A6連通,第二二位二通電磁換向閥5的出油口 P6與比例閥3的進油口 A7連通,比例閥3的出油口 P7和液壓缸I的有桿腔均與第三單向閥12的進油口 A8連通,第三單向閥12的出油口 B8與第二過濾器17的進油口 A9連通,第二過濾器17的出油口B9與水箱連通。第二柱塞泵14的吸油口與水箱19連通,第二柱塞泵14的出油口與冷卻器15的進油口連通,冷卻器15的出油口與紫外線消毒器16的進油口連通,紫外線消毒器16的出油口與第三過濾器18的進油口連通,過濾器18的出油口與水箱19連通。第一電機8與第一柱塞泵7相連,驅動第一柱塞泵7工作。第二電機13與第二柱塞泵14相連,驅動第二柱塞泵14工作。本發明的工作過程如下
初始狀態下,第一二位二通換向閥2、比例閥3、第二二位二通換向閥5都處于斷電狀態,頂升液壓缸I處于鎖閉狀態,此時閥門靜止。泵站系統通電開始工作,泵站系統采用了單泵+變頻調速+卸荷溢流閥供水的動力源方式。同時為了提高過濾精度,降低系統故障,采用高壓管路過濾、回水過濾以及旁路過濾三種過濾方式。采用旁路冷卻方案,實現對系統的溫度控制,采用紫外線消毒器裝置,該裝置帶有檢測儀和自動沖洗裝置,實現在線清洗,配合過濾器,達到保持水清潔度的效果。由于純水其固有的清潔性和阻燃性滿足特殊條件下的安全和環境保護要求,使此種升降平臺可以應用于各類場合。活塞桿上升過程液壓驅動系統開始工作,系統選用純水液壓中常閉式二位二通電磁換向球閥控制活塞桿伸出與縮回,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同時可調活塞桿運動速度。第一二位二通換向閥2通電,柱塞泵輸出高壓水依次經過第二單向閥10、第一過濾器11、第一二位二通換向閥2、第一單向閥4、節流閥6進入液壓缸的無桿腔,推動活塞向上運動,液壓缸有桿腔中的水經第三單向閥12和第二過濾器17流回水箱。液壓缸上行的速度及末速度通過節流閥6來調定以滿足系統設計要求。活塞桿下降過程比例閥3和第二二位二通換向閥5打開,液壓缸無桿腔中的高壓水開始卸荷,經比例閥3、二位二通電磁換向閥5、第三單向閥12和第二過濾器17流回水箱,活塞在重力作用下下降,活塞的下降速度變化規律及末速度由比例閥3來調定,能夠確保下降速度的快慢換接,實現液壓缸運動的末端緩沖,實現了純水液壓技術在升降平臺上 的應用。
權利要求
1.一種升降平臺純水液壓驅動系統,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液壓缸(I)、第一二位二通換向閥(2)、比例閥(3)、第一單向閥(4)、第二二位二通換向閥(5)、節流閥(6)、第一柱塞泵(7)、第一電機(8)、溢流閥(9)、第二單向閥(10)、第一過濾器(11)、第三單向閥(12)、第二電機(13)、第二柱塞泵(14)、冷卻器(15)、紫外線消毒器(16)、第二過濾器(17)、第三過濾器(18)、水箱(19);其中,第一柱塞泵(7)的吸油口與水箱(19)連通,第一柱塞泵(7)的出油口與溢流閥(9)的進油口、第二單向閥(10)的進油口連通;溢流閥(9)的回油口與水箱(19)連通,第二單向閥(10)的出油口與第一過濾器(11)的進油口連通,第一過濾器(11)的出油與第一二位二通換向閥(2)的進油口連通,第一二位二通換向閥(2)的出油口與第一單向閥(4)的進油口連通,第一單向閥(4)的出油口與節流閥(6)的進油口連通,節流閥(6)的出油口與液壓缸(I)的無桿腔、第二二位二通電磁換向閥(5)的進油口連通,第二二位二通電磁換向閥(5)的出油口與比例閥(3)的進油口連通,比例閥(3)的出油口和液壓缸(I)的有桿腔均與第三單向閥(12)的進油口連通,第三單向閥(12)的出油口與第二過濾器(17)的進油口連通,第二過濾器(17)的出油口與水箱連通;第二柱塞泵(14)的吸油口與水箱(19)連通,第二柱塞泵(14)的出油口與冷卻器(15)的進油口連通,冷卻器(15)的出油口與紫外線消毒器(16)的進油口連通,紫外線消毒器(16)的出油口與第三過濾器(18)的進油口連通,過濾器(18)的出油口與水箱(19)連通;第一電機(8)與第一柱塞泵(7)相連,驅動第一柱塞泵(7)工作;第二電機(13)與第二柱塞泵(14)相連,驅動第二柱塞泵(14)工作。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升降平臺純水液壓驅動系統,采用去離子水作為液壓傳動介質,包括液壓缸、二位二通電磁換向閥、單向閥、節流閥、比例閥、行程開關、柱塞水泵、電機、溢流閥、過濾器、紫外線消毒器和冷卻器。本發明采用常閉式二位二通電磁換向球閥控制液流方向,繼而控制活塞桿的伸出與縮回運動,同時確保系統具有很高的可靠性;采用水壓比例閥調節液壓缸活塞桿的運動速度,保證活塞桿在動作末端進入慢速運行狀態,起到防止振動沖擊的作用;采用低壓循環冷卻消毒系統,實現對水壓系統的水質控制和溫度控制。本發明將純水液壓技術應用于升降平臺中,針對水壓元器件特殊性設計了專用的回路,能夠滿足升降平臺各項要求,可廣泛應用于各類升降平臺。
文檔編號B66F7/08GK102897687SQ20121036888
公開日2013年1月30日 申請日期2012年9月27日 優先權日2012年9月27日
發明者徐兵, 程志, 張軍輝 申請人:浙江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