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秸稈原料食用菌的廢料菌渣生產微生物有機菌肥的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涉及一種利用秸稈原料生產食用菌后的廢料菌渣生產微生物有機菌肥的方法,以秸稈生產食用菌后的廢料菌渣為原料,采用菌渣預處理、制備活化發酵液及微生物二次發酵的工藝步驟生產微生物有機菌肥,其產品作為正常的微生物菌肥使用,可提高農作物產量3%以上,實現了改造土壤結構、調整土壤pH值、降低肥料成本、提高產量、改善品質、降解農藥殘留等作用。本發明的生產工藝路線成熟易行、生產原料來源充足廣泛、成本低、制備簡便,具有生產技術的創新性和應用推廣價值,解決了秸稈循環利用中間存在的資源浪費和二次污染問題,增加了農民的經濟收入,達到了發展農業的目的。
【專利說明】利用秸稈原料食用菌的廢料菌渣生產微生物有機菌肥的方法
【技術領域】[0001]本發明屬于生物有機肥料的制備【技術領域】,涉及一種利用秸桿原料生產食用菌后的廢料菌渣生產微生物有機菌肥的方法。
【背景技術】
[0002]隨著我國農業產量的提高,農作物秸桿的出量也在成倍增加,據有關統計資料記載,全國目前各類農作物秸桿的產量每年6億噸以上,其數量相當于北方草原產量的60倍。長期以來,農作物秸桿的處理問題一直是令廣大農民和各級政府倍感頭疼的問題,過去由于開發利用技術的缺乏、市場信息閉塞以及農民秋耕播種時間短暫等原因,絕大多數(70%~80% )秸桿被廢棄于河道、路旁腐爛或在田間被直接焚毀,不但堵塞河道和道路交通,而且嚴重污染了環境并造成資源的巨大浪費。鑒于上述現狀,近年來,如何開發利用秸桿一直是本領域技術人員致力于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而以秸桿為原料制作食用菌的發展,為秸桿的利用開發提供了一個有效的方法。但是,由于利用秸桿為原料生產食用菌后廢棄的菌渣含有比較多的營養物質,不能被及時利用,造成蚊蠅滋生,惡臭蔓延,在廢棄菌袋所到之處造成極大的污染,已經直接影響到人們的生活環境。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人們曾經采用粉碎、直接回田或者自然發酵的方式處理菌渣,結果雖然起初一年能獲得比較理想的結果,但從第二年開始,由于廢棄菌渣的菌系影響植物菌系的正常繁殖,反而造成正常植物的非正常生長和疾病,又給人們帶來不可預計的損失。
【發明內容】
[0003]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發明旨在提供一種利用秸桿原料食用菌的廢料菌渣生產微生物有機菌肥的方法,以達到使秸桿資源高效循環利用的目的。
[0004]為實現上述發明目的而提供的生產微生物有機菌肥的方法包括以下的工藝步驟:
[0005]I】將利用秸桿原料生產食用菌后的廢料菌渣粉碎后,按95重量份的食用菌廢料菌渣和3~5重量份的白石灰進行混合,調整水分含量達到60%~65%的比例;
[0006]2】將物料堆成寬1.5~2米、高0.5~0.8米、總體積不少于4平方米的料堆,用棍在堆內打通氣孔,采用密封堆積方法進行3~7天自然發酵,環境溫度15°C以上,當堆溫升至60°C~70°C時開始翻倒,每天一次,連續3天后,停止翻倒,當堆溫達到65°C~75°C時,發酵成熟(腐熟標志為:物料有白色菌絲,有食用菌特有的香味,PH值5~8),獲得一次發酵物料;
[0007]3】將澤蘭粉碎后,以水為溶媒,獲得澤蘭低聚糖總含量達到5%~9%的有機溶劑,在溶劑內加入占溶劑總重量3%~5%的第一組菌種,所說的第一組菌種由解淀粉芽抱桿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凝結芽抱桿菌(bacillus coagulans)、釀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威爾酵母(Saccharomyceswillianus)、臘樣芽胞桿菌(Bacilluscereus)、褐色鏈霉菌(Streptomyceschrom)、嗜中溫黏著桿菌(Tenacibaculum)、鏈霉菌(Streptomycessp)、假交替單胞菌(Pseudoalteromon)、抗生素鏈霉菌(Streptomycesant)、弧菌(Vibriosp)、苜猜劍菌(Ensifermedicae)共 12 種生物菌種組成,各菌種間的重量兌配比例均為1: 1,菌種與溶劑混合后,在15°C~26°C的條件下靜置培養18~52小時,制備成微生物菌種發酵劑;;
[0008]4】將水和白糖按5: 0.1~0.2的重量比例混合攪拌均勻,取同重量比例的60~100份的微生物菌種發酵劑加入混合液中,在18°C~60°C條件下,靜置培養5~7個小時,制成活化發酵液;
[0009]5】將活化發酵液加入一次發酵物料中,二者間的重量混合比例為1: 200~300,利用人工或使用攪拌機將二者攪拌均勻,水分含量控制在60%~65%,將配置好的發酵物料在地面壓實堆成垛或者裝入水泥池壓實,用塑料薄膜密封后,進行二次發酵,發酵時間夏季為2~3天,冬季為10~15天,發酵成熟后,加入占發酵物料總重量
0.1 %的第二組菌種,所說的第二組菌種由發光桿菌(Photobacteriumsp)、朽1檬色赤桿菌(Erythrobacterci)、根瘤菌(Rhizobiumsp)、海泥黏著桿菌(Tenacibaculumlu)、蜂房類芽孢桿菌(Paenibacillus)、棲珊瑚假交替單胞菌(Pseudoalt)共6種生物菌種組成,各菌種間的重量兌配比例均為1: 1,菌種與物料混合后,在60°C~80°C條件下風熱干燥6~12小時,之后對干燥物料造粒,制得微生物有機菌肥(注:本階段步驟是生產生物有機菌肥的關鍵,如果加工采用60°C~80°C條件下快速干燥造粒,其產品就可以達到國家生物有機菌肥料的標準,否則,有益微生物的含量就達不到國家生物有機菌肥料的標準,只能達到生物有機肥料的標準,最終產品就是生物有機肥料而不是生物有機菌肥);
[0010]6】按照國家生物有機菌肥的標準,對產品進行檢測,合格出廠。
[0011]在上述的步驟5】中的將活化發酵液加入一次發酵物料內混合時如同時向混合物料內添加入尿素或過磷酸鈣,發酵的效果會更好,加入的比例為每1000公斤混合物料中添加0.8~1.2公斤尿素或0.9~1.2公斤的過磷酸鈣,利用人工或使用攪拌機將物料和添加劑攪拌均勻并調整水分含量為60%~65%,`之后進行二次發酵,發酵成熟后,加入占發酵物料總重量0.1 %的第二組菌種,菌種與物料混合后,在60V~80°C條件下干燥6~12小時,干燥造粒。
[0012]本發明以秸桿生產食用菌后的廢料菌渣為原料,采用微生物二次發酵的方法,發酵生產微生物有機菌肥,其產品作為正常的微生物菌肥使用,可以提高農作物產量3%以上,最主要的是實現改造土壤結構、調整土壤PH值,從根本上改善土壤環境,降低肥料成本、提高產量、改善品質、降解農藥殘留等作用。本發明的生產工藝路線成熟易行、生產原料來源充足廣泛、成本低、制備簡便,具有生產技術的創新性和應用推廣價值,解決了秸桿循環利用中間存在的資源浪費和二次污染問題,增加了農民的經濟收入,達到了發展農業的目的。
【具體實施方式】
[0013]實施例
[0014]本發明的一個制備工藝步驟的實例如下所述。
[0015]一、秸桿處理:將玉米桿、麥桿、豆桿等秸桿粉碎,按照玉米桿5、麥桿3、各種豆桿2的重量比例混合。
[0016]二、生產食用菌:將粉碎混合了的秸桿原料加水到63 %~66 %后,采用裝袋、滅菌、接種、培養等食用菌常規生產方法進行食用菌生產。
[0017]三、廢料菌渣預處理:收集生產食用菌后盛裝菌渣的菌袋,并將塑料袋回收,菌渣進行粉碎。
[0018]四、第一次發酵:按照95重量份的食用菌廢料菌渣和5重量份的白石灰進行混合,調整發酵混合物的總水分含量達到60%~65%的比例(注:水分過高或過低均不利于發酵,水過少則發酵慢;水過多又會導致通氣差、升溫慢并產生臭味);采用密封堆積方法進行5天自然發酵,一次堆料不少于4方,堆成寬1.5~2米、高0.6米左右、長度不限的料堆,環境溫度15°C以上,當堆溫升至60V~70°C時開始翻倒,每天一次,連續3天翻倒后,停止翻倒,當堆溫達到65°C~75°C時,發酵成熟,獲得一次發酵物料。檢測指標:雜菌個數不超過 15000 個/g。
[0019]五、制備活化發酵液:
[0020]1、將澤蘭粉碎后,以水為溶媒,獲得澤蘭低聚糖總含量達到8%的有機溶劑,在溶劑內加入占溶劑總重量5%的第一組菌種,第一組菌種由解淀粉芽孢桿菌、凝結芽孢桿菌、釀酒酵母、威爾酵母、蠟樣芽胞桿菌、褐色鏈霉菌、嗜中溫黏著桿菌、鏈霉菌、假交替單胞菌、抗生素鏈霉菌、弧菌、苜蓿劍菌共12種生物菌種組成,它們的制作方法均為微生物菌種常規的培養方法,各菌種間的重量兌配比例均為1: 1,菌種與溶劑相混合后,在15°C~26°C的條件下靜置培養36小時,制備成微生物菌種發酵劑;
[0021]2、將水和白糖按5: 0.1~0.2的重量比例混合攪拌均勻,取同重量比例的80份的微生物菌種發酵劑加入混合液中,在18°C~50°C條件下,靜置培養6小時,制成活化發酵 液。
[0022]六、第二次發酵:將經步驟五制成的活化發酵液5公斤加入由步驟四獲得的第一次發酵物料1000公斤中,再加入1.5公斤尿素,混合均勻,水分控制在60-65%,手抓物料成團剛好出水。具體方法是:用攪拌機將活化發酵液和尿素慢慢加入一次發酵物料中攪拌均勻即可;如沒有攪拌機,則可采用噴霧器將活化發酵液慢慢入噴到一次發酵物料上,同時將尿素撒在一次發酵物料上,用鐵鍬攪拌均勻。之后將配置好的發酵物料在地面壓實堆成垛或者裝入水泥池壓實,用塑料薄膜密封后,進行二次發酵,發酵時間夏季(25°C以上)為2~3天,冬季(4°C以上)為10~15天,發酵成熟后,加入占發酵物料總重量0.1 %的第二組菌種,第二組菌種由發光桿菌、檸檬色赤桿菌、根瘤菌、海泥黏著桿菌、蜂房類芽孢桿菌、棲珊瑚假交替單胞菌共6種生物菌種組成,它們的制作方法均為微生物菌種常規的培養方法,各菌種間的重量兌配比例均為1: 1,菌種與物料混合后,在75°C條件下風熱干燥12小時,之后對干燥物料造粒,制得微生物有機菌肥使物料。
[0023]七、按照國家生物有機菌肥的標準,對產品進行檢測,合格出廠。
【權利要求】
1.一種利用秸桿原料食用菌的廢料菌渣生產微生物有機菌肥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的工藝步驟: I】將利用秸桿原料生產食用菌后的廢料菌渣粉碎后,按95重量份的食用菌廢料菌渣和3~5重量份的白石灰進行混合,調整水分含量達到60%~65%的比例; 2】將物料堆成寬1.5~2米、高0.5~0.8米、總體積不少于4平方米的料堆,用棍在堆內打通氣孔,采用密封堆積方法進行3~7天自然發酵,環境溫度15°C以上,當堆溫升至600C~70°C時開始翻倒,每天一次,連續3天后,停止翻倒,當堆溫達到65°C~75°C時,發酵成熟,獲得一次發酵物料; 3】將澤蘭粉碎后,以水為溶媒,獲得澤蘭低聚糖總含量達到5%~9%的有機溶劑,在溶劑內加入占溶劑總重量3%~5%的第一組菌種,所說的第一組菌種由解淀粉芽孢桿菌、凝結芽孢桿菌、釀酒酵母、威爾酵母、蠟樣芽胞桿菌、褐色鏈霉菌、嗜中溫黏著桿菌、鏈霉菌、假交替單胞菌、抗生素鏈霉菌、弧菌、苜蓿劍菌共12種生物菌種組成,各菌種間的重量兌配比例均為1: 1,菌種與溶劑相混合后,在15°C~26°C的條件下靜置培養18~52小時,制備成微生物菌種發酵劑; 4】將水和白糖按5: 0.1~0.2的重量比例混合攪拌均勻,取同重量比例的60~100份的微生物菌種發酵劑加入混合液中,在18°C~60°C條件下,靜置培養5~7個小時,制成活化發酵液; 5】將活化發酵液加入一次發酵物料中,二者間的重量混合比例為1: 200~300,利用人工或使用攪拌機將二者攪拌均勻,水分含量控制在60%~65%,將配置好的發酵物料在地面壓實堆成垛或者裝入水泥池壓實,用塑料薄膜密封后,進行二次發酵,發酵時間夏季為2~3天,冬季為10~15天,發酵成熟后,加入占發酵物料總重量0.1 %的第二組菌種,所說的第二組菌種由發光桿菌、檸檬色赤桿菌、根瘤菌、海泥黏著桿菌、蜂房類芽孢桿菌、棲珊瑚假交替單胞菌共6種生物菌種組成,各菌種間的重量兌配比例均為1: 1,菌種與物料混合后,在60°C~80°C條件下風熱干燥6~12小時,之后對干燥物料造粒,制得微生物有機菌肥; 6】按照國家生物有機菌肥的標準,對產品進行檢測,合格出廠。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生產微生物有機菌肥的方法,其特征是在步驟5】中的將活化發酵液加入一次發酵物料內混過程中,同時向混合物料內添加入尿素或過磷酸鈣,加入的比例為每1000公斤混合物料中添加0.8~1.2公斤尿素或0.9~1.2公斤過磷酸鈣,利用人工或使用攪拌機將物料和添加劑攪拌均勻并調整水分含量為60%~65%,之后進行二次發酵,發酵成熟后,發酵成熟后,加入占發酵物料總重量0.1 %的第二組菌種,菌種與物料混合后,在60°C~80°C條件下干燥6~12小時,干燥造粒。
【文檔編號】C05F11/08GK103570383SQ201210264459
【公開日】2014年2月12日 申請日期:2012年7月27日 優先權日:2012年7月27日
【發明者】孫悅迎, 張鑫, 孫小娟, 徐小成, 劉鳴 申請人:孫悅迎